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美國“原子彈之母”,被譽為中國居里夫人,卻沒能獲得諾獎

1957年,楊振寧、李政道先生憑藉“宇稱不守恆理論”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理論獲獎,必須有實驗支撐!那做驗證實驗的這個人是否也應該獲獎?

她是美國“原子彈之母”,被譽為中國居里夫人,卻沒能獲得諾獎

做這個實驗的人是一位女性——吳健雄,但是她卻與諾獎無緣。

被諾貝爾獎辜負的科學家

最初楊、李二人的研究理論被保守界不屑一顧,而吳健雄卻獨具慧眼,立即著手驗證這一理論。

她設計了兩套裝置用來觀測鈷60的衰變,最後得出的結果成功驗證楊、李二人的理論,使兩位華人科學家最終站上諾貝爾獎的領獎臺。

可能是對女性歧視等眾多奇奇怪怪的原因,這個獎項並沒有邀請吳健雄共享,楊、李二人為此深感不公,力勸其提出申訴。

她是美國“原子彈之母”,被譽為中國居里夫人,卻沒能獲得諾獎

楊振寧、李政道在工作

可是吳健雄並不在意,甚至開玩笑說:

“自己熱愛的是物理而不是諾貝爾獎,我的愛人叫做袁家騮,我愛諾貝爾做什麼。”

這位被諾貝爾獎辜負的科學家帶著巨大熱情繼續投身科學研究,多年之後,198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史坦伯格評論:

“沒有吳的實驗結果,楊、李二人的理論只能是一種構想,吳健雄的實驗結果改變了這一切,吳健雄應當之無愧地與他們共享。”

她是美國“原子彈之母”,被譽為中國居里夫人,卻沒能獲得諾獎

吳健雄在實驗室操作儀器

吳健雄略帶傷感地給他回信:

儘管我從來沒有為了得獎而去做研究工作,但當我的工作因為某種原因被忽視,依然深深地傷害了我。

原來,這種對於女性身份的偏見和歧視讓吳健雄很傷心,然而這種偏見卻幾乎遍佈於她成長過程中的每個階段。可她不服氣,憑藉天分和毅力,努力地摧毀這種偏見、證明自己的價值。

所向披靡的天才少女結識才子教授胡適

1912年,吳健雄出生於蘇州的書香門第,在當時重男輕女思想十分嚴重,家裡長輩對於身為女孩的吳健雄並不在意。

可是幸運的是,她有一位思想開明的父親。吳健雄的父親吳仲裔受過良好的教育、接受過新時代文明的洗禮,鼓勵女性接受教育,並且支持男女平等。

她是美國“原子彈之母”,被譽為中國居里夫人,卻沒能獲得諾獎

少女時期的吳健雄

吳健雄的小學教育就是在其父創建的明德學校完成的。可以說,父親的支持與鼓勵對吳健雄後來的求學道路產生深遠影響。

1923年,11歲的吳健雄參加蘇州第二女子師範的入學會考,在近萬名考生中名列前茅,順利就讀蘇州女師。

在當時蘇州女師是所名校,常邀請國內外知名學者前來演講,其中就包括大名鼎鼎的胡適。

有一次胡適來到學校演講,校長安排吳健雄負責記錄胡適的演講稿《摩登婦女》,這給了吳健雄很大的啟發。

她是美國“原子彈之母”,被譽為中國居里夫人,卻沒能獲得諾獎

胡適與吳健雄

吳健雄後以優異的成績從蘇州女師畢業,被保送至南京中央大學。

但是為了擁有更紮實的知識基礎,吳健雄選擇去上海中國公學開展為期一年的學習,就是在此期間她與胡適結下深厚的師生情緣。

在一次由胡適監考的考試中,吳健雄提前交卷,胡適閱後大聲稱讚:

“我從來沒見過一個學生,對清朝三百年思想史懂得那麼透徹,所以給了她一百分。”

1930年,18歲的吳健雄正式進入南京中央大學攻讀數學專業,由於天賦異稟,吳健雄對於自己主修的課程遊刃有餘,課餘時間她又花大量時間閱讀了有關放射性、相對論等方面書籍。

這些拓展閱讀讓她打開物理學的大門,並深深迷戀上了居里夫婦、愛因斯坦等科學巨匠戰鬥的物理領域。於是第二學年,吳健雄正式申請轉入物理學系。

與袁家騮結同心,進入物理研究成“原子彈之母”

在與老師胡適的相處過程中,吳健雄漸漸心生愛慕,胡適也十分喜歡這位天才少女。可是無奈胡適早已娶妻,兩人互相愛慕之情只得不了了之。

1936年7月,原本準備到美國密西根大學求學的吳健雄認識了柏克萊分校學習物理的中國留學生袁家騮,兩人由此結緣,後決定結伴終生。

她是美國“原子彈之母”,被譽為中國居里夫人,卻沒能獲得諾獎

袁家騮與吳健雄在婚禮上

1942年兩人在美國結婚,此後一直伉儷情深、令人羨慕。在此期間袁家騮向吳健雄介紹了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物理實驗環境和教學資源。

吳健雄心生嚮往,於是她決定申請進入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的物理研究所。

令人沮喪的是,由於當時國外對待華人和女性的偏見,她的申請連連受阻。但是吳健雄仍十分堅定,憑著超凡的天賦和毅力,她通過層層考察,最終如願進入物理研究所就讀。

為了全身心投入研究事業,吳健雄一天三頓麵包就牛奶,做實驗一站就是一整天,甚至多次暈倒,可她每次都堅持把實驗做到完美。

終於在1940年,吳健雄贏得博士學位,獲得越來越多同行的認可。

她是美國“原子彈之母”,被譽為中國居里夫人,卻沒能獲得諾獎

吳健雄在與布洛德等人進行學術研討

1944年9月,美國在華盛頓建立的反應堆原子核連鎖反應遭遇未知難題,原子彈研究停滯。

吳健雄受老師勞倫斯、奧本海默之邀參與到美國絕密的“曼哈頓計劃”,負責其中最核心的部分——原子核分裂反應。

她的成就解決了鏈式反應無法延續的重大難題,啟發了原子彈研究核心人物費米等人,直接縮短了原子彈的研究進程。

1945年7月16日,人類歷史上第一顆原子彈試爆成功,吳健雄也獲得了“原子彈之母”“中國居里夫人”這樣的稱號。

1958年她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後又獲得國家科學勳章,這些成就提高了女性在科學界的地位,也為國家贏得了榮譽。

她是美國“原子彈之母”,被譽為中國居里夫人,卻沒能獲得諾獎

福特總統授予吳健雄國家科學勳章

1962年2月14日,吳健雄參加由胡適主持的院士會議,在之後的酒會上,胡適慷慨致辭:

“我是一個對物理學一竅不通的人,但我卻有兩個學生是物理學家:一個是北大物理系主任饒毓泰,一個是曾與李政道、楊振寧合作證驗‘對等律之不可靠性’的吳健雄女士。這是我認為生平最得意,也是最值得自豪的。”

隨後李濟等人發表講話,胡適參與討論,接著因心臟病猝發倒地身亡。當時在場的吳健雄親眼目睹自己曾經愛著的良師益友猝死,心中悲痛萬分。

往事湧上心頭,曾經的一切都煙消雲散,只是愛意和尊敬仍存留在心中。

中國人還是中國人

吳健雄是一個深情又堅定的人,除了對愛人的愛,她心中還有著對於家和國最為深沉的愛意。

當時在美國為了研究事業,她努力學習英文、瞭解美國國情,

可是與此同時她卻堅守華人的榮譽,她總是身穿高領旗袍,家裡掛滿了字畫,也收藏了許多古書。

她是美國“原子彈之母”,被譽為中國居里夫人,卻沒能獲得諾獎

穿旗袍的吳健雄

後來貝聿銘先生評論其中國情結說了一句話:中國人還是中國人。

一生深愛故土與親人的吳健雄在1973年與丈夫回到祖國,拿出25萬美元捐贈給明德學校作為基建費。

她表示自己是華夏兒女,作為一名科學家她拿不出更多的錢來,但她可以請海內外優秀的科學家來做學校的顧問,推動祖國科技建設的發展。

1997年6月12日吳健雄病逝,遵照本人意願,由袁家騮護送其骨灰回到故土,安葬在蘇州太倉瀏河。

英雄迴歸故土,傳奇一生就此落下帷幕,在她的墓碑上寫著:“卓越的世界公民和一個永遠的中國人”。

春有百花秋有月,共看人間好時節

我是CC醬,關注我,我們一起看人間美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