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凭什么夺取的大明江山?

囍嘉楽


这个问题主要可以分为内忧、外患两个大方面来尝试解释。

首先,明朝末年的【内忧】问题。

  1. 土地兼并问题严重。熟悉历史的朋友,可能都听过“明朝养皇子如养猪”这句戏言。其实这样说也有几分道理,各地分封的朱氏后人成为了国家重大的负累,在地方上占据了许多土地。同时在由于官员的税收减免,许多人投效到官员门下成为奴仆,可供税收的田产日益减少。
  2. 商税混乱。由于封建社会“重农主义”思潮,对于商税明朝一向是收取混乱,许多商税根本收不上来。朝堂之上的官员们多有产业,自然也不希望收取商税,所以一向主张“不与民争利”。在一代又一代朝臣损公肥私的努力下,明朝的商税甚至没有偏安一隅的南宋多,岂不可笑。
  3. 派系斗争严重,在明朝的官场上,每天都是在政治斗争之中度过。尤其实从嘉靖这么个奇葩皇帝之后,各种派系之间的倾轧、党争愈发地混乱。
  4. 在明末,诸多内部问题和气候变化(小冰河时期)这个外部问题的催生下,许多人流离失所,成为了流民。这股流民不会生产建设,就像蝗虫一样,各处破坏更加摧毁了明朝广大地区的城市、农村,可以说流民四起乃是明亡的直接原因。

然后,我们再来看看明朝末年的【外患】问题:

  1. 在明朝末年,赶上了气候突变的小冰河时期,北半球的温带地区大多气温降低,气候突变造成了大量粮食歉收,当时的不仅东南沿海地区,哪怕就是在明朝传统粮仓的湖广地区,粮食减产情况也依旧十分严峻。
  2. 东南沿海地区,一直受到当时海上霸主国家葡萄牙的骚扰,原本在亚洲东部有东南海商把持的贸易受到了很大冲击,到了荷兰人取代葡萄牙人之后,这块贸易的利润基本都被荷兰人攫取。
  3. 北部草原上,由于沙皇俄国的崛起,许多在欧洲的草原部族东迁,壮大了鞑靼、瓦剌等大部落的崛起,对明朝北部边疆进行了长达两百多年的骚扰。在之后,从通古斯地区迁来的满族人(当时尚无满族人的说法,他们伪称自己为女真人)在努尔哈赤的带领下团结到了一起,而后皇太极即位,后金崛起连年扣边,一直觊觎着关内的膏腴之地。

由此可见,并不是清朝夺取大明的江山,而是在内忧外患的双重因素下,大明朝崩殂被清朝摘取了桃子。



辣目历史


凭实力。

很多人以为满清是到了1644年随着吴三桂的投降才得以入关的。事实上,在此之前,女真人曾六次入关劫掠,最严重的一次兵临北京城下。

在满清的六次入塞劫掠中,以第二次和第五次威胁最大。

公元1629年十月,也就是崇祯做皇帝的第二年,后金十万大军绕过山海关由喜峰口入关,攻破长城线上的大安口、龙井关,蹂躏遵化、良乡、固安、香河、永平、顺义、迁安、滦州等地,后金军一路向西,各地驻守明军一战即溃,后金轻松突破蓟州防线一路杀到北京城下。

在北京城墙下,后金军屡次击败明军,随后女真人从容的撤到关外,这件事在心理上给明朝君臣以沉重的打击。崇祯皇帝心头此后永远悬着一把剑:北京不在安全。史称“己巳之变”。

第五次的清军入关,更是让人心惊胆战。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九月,皇太极多尔衮、岳托等率领清军分两路,一路入墙子岭,一路入青山口,两军于通州会师,后于涿州分为两道,一路沿太行山,一路沿运河,山河之间六路并进。清军这次绕开北京,一路南下河北南部,并攻入到山东境内,“转掠二千里”。双方的主要战斗发生在河北邢台、山东高阳、济南。

在邢台,顺德府军民据城反抗,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攻防战。城破之后,清军进行了大规模屠杀,幸存百姓也被劫掠为奴。在高阳和济南均发生了类似事件。这场战争中,清军俘获百姓46万,连济南城中的明朝亲王也被俘虏。清军随后大摇大摆地撤出关外,各地守军无一敢战。

从上面的诸多史实可以看出,满清在1644年入关之前便已对明朝建立起了巨大的军事优势,满清已充分显露出了霸主之相。清朝横扫中原,绝非单纯的幸运。


东宫侍读


在关于明末清初的很多野史中,对清朝夺取大明江山,多以“窃取”李自成起义军胜利成果为根基的描述,但其实清朝能够夺取大明江山,是有许多主客观方面原因的必然结果。我主要从“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天时:明朝末年的“鼠疫”天灾

有历史文献记载:“万历八年,大同瘟疫大作,十室九病,传染在接踵而亡,数口之家,一染此疫,阖门不起”。可见当时的疫情蔓延之迅速,导致中原大量人口病亡,而朝廷不但未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还变本加厉地增加赋税,使得各地民变便不可避免地爆发了。只要清朝入关后在施政上稍加“减税”,便可“深得民心”了。


二、地利:李自成起义军与明朝军队的两败俱伤

李自成的农民军虽然声势浩大,人数众多,但却是一群“乌合之众”,战斗力并不怎么样,多次被官军打得满世界乱跑,尤其是在“宁武关大战”,李自成虽然最终赢了,却被守军周遇吉的区区数千人灭掉七万多人,以至于李自成想打退堂鼓,据史料记载:“宁武虽破,死伤过多,自此达京师,大同、宣府、居庸关重兵数十万尽如宁武,吾辈岂有孑遗哉,不如还陕图后举”。由此可见,农民起义军李自成与明末朝廷的数年对抗,造成两败俱伤,也是清军入关“坐收渔利”的因素。


三、人和:康熙个人的英明神武性格

每个时代的辉煌,都有推动这个时代发展的“领军”人物,而清朝能够夺取大明江山一统天下,这与康熙率领的“统治集团”的能力密不可分,在康熙在位期间,平定三藩之乱、雅克萨之战、多伦会盟,准噶尔之战、清统一台湾之战和九子夺嫡等每一件事,都足以见证当权者的胆识,也正因为此,清朝才能最终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许多领域实现了对明朝旧地的一统。


所以,综上所述,清朝能够最终夺取大明江山,正如孟子所言的“天时地利与人和”。


草竹道人


1、满清夺的是李自成的江山(严格来说是汉民的江山)。大明是毁在闯王李自成的手中,当闯军杀入京城的时候,满清还在山海关和吴三桂僵持着。后来李自成的一系列风骚操作,直接把吴三桂推向了对立面。而且闯军到了后期,自身腐化极其严重,从山沟里到了北京,仿佛进入天堂一般,沉迷于声色犬马之中。一批人忙着烧杀抢掠,一批人忙着登基分赃,哪还有心思打仗?在这一点上,李自成差了朱元璋一大截。朱元璋在占领南京之后,依然有着清醒的全局观。后来在1944年,郭沫若还写了一篇《甲申三百年祭》,借用李自成的教训来告诫共产党人要不忘初心。

2、满清很聪明,或者说很狡猾,因为他们是打着“给崇祯皇帝”报仇的旗帜入关的,后来顺治皇帝还跑去崇祯坟前哭了一把,还以兄弟相称。这就牵涉到一个政治问题——正统。后来他的儿子康熙皇帝,还多次兴师动众地跑去明孝陵,给朱元璋行跪拜大礼,还写了“治隆唐宋”四个字来夸奖大明。除去他个人确实很崇拜朱元璋外,还有一个政治目的,就是想向几亿汉人宣告:我们满汉是一家亲,都是华夏文明的一部分,大家不要搞民族歧视。

3、满清编撰了差不多一百年的《明史》,直接称李自成们为闯贼、流寇,彻底否认了明末农民起义的正统性合法性。

因此,虽然满清非汉人族类,但这些口号确实赢得了一些民心和官心,至少很多北方官员加入了他们。这就为他们入关征战提供了一定的群众基础。

4、早年的八旗,战斗力非常强。原因很简单:他们是渔猎民族,没啥产业结构,出去抢劫是唯一的工作。因此练就了很高的战斗力。而且这些八旗士兵,很多都有亲戚血缘关系,战场上可以同仇敌忾相互照应。而李自成的闯军,本来战斗力就弱(主力是以前拿锄头的农民),又都是来自五湖四海,难免鱼龙混杂,不好管理。因此,十万左右的职业抢劫部队去对付几十万各自为战的兼职部队,还是绰绰有余的。

5、吴三桂及其军队是一股强大的力量,甚至算是当时大明的精锐了。他们一旦倒戈,后果很严重。因为站在吴三桂的角度想:他深知倒向满清,自己艺人已然是万夫所指的汉奸,尤其是看到大明大势已去,更加没有退路了,只有一条路黑到底。于是,吴三桂在彻底降清之后入关作战,十二分勇猛,极其残酷的镇压汉人反抗势力。满清很擅长做的就是启用汉人打汉人。当然,在南方,满清也遇到了极其顽强的抵抗。所以他们在惨胜之后,对汉人进行了疯狂的抱负,比如惨绝人寰的扬州十日和嘉定三屠。

6、南明小朝廷内部矛盾严重,各方势力错综复杂。而且崇祯由于没有安排太子南下,各股势力心怀鬼胎,都忙着争权夺利、自立国君。而像左良玉这种大军阀,只晓得拥兵自重。

7、明朝本身到了末年,真的就是跟癌症晚期患者一样了,从上到下烂到根了。国库拿不出一点银子赈灾和发饷,但是那些官员却富得流油。朱由检虽然很勤政,但是勤不一定能够补拙,有时候反倒容易适得其反,他很讨厌文武百官,还说“诸臣误我”。大臣跟他自然也是离心离德。所以他自杀的时候,身边只有一个老太监。



四象八卦


清朝夺得明朝的江山看似有些巧合运气的成分,其实也是必然现象,经过明朝后期文官阶层的争权夺利,即使没有清朝,也回有其他的势力夺得明朝的江山。

万历皇帝时期,尤其是在张居正死后,所有的改革遭到了清算,这次清算给国家带来了无边的厄运,腐朽文人阶级取得了国家的政权主导权。为了遏制文人,皇室开始重用太监,让他们跟文官打擂台,结果是国家实力进一步衰弱。

然而就是万历时期,清朝的创始人努尔哈赤,七大恨起兵反明,在文官与太监交锋中,努尔哈赤慢慢完成了积累,实力慢慢变大。有了跟明朝关外交锋的实力。

万历皇帝死后,继任者光宗皇帝朱常洛更是一个悲剧,从小不受宠爱,日子过得战战兢兢,经历了一个月的皇帝生涯,留下了疑云重重的红丸案走了,这场政治斗争在次削弱了国家实力。

然而女真族在这段时间也没停下壮大的脚步。

继承者天启皇帝朱由校上台了,他可以说是对明朝进行了最后一次的拯救,他重用魏忠贤,重用良臣贤将,打压文官不良势力,重整朝纲,在他的统治时期,文官势力受到了严重的削弱,,努尔哈尔带领的女真族受到了严重的压制,使得努尔哈赤丧命关外,然而政治手腕这么强的朱由校还是受到了暗算,在文官,朱由检,满族多方势力的参与下,受到了暗算,死去,死因成了一个谜团。

因为关外长期与满族清朝作战,军阀势力崛起,也在削弱国家实力。

对于满族来说,朱由校的死,就是最大的胜利,一朝天子一朝臣,朱由校时期的重臣,政策会发生变化,一旦变化,开始恢复的国家实力又慢慢削弱了。

明朝的终结者崇祯登基了,他的政治手腕相对于他的哥哥天启皇帝弱多了,文官实力再一次恢复,谁也没想到这次恢复,竟把明朝葬送了,魏忠贤被清算,天启时期的政策在调整,朱由检能力是有,但政治手腕不足,他的哥哥虽然不务正业,纵情酒色,但他通过魏忠贤及一些良臣贤将,牢牢把持住了朝政,崇祯勤恳,节俭没几个皇帝比得上,但能力太弱,被文官所把持朝政,他重用的宦官,只会贪赃枉法,没有给他形成助力,天灾人祸,农民活不下去,接连起义,这个时期军阀势力做大,国家内耗严重,在多重因素下,农民起义军攻占京城,中央政权被灭,此时的清朝,根本没有做好进军中原夺国家政权的想法,在吴三桂汉奸带领下,开始了夺取全国政权的步伐。

总而言之,与其说清朝夺取明朝政权,不如说明朝在不断内耗,国家实力不断削弱情况下,葬送了自己的政权。






A.月和亮


任何朝代更迭,都是先朝内部出了问题导致的,

明末崇祯帝朱由检其实是个很勤奋的皇帝,由于前几个皇帝荒于朝政,国家腐败严重,国库空虚,崇祯帝有道无福在位十八年,基本是连年灾祸,旱涝不收,普天下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老百姓吃不上饭就只有造反了,张献忠、李自成等纷纷揭竿起义,就在李自成兵进北京的时候早在东北白山黑水之中的后金满洲人早就窥探中原江山已久,心怀个人私怨的吴三桂开山海关引多尔衮入关……

自此华夏江山易鼎改国号大清!




辛辣莽撞人


这个观点其实是很容易理解偏的,因为明朝并不是因为和清朝对战而消亡的,在明朝的消亡中有很多因素,清朝替代明朝,大概有三个阶段,分别是清朝建立阶段,平分天下阶段,和退守台湾阶段。


其实清军入关的时候,明朝已经是风雨飘摇了,一方面,内部的鼠疫让明朝内部十分的恐慌,他们迫切需要一个新的国家。

另一方面,在清军入关前,李自成已经把明朝打的差不多了,如果按照清军入关来计算的话,其实清朝打败的并不是明朝,而是李自成。


我们以这些为基础来考虑这个问题:清朝凭什么夺取的大明江山?那就是天时、地利、人和。天时方面就是天灾,地利方面就是广大民众的欢迎,人和方面就是李自成的间接帮助和吴三桂的直接帮助,这三个条件帮助了清朝。


如果说清朝正式通过战斗来夺取明朝的江山,那么应该来到康熙时期,康熙统一台湾才能算的上是清朝和明朝的面对面碰撞,而清朝能够胜利的原因也非常的简单,国力足够强大。


爱唠叨的小黑黑


以后金200万人口、10万军队的弱小实力,能撼动明朝2亿人口、明军及李自成张献忠200万军队,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这背后有诸多的原因,有很多政治上的军事上的经济上的甚至还有气候上的分析。

个人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汉人内斗成性、自私自利、挖坑使绊、胸无大局,白白送给了后金一个江山大礼。


宁静的大海29184229


大树倒要么是根出了问题,要么是有人砍树,大明灭亡也是如此

时前

在关于明末清初的很多野史中,对清朝夺取大明江山,多以“窃取”李自成起义军胜利成果为根基的描述,但其实清朝能够夺取大明江山,是有许多主客观方面原因的必然结果。我主要从“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天时:明朝末年的“鼠疫”天灾

有历史文献记载:“万历八年,大同瘟疫大作,十室九病,传染在接踵而亡,数口之家,一染此疫,阖门不起”。可见当时的疫情蔓延之迅速,导致中原大量人口病亡,而朝廷不但未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还变本加厉地增加赋税,使得各地民变便不可避免地爆发了。只要清朝入关后在施政上稍加“减税”,便可“深得民心”了。

二、地利:李自成起义军与明朝军队的两败俱伤

李自成的农民军虽然声势浩大,人数众多,但却是一群“乌合之众”,战斗力并不怎么样,多次被官军打得满世界乱跑,尤其是在“宁武关大战”,李自成虽然最终赢了,却被守军周遇吉的区区数千人灭掉七万多人,以至于李自成想打退堂鼓,据史料记载:“宁武虽破,死伤过多,自此达京师,大同、宣府、居庸关重兵数十万尽如宁武,吾辈岂有孑遗哉,不如还陕图后举”。由此可见,农民起义军李自成与明末朝廷的数年对抗,造成两败俱伤,也是清军入关“坐收渔利”的因素。

三、人和:康熙个人的英明神武性格

每个时代的辉煌,都有推动这个时代发展的“领军”人物,而清朝能够夺取大明江山一统天下,这与康熙率领的“统治集团”的能力密不可分,在康熙在位期间,平定三藩之乱、雅克萨之战、多伦会盟,准噶尔之战、清统一台湾之战和九子夺嫡等每一件事,都足以见证当权者的胆识,也正因为此,清朝才能最终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许多领域实现了对明朝旧地的一统。

所以,综上所述,清朝能够最终夺取大明江山,正如孟子所言的“天时地利与人和”。


仓央嘉措情歌


首先是明朝的内忧外患明朝末年,内有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外有关外的八旗铁骑而且经过连年平定内部叛乱和抵抗外租入侵。明军的军力已经被消耗到了极限,加之政府国库不足根本无力在进行战争。

我们都知道袁崇焕是一位很有能力的将领,但最后他的结局也是令人惋惜。可以说袁崇焕的死凉了明朝内部绝大将领的心,自此以后无人能在挑起明军的大梁,将领们也不在全心全力这也是明军后来战力低下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