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愚昧膚淺的人,往往最高調,越是才情豐盈的人,往往最低調。



越是愚昧膚淺的人,往往最高調,越是才情豐盈的人,往往最低調。

一手好牌,不一定就能笑到最後,同樣的道理,手握不好的牌,也並不意味著一點贏面就沒有。

人生就如牌局,發牌的是上天,而出牌的是自己。只要牌一發下來,大牌小牌就已註定,無論你抱怨也好,怒罵也罷,一切皆成定數。就像我們的出生,有的人一生下來就落入了富人窩,而有的人一降世就掉入了貧民窟。有些東西,我們無法改變。

既然得到了一手爛牌,那就順其自然,心安理得的接受,並盡最大努力出好手裡的每一張牌。世上也沒有兩盤相同的牌局,也沒有兩個一模一樣的人生。牌局的結果是不確定的,事先誰都無法預知結局。

如果一開局就知誰輸誰贏,誰還去打牌?人生也是如此。如果人一生下來,就預知他將來會在哪兒生活,幹什麼工作,拿多少工資,老婆是啥模樣,孩子將來怎樣,那還有什麼意思?那還有什麼努力的必要?所以,人生的精彩在於每一個明天都不可預測。

你改變不了自己的出生,但你絕對可以改變自己未來的世界,主動權永遠掌握在你自己手裡,如何出牌,完全是自己說了算。經常打牌的人可能都有這樣的情況,有時運氣好,幾乎不費什麼力氣就能大獲全勝,而有時運氣卻很差,總是輸得多,贏得少。

我們的人生也是這樣,沒有人手裡永遠是好牌,也沒有人手裡永遠是爛牌,沒有人一輩子一帆風順,也沒有人一輩子舉步維艱。因此,春風得意時,不可以得意忘形,而四面楚歌時,也用不著悲觀失望。

牌局如此,人生亦是如此。現實生活中,很多人擁有令人豔羨的出身和運氣,有著無與倫比的天賦和才華,但他們最終的結局往往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好。

在小說《紅樓夢》裡,林黛玉就是個將一手好牌給打爛的人物。

林黛玉不僅天生麗質,氣質超凡脫俗,賈府裡少有人能與其鬥豔,而她又深得賈母、賈寶玉等人的專寵。

要知道這兩位可都是賈府裡真正的大人物,是這個大家庭裡最有份量的人物之一。

但結果呢,林黛玉不僅沒能和寶玉走到一起,還在絕望中孤獨地死去,這實在令人惋惜。

有人活成了林黛玉,還有人則是活成了劉備。

原本只是一個在街頭織蓆販履的失意小販,一無顯赫的家世,二無富甲一方的財力,三無傲世的才華和能力,普普通通,平平凡凡。

但就是這麼一個什麼都沒有的小人物,愣是靠著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將手裡的爛牌打好,最終成為一方霸主。

這就是生命的魅力,一切皆有可能。最酷的人生,就是將爛牌打好。有些人打牌,真的完全是靠天吃飯,就是牌好的時候還能玩一玩,可一旦牌不好了,那就立馬歇菜了。

這樣的人,自然就屬於牌技不佳了。而那些真正有牌技的人,他們往往是不管拿到什麼樣的牌,好也好,不好也罷,總之他們都能打得不錯。

這樣的人,自然就會讓人高看兩眼,光芒萬丈。

實際上,每個人的心中都有英雄夢,而所有的英雄都有一種特質,那就是能力挽狂瀾。

所以,曾有人問我:最酷的人生是什麼樣的?

這個問題,今天我可以給出這樣的回答:最酷的人生,莫過於將一手的爛牌打好,能做到絕地反擊,實現大翻盤。

就比如我剛才所講的劉備,後世之所以有很多人崇拜他,就是因為他身上有這種英雄式的特質。

那種不服輸的韌性,敢於反擊的勇氣,逆轉取勝的才華和能力,這些才是一個人最有魅力的樣子,最為炫酷的樣子。

而人生的幸福感和成就感,往往也來自於此,挑戰越大,最終收穫的快感也越強。

最後,我想說說牌局和人生最大的不同,那就是牌局可洗牌重來,而人生只有一次。

所以,不管你的人生抓到的是什麼樣的牌,都請用心對待,別敷衍,輸贏其實沒那麼重要,重要的是你努力過,戰鬥過,人生最酷的模樣,莫過於如此。

弘一法師說:“識不足則多慮,威不足則多怒,信不足則多言。”

當一個人需要外在的排場、眾多的頭銜為自己撐起臉面和威嚴時,排場越大、頭銜越多,就越顯得其器量狹小和見短識淺。

而謙卑地低下頭顱的人,其背後所蘊藏的往往是恢弘的器量和深遠的見識,這才是真正厲害的人。

“架子”是表象,折射的是內心,反映的是擺架子者缺乏修養,淺薄、無知、傲慢,非但為自己爭不了“面子”,還會引起他人的厭惡和疏遠。

放低“身架”,更有“身價”國學大師季羨林生前常說:“我最討厭人擺架子,然而偏偏有人愛擺。這是一種極端的低級趣味的表現。”

先生討厭別人擺架子,他自己則堅決做到不擺架子。

在《病榻雜記》中,他希望:三頂桂冠一摘,還我一個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真面目,皆大歡喜。

這三頂桂冠指的是民間封給他的“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和“國寶”稱號。

當時,每到過年的時候,季羨林都會親自去給學界的同仁拜年,無論到誰那裡,他都是身板筆直,恭恭敬敬地賀年。

有一次,他到著名教育家陳岱孫先生家,正好《陳岱孫文集》出版,陳先生便送了兩本給季羨林。

季羨林連忙起身,半躬著腰,雙手接過,連聲說:“謝謝,謝謝。”恭敬得就像老師面前的小學生。

有一年北大新學期開始,一個外地來的學子揹著大包小包來報到,實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邊。

這時正好季羨林走來,因為年輕學子不認識他,就拜託他替自己看一下包。

季羨林爽快地答應了,等到學子辦完手續,已過了近一個小時。

直到幾天後舉辦開學典禮,這位學子才驚訝地發現,為他看包的老人竟是北大副校長季羨林。

季羨林的謙恭令他更受人尊敬,每年的大年初一,只要他一推開門,總能看到門前的雪地上寫滿了問候和拜年的話,那是不忍心打擾他的青年學子們在向他表達崇敬之情。

鋼琴演奏家郎朗說:大師都是沒有架子的,只有半桶水的人才會擺架子。其實,擺架子是最愚蠢的做法,一下子就把自己跟人群隔離開來。

季羨林作為大師當之無愧,但他卻不擺架子,謙虛低調,尊重別人。他並不會因為放低“身架”而減分,反而在別人眼中更有“身價”,更受人尊重。

真正厲害的人,越是有了很高的職位、很多的成果、很大的名氣,越是沒架子,越顯得謙卑。因為他們知道,不擺架子並不會失去什麼。

這樣平易近人的人,更能受到人們發自內心的擁護和愛戴。

放下“架子”,才有“樣子”魯迅先生曾說:“奴才做了主人,是決不肯廢去‘老爺’的稱呼的,他的擺架子,恐怕比他的主人還十足,還可笑。”

在現實生活中,有的人一旦發了點財、出了點名,就不知道自己姓啥了,架子十足,似乎什麼事別人都得順著他,結果架子端了起來,形象卻落了下去,樣子很可笑。

有一年,一位蘇南老闆來到著名畫家陳大羽處,見面就甩出幾萬塊錢:

你給我畫只最好的雞,有錢能使鬼推磨,我要為工程送禮。

陳大羽不客氣地回答:“我的雞留著自己‘吃’呢,不賣!”

事後,陳大羽跟人解釋說:“瞧他那架子擺的,好像他錢多能買到一切。

如果給他畫畫,不僅敗壞社會風氣,我豈不也成了他的‘推磨鬼’?”

著名作家賈平凹說過:“我總覺得做人要實實在在,沒必要弄一個什麼架子,刻意張揚。”

這位蘇南老闆刻意擺出一副有錢人的架子,就是在張揚自己財大氣粗,想用這種方式來得到別人的仰視,結果反而凸顯了他的無禮和淺薄,自取其辱。

日本有一句諺語說:“沒有黃鼠狼,貂也擺架子。”

“架子”,代表一種自高自大的裝腔作勢,擺架子的人大半是因為不自信,覺得不端個派頭,就沒有氣場,別人就對他不夠尊重。

而真正厲害的人,對自己有信心,氣場強大,沒必要刻意去擺架子來造勢,所以能真正地平等待人,更有親和力和人格魅力。

不自信的人,才喜歡“擺架子”《格局》這本書中,提出這樣一個觀點:人對人的看法,基本上都來自對自己的看法。我們會把自己的感覺投射到別人身上。

按照這個觀點,喜歡擺架子的人,其實是心裡唯恐別人看低了自己,希望藉著“架子”讓人高看一眼。這是一種缺乏自信心的表現。

資深心理學專家曲偉傑說:“架子”通常是太自卑的產物,本質是心裡沒底。不自信的人才願意“拿架子”,真正厲害的人,他們往往沒有架子,只是默默地用實力說話。

他認為,“架子心理”是種畫地為牢的心理,擺架子等於在心理上先綁架了自己。

放下架子,既是一種姿態、一種風度,也是一種修養、一種品格,更是一種智慧、一種胸襟。

還是那句話,“騾子架子大有力氣,人架子大了不值錢。”

要想得到他人的尊重,有個好人緣,我們就應該向真正厲害的人學習,低調一些,放下趾高氣揚、不可一世的 “架子”,保持一份低調、平和的品格。

《道德經》中說:飄雨不終朝,暴雨不終日。

狂風吹不了一個早上,暴雨也下不了一整天,狂風暴雨由誰製造的呢?

由天地。

天地如此大的力量,可以製造風雨,但是風雨尚不能長久,而更何況是人的一個狂妄行為呢。

《道德經》告訴我們的一個道理,就是要謙遜低調,不過分誇大自己的力量。

但是反觀生活中的大多數人,卻總是陷入一個人性的弱點之中無法自拔,這個弱點就是“狂妄”。

在道家思想中,認為天地是無限循環的一個狀態。

宇宙生出天地萬物,萬物週而復始,春夏交替,黑夜與白天轉換,都是循環往復的,對於一個人的一生來說,人生的規律也是循環不定,有高峰有低谷。

有這樣一句非常通俗的話:三窮三富過到老。

人的一生,短短几十載,也會有不停不斷的一個變化和轉換。

我們的人生是由內在和外在不同的因素所促成,但是無論處在什麼樣的狀態之中,人都不可狂妄。

關於人生,當我們究其根源的時候,會發現促成人生結局的原因可分為兩種:

自然的更替和循環。人為的轉換,自然更替和循環,我們都聽過這樣一句話:站在風口上,豬都能會飛起來。

我們所處的一個社會是一個由大環境創造的一個狀態,大環境是不斷的變化的,如果你仔細觀察會發現,無論在什麼樣的行業,都是不斷的在循環變化。

一個人只有適用的循環,找到循變化的契機,才有一個良好的結局。

而一個人,無論選擇什麼樣的職業,站在什麼樣的位置,當他能夠適應變化,抓住風口的時候,找到這一個時代變化的起點,就能更好的讓自己擁有名利,擁有自己期待的事物。

但是自然的規律存在著這樣一個狀態,它是客觀的,不會隨著一個人的主觀意識而改變。

也就是說,有的時候客觀規律會讓一個人往好的方面轉換,有時也會往壞的方面轉換。

對於一個人來說,無論是他多麼聰明多麼努力,當自然的更替對他產生有利影響的時候,那麼他就會走向一個好運的狀態。

自然的更替和循環對他產生不利影響的時候,那麼他就會往壞的方向去發展,這一些自然的環境,有的時候並非是我們主觀能控制的。

人為的轉換,有人看到這裡的時候就認為:如果真的是這樣,那我們的努力豈不是無用嗎?

當然不是這樣,我接下來所說的第二個因素“人為的轉換”,就是講述主觀意識的力量。

也是我們今天所說的重點“人為的轉換”,所謂人為的轉換,就是一個人在萬物不停的循環和變化的時候,能找到適合自己的一個方向和契機,發揮自己的能力讓自己發展起來,這樣人生就會往好的方向去轉化和循環。

但是反之,如果一個人在萬物轉換的時候,沒有找到自己的方向,或者自己做的事情並不符合這一個客觀規律和循環的變化,那麼就會陷入被動,往壞的方向去循環,這也是因為一個人主觀妄為而產生的問題。

所以我們要明白一件事情,對於一個人來說,“不合理的言行”都會給他招致問題。

如果一個人處在一個非常有利的位置,但是居功自傲,太過於的浮躁狂妄,因為他的狂妄行為招致了災禍,在他人生的下一個階段,就會開始走了下坡路,往壞的方向去轉換。

明武宗正德二年的時候,安吉州發生了旱災,很多地方顆粒無收,但是有一個村子依賴水壩的水源獲得了大豐收,但是即便是這樣,州官也同樣以接受災害的申請,免除了這個村子的稅收。

第二年,同樣又發生了水災,其他地方的禾苗都被淹了,但是唯獨這個村子又因為地勢頗高,又免受災害,獲得了大豐收。州官照樣接受災害申請,把這個村子免除了租稅。

沒過多久,這個村子依靠自己所產的物品去以高價獲利,獲利有三倍之多,這一個村的大戶小戶人家,沒有一天不大吃大喝的。

在這個時候,明朝的進士陳良謨剛好居住在湖州安吉州這個村子裡。

陳良謨就對族人說:“我們村子要大禍臨頭了?”

族人問他:“為什麼?”陳良謨說:“無福消受,其中有兩個大戶根基稍厚一點,勉強可以熬過去這個坎,另外四個小戶恐怕無法避免這一個災禍。”

後來沒過多久,村子發生了瘟疫,那四家小戶很多人都夭折了,只有其中一家還剩下五六個男子。

村子裡面的人想起來陳良謨說過的話,就問他:“那剩下的幾家大戶會如何?”

陳良謨說:“他們不會那麼慘,但是還是有損失。”

後來經過一年,這三家大戶又發生了災禍。

這一個故事印證的就是剛才所說的兩個道理,一個是自然交替的循環影響。

水災旱災的時候沒有淹到那個村子,那個村子達到了天時地利人和的原因,獲得了豐富的糧食和財物,這個就是順應了自然交替影響,所以才能收穫頗豐。

而在下面一個轉換之中,這個村子遭受了瘟疫,對於這個村子形成了一個巨大的打擊,這是一個壞的循環。

對於自然交替的循環,我們是無法避免的,但是在這個村子敗落的是最大的一個原因,還是人為的驅使。

村子因為天時地利人和的原因,獲得糧食和財物的時候,並不是保持低調謙遜,而是揮霍無度。他們這樣一個揮霍無度的狀態就是違背了自然規律,這樣的行為必然會給自己造成災禍,這個就是人為形成災禍的一個原因。

正如同《道德經》中所說“飄雨不終朝,暴雨不終日”。

風雨都不能持續很久,更何況是他們狂妄的行為呢,而在這個村子之中,他們這個狂妄的行為,就是導致他們敗落的最大一個原因。

永遠要記住一句話,當你的人生出現了一個天時地利人和的和諧局面,讓你的人生達到了一個高峰。在這個時候一定要注意,不要因為一時的得意而居功自傲,更不可得意而忘形。

你的成功,自己的努力只是佔了一部分,最大的因素是自然交替循環的一個結果。

人生有高有低,在高處的時候不居功自傲,不狂妄,才能在低處的時候順應自然,保全自己。

《道德經》之中有這樣一句話: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

《道德經》之中說:君子行事的時候從來不會輕舉妄動,雖然有豪華樓臺,但是依然安靜脫俗。

在這個浮躁的時代中,有幾個人能夠做到在得意的時候不得意忘形呢,能夠依然秉持穩重的作風,拋開青澀的習氣呢?大多數人都很難做到。

但是很難做到的這一種狀態,恰恰是我們人生更應該修行和學習的。

無論你面對著多少樓臺停歇,無論你的人生處於多麼得意的時候,永遠要記住要學會安靜脫俗,以謙虛自居,讓自己的行為成為一個合理的人為因素。

才能讓自己處於自然循環之中,無論外界是否得利或者失利,都能遊刃有餘。

在繁華俗世之中,聰明與愚笨之間的最好區別,就是能否深度思考。

在遇到問題的時候,愚笨之人只會站在自己的主觀角度去思考和評價,從不懂得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思考,也不懂得拋開表象看本質,這就是最大的一種愚笨。

反之,精明之人則能夠在事物發生的時候,剖析最深度的東西。

我們不提倡小聰明,但是我們提倡的大智慧,而能夠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思考,剖析最本質的事物就是大智慧。

莊子曾經說:文滅質,博溺心,然後民始惑亂,無以反其性情而復其初。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文飾毀滅了質樸,廣博淹沒了心靈,這樣以後人們的內心就會迷惑紛亂,無法返歸到一種恬淡的性情之中,無法恢復自然的初始。”

莊子的思想就是返璞歸真的一個道理,有的時候愚笨之人的心思,也會被世俗的一些外物迷惑了心智,掩蓋了內心的本質。

即便是面對一些人云亦云的“真理”時,也不可輕易的相信。

因為有的時候,眾人的觀念未必是對的,就好像現在很多人都在追求名利的一個思想,也未必是完全值得遵守和提倡的。

在《戰國策》之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曾參是孔子的弟子,道德高尚,他和母親住在費地,有一次有人告訴曾參的母親:“你兒子曾參殺了人。”

曾母相信兒子的品德,就鎮定的說:“我兒子不會殺人的,你們搞錯了。”

過了一會兒,又有一個人跑過來對她說:“曾參殺了人。”

他的母親依然很鎮定,還像原來那樣織布,沒理會。過了一會兒,第三個人又告訴她說:“曾參的確殺人了。”

這個時候曾參母親特別害怕,扔下織布的梭子就跑了,後來才知道,當地有一個和曾參同名的人殺了人。

而這一個故事就是“一人道虛,千人傳實”的成語來源。

流言是非常可怕的,如果一個人不懂得辨別真偽,冷靜的去分析和處理,就會被表象所迷惑。

當一個人說一件事情的時候不值得相信,如果很多人都在說的時候,很多人就誤以為真。

但是有的時候大眾的觀念也是錯的,在這種情況之下,學會拋開表象看本質,站在更深化的角度去理解,才能更好的去認知一件事情。

卓文君和司馬相如私奔之後,兩人回到成都,但家中貧困,卓文君的父親卓王孫也非常生氣,一文錢都不給卓文君。

相如和卓文君商量之後,又回到了臨邛,把馬和車輛都賣掉,買下了酒鋪賣酒。

相如自己穿著形狀像牤鼻的褲子,和酒保一起幹活,並且當街去洗酒器。卓王孫聽說之後覺得臉上無光,派100個奴僕去伺候卓文君和相如,並且給錢百萬,於是他們回到成都又成了富人。

卓王孫並不是真的喜歡司馬相如,他實際上是害怕有損自己富家豪門的顏面。於是,司馬相如就抓住了卓王孫最在乎的一個地方“面子”,然後以此為切入點,最後達到了自己的目的。

我們並不提倡大家以狡詐的心思去達到自己的目的,但是司馬相如能夠看到卓王孫的弱點,卻是很高的智慧。

因為他能拋開表象看本質,抓住最本質的東西,這樣的人,一定能夠與成功為伍。

任何一件事情,表面呈現的與實際存在的都是有一定差別的,而很多人去認知一件事情的時候,都會摻雜著主觀情感的因素,會模糊了事物的本質。

更何況有的時候還會遇見別人以訛傳訛的謠言,所以更不可信。

我們對於任何事情都要探尋本質,找尋最合理的準確點,這才是一種正確思維。

擁有大德之人,行中庸之道,便可成就大的功業。

孔子曾經引用《詩經》中的一句話:“嘉樂君子,憲憲令德.宜民宜人,受祿於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故大德者必受命。”

《詩經》之中說:“高尚優雅的君子,有美好光明的品德,他讓平民和百姓都和善相安,能夠享受上天賜予的福祿,上天之所以任用他,便能讓他享受福祿,所以有道德的人,必然是秉持著一種天命。”

孔子引用《詩經》中的這一句話,說明的就是大德的道理。

不管人生的道德是修煉出來,又或者是先天性養成,他懷有大德的人,就是為了承受上天賜予的重大天命。

一個人擁有大德,上天才會賜予他重大的天命,這樣的人才可有一番大的作為。

何謂大德?其實人生的大德並不是簡單的善良,而是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能秉持中庸之道,讓一切合理。

這並不是擁有簡單的心軟和善良就能做到的,而是擁有大的智慧,在面對事情的時候,讓自己的智慧與仁慈心誠,同時發揮作用。

《中庸》“無憂”篇章之中,有這樣一句話:“無憂者其惟文王乎!以王季為父,以武王為子,父作之,子述之。”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沒有憂愁的人,大概只有周文王了,他有王季這樣的父親,有武王這樣的兒子,父親開創了帝王的基業,兒子繼承了他的事業。

這一句話是孔子對於周文王人生境遇的一種感慨,他認為周文王就是所謂的大德之人。

孔子所說的“無憂”並不是沒有憂愁的意思,也不是不用操心就有享不盡的清福,而是因為周文王能夠把上下前後的事情安排妥當,處理的恰到好處,每一件事情都達到中庸的狀態。

無論是對國對家對天下,都能夠以合理對待,免除自己的困擾和煩惱。

這就是中庸大德之道,正因為周文王有大的德行,所以上天賜予他使命,就是為了讓他以大德去成就更好的功業。

而反觀歷史中的另外一些人,在人生的過程中有宏圖大志,但是最後難成大業的人,除了他缺乏一個良好的基礎之外,最重要的是難以擁有大德,無法用德養身,必然難以創造偉大的事業。

比如說,有著帝王之才的曹操,滿身的才能,但是最終卻未曾得到好的發揮,那是因為曹操不具備一個寬廣的胸懷,更不具備行使中庸之道的大德仁慈,所以做事的時候必然是有失偏頗。

而中庸的智慧告訴我們,在任何一個環節,在人生做的任何一個事情時面前,都要秉持著合理適度。

權衡利弊之後找尋一種平衡和諧,最終才有一份好運,才有恰到好處的人生結果。

但是,如果沒有機會去繼承前人的事業,那麼無論怎麼折騰都是盲目的,也不會取得成就,也將淪為平庸之輩。

在這種狀態之下,如果想要有所成就,最好的方式就是依從中庸的狀態,依照人生本來的自然面目繼續進行。

依靠良好的基礎拋開自己的惰性,學會讓自己適應和融入社會,成為真正不可忽視的一份子,儘自己的力量讓自己有所改變。

司馬遷,字子長,10歲的時候就開始學習古文,20歲遊遍各地大川,後來因為為李陵辯冤,受腐刑,發奮著成《史記》。

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任太史,學習天文曆法,易學知識,以及自然科學知識等等。

在建元元封期間,天子赴泰山封禪的時候,司馬談則留之不得隨行,他特別的氣憤。剛好兒子司馬遷返回任職,兩父子見面的時候,司馬談握著司馬遷的手說:“我們的祖先任周朝太史官,祖祖輩輩顯赫於世,聞名於虞舜,夏禹時期親自掌管廳官的職責,但是逐漸衰落,傳承到現在,難道要毀在我手裡了嗎?如果你在任太史,就要繼承祖業,當今天子封禪,我卻不得參與,這真是命啊,如果你任太史,不要忘記我還沒有來得及完成的論著。”

司馬遷當時趴在父親的懷裡痛哭,說:“兒子雖然不是特別聰明傑出,但是您詳細敘述祖先的功業恩德,我都謹記在心,不敢有所缺失。”

後來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死後三年,司馬遷任太史,他開始查閱大量的史料,以及查閱珍藏於皇宮之中記載的歷史事件,開始編寫著作《史記》。上至陶唐,下至魯哀公十四年,最後完成了巨大的著作。

但凡是成就大事的人,都能夠堅持不懈,以大德休養人生,拋開自己所有的懶惰,最後終能有一番成就。

在這個浮躁的時代,大多數人做事,總是喜歡計較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了表象背後的實質。

這一種卑劣的心性,也導致很多人總是為了眼前的一得一失,陷入不斷爭奪的陷阱之中,這一切,總是那麼愚昧和無知。

人生最好的境界,其實是謙讓。當對方沒有觸碰自我原則的時候,選擇謙讓對方,不會傷彼此之間的和氣,能夠成就對方,當然最後也能夠成就自己。

一個人最大的智慧,並不是問題出現的時候,與對方針鋒相對,爭個你死我活,因為那只是一種愚昧,人性最高的境界,是提前預知問題,發現問題即將要發生的時候,提前的禮讓,避免矛盾的糾葛。

對於人生來說,無論你與對方發生什麼問題,當矛盾發生的那一刻,其實你已經輸了。

輸的是你未來的人生和自己的心性,產生了那些爭執之後,無論你是否佔上風,傷害的也是你在多數人心中的形象。

在《易經》之中,有這樣一句話:《象》曰:天與水違行,訟。君子以作事謀始。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象傳》之中說:“上卦為乾,乾為天;下卦為坎,坎為水。天與水各自往相反方向運行,因而就會發生爭鬥,這是“訟卦”之象,君子看到這個卦象,以杜絕爭執為上,在謀事之初,慎之又慎。”

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要提前思慮一些即將發生的矛盾,提前避免,不要與人針鋒相對。

很多人爭勇好鬥,喜歡以強硬壓制對方,其實這樣的一個心態是非常糟糕的。

因為沒有人喜歡被壓迫,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當你壓制對方的時候,你也給自己留下了一個災禍的根源。當有一天對方強於你的時候,那就是你受到災禍的時候。

我們用相反的狀態去面對,以和氣為貴,提前預知問題,避免問題,這一種未雨綢繆勝於所有的爭鬥。

在人生中,你讓別人舒服,別人才能讓你舒服,而且當你成全別人的時候,收穫的反而是自己豁達坦然的心情和人生。

據傳說,商代末年,有一個人叫做泰伯,他是屬於孝悌健全的人,是周君古公亶父的長子。

他的兩個弟弟名叫仲雍和季歷,季歷生了一個兒子叫姬昌,就是周文王。

姬昌出生的時候,有一隻赤色的鳥雀飛來,鳥嘴裡叼著丹書,落在他們家門口。很多人都說:“這表示聖德的人即將出世。”

於是古公亶父就認為姬昌有振興王位的天命,想把君位傳給傳給季歷,然後讓季歷傳給姬昌。

泰伯知道父親的意思,為了尊重父親的意思,想讓君位成全弟弟季歷,就與仲雍相約出走,在古公亶父生病的時候,二人就以上山採藥為理由,躲避在山上。披頭散髮,並在身上刺著蠻夷風俗崇尚的圖騰,表示自己不願意回去繼位,想把位子讓給季歷。

按照傳統的制度,古公亶父應該把君位讓給泰伯和仲雍,但是泰伯知道父親想傳給季歷,最後再傳給姬昌,所以提前懂得避讓。

就連孔子都感嘆說:“泰伯有至德”,這樣的一個品德,值得讓所有人發揚並傳頌。

提前預知問題,以謙讓的姿態成全所有人,犧牲小我成就大我,但是這成就的何嘗不是自己高尚的品德呢。

古語之中有這麼一句話:倚高才而玩世,背後須防射影之蟲;飾厚貌以欺人,面前恐有照膽之鏡。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仗著才華出眾而心生傲慢,容易遭之嫉妒者背後的小動作,裝扮成忠厚老實的樣子來欺騙人,恐怕面前有能夠造出邪念的鏡子。

而對於一個人來說,處事的真正藝術,就是真誠的謙讓,拋開所有盲目自大的心理。

不要太猖狂,不要太鋒芒畢露,養成一種謙虛讓人的美德,無論你有什麼樣出眾的才智,不要太過於高看自己,學會適當的露傻,才能更好的保護自己。

少樹立敵人,懂得以和為貴,才能更好的塑造自我的人生。

作者;青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