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而精明的處世方法:不過分地勸人向善,就不會自取其辱

一隻老山羊在小河邊碰到一隻小鳥在飲水,便說:“你只顧在這裡喝水,卻完全不知道提高警惕,如果狐狸過來,你的小命兒就會丟掉了。”然後,又嚴肅地講了許多道理。小鳥笑著表示接受。但老山羊一走開,小鳥就對身邊的螞蟻說:“依仗鬍子長冒充著懂道理,去年,它的孩子還不是在這裡讓狼給吃了嗎?”

智慧而精明的處世方法:不過分地勸人向善,就不會自取其辱

老山羊的好心並沒有得到好報,為什麼?因為,某些時候,不管基於什麼心態,也不管你的意見是對是錯,是好是壞,一旦你主動提出來,你就犯了某些忌諱,這就是“意有所至而愛有所亡”。

“意有所至而愛有所亡。可不慎邪?”這句話出自《莊子·內篇·人間世第四》。任何一個人,都有自由的意志,如果他的愛好就是那一點,那麼當他專注在那一點的時候,什麼也無法改變。一個人入迷的時候,你要勸他“回頭是岸”,難上加難。所以,明知道你愛他,有時候他出於自己的利益需要,就忘記你是為他著想了。因此,人與人之間很難相處,朋友之間,也總是“意有所至而愛有所亡”。

孔子還曾告誡弟子子貢“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當朋友有了不對的地方,你提出意見和建議,如果對於一個問題,說的次數多了,雖說是對朋友有益,有時也會招致朋友的反感,甚至還會與你慢慢疏遠,或者成冤家。

中國文化中友道的精神,在於“規過勸善”,這是朋友的真正價值所在,有錯誤相互糾正,彼此向好的方向勉勵,這就是真朋友,但規過勸善,也有一定的限度。朋友的過錯要及時指出,“忠告而善道之”,盡心勸勉他,讓他改正錯誤,但實在沒有辦法時,“不可則止”,就不要再勉強了。

智慧而精明的處世方法:不過分地勸人向善,就不會自取其辱

自古忠言逆耳,假如忠諫過分了,朋友的交情就沒有了,尤其是共事業的朋友。歷史上有許多先例,知道實不可為,只好拂袖而去,走了以後,也許還能保持朋友的感情。但是如果一直按照自己的方式勸誡,則可能遭到對方的排斥,起到相反的作用。

每個人都在努力建立一個堅固的自我,以掌握對自己心靈的自主權,並經由外在的行為來檢驗自我堅固的程度。你若不瞭解此點,揭露了別人的錯誤,他就會明顯地感受到自我受到了侵犯,有可能不但不接受你的好意,反而還採取不友善的態度。但是,也不是說所有的人都會拒人於千里之外,也不是所有的規勸都會引來別人的反感。與人相處,貴在智慧,有時候,我們不妨學學那些在人類屋簷下飛來飛去的燕子。

莊子說:鳥都怕人,所以巢居深山、高樹以免傷害。但燕子特別,它就住在人家的屋樑上,卻沒人去害它,這便是處世的大智慧。人類見著鳥舉槍便射,卻對身邊縈繞的燕子視而不見。燕子的叫聲可謂婉轉,卻沒一個人將燕子放到籠子裡,以聽它的叫聲取樂。燕子智慧的核心是什麼?那就是距離。

南懷瑾先生說過,人類是一種你不能離它太遠、又不能離它太近的動物。比如珍禽猛獸害怕人,躲得遠遠的,人便結夥去深山獵捕它們。這是因為離人類太遠。家畜因完全被人豢養,人便可隨意殺戮,這是因為離人類太近,近得沒有了自己的家園。只有燕子看懂了人類,摸透了人類的脾氣,又親近人又不受人控制,保持著自己精神的獨立,於是人便像敬神一樣敬著燕子。有時,人要從燕子身上學學揣摩人心之道。

智慧而精明的處世方法:不過分地勸人向善,就不會自取其辱

對於友情,我們可能無法達到終身不見,但是我們也要學會保持距離:如果太近,就會覺得失去了自由的空間,甚至連呼吸都感覺困難了;如果太遠,又覺得關心不夠,少了一份熱情。其實懂了這個道理,就可以更巧妙地為人處世、成就大業了。

或許有人會以為懂得“意有所至而愛有所亡”之妙只會讓人變得狡詐奸猾,不堅持方正之道了,其實不然,人心難測,要想自在做人,必須瞭解人性與現實,不是教你詐,而是教你看清世事與人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