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統一的清王朝,淺談清朝構建國家認同,其程度堪比現代國家

歷史上最後的一個封建王朝:清朝。是有特殊性的,給了人們不一樣的視覺,從晚清時期來說,這是一個衰落恥辱的時代,從前期和中期來看,清朝又是傳統的封建王朝,和以前的朝代沒什麼變化。清朝繼承明朝的制度和發展,又以滿族的特色統治中國,而清朝是如何打造一個統一的國家體制?


從1644年入主中原後,清朝由一個地方性政權,開始向一個大統一的國家轉變。沒入關前,清朝頂多是一個地域性國家,入關後,清朝有了統一天下的機會。到乾隆年間,清朝統一天下,形成一個大統一時代,包括西藏、新疆、外蒙古、外東北等,變成一個領土遼闊的國家。這只是國家開疆拓土一方面,而清朝是如何構建一個國家認同的?


大統一的清王朝,淺談清朝構建國家認同,其程度堪比現代國家


想要建設一個認同的國家,並沒有那麼容易,特別是前中期,如果整合不好,那就會前功盡棄。而要構建一個全民族的認同的國家,需要多方面建設的。


1:滿族漢化和民族意識的確立


所謂的認同:是指各民族認同這個國家,清朝內其他民族,也認同滿族建立的政權。而滿族作為邊疆民族,他是如何融合在中華文明體系中的?這就要從滿族的漢化開始,有的人認為滿族並沒有漢化,這是不對的,從語言上來說,滿語被漢語取代,證明滿族是被漢化的,清朝中後期,開始使用漢語作為主要語言,滿語並沒有得到推廣。


大統一的清王朝,淺談清朝構建國家認同,其程度堪比現代國家


在雍正時期,雍正帝的《大義覺迷錄》,其實就是在構建一個“華夷一家”的政治制度,把滿族真正融入到這個體系中,並且由夷向華的轉變,把“大中華”的認同感,推廣到最大化,讓周邊國家也認同。事實上,“中華”這個概念,在清朝內部和邊疆上,已經達到最大化,這才能構建起強大的國家認同,形成一個凝聚力強大的國家,沒有這些,清朝估計會像元朝一樣短命。


前期打下的基礎,為近代“民族國家”奠定基礎,在近代民族國家的浪潮衝擊下,許多國家紛紛被肢解。而清朝卻頂住了,這和中前期,清朝構建國家認同有關,事實上,“中華”二字融入每一箇中國人心裡,歷史發展到清朝,大統一思想和中華文化,在清朝達到巔峰,所以清朝才能憑著龐大的體量,扛住一波又一波外族入侵。


大統一的清王朝,淺談清朝構建國家認同,其程度堪比現代國家


民族意識,在乾隆時期,就已經出現。當時滿族被漢族認為“異族”,清朝統治者也認識到漢族占主導地位,如果不改變滿族的地位,總會被當作異族入侵。在康雍乾三朝時,都在努力,康熙開疆拓土、雍正穩固社會、乾隆建立起民族意識。當初為了突破華夷之辨,清朝統治者建立起了民族意識,各民族共同認同中華,而“中華”是從華夏文明而來的,可見,清朝是以華夏文明來統治中國的,並不是用滿族文化。


2:近代民族主義國家的興起與衝擊


在近代西方國家的民族主義衝擊下,最可怕的就是國家分裂,清朝卻躲過了。當然,清朝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民族意識和民族國家是有區別的。民族國家,是一種有著明確的疆界政治體制。在近代民族主義到來之前,清朝已經完成了高度的整合,把一個龐大的國家,變成一個真正的整體。按照清朝的地圖劃分,分為東北、蒙古、西域、青藏、漢地十八省五個部分。


大統一的清王朝,淺談清朝構建國家認同,其程度堪比現代國家


每個地方使用政策都是不一樣的。如:漢地十八省,沿用明朝的制度管轄,蒙古聯姻,西藏政教合一,設駐藏大臣等,新疆地區設伊犁將軍府管轄,後建省。在國家控制領土這方面,清朝做到了前無古人。在歐洲興起文藝復興後,民族主義逐漸形成,它是西歐歷史和文化結合的產物。1840年,英國人用戰爭打開清朝國門,清朝就受到民族主義的衝擊,這對清朝來說,原本沒什麼,最可惜的是清朝落後於世界,被外國人的堅船利炮所擊敗。


美國的專家伊曼紐爾·沃勒斯坦曾說過:民族國家的形成,為邊緣地區的某些社會形態,獲得“核心”地位提供了靈活手段。當清朝從邊緣地區入主中原,再到統一全國,建立一個遼闊的帝國,清朝就開始注重邊緣地區的控制,而不是形態上,邊緣地區的地位也得到提升,形成國家認同。國家認同的強大,在抗擊外部的衝擊時,明顯高於羈糜統治的地區。


大統一的清王朝,淺談清朝構建國家認同,其程度堪比現代國家


從1840年到1912年,清朝滅亡,72年的時間裡,清朝基本在捱打,完全沒有還手之力。要說這麼多年的時間裡,清朝雖然無能,但也不至於分裂成幾個國家,不像奧匈帝國和奧斯曼帝國一樣,經過一戰的洗禮,最終分成多個國家。他們可不是衰落期,不像清朝這麼長時間處於落後狀態。這就涉及到國家認同的建設上,他們無法和清朝比,也可以說他們缺少中華文化的影響。


在文化、宗教的社會里,清朝融合得相當好,汪暉教授曾說過:清朝是一個跨文化、跨宗教、跨文明的‘跨體系社會’。這種多重體系,把清朝社會構建成一個共同體。這種跨體系,是清朝大統一的社會特徵之一。

大統一的清王朝,淺談清朝構建國家認同,其程度堪比現代國家



3:文化的建設


一個國家,再怎麼努力控制領土,如果沒有文化上的認同感,始終有分離之心,完全融合不了,只會加劇分離主義。滿清在東北時,也曾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在統一全國後,在大統一的背景下,該如何建立一個統一的社會和文化體系,成了清朝面臨的局面。首先在漢化過程中,清朝並沒有達到北魏那種程度,比如:保留服飾和髮型。清朝儘可能保留自身的,然後才認可和學習漢文化,並沒有全盤接受。


而語言是重中之重,到乾隆中期,滿人幾乎以漢語為母語,學習漢文化,瞭解清朝前期的歷史,因此,在乾隆年間,很多王公貴族還是懂漢文化禮儀、說漢語、寫漢字的。在清朝統治少數民族的地區,上層貴族也須學會漢語,不然得不到清朝的認可或冊封。


大統一的清王朝,淺談清朝構建國家認同,其程度堪比現代國家


為了消除漢族針對“邊夷”的牴觸,以及讓漢族認同滿族執政的合法性,清朝在漢族地區,秉承儒家思想,奉行“崇儒重道”,用儒家思想文化治世,完全把滿族也當成後人一樣尊敬古人和中華文化。這是高度認同儒家理論政治,和社會治理理念;也正是如此,清朝才能以少數量的滿族,統治龐大的漢族近三百年,這得益於清朝在文化等各方面的建設。


總結:想要建設成這樣的一個高度認同,整合度完全融合的國家,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容易,總會出現各種流血的衝突。在清朝的中前期,清朝的統治者,建成一個各民族認同的國家體系,比現代一些國家還要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