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侄三人一起出家,弟弟慧持是峨眉山普贤道场的肇始人

风景秀丽的四川峨眉山,天下闻名,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称。峨眉山不仅有优美的自然风光,文化资源也十分丰富。素有佛教圣地之称,是普贤菩萨的说法道场。

相传,峨眉山成为佛教圣地,缘起于中国东晋时期的高僧:慧持大师。

姑侄三人一起出家,弟弟慧持是峨眉山普贤道场的肇始人


魏晋时期,天竺、西域的佛教徒不断地来到中国。随着他们进行的传教活动,佛教教义得以在中国广泛流传。佛教的哲学观念和思想也为民众所接受。

到了东晋后赵时期,佛教信仰开始进入高峰时期。

受佛图澄和道安两代高僧,以及当朝统治者的影响,中原地区的民众普遍信仰佛教,甚至在一个家庭里,出现了兄弟、姑侄一起出家的现象。

这件事情就发生在慧远、慧持、道仪三人身上。

三人俗家本姓贾氏,雁门楼烦人(今山西代县)

慧远大师是汉传佛教的重要人物,在中国佛教界率先提倡念佛法门,被后世净土宗信众奉为"净宗初祖"。慧持大师是慧远大师的弟弟,也是一代高僧。兄弟二人一起出家,一起拜师。两人的生平事迹被载入史书,在后世广为流传。

道仪是慧远、慧持的姑母,也弃俗出家,做了一名尼姑。道仪声名不显,史书上没有记载她的生平事迹,只是在《高僧传》慧持一篇中有所提及。

和兄长慧远相似,慧持自幼聪颖明悟。史书上说他:"冲默有远量。年十四学读书。一日所得当他人一旬。善文史巧才制。"

慧持十八岁那年,后赵国主石虎病死,中原地区发生战乱。道安大师出于避祸的缘故,来到太行山中。在那里设立道场,弘扬佛法。

当时,道安大师人称"印手菩萨",是继佛图澄之后的北方佛教领袖。慧持、慧远弟兄二人早闻其名,仰慕已久,听闻此事后,便一同前往观瞻。

在太行山道场。二人感悟佛法,当即改变初衷,决定弃儒从佛,出家为僧。并一起拜在道安门下,成为佛门弟子。

道安大师南下襄阳时,慧持、慧远也在身边跟随。

十几年之后,前秦军队攻破襄阳城,道安大师被苻坚迎请到长安。

启程之前,道安大师分派弟子们到南方传教。

慧持和慧远已经收徒自立,也在这时离开师父,前往南方。

姑侄三人一起出家,弟弟慧持是峨眉山普贤道场的肇始人


弟兄二人先在荆州逗留了一段时间,后来打算前往广东罗浮山。当走到江陵时,被庐山秀美的风光所吸引,随即决定留在此处,不再南行。

在同门慧永的游说下,当地官员修建了东林寺,供弟兄二人及徒众们居住。

慧远从此在庐山隐居,开设道场,创立白莲社,此后从未踏出庐山一步。

慧持有时外出游历,隔不多久便回山修行。

在这一时期,慧持的思想有了些许改变,从向往弥勒净土,转向了西方净土。

在北方孝武帝灭佛时期,东晋京师建康发展成为佛教中心。

慧持、慧远的姑母道仪这时候住在江夏,对京师佛法的昌盛非常向往,很想前去见识一番。

估算一下,大概这时候,道仪的年纪已经不算小了。何况单身女尼,出行多有不便。慧持便陪同姑母出行,一路小心陪侍,一直把她护送到京师东安寺。

慧持在京师弘法传教,讲说法华经,并受邀和西域僧人伽罗叉一起翻译,校订阿含经,得到了社会名流的尊重和赏识。

后人认为,慧持尊奉普贤,产生通过普贤行愿往生西方净土的观念,就确立在这次京师之行中。

或许正是由于这种理念,慧持最终离开了自幼相随的兄长,离开了风光秀丽的庐山,离开了清净素雅的东林寺。

东晋隆安三年(公元399年),慧持听说"蜀地成都地沃民丰",于是向慧远告别,决定前往四川弘扬佛法。

手足分别,慧远非常难过,对弟弟苦苦挽留,说:"人们都以亲情聚会为快乐,以相互分离为痛苦,你怎么能反其道而行呢?"

慧持也很感伤,但决心难以动摇,回答说:"若是至情爱聚之人,就不应该出家。既然我们已经弃俗从道,就期待在西方极乐重逢吧。"

于是,兄弟二人就此分别。

姑侄三人一起出家,弟弟慧持是峨眉山普贤道场的肇始人


史书上记载下了慧持最初的愿望:"本欲栖峨眉之挹,观化流沙之表,不能负其发足之怀,便束装首路。……遂乃至蜀。"

相传,慧持"观瞻峨眉",得到了当地官员的资助,在山上建立了普光寺,讲述法华经,弘扬普贤行愿,由此,峨眉山佛教走上普贤崇拜的道路,成为了普贤菩萨说法道。峨眉山也成为佛教五大名山之一。

关于慧持建立普光寺的确切时间,《高僧传》上没有记载,却详细记录了他在成都龙渊寺的事迹。

慧持到达成都之后,居住在龙渊寺,开设讲堂,弘扬佛法,很快就获得了崇高的威望。受到当地官员、民众的欢迎。

史书记载下了当时的盛况;"及持至,皆望风推服。有升持堂者,皆号登龙门。"

在这期间,成都发身变乱,慧持一度到郸县避祸,后来祸事平息之后,又回到龙渊寺,终老于寺中。

公元(412年)慧持大师在龙渊寺去世。临终时叮嘱弟子们勤勉律仪。弟子道温、昙兰等人继承了慧持的法统。

南宋《五灯会元》记载,北宋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嘉州奏报,峨眉山一颗枯树被风吹断,人们发现树洞里有一个僧人,呈入定姿态,头发长的可以覆盖身体,指甲长的可以围绕身体。

宋徽宗下令将僧人送到开封,译经院的大师诵经鸣磬,请僧人出定。僧人出定后,自称慧持,是庐山慧远的弟弟,发问说:"远公无恙否?"

众人回答说:"远公是东晋人,现在是大宋年间,已经过去700年了。"

慧持默然不语。

众人又问:"您现在想到那里去?"

慧持说:"把我葬在陈留吧"说完后重新入定。

众人遵从他的意愿,把他瓮葬在陈留县。

《重修峨眉山志》记载了这件奇事的后续。

明朝万历年间,陈留有一所古庙需要重修,人们在庙内取土,发现地下埋着三个大缸,其中一个坐着一个入定的僧人,睁开眼睛问:"现在什么时候?"

人们回答说:"万历某某年。"

僧人说:"时间还早。"随后闭上眼睛,重新入定。

无论人们怎样呼喊,摇晃,僧人始终不为所动。

众人感到害怕,随即把土重新覆盖回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