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哪些思想屬於儒家哪些屬於道家?

HAOZHILI3255


儒家與道家原本沒有本質區別,其思想來源是一致的。在思想發展過程中,有些區別,但殊途同歸。儒家思想集中體現仁義禮智信、中庸。道家思想則更多體現無為和自然,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孔夫子屬於儒家思想創始人之一,老子是道家思想創始人之一。

春秋時期,百家爭鳴人才輩出,各家思想層出不窮,漢代官吏學子,對先秦人物思想著作進行分類,才有了現在的各家各門派思想!

古代特別是先秦人物思想和著作,大多數是針對統治者當權者所作,無非是治國理政維護統治階級利益而已!


傅言宜慢


儒家、道家、佛教,基本算是三大哲學思想。儒家哲學的最高理想是成為聖賢,儒家一方面強調要積極修煉主體人格,挺立道德,另一方面要求奉獻社會。道家追求的是無慾無求、順應天性,鄙視一切功名利祿。所以說在日常生活中既要修身養性還要順應天性,才能道法自然。我認為,在日常生活中二者不完全獨立窮盡,並且還是相互交融的。

儒學作為一種學說,儒家作為一個階層,儒教作為一種信仰,三者相同也不同,需要區分開來。道家以“道”為核心,認為大道無為、主張道法自然,提出道生法、以雌守雄、剛柔並濟等政治、經濟、治國、軍事策略,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

儒家思想在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

儒家、墨家稱之為顯學,跟道家有所不同。何為顯學?顧名思義,顯學就是指能給別人意見或者建議的思想,儒家思想在生活與工作中給了我們很多建議,並且優秀的人就是按照這個建議執行的。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這句話告訴我們第一要帶著興趣讀書,第二要學以致用,這樣才能體驗到學習的快樂。在我們現在的學習中,不就是這樣嘛。

例如學習了《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這本書,學完之後懂得了時間管理的重要性,那就要學以致用,每天早上把當天要做的事情全部寫到紙上,按照重要不重要緊急不緊急分類,把重要緊急的事情先處理,在處理重要不緊急的事情,有條理有順序,就能從忙碌的工作中擺脫出來。

當擺脫出來以後就知道學習這本書是非常快樂的,因為自己受益了,之後會更加認真的讀這本書,這也就驗證了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句話。

如果你想把學到的東西教給別人,還要學會“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2、吾日三省吾身

“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做事有沒有盡心竭力?和朋友交往有沒有誠信?老師傳授的知識有沒有按時溫習?”

其實這句話在工作中幾乎每天都在運用,例如月度總結會、早會、晚會、週會等等,這不就是在吾日三省吾身嘛,再例如每天要多次反省自己對本職工作有沒有認真負責,如果不反省這個,可能永遠無法升職加薪。

其實,吾日三省吾身,就是自己對自己照鏡子的過程,也只有這樣自己才能夠真正的成長,如果短處不被發現,永遠都會止步不前。

3、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弟子們在父母跟前,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要順從師長,言行要謹慎,要誠實可信,寡言少語,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後,還有餘力的話,就再去學習文獻知識。”

其實,要想做好任何事情,首先要懂得孝敬父母和長輩,尊重比自己年長的人,對工作嚴謹對待還要誠實守信,要學會換位思考關愛他人,還有學習如何待人接物要有親和力,在工作之餘要不斷學習提升自己。這樣才能用你的為人吸引人,相反,只會遭到嫌棄。

【小結】

在《論語》中,談到“仁”的地方有一百零五次之多,可見孔子對“仁”的重視與教育。“仁”不僅僅是一種內在的一種品質,更是君子們處世之道。孔子“仁”的思想,基本含義就是“愛人”.“仁”就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對他人的關懷和愛護.從消極面來說,“仁”要求我們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道家思想帶給我們思想上的昇華

道家的哲學思想源遠流長,老子充滿智慧的辯證法思想和無為都為後世留下了毛貴的財富,其中“物極必反,月盈則虧”“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等著名的辯證詞彙,不僅反映早期哲學思想所閃爍的光輝,更看到道家哲學的深邃。

1、萬物皆有陰陽,皆有相生相剋之法

例如,我們生活中遇到絆腳石,也就是所說的小人,你會為之而氣餒?還是會為之而堅強?道家思想告訴我們不管他如何阻擋我們,如何影響我們,只不過是我們人生髮展中的一顆棋子,一陣波瀾,並且這是在無形中督促著你的成長,不是人生的絆腳石,而是發展路上的墊腳石。巧用道家思想能讓你在遇到小人時乘風破浪。

2、上善若水,大智若愚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wù),故幾於道。這句話告訴我們,至高的品性像水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不與世人一般見識、不與世人爭一時之長短,做到至柔卻能容天下的胸襟和氣度。

如果沒有這樣的胸襟和氣度,那你可能當不好一個成功的老闆,很多人都會看到這樣一個現象,職位越高的人,反而脾氣越好。這是為什麼呢?其實,這正是上善若水的境界。不能說看破紅塵,只能說站得高,看得遠。

【總結】

首先。道家代表人物有伏羲、廣成子、黃帝、炎帝 、姜子牙、老子、莊子、鬼谷子、張良、諸葛亮、劉伯溫、顏真卿、王羲之等等英雄人物。古代道家是一種思想流派,最早追溯到上古時期。道家學說是春秋戰國時期以老子、莊子為代表的人們所提出的哲學思想。他們的學術思想在中醫養生學的形成過程中產生過一定的影響。

其次,魏晉以來,在玄學思潮中曾自覺爭論過“儒道異同”問題,而大體歸宿於“儒嘎產綜”或“將無同”,力圖論證“自然”和“名教”的統一,從整體學派的形式上實現孺、道綜家兼容式的互補。以後,三教融合而形成宋明道學新思潮,無論是周、鄒、程、朱一系,或陸、王一系,從理論思維的內容上實現了深層次的儒道互補。

還是那句話,生活中道家與儒家思想都沒有哪一家是最完美的,需要取諸子百家思想之所長,熟練運用,才能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


十二十頁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大多數接受的是儒家思想,因為他只要宣揚的是入世觀念,具體的表現就是,以孔子和孟子的孔孟之道,代表作有《論語》等,以及王陽明的心學等理論為作人標準和處世之道。例如學而優則仕,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主要宣揚入世觀念,人必須有為,為名,為利等等,現在常接觸大致有,各種各樣考試,職位的晉升,各種孝道,尊老愛幼,尊長幼卑等。

道家文化主要是出世,代表人物有老子莊子等,代表作《道德經》,表現得淋漓盡致就是: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種觀念。鄙棄公利,主張絕對虛無,反對一切作為,反對權威和社會等級秩序,放棄社會責任,淡漠參與意識,比如現在終南山上各種隱士,就是道家思想的受害者。由於才疏學淺,就答這些吧。








暗香香


儒家思想對中國文人的影響應該是最深的,簡直根植在了骨子裡成為傳統文化的骨血而屹立不搖。從“學而優則士”然後“宦海浮沉”乃至最後“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思想已經成為一種人生信條,從屈原的《離騷》到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我們都可以看到其滲透的痕跡。“仁義禮智信”的五字箴言在古代典籍中更是屢見不鮮,從《四書》、《五經》到《千字文》、《弟子規》,“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個政策幾千年來果然被貫徹得很好。而從歷史淵源上看儒家思想也的確是中國文化中可回溯的起點,從儒家弟子宣揚半部《論語》治天下就可以看出它的真正哲學意蘊。

儒學倫理本體化的內涵可由三方面概括:“仁”的思想、“中”的思想和“五倫”的思想。“仁”在《論語》中出現六十多次,孔子用它幾乎囊括了他所能想象出來的一切人類的美德。“仁”成了一種廣泛倫理的崇高品性。“中”在古文中指“權”,即稱重量的一種工具,它由一根木杆和一塊重物構成,以平衡原理和槓桿原理進行操作。“中”於是就隱喻和象徵地指審時度勢、見機行事、隨機應變、中正平和、不偏不倚;當然即或使用貶義詞見風使舵、模稜兩可,恪守中庸等等也無不可。然而,倫理本體化的涵項中加入“五倫”之後色彩可就變了。“五倫”首先是將人進行自然化的處理,即讓“父子”這一代表祖先傳遞、祖宗崇拜、生物遺傳、自然法則的時間地理學原則作為倫理的首要條件,再把它泛化為共時的君臣關係、師生關係、上下級關係、兄弟關係之中,以自然秩序的歷時系列代表社會秩序的共時系列以至成為文人甚至所有普通老百姓精神和倫理生活的核心內容。

而隨著封建集權的不斷加強和儒家思想正統地位的確立,文人的精神卻被異化了。每朝每代都不乏殉難者,但已很難說是一種獨立人格的體現,而是將自己附加於一種抽象理念,自願成為其犧牲品。立功立言立身,留取丹心照汗青,對忠臣烈女反覆的表彰和倡揚,使死亡成為一種隱秘的衝動,換取一個完美的姿態定格於屏幕。這種情形到明代,可謂登峰造極。方孝儒對朱棣慷慨陳辭滅十族也不怕何況九族的時候,是否考慮到眾多無辜的親屬和學生的生命並不是從屬於他?大禮議之爭,文官們被當眾拖下去扒了衣服打屁股的時候,是否有考慮到自己以尊嚴性命相拚的“正統”的價值何在?如此愚昧的英勇,何其可悲,這種可悲一方面造就了中國文人的不幸,另一方面卻又造就了“憤怒出詩人”下的不朽篇章。

由此,古代文人既讀聖賢書,又聞天下事,可一談到國家安危又多是憂之哀之,像杜甫的“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溼聲啾啾”;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杜牧的“使後人復哀後人也”,無不流露出深深的哀愁。很少人有王昌齡“黃金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氣概。談到自己的命運,像“同時天崖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這類失意之感又佔多數,偶爾有些“悅親戚以情話,樂琴書以消憂”的閒適之情也是在人生失意後無奈的感嘆。只有最瀟灑的浪漫派詩人李白在酒醉後會有“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的豪情。

古代文人十年寒窗,苦讀詩書,為的就是能金榜題名,一施自己的遠大抱負,為國家興利除弊。可是由於君王昏庸,奸臣當道,許多人懷才不遇,甚至受誣陷排擠,自生性命也危在旦夕,“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的狀況比比皆是,更談不上什麼大展鴻圖了。於是文人們隱居山林,玩弄花草蟲魚消磨自己的壯志,只留下“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的田園趣句,不甘寂寞之人偶爾會發些“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的牢騷;積極向上者也只能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對君王動之以情,曉之以義,倘若幸運得到君王賞識,則盡顯一股憂國憂民,“進亦憂,退亦憂”忠君之情。如此情感,能讓我們不為之憂,為之愁嗎?

中國人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形成了那溫順善良的性格,他們不敢像英國人那樣處死“查理一世”,也不敢像俄國人那樣逼走“尼古拉二世”,只能終日過著伴君如伴虎的生活,最後鬱鬱而終。所有詩聖不會“不惜千金買寶刀,貂裘換酒也堪豪”,詩仙也唱不出“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之豪邁詩句。

然中國古代思想並非只有儒家,先秦有\\"諸子百家\\",漢代有佛教傳入,漢唐間多受外來文化的影響及北方遊牧文化的衝擊,儘管儒家是各派學術中最有傳統和連續性的,但其他各派也以其他方式存在著,漢武尊儒,其他各家並未湮滅,思想的交鋒和融合是創新的前提。因此,對中國文化精神的考察不應侷限於儒家經典。莊子心與道冥、物我一體,乃是一種至高無尚的人生境界,也是許多的文學藝術家所追求的藝術境界。心的空明,虛以待物,正是人們所常說的澡雪精神以進入文學藝術創作的一剎那間的精神境界。老、莊的深刻影響就在他們的精神境界、人生旨趣上。那是一種看似無形而其實又無處不在的影響。所以另一方面,道家的思想在古文中也時有體現,從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到柳宗元的《愚溪詩序》再到蘇軾的《赤壁賦》中都可見一斑。打個不恰當的比方,儒家的孔孟思想是糧食店,是天天要吃的,道家則像藥店,不生病可以不去,生了病則非去不可。生病就好比變亂時期,要想撥亂反正,就非研究道家不可。道家思想,包括了兵家、縱橫家的思想,乃至天文、地理、醫藥等等無所不包,所以一個國家民族乃至一個文人“生病”,非去這個藥店不可。

儒家斤斤拘執棺槨之厚薄尺寸,守喪之期限年月,當不起莊生的一聲狂笑,於是儒與道在中國思想史上成了兩大勢力,代表道學派與幽默派。後來因

為儒家有“尊王”之說,為帝王所利用,或者儒者與君王互相利用,壓迫思想,而造成一統局面,天下腐儒遂出。而道家思想之泉源浩大,老莊文章氣魄,足使其效力歷世不能磨滅,所以中古以後的思想,表面上似是獨尊儒家道統,實際上是儒道分治的。中國人得勢時都信儒教,不遇時都信道教,各自優遊林下,寄託山水,怡養性情去了。中國文學,除了御用的廊廟文學,都是得力於豁達派的道家思想。廊廟文學,都是假文學,就是經世之學,狹義言之也算不得文學。所以真有性靈的文學,入人最深之吟詠詩文,都是歸返自然,屬於幽默派、超脫派、道家派的。中國若沒有道家文學,中國若果真只有不豁達的儒家道統,中國詩文不知要枯燥到如何,中國人之心靈,不知要苦悶到如何。

而正始以後,王何之學起,道家勢力復興,加以竹林七賢繼出倡導,遂滌盡腐儒氣味,而開了清談之風。在這種空氣中,道家心理深入人的心靈,周秦思想之緊張怒放,一變而為恬淡自適,如草木由盛夏之煊赫繁榮而入於初秋之豪邁深遠了。其結果,造就了清德玄談和魏晉文人風骨乃養成晉末成熟的大詩人陶潛。陶潛的淡然自適,不同於莊生之狂放,也沒有屈原的悲憤了。他《歸去來辭》與屈原之《卜居》、《漁父》相比,同是孤芳自賞,但沒有激越哀憤之音了。他與莊子,同是主張歸返自然,但對於針砭世俗,沒有莊子之尖利。陶不肯為五斗米折腰,只見世人為五斗米折腰者之愚魯可憐。莊生卻罵幹祿之人為豢養之牛待宰之彘。所以莊生的憤怒的狂笑,到了陶潛,只成溫和的微笑。而這種淵明遺風在許多文章中都有所體現,從激狂的《陋室銘》到恬淡的《山居秋暝》。

然而中國文化史上,儒道兩家同源而異流,兩家既雙峰對峙、勢如水火,又相互聯繫、相互呼應,猶如鳥之兩翼,車之雙輪,缺一不可,從而構成支撐中國傳統文化的兩大精神支柱。

儒家提倡禮樂教化,闡揚治國安邦之道,為歷代官方集團大力倡導和推行,在社會政治和道德領域,成為指導性的正宗思想,又由國家教育體制提供保證,作系統傳授和普及工作,獎勵儒家經學的研究,讀經成為知識分子走向仕途的必修課業,因而儒家在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始終聲勢顯赫,居諸家之首。

道家則不同,它重自然無為而輕禮樂教化,對現實保持著一定的距離,甚至常常對禮樂文化提出尖銳的批評,偏離人倫日用之常,具有隱士派和浪漫派的風格,因而在大部分歷史時期不能成為官方哲學,未能列入國家教育的正式課程,處於在野的狀態。道家人物本不求用世行道,亦無心於揚名不朽,不靠政治的權威,卻能自然而然地形成一股潛流,流向社會各個角落,潤物而無聲。

從表面上看儒顯道隱、儒強道弱、儒熱道冷,實際上儒道對峙,難分軒輊。人們常說傳統的政治是外儒內法、陽儒陰法,我們也可以說傳統的思想是外儒內道、陽儒陰道,道中有儒,儒中有道,自為而相因。設若中國只有儒家而無道家,中國的文化就會失去一半光彩。中國人受儒家的影響,比較講求實際,注重現實人生,尊重常識,積極進取,做事情求得通情達理,這是一個方面;但中國人又具有超越意識、豐富的想象力和浪漫的情調,胸襟開闊,不斷地在常識以外開闢精神上的新天地,嚮往超邁脫俗、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生活,不計較一時一事之得失,生命富有彈性、耐受性和持續性,這些特質不能說不得力於道家。中華民族精神中的堅忍不拔、深沉從容、豁達大度等品德,是吸收了道家思想營養的。就是在政治方面,道家所闡明的駕馭臣民的法術,即“君人南面之術”,也能夠與儒家所推重的以德服人的王道相配合,加強帝王的權力,維護封建統治。因此,長期以來,道家總是作為一條暗流存在。儒道兩家一明一暗,一顯一隱,始終貫穿在中國封建社會政治、文化的各個方面。正如林語堂所說:“道家及儒家是中國人靈魂的兩面。”

顯而易見,道家人生哲學與儒家人生哲學之間,形成了既相互對立,又相互補充的關係,使得中國文化很早就有了一個範圍周延、層次完整、性質屬於現世的人生哲學體系。在這個執著於現世的人生哲學體系中,包孕著不同的人生態度:既有積極入世,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仁人;也有超然塵外、情慾沉寂、自甘寂寞的隱士。正因為如此,儒道可以互為補充,成為進退守取皆可從容對待、保持心理平衡的調節劑。而由於兩者都把人生價值追求的實現,按照自己的方式,放在今生今世,而不是來世或天國,所以,生長在中國文化土壤上的人,皆以“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為心理框架。



國學紫微


在日常生活中哪些思想屬於儒家思想?哪些思想屬於道家思想?

這個問題問的好!理論方法很好回答!但在現實生活中,他已經融入了現代人的血液和觀念裡,雖然你覺得有些深遠,但事實就是這樣。

優秀思想的傳承與堅持,就是東方民族,千年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的最好的法則。

學習中國偉大先賢的精神哲學指導思想觀念,對於現在的每一個人都是最好的一副藥指導良方!

儒家思想的核心體現在: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

仁:仁愛,愛人,倫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標準。義:禮,思想行為的道德原則。禮:準則,對精神素質要求範疇。智:認知,道德行為規範範疇。

信:態度,為人處事,誠實不欺,言行一致。恕:量,有容人之量。忠:老實,忠誠老實。孝:仁,做人為人感恩,悌:敬愛,為仁之本。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博愛,厚生,公平,正義,誠實,守信,革故,鼎新,文明,和諧,法治等道德思想。它對於我們從傳統文化中尋求理論支援的依據。

儒家的思想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深遠。而我們大到國家,小到個體。在發展的道路上,需要的是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齊抓共建。

由於現代經濟活動的深入,深入每個人的生活之中。受到一些不良文化思想的影響。大家對一些社會現實非常無奈。這就是某些儒家文化思想理念學的悟的少了。需要的儘快解決,補齊我們已經缺失精神課程。

儒家思想提出來的是一系列的道德範疇,可以用到社會生活中每一個人的身上,每一件事上,把它作為一面鏡子,一把尺子去衡量渡己渡人。

這樣所有人和事物的美與醜,就已經看清了。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忠孝廉節恥,其中的道理蘊含非常豐富。每一個社會的團體和每一個自然的個體身上都會有故事,都能寫出一篇大文章,如何操作,如何表現是我們的世界觀做指引前行。

舉例說明;

有教無類。

溫故而知新。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舉一偶不如三偶反,則不復也。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教亦多術。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鍥而不捨。

業精於勤荒於喜,形成於思毀於隨。

思想強調集體主義,精神要求個人利益服從整體利益。

克己。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禮之用,和為貴,厚德載物。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是可忍孰不可忍。

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範例在儒家的哲學思想裡比比皆是,數不勝數。

道家以“道”為核心,認為大道無為主張道法自然,提出道生法,以雌守雄,剛柔並濟,等政治經濟治國,軍事策略,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

道法自然,順應自然,不要過於刻意,“去甚,去奢,去泰”。

人要以自然的態度對待自然,對待他人,對待自我,所以會有“自然-釋然-當然-依然”。

道家所主張的“道”,指天地萬物的本質以及自然循環的規律。自然界萬物處於經常的運動變化中,道既是基本法則。所以人的生命活動符合自然規律才能使人長壽。這就是道家養生的根本觀點。

所以道法自然,要求做到無為,而無為並不是指的無所作為,而是反對過多的人為干涉。人與萬物都根源於道。倒是人與世界的一種本源關係。他是天地之始萬物之母,眾妙之門,是一切實踐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

道家以道為核心,認為大到無為主張道法自然,提出道生法。以此手熊剛柔並濟等政治,經濟治國軍事策略是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

是諸子百家中一門極為重要的哲學流派。

從中國古代的先賢,一直到今天的市井百姓,到家的影響也有著深遠的意義。

例如常聽到的: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

若是說儒家的中樞是仁的話,那麼道家的中樞便是自然。以道家來看儒的倡導雖好,卻只是靠嚴以律己刻意做到,一有不慎,則內以傷身外以亂人。而道以自然為本,以人天生之慾而推之,更加貼近於人的生活。

在配以虛無為體,柔弱為剛之一,以為其物為新,則可以做到二相自然。至於相宜強弱相和,以至物我兩忘,這是一種本音希聲般的仁,故對於儒的“溫儉恭良讓”的人德,道家更注重如何做到自然固有虛無其物,手藝柔弱純粹樸素的武德,完成伍德之後自然而然地做到,如提倡的仁和義。

道家觀點與現實社會的關係例如:

君子遇事不會去怪罪於別人,而從自己的身上找問題,而小人卻最喜歡把事情推脫給別人,一旦出了事情需要承擔責任,這類人一定是腳底下抹油,比誰跑得都快。

君子之所以不同於小人,其中最大的差別就是君子看重的是道義。而小人不同,小人最看重的是自己所得的利益。

在生活中兩種人我們都遇見過,有一些人十分的正直,為人處事都充滿了正義感,而另一些人卻十分斤斤計較,生怕自己吃了一點虧,處處都想得到好處。

有些道家的觀點大家都明白,但有時候卻難以做到,就是人們常常說: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君子為人處事,心胸要十分開闊,不要因芝麻綠豆的小事就揪著不放,要求做人要善良,而且善於站在他人的立場上去想事情。

而心胸狹隘的另一種人,這些人在對待事物上是過於感性,過分的追求自我不太理智,而導致自己心胸狹隘,只將事情推到有利於自己的一方面。

總結道家思想的精華可以得出結論。

為人處事之道其實並不難,我們可以慢慢的改變,讓自己人脈圈變得充實起來,相信無論是社會層次或貧窮富有,用道家的哲學去感悟。都不會缺少朋友。

在現實中這樣的事例,我們每天都可以看到,只是你用什麼樣的思想去感受,道法源於自然,需要用心去悟透,也就是我們說的悟道。

不管是中國儒家的哲學思想對今天國人影響。

還是中國道家的哲學思想對今天國人的影響。

都是在指導要求我們“要做人,做好人,做像樣優秀的中國人。

這就是中國人讀書學史明鑑的必須。只有每一位中國人思想境界高了,視野格局變得寬廣,有了深度,有了意境。說中國人個人素質修為,說中國國家整體形象不強大,鬼都不相信。








圓融博愛


道家崇尚自然高遠,鄙棄狹隘功利主義,道家思想是中國最為重要也是最有影響力的哲學思想之一。道家思想的起源很早,傳說中,軒轅黃帝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一般來說,公認第一個確立道家學說的是春秋時期的老子,老子在他所著的《老子》(《道德經》)中作了詳細的闡述。道家思想其他的代表人物還有戰國時期的莊周、列禦寇、惠施等人。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認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統治宇宙中一切運動的法則 。

儒家思想,也稱為儒教或儒學,是以"仁為核心"和"人為貴"的思想體系,儒家的學說簡稱儒學,是中國最為重要的傳統文化,儒家學派對中國,東亞乃至全世界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

儒家思想不僅是封建產物,但作為一種精神思想,在不同朝代的應變、發展中表現出極大的生命力。他的特點便是時時刻刻,無處不在,在日常生活中、在小事中都有


十四阿哥郎春濤


在治國上,儒家提倡施行仁政,以德治國,道家提倡無為而治.

在階級觀念上,儒家是建立在等級制度社會基礎上的,提倡君臣、父子、夫妻、師生、貴族與普通百姓等階級關係,道家提倡人人平等.

道家因崇尚自然高遠,鄙棄狹隘功利主義,而常常走向極端,主張絕對虛無,反對一切作為,甚至進而反對一切人類文化、知識和技術的進步、否定文明的價值;因反對權威和社會的等級秩序、批判社會弊端而放棄社會責任、淡漠參與意識、不信任甚至完全拒絕任何具體實際的社會改革措施,等等。應該看到,道家思想中的這些歷史侷限性和消極面,的確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了許多不良影響,也對中華民族精神具有一定的腐蝕性。

道家思想是中國最為重要也是最有影響力的哲學思想之一。道家思想的起源很早,傳說中,軒轅黃帝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一般來說,公認第一個確立道家學說的是春秋時期的老子,老子在他所著的《老子》(《道德經》)中作了詳細的闡述。道家思想其他的代表人物還有戰國時期的莊周、列禦寇、惠施等人。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認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統治宇宙中一切運動的法則

儒家思想,也稱為儒教或儒學,是以"仁為核心"和"人為貴"的思想體系,儒家的學說簡稱儒學,是中國最為重要的傳統文化,儒家學派對中國,東亞乃至全世界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

儒家思想不僅是封建產物,但作為一種精神思想,在不同朝代的應變、發展中表現出極大的生命力。他的特點便是時時刻刻,無處不在,在日常生活中、在小事中。

儒家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寶貴遺產,更是文化上的優勢。對儒家文化發源地中國來說,它應該吸取歷史的教訓,既不能妄自菲薄,對孔孟之學全盤否定,又不能陶醉於歷史,在故紙堆中被束縛。至關重要的是,在各種不良思潮氾濫和衝擊的形勢下,中國必須保持文化的主體性和獨立性。

儒家學派的創建是一個艱難而漫長的過程。孔子在垂暮之年總結自已的思想進程時說:"吾十五而有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可見,孔子在年輕時就有了遠大的志向,但他一生中的挫折也是眾所周知的。所以,儒家學派的出現應該是孔子晚年的事情了。

孔子的的祖先是殷商的貴族,作為殷遺民在周初遷到了宋地。後來又經過了幾百年的繁衍生息後,在孔子產生時,他的家族已經沒落,但是因為有遺傳的因素,孔子身上還存留著殷遺民中儒者的氣息。而且,由於孔子少年喪父,家境淒涼,所以,早年不僅得到嚴格的生活鍛鍊,而且也有機會繼承殷商遺民中儒者世代相傳的賤民職業,幫人主持喪葬禮儀。

早年的艱辛生活使孔子早熟起來,在十五歲左右,他就立志苦學,想用個人的奮鬥來改變當時自己的"小人儒"的地位。在三十歲之前他已經有了很豐富的古代典章、禮儀方面的知識,所以他說自己"三十而立"。但他的職業依然是很低賤的。

到了晚年,孔子最後回到了魯國,他除了偶爾對現實發表一些議論外,基本是隻發言,不行動,他將精力主要用在了培養弟子,和整理古代文化典籍上。在這個過程中,包括此前周遊列國時的收徒講學,最終使孔子學派日益壯大,"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孔子終於開創了儒家學派。

儒家思想,也稱為儒教或儒學,是以“仁”為核心和“人為貴”的思想體系。儒家思想是中國最為重要的傳統文化,它既包含了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思想的主流,如仁政愛民、以德治國和尊師重教等等;同時存在許多封建落後的內容,如三綱五常、三從四德等等。




鴻域


若按廣義的道性論,儒家的人生觀及價值觀,應主於世法成敗的道性規律之中。

因此,其在日常生活的行世為人上,則多注重於仁義理智信的人性規範之上。

雖說此種表現,多含帶一些虛假性的成份,但是,由於其比較符合人性中的良性感識,所以,儒家學說中的這種仁義禮智信,才被世人劃歸入人類文明的表現範疇之中。

又由於儒家的人生價值觀,其重點,主要放在世法之道的成敗,及追求個人在名權利的獲得之上!

所以,儒家的這套為人準則,反過來,又為其在世法之道中的成與敗,提供了一種較大性的扶助之力。

再說道家。若從狹義的道性論,歷代道家的人生追求,則將日常生活的重點,放在萬事合道與自主把控生命興衰的規律之上。

他們的所有學識與人生的智慧,則多用之於反思古今人生中所發生的那些正反兩方面的得失,成敗及教訓!

並把人生中的成敗及生命興衰的規律,放在重點思考及個人主要的修為行為之上。

道家的人生價值觀及生活的軌跡,則重點放在清靜無為,又無所不為的那種順應自然的法則之中。

這,或許就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儒家與道家的根本差異之處。


紫雲君客


現實生活中確實很多的思想和寓言,成語,俗語等內容讓我們實在不好判斷是哪家學派的。但是我們只要掌握了,兩家的基本思想理念就比較好分辨了。不能說100%但是絕大部分是沒問題的。

1.儒家學派:仁,義,信,忠。孔曰成仁,孟曰取義。這是儒家最開始的思想。後來因時代的變遷又增加了信和忠。

2.道家學派:道法自然。在道教傳承中最中心的是想就是順其自然。不管對事見萬物還是對時代更替。你都會看到道家都是按照事件成長和發展的自然規律去行事的。

所以,我們要分辨這兩家學說的內容,你看下它想表達的是什麼,如果是仁義忠信方面的,那就是儒家,如果是自然發展的,關注個人自我的就是道家的。


撰凡


後代儒家思想認定遵循人定的規則就能發展自身。

比如好文憑能有好就業,所以把功夫下在預見性上,在小學時就堅定了這條學而優則富的道路上。

道家思想折出一點實用性強的,那就是尊重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比如先認清社會結構,發現是人情社會,以人際關係為紐帶。那就加強這方面的投入,同樣是學習生活的內容,但是會帶有目的性的把自己放入一個圈子,而非鑽研技藝的初衷。

儒道之別,在於人和天誰做中心。

儒以人為中心,往往自設條條框框太多,還沒看清路而先負重了一身裝備。以天下為任,而不能自顧。初初滿心歡喜,最終徒勞辛苦。

道以天為中心,諸多人事世事的秘密歷經千年歷史卻有不變的規律。對人對事知其因必能知其果,所以殺伐果斷看似無情。往往看透人世紛爭,終覺王權富貴一場空,不願身陷其中,所以無為,只是看破不說破的沉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