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個以“塑料顆粒”命名的生物,發現於水下6000米

地球最深處的馬裡亞納海溝不單單能用神秘來形容,那裡還有許多未知的神奇生物,它們在無光、高壓、低溫、缺氧的極端環境下生息繁衍,但是即使是這樣的無人之境,也沒能逃脫塑料汙染,人類發現新物種的速度已經遠遠落後於汙染的速度了。

首個以“塑料顆粒”命名的生物,發現於水下6000米

最近發表於Zootaxa的一項研究中,紐卡斯爾大學的海洋生態學專家表示,他們在馬裡亞納海溝水下6000米左右的地方,發現了一種新的片腳動物(Amphipod),長約2-3釐米,形似蝦,有甲殼,遺憾的是其臟器內“隱藏著”649.648微米(約0.6毫米)的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研究人員將這種新生物命名為“Eurythenes plasticus”,Eurythenes代表生物類型,plasticus即塑料,它也因此成為首個以“塑料”命名的生物,而這可以說是“人類之恥”。

首個以“塑料顆粒”命名的生物,發現於水下6000米

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聽起來比較陌生,其實它就是我們常說、常見、常用的塑料樹脂,常被用於製作食品包裝袋、滌綸衣物、礦泉水瓶、開關零件等,它也與聚丙烯、聚乙烯等高分子化合物,共同構成白色汙染的主要來源。白色汙染人們都很熟悉,隨口就能說出很多汙染源,但是白色垃圾是以何種方式達到海洋最深處的呢?

首個以“塑料顆粒”命名的生物,發現於水下6000米

答案是微塑料。微塑料是指直徑小於5毫米的塑料碎片和塑料顆粒,它們的“原型”可能是各式各樣的塑料垃圾,大到塑料蔬菜大棚、小到一根根吸管、再小到洗衣排出的廢水……這些無法降解的塑料,要麼被焚燒後灰燼飄散在大氣中、飄落到海洋裡,要麼直接被傾倒入河流、海水之中,經過紫外線的照射、海浪的拍打或風力作用,從大到小,最終被分解成直徑僅幾毫米或幾微米的微型塑料碎片,微塑料一旦進入水環境,問題就變得越發嚴重了。

首個以“塑料顆粒”命名的生物,發現於水下6000米

首先,無論是塑料還是微塑料,都會直接被某些海洋動物吞食,它們堆積在動物的胃中無法消化,導致其進食受到影響,進而危及生命;其次,河流、海洋中都有大量的微生物,它們會附著在微塑料上,某些微生物通過代謝作用可能會加速微塑料分解,使之成為更小的顆粒四處散逸,影響更多的海洋生物,以此同時,某些附著在微塑料上的微生物也有可能減緩紫外線照射、風化、水蝕的分解過程,使微塑料的重量增加,加速在水中的下降速度,最終沉入海洋最深處。這些作用合力,使微塑料能夠到達地球上任何一個無人之境。

首個以“塑料顆粒”命名的生物,發現於水下6000米

根據2018年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公佈的數據,馬裡亞納海溝5108米到10908米的表層沉積物中,每升所含的微塑料為200個到2200個,海溝成了微塑料的棲身之所,並被生活在那裡的深海生物吞食,這些深海生物無法消化微塑料,這些碎片會一直停留在其體內。

首個以“塑料顆粒”命名的生物,發現於水下6000米

另有數據顯示,每年有1270萬噸塑料垃圾排入海中,Eurythenes plasticus是第一個以“塑料”命名的生物,但肯定不是唯一一個和最後一個。世界自然基金會(WWF)2019年發起了一項運動,呼籲全球減少塑料垃圾並消除海洋塑料汙染;另有環保組織發出過“2050年海洋垃圾比魚多”的警告。消除塑料垃圾非一己之力能夠實現的,但對於每個普通人來說,或許最力所能及的就是減少塑料製品的使用,雖不是立竿見影的效果,但終歸會對環境有所裨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