稷山縣上費村的磚雕碑樓及李百萬家族的善舉,給後人留下的思考


稷山縣上費村的磚雕碑樓及李百萬家族的善舉,給後人留下的思考

我們來到山西省運城市稷山縣清河鎮上費村,首先看到的是村東南角的一座磚雕碑樓。

稷山縣上費村的磚雕碑樓及李百萬家族的善舉,給後人留下的思考

碑樓巍峨聳立,氣勢宏偉。據樓內碑文記載,此為清代道光年間所建,是為該村李氏散粟義行所立。

稷山縣上費村的磚雕碑樓及李百萬家族的善舉,給後人留下的思考

碑樓上部為仿木斗拱磚雕,四角飛簷龍形耍頭,若飛舉之勢,似有輕盈活潑的動感。

稷山縣上費村的磚雕碑樓及李百萬家族的善舉,給後人留下的思考

碑樓頂部雕刻有人物、動物、花卉等,刀法細膩傳神,形態各異,栩栩如生。

稷山縣上費村的磚雕碑樓及李百萬家族的善舉,給後人留下的思考

看完為李氏兄弟所立的碑樓,便向村民打聽李家大院。村民告訴我們,李家的大院不少,應該到李百萬的院子去看看。

稷山縣上費村的磚雕碑樓及李百萬家族的善舉,給後人留下的思考

當我們走進李百萬宅院的巷口,才知道富甲一方號稱百萬的清代富豪的實力與氣派。

稷山縣上費村的磚雕碑樓及李百萬家族的善舉,給後人留下的思考

高大雄偉的門樓,筆直平整的高牆,寓意深刻的圖案,精雕細刻的磚木,無不彰顯著主人家門第等次的高貴與富足。

稷山縣上費村的磚雕碑樓及李百萬家族的善舉,給後人留下的思考

深宅大院之間的小巷,間隔一道月亮門,更顯得風雅別緻而具詩情畫意。

稷山縣上費村的磚雕碑樓及李百萬家族的善舉,給後人留下的思考

偶遇李百萬後人,他也講不出更多關於李百萬的詳細情況。


稷山縣上費村的磚雕碑樓及李百萬家族的善舉,給後人留下的思考

只知道祖上以前是在北京做生意,往返於蒙古包頭甚至更遠的地方,反正是生意做大之後,還曾經為朝廷捐贈過100萬元,這才有了李百萬的綽號。

稷山縣上費村的磚雕碑樓及李百萬家族的善舉,給後人留下的思考

到了李文魁、李武魁這弟兄倆,得知家鄉遇到災荒。他們效仿祖上樂善好施的義舉,出錢購買糧食,賑濟災民。使家鄉民眾度過了饑荒。

稷山縣上費村的磚雕碑樓及李百萬家族的善舉,給後人留下的思考

後來,人們為了感激李氏兄弟,便為他們修建了由時任稷山知縣李景春撰寫碑文的碑樓,以供後人瞻仰。

稷山縣上費村的磚雕碑樓及李百萬家族的善舉,給後人留下的思考

上費村李氏家族有百萬之稱,卻不顯擺不炫富,能以貧富相通,以富濟貧。

稷山縣上費村的磚雕碑樓及李百萬家族的善舉,給後人留下的思考

出有餘而補不足,分財散利,賑災濟民。這在當時封建社會,的確難能可貴。


稷山縣上費村的磚雕碑樓及李百萬家族的善舉,給後人留下的思考

而且,當年的上費村民,在度過災荒之後,感念李家兄弟的善舉。集資修建碑樓,以善向善的舉動令人不忘。

稷山縣上費村的磚雕碑樓及李百萬家族的善舉,給後人留下的思考

這樣的故事讓人難忘,就是在當今社會,也仍然值得我們深思。

稷山縣上費村的磚雕碑樓及李百萬家族的善舉,給後人留下的思考


我,林間泉韻。愛好文學,喜歡攝影。遊走于山川湖海,漫步在古村院落。擁抱大自然,鍾情古文化,記錄小情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