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美国“原子弹之母”,被誉为中国居里夫人,却没能获得诺奖

1957年,杨振宁、李政道先生凭借“宇称不守恒理论”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理论获奖,必须有实验支撑!那做验证实验的这个人是否也应该获奖?

她是美国“原子弹之母”,被誉为中国居里夫人,却没能获得诺奖

做这个实验的人是一位女性——吴健雄,但是她却与诺奖无缘。

被诺贝尔奖辜负的科学家

最初杨、李二人的研究理论被保守界不屑一顾,而吴健雄却独具慧眼,立即着手验证这一理论。

她设计了两套装置用来观测钴60的衰变,最后得出的结果成功验证杨、李二人的理论,使两位华人科学家最终站上诺贝尔奖的领奖台。

可能是对女性歧视等众多奇奇怪怪的原因,这个奖项并没有邀请吴健雄共享,杨、李二人为此深感不公,力劝其提出申诉。

她是美国“原子弹之母”,被誉为中国居里夫人,却没能获得诺奖

杨振宁、李政道在工作

可是吴健雄并不在意,甚至开玩笑说:

“自己热爱的是物理而不是诺贝尔奖,我的爱人叫做袁家骝,我爱诺贝尔做什么。”

这位被诺贝尔奖辜负的科学家带着巨大热情继续投身科学研究,多年之后,198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史坦伯格评论:

“没有吴的实验结果,杨、李二人的理论只能是一种构想,吴健雄的实验结果改变了这一切,吴健雄应当之无愧地与他们共享。”

她是美国“原子弹之母”,被誉为中国居里夫人,却没能获得诺奖

吴健雄在实验室操作仪器

吴健雄略带伤感地给他回信:

尽管我从来没有为了得奖而去做研究工作,但当我的工作因为某种原因被忽视,依然深深地伤害了我。

原来,这种对于女性身份的偏见和歧视让吴健雄很伤心,然而这种偏见却几乎遍布于她成长过程中的每个阶段。可她不服气,凭借天分和毅力,努力地摧毁这种偏见、证明自己的价值。

所向披靡的天才少女结识才子教授胡适

1912年,吴健雄出生于苏州的书香门第,在当时重男轻女思想十分严重,家里长辈对于身为女孩的吴健雄并不在意。

可是幸运的是,她有一位思想开明的父亲。吴健雄的父亲吴仲裔受过良好的教育、接受过新时代文明的洗礼,鼓励女性接受教育,并且支持男女平等。

她是美国“原子弹之母”,被誉为中国居里夫人,却没能获得诺奖

少女时期的吴健雄

吴健雄的小学教育就是在其父创建的明德学校完成的。可以说,父亲的支持与鼓励对吴健雄后来的求学道路产生深远影响。

1923年,11岁的吴健雄参加苏州第二女子师范的入学会考,在近万名考生中名列前茅,顺利就读苏州女师。

在当时苏州女师是所名校,常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前来演讲,其中就包括大名鼎鼎的胡适。

有一次胡适来到学校演讲,校长安排吴健雄负责记录胡适的演讲稿《摩登妇女》,这给了吴健雄很大的启发。

她是美国“原子弹之母”,被誉为中国居里夫人,却没能获得诺奖

胡适与吴健雄

吴健雄后以优异的成绩从苏州女师毕业,被保送至南京中央大学。

但是为了拥有更扎实的知识基础,吴健雄选择去上海中国公学开展为期一年的学习,就是在此期间她与胡适结下深厚的师生情缘。

在一次由胡适监考的考试中,吴健雄提前交卷,胡适阅后大声称赞:

“我从来没见过一个学生,对清朝三百年思想史懂得那么透彻,所以给了她一百分。”

1930年,18岁的吴健雄正式进入南京中央大学攻读数学专业,由于天赋异禀,吴健雄对于自己主修的课程游刃有余,课余时间她又花大量时间阅读了有关放射性、相对论等方面书籍。

这些拓展阅读让她打开物理学的大门,并深深迷恋上了居里夫妇、爱因斯坦等科学巨匠战斗的物理领域。于是第二学年,吴健雄正式申请转入物理学系。

与袁家骝结同心,进入物理研究成“原子弹之母”

在与老师胡适的相处过程中,吴健雄渐渐心生爱慕,胡适也十分喜欢这位天才少女。可是无奈胡适早已娶妻,两人互相爱慕之情只得不了了之。

1936年7月,原本准备到美国密西根大学求学的吴健雄认识了柏克莱分校学习物理的中国留学生袁家骝,两人由此结缘,后决定结伴终生。

她是美国“原子弹之母”,被誉为中国居里夫人,却没能获得诺奖

袁家骝与吴健雄在婚礼上

1942年两人在美国结婚,此后一直伉俪情深、令人羡慕。在此期间袁家骝向吴健雄介绍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物理实验环境和教学资源。

吴健雄心生向往,于是她决定申请进入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的物理研究所。

令人沮丧的是,由于当时国外对待华人和女性的偏见,她的申请连连受阻。但是吴健雄仍十分坚定,凭着超凡的天赋和毅力,她通过层层考察,最终如愿进入物理研究所就读。

为了全身心投入研究事业,吴健雄一天三顿面包就牛奶,做实验一站就是一整天,甚至多次晕倒,可她每次都坚持把实验做到完美。

终于在1940年,吴健雄赢得博士学位,获得越来越多同行的认可。

她是美国“原子弹之母”,被誉为中国居里夫人,却没能获得诺奖

吴健雄在与布洛德等人进行学术研讨

1944年9月,美国在华盛顿建立的反应堆原子核连锁反应遭遇未知难题,原子弹研究停滞。

吴健雄受老师劳伦斯、奥本海默之邀参与到美国绝密的“曼哈顿计划”,负责其中最核心的部分——原子核分裂反应。

她的成就解决了链式反应无法延续的重大难题,启发了原子弹研究核心人物费米等人,直接缩短了原子弹的研究进程。

1945年7月16日,人类历史上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吴健雄也获得了“原子弹之母”“中国居里夫人”这样的称号。

1958年她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后又获得国家科学勋章,这些成就提高了女性在科学界的地位,也为国家赢得了荣誉。

她是美国“原子弹之母”,被誉为中国居里夫人,却没能获得诺奖

福特总统授予吴健雄国家科学勋章

1962年2月14日,吴健雄参加由胡适主持的院士会议,在之后的酒会上,胡适慷慨致辞:

“我是一个对物理学一窍不通的人,但我却有两个学生是物理学家:一个是北大物理系主任饶毓泰,一个是曾与李政道、杨振宁合作证验‘对等律之不可靠性’的吴健雄女士。这是我认为生平最得意,也是最值得自豪的。”

随后李济等人发表讲话,胡适参与讨论,接着因心脏病猝发倒地身亡。当时在场的吴健雄亲眼目睹自己曾经爱着的良师益友猝死,心中悲痛万分。

往事涌上心头,曾经的一切都烟消云散,只是爱意和尊敬仍存留在心中。

中国人还是中国人

吴健雄是一个深情又坚定的人,除了对爱人的爱,她心中还有着对于家和国最为深沉的爱意。

当时在美国为了研究事业,她努力学习英文、了解美国国情,

可是与此同时她却坚守华人的荣誉,她总是身穿高领旗袍,家里挂满了字画,也收藏了许多古书。

她是美国“原子弹之母”,被誉为中国居里夫人,却没能获得诺奖

穿旗袍的吴健雄

后来贝聿铭先生评论其中国情结说了一句话:中国人还是中国人。

一生深爱故土与亲人的吴健雄在1973年与丈夫回到祖国,拿出25万美元捐赠给明德学校作为基建费。

她表示自己是华夏儿女,作为一名科学家她拿不出更多的钱来,但她可以请海内外优秀的科学家来做学校的顾问,推动祖国科技建设的发展。

1997年6月12日吴健雄病逝,遵照本人意愿,由袁家骝护送其骨灰回到故土,安葬在苏州太仓浏河。

英雄回归故土,传奇一生就此落下帷幕,在她的墓碑上写着:“卓越的世界公民和一个永远的中国人”。

春有百花秋有月,共看人间好时节

我是CC酱,关注我,我们一起看人间美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