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蜀地一脈相承的漢中,為什麼劃歸陝西,而非四川

在我國中部,大巴山和秦嶺南北聳峙,兩山間形成了面積7000平方公里的盆地,長江最大支流漢江在此發源,自西向東貫穿其中,漢中因此得名。當地氣候溼潤,物產豐富,有“天府之國”美譽,同時,還是聯結蜀地和關中的樞紐。在巴蜀和關中兩大朋友圈中,漢中和巴蜀眉來眼去,對關中愛理不理。這個陝南(指陝西南部地區)重鎮為什麼對四川念念不忘呢?

和蜀地一脈相承的漢中,為什麼劃歸陝西,而非四川

上圖_ 陝西省陝北、關中、陝南分區圖


  • 交通的難易決定了漢中的生活重心

解答這個疑問,需要先從地理、氣候、人文等方面入手,瞭解真實的漢中。在圍棋中,一方做活靠的是“眼”。關中和巴蜀都是群山環抱的盆地,對外交通成為雙方做活的重要手段。漢中恰恰是盤活兩地的“眼”。

晉代常璩在《華陽國志·漢中志》中說:“其地東接南郡,南接於巴,西接武都,北接秦川,厥壤沃美。賦貢所出,略侔三蜀。”漢中東經漢水,通達荊襄,直達長江,南下荔枝道、米倉道、金牛道,翻越巴山,進至四川,西過祁山道,可至秦隴,北上陳倉道、褒斜道、灙駱道、子午道,鑿空秦嶺,遠眺長安。正因如此,漢中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漢中的身份陡增。

和蜀地一脈相承的漢中,為什麼劃歸陝西,而非四川

上圖_ 秦嶺四道:陳倉道,褒斜道,儻駱道,子午道


漢中境內的道路並非坦途。陝西境內的秦嶺,平均海拔約2000米,漢中北部的秦嶺勢如屏障,有多座山峰海拔超過2600米,興隆嶺高達3071米。在古代長途跋涉中,高海拔勢必加劇出入秦嶺的風險,威脅行人的出行安全。

而漢中南部的巴山最高峰箭桿山,海拔2534米,其它較高的山峰海撥低於2400米,一般山峰海撥在1000-1500米之間。這一高度,顯然比秦嶺更低。北高南低的地勢形態,使當地百姓更願意南下四川,貿易往來,溝通互動。

和蜀地一脈相承的漢中,為什麼劃歸陝西,而非四川

上圖_ 秦嶺位置所在


  • 氣候差異決定了漢中的生存環境

不僅如此,秦嶺對中國地理和氣候的分水嶺。從地理角度看,它和淮河共同組成了中國地理南北分界線。由於秦嶺對氣流運行的阻滯,夏季溼潤的海洋季風不易深入西北,冬季北方冷空氣同樣南侵受阻,因此,秦嶺是亞熱帶和暖溫帶的分界線,對南坡北脊的環境產生迥異的影響。

在亞熱帶的控制下,秦嶺以南氣候溼潤,四季分明,水系豐富,河流不凍,年降水在800毫米以上,農田以水田為主,土壤多酸性,植被以常綠闊葉林為主。暖溫帶同樣威力驚人,秦嶺以北的地區冬季寒冷,河流結冰,年降水低於800毫米,一月份平均氣溫低於0℃,農田以旱地和草原為主,土壤富鈣質,植被多為落葉闊葉樹。地處秦嶺以南的漢中,和四川同屬亞熱帶氣候,雙方進一步縮短了距離感。

和蜀地一脈相承的漢中,為什麼劃歸陝西,而非四川

上圖_ 我國氣象分界圖


  • 語言差異決定是漢中的情感依附

陝西分佈著中原官話、晉語和西南官話等三大方言。關中方言是中原官話的分支。地方戲劇“秦腔”就是用關中方言表演的。關中方言的特點是語調高亢、語音生硬、語氣硬實。在陝北民間通用的晉語,保留了入聲,聲調有連續變調的效果。與官話不同,晉語傳承了很多特徵詞和古語詞。

漢以西南官話作為交流方式,西南官話主要分佈在四川、重慶、雲貴、兩湖等地,是官話中使用人口最多、分佈最廣的方言。這種方言婉轉悠揚,圓潤如歌,綿柔難懂。以西南官話為媒介,漢中和四川同溝通流暢,表達順利,為雙方深度交流打下了基礎,增添了漢中對四川的認同感。

和蜀地一脈相承的漢中,為什麼劃歸陝西,而非四川

上圖_ 西南官話,因主要通行於長江上游地區,亦稱上江官話,屬於現代漢語南方方言


  • 飲食結構決定了漢中的巴蜀氣質

秦嶺不僅隔絕了南北的地理氣候,也塑造了兩地不同的飲食文化。牛羊肉泡饃、臊子面、涼皮、褲帶面、肉夾饃、漿水魚魚等傳統美食,代表了關中和陝北經典的“麵食文化”,殘留著遊牧民族的“粉食”特徵。

漢中美食的味道偏重麻、辣、酸,這與川菜的味道一脈相承。漢中寧強至今仍保留著吃酸飯的習俗,當地有“三日不吃酸,走路打閃閃”的民諺。熱麵皮、菜豆腐、麻辣豆腐魚、牛肉乾、罐罐茶、臘肉、漿水面等漢中美食,呈現出搭配合理、廚藝精湛、味道多變等川菜的特徵。有了美食的薰陶,漢中入群四川的意願,愈加衝動了。

和蜀地一脈相承的漢中,為什麼劃歸陝西,而非四川

上圖_ 漢中美食 熱麵皮


  • 獨特民俗決定了漢中的人文風貌

有了交通的便利,漢中風俗吸收了三秦的粗獷、荊襄的柔美、巴蜀的堅韌,不過,漢中與四川接壤,形成了“既同風,又同俗”民俗文化。《隋書·地理志》曰:“漢中之人,質樸無文,不甚趨利。性嗜口腹,多事田漁,雖蓬室柴門,食必兼肉。好祀鬼神,尤多忌諱。”

在南鄭和鎮巴的民間,百姓冬天有纏頭帕的風俗,洋縣、西鄉、城固、留壩等地,常用“滑竿”作為代步工具,這些民俗皆與川俗相似。當地山區中流傳的“鑼鼓草”、“背二哥與報路歌”、“打獵守號”等民歌,在歌詞和樂器上,也和川調有驚人的類似。同風同俗,同飲食同語言,漢中親近四川也符合行政劃界中的“山川形便”原則。

和蜀地一脈相承的漢中,為什麼劃歸陝西,而非四川

上圖_ 褒國故址,1936年拍攝的古褒城


  • 強制退群決定了漢中的最終歸屬

事實的發展也和預想的一樣。自夏至西周,漢中一帶活躍的褒國,先後分屬梁州和雍州。春秋時期,褒國亡於庸國,周匡王二年,秦、楚、巴聯合滅庸。《華陽國志·漢中志》記載:“(漢中)本附庸國,屬上蜀。”從那時起,漢中劃歸四川,成為巴蜀文化圈的一員。

西漢元封五年(前106年),漢武帝調整全國行政區劃,設置了13刺史部,漢中郡隸屬於益州刺史部。東漢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從曹操手中奪下漢中,仍設漢中郡,由大將魏延任漢中太守。三國時期,蜀漢謀士楊洪強調:“漢中,益州咽喉,若無漢中,是無蜀也”有了漢中,四川仰仗四周山勢,形成閉合防禦,易守難攻。

和蜀地一脈相承的漢中,為什麼劃歸陝西,而非四川

上圖_ 劉徹(公元前156年7月14日-公元前87年3月29日),即漢武帝


漢中入群巴蜀的狀況,持續到宋末元初。1279年,新興的蒙古軍隊接受合川釣魚城南宋軍民的投降,結束了長達52年的伐蜀戰爭。元朝政府總結經驗教訓,拆分原有的四川的行政區劃,在漢中設興元路,隸屬於陝西。漢中被強制退群,納入了秦隴文化圈,四川的環形山勢出現了缺口。明清時期,依舊保留了元初的行政區劃,沿襲至今。

2017年12月6日,西安至成都的高速鐵路全線通車,全程658公里,運行時長4小時15分鐘。在全線22個站點中,漢中站仍是其中重要的站點之一。秦巴山間的古道,不再是川陝交通的瓶頸。高鐵拉近了川陝之間距離,如今漢中早已不分川陝,迎來了新的生機。

參考資料:《華陽國志·漢中志》《隋書·地理志》《華陽國志·漢中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