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科學》李明等: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稅收政策探討


《財政科學》李明等: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稅收政策探討

標題: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稅收政策探討

單位:蘭州大學經濟學院

刊期:《財政科學》2020年第2期

內容提要

近年來國內外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發生頻率增加,其對經濟造成的負面影響不容小覷。稅收政策是國家治理和宏觀調控的重要工具,對中國這樣一個擁有超大規模市場的巨型經濟體,建立和完善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稅收政策體系,發揮其在疫情防控及經濟恢復中的保障作用,不僅很有必要,而且對完善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具有深遠意義。基於此,本文以新冠肺炎疫情為背景,運用相關理論闡述了稅收政策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必要性,對現有相關應對疫情的稅收政策進行系統梳理,提出完善我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稅收政策建議。


關鍵詞: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稅收政策 新冠肺炎 建議

文章思維導圖

點擊看大圖

《財政科學》李明等: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稅收政策探討

精彩內容摘編

引言及文獻綜述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具有突然爆發性、迅速蔓延性、不可預知性以及嚴重破壞性等特徵,其發生對一個地區、國家乃至世界範圍內人們正常生活及經濟發展造成嚴重影響。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社會生活中的不確定性因素越來越多,各類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頻繁發生,尤其是傳染病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爆發,嚴重威脅著老百姓生命安全和社會和諧穩定,給國家造成的經濟損失巨大。2003年SARS以來,我國接連發生的甲型H1N1型禽流感病毒(2009)、H7N9禽流感病毒疫情(2013)、非洲豬瘟疫(2019)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特別是2020年1月份以來,在湖北省武漢市爆發的新冠肺炎病毒,在不到1個月時間內擴散蔓延至全國31個省區市和港澳臺地區及世界十多個國家,波及範圍之廣、影響之大實屬罕見,給我國經濟社會和對外開放造成了不可估量的經濟損失和負面影響,全國大多數省區啟動一級響應,國家把此次疫情納入乙類病毒,採取甲類措施進行防控。尤其是部分地區為有效控制疫情的傳播和蔓延所採取的“封城”、交通管制、假期延遲、工人返城及復工延遲等系列措施,對餐飲、旅遊、娛樂、交運等行業產生巨大影響,國內投資、消費、出口衝擊明顯,部分物資價格上漲明顯。同時此次疫情也暴露出我國國家治理體系中存在的短板和不足。自新冠肺炎病毒爆發以來,中央及地方政府均出臺一系列相關政策,積極開展疫情防控及經濟恢復工作,力爭使疫情對各行各業造成的經濟損失最小化。為打贏疫情阻擊戰和促使企業復工復產及減輕企業負擔,財稅部門也出臺一系列的稅收政策措施,但是,綜合來看,我國防控疫情及支持疫後經濟復甦的稅收政策體系還待完善。鑑於此,本文力圖通過對我國現行稅收法律中有關應對疫情災情的稅收政策的研究,揭示出現行疫情防控及促進經濟恢復稅收政策本身及其執行過程中存在的不足和問題,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為更好地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早日實現經濟恢復和正常化提供一些參考。

2003年“非典”和2008年汶川之後,國內社科界開始關注疫情及災害相關政策研究,朱曉衝(2008)對我國防災的財稅政策體系進行了研究;楊京鍾(2010)對財稅政策支持抗災救災進行研究,提出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抗災救災財稅政策體系;楊默如(2011)對國外自然災害稅收政策進行研究;李建人(2011)提出抗災重建稅收制度應當以實踐需求為指針,有針對性地加大止血功能的減免稅幅度。朱迎春(2016)對企業公益捐贈稅收政策進行了探析。歸納上述文獻可知,學術界還鮮有針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與稅收政策相關性的研究,同時缺乏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稅收政策等內容的研討。本文以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為研究背景,從公共物品的供給、外部性、稅收的職能等方面闡述稅收政策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必要性,通過對現有相關應對疫情災情稅收政策的梳理,提出完善我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稅收政策建議。


稅收政策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關聯性及理論基礎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是近些年來各國經常面臨的社會現象,其蔓延給相關國家和經濟社會造成了損失巨大。一方面,各類疫情造成納稅人(個人和企業)的傷亡或正常經營活動的中止,致使其生產經營活動暫停、納稅能力被嚴重削弱,最終導致國家一定時期的稅收總收入減少。其次,我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國家,具有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中央政府在抗擊疫情中扮演著主導角色。稅收是國家參與國民收入分配的主要形式之一,一方面是作為國家籌集財稅收入的工具;另一方面,國家將徵收的稅款通過財政支出無償向納稅人提供包括感染者康復治療和疫情過後經濟恢復在內的公共產品服務,從稅收收入來源和支出歸宿兩者的結合都充分體現了稅收政策“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的性質。從公共產品理論視角來看,國家稅收本質上是提供納稅人需要但納稅人自身卻不能或不願通過市場供求提供的“公共產品”,政府徵稅只是手段,使用稅款提供公共產品服務才是根本目的。在提供公共產品的過程中,稅收起到“用之於民”的作用。從稅收的功能講,稅收優惠會產生一種示範效應,鼓勵和引導資金流向,使更多的資金流向抗擊疫情和疫後企業產能恢復工作中,使緊缺醫療物資恢復產能,相關醫療產品得到有效供給,使受疫情影響地區和行業的經濟活動走出困境,大大提升抗擊疫情整體工作的質量和運行效率。稅收政策作為國家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重要的宏觀調控工具,在抗擊疫情中具有其他政策不可替代的獨特優勢。鑑於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是一項長期而艱鉅的社會系統工程,離不開國家稅收政策的大力支持和引導。因此,抗擊疫情等公共產品的特殊性以及稅收的性質決定了稅收政策在抗擊疫情的特殊時期發揮積極作用的客觀必要性。從財稅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來講,稅收政策在經濟恢復和應對疫情衝擊、穩定生產方面作用不可或缺。


本文刊載《財政科學》2020年第2期,歡迎訂閱!


《財政科學》李明等: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稅收政策探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