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鸦嘴”的故事


“乌鸦嘴”的故事


乌鸦嘴不甜,

净吐不利言。

侧耳听它谈,

其善莫大焉。

“乌鸦嘴”,专讲不吉利的话,并且往往很灵验,因此是很令人讨厌的。其实,“乌鸦嘴”是很可贵的,要是能重视“乌鸦嘴”吐出的大实话,肯定会对我们的事业大有好处,兴许可以避免一些灾祸的发生。但人的天性好像是只爱听好话,不爱听逆耳之言,更别说“乌鸦嘴”吐出的丧气话了。

“乌鸦嘴”的故事


  中国古代寓言里有个“乌鸦嘴”预言变成现实的故事一一“曲突徙薪”。原文如下:

“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言曲突者。人谓主人曰:“向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亡火患。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亡恩泽,燋头烂额为上客耶?”主人乃寤而请之。”

这个故事出自《汉书·霍光传》,是讲道理时提到的,翻译出来是这样的:

有个人到朋友家去作客,见主人家的烟囱是直的,灶边又堆了不少柴薪,觉得这样很危险,向主人建议说: "你这烟囱要改成弯曲的,柴薪要搬到远处去,不然容易发生火 灾啊。"主人不以为然,没有作声。不久,主人家果然失火,亏得邻居及 时赶来把火扑灭,才没有造成更大的损失。 事后,主人杀牛摆酒,酬谢前来救火的邻居。他特地请那些被火 烧得焦头烂额的人座在上首,其他的则按照出力大小安排座次,偏 偏没有请不久前建议他改砌烟囱、搬走柴薪的那位客人。 席间,有人对主人说:"如果当时你听从那客人的话,把烟囱改砌成弯曲的,并把柴薪搬到远处,那么就不会失火,也就不必杀牛摆 酒了。今天你论功请客,却把你那客人忘了,这岂不是曲突徙薪没有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了吗?" ' 主人听了这番话,顿时省悟过来,马上把那客人请来,并奉他为上宾。

故事里的“乌鸦嘴”讲的话很有道理,但主人的态度却是“嘿然不应”,表现很冷淡,给果,不听好人言,吃亏在眼前,失火了,遭受了损失,后悔也迟了,只能在火灾后请客感谢救火英雄。好在主人还不太固执,能听得进去旁人的劝告,把灾前提醒过他的“乌鸦嘴”也请来,奉为座上客,也实在不容易。我们可以设想,在现实生活中,“主人”会怎样对待“乌鸦嘴”呢?情况恐怕不容乐观。

“乌鸦嘴”的故事


  《韩非子》中那个有名的“智子疑邻”的故事中的“乌鸦嘴”一一邻人之父只因提醒宋人把倒塌的围墙修补好,说了句跟人家宝贝儿子说的一样的话一一“不筑必将有盗”,后来晚上宋人家被盗,就被怀疑偷了人家的东西,“热心肠”成了“犯罪嫌疑人”,可谓“乌鸦”多嘴惹麻烦。

“乌鸦嘴”的故事


  “乌鸦嘴”田丰因为预言到主公袁绍出兵会战败而极力劝阻,结果被关进大牢,最后袁绍果然大败,因为自己的面子问题,硬逼着“乌鸦嘴”田丰自刎而亡。“乌鸦嘴”结局更加悲惨。

跟“曲突徙薪”的故事一比,同样是“乌鸦嘴”,结果差别咋就这么大呢?

“乌鸦嘴”的故事


  历史上有位很有名的“乌鸦嘴”在春秋时期秦国穆公时代,他大名叫蹇叔。秦穆公准备发兵突袭郑国,去向老臣蹇叔征求意见,他这样分析道:“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话讲得很有道理,但秦穆公是铁了心搞侵略,不听老人言,决意要出兵。蹇叔就跑到东门外出征的军队那里冲着主帅孟明大哭,“乌鸦嘴”里竟然吐出了这样的不祥之辞:““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惹得穆公甚为恼怒,对他痛骂道:“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意思就是:你倒懂个屁!你要是早死十来年,你墓上的树都长得有一抱粗了!这话真够狠的,可见“乌鸦嘴”多让领导同志生气。但“乌鸦嘴”蹇叔还没完,他还要跑到出征的儿子跟前再叽哩呱啦地大叫一通:“晋人御师必于殽。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简直是在叫丧呢。秦穆公听了蹇叔“乌鸦嘴”里的叫声之后的反应是可想而知的。这段“乌鸦嘴”的故事就是著名的“蹇叔哭师”。

“乌鸦嘴”蹇叔的叫声尽管不好听,但后来发生的一切都应验了。秦军被晋军打得惨败,孟明等三个主帅都被俘虏了。最终秦穆公不得不当众承认:“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真是

不听老人言,

吃亏在殽山。

乌鸦嘴巴尖,

所吐均应验!

“乌鸦嘴”的故事


  看来,不听“乌鸦嘴”吐出的好话,结果往往吃大亏,后悔都来不及。这方面最典型最突出的例子恐怕要数中国人都熟悉的一个故事了一一《扁鹊见蔡桓公》。蔡桓公因为没听“乌鸦嘴”扁鹊的话,结果连命都送了。这个曾被选入初中语文课本的文言故事,不知什么原因后来被去掉了。现在我们来重温一遍

一一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故事翻译出来是这样的一一

  “扁鹊进见蔡桓公,站了一会儿,扁鹊说:“君王,您的皮肤间有点小病,不医治的话,恐怕要更厉害了。”桓侯说:“我没有病。”扁鹊走后,桓侯毫不在乎地说:“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以此当作功名!”过了十天扁鹊又去拜见桓侯,(对桓侯)说:“君王,您的病已经到了肌肉里,不医治的话,会更加严重。”桓侯却不理睬(他)。扁鹊走后,桓侯又不高兴了。

  过了十天,扁鹊再去拜见桓侯,(对桓侯)说:“君王,您的病已经到了肠胃中,不医治的话,会更加严重。”桓侯又不理睬(他)。扁鹊走后,桓侯又不高兴了。

  过了十天,扁鹊看到桓侯后转身就跑。桓侯特地派人去问他。扁鹊说:“(病)在皮肤,(是)烫熨(的力量)所能达到的;(病)到了肌肉,(是)针灸(的力量)所能达到的;(病)到了肠胃里,(是)火剂汤(的力量)所能达到的;(病)到了骨髓里,(那是)司命所管的事了,(医药已经)没有办法的。现在(他的病)已经到了骨髓,所以我不再说话了。”

  过了五天,桓侯浑身疼痛,派人寻找扁鹊,(扁鹊)已经逃到秦国去了。于是桓侯就死去了。”

故事里的“乌鸦嘴”扁鹊说的话实在是不中听,什么“君有疾”、‘“不治将恐深”、“不治将益深”这样刺耳的话,让一向自我感觉良好,“身体倍儿棒,吃嘛嘛香”,周围的人千万遍地都说他能“万寿无疆,永远健康”的蔡桓公听了,能高兴才怪呢。所以“乌鸦嘴”扁鹊的话,人家压根儿就听不进去,不仅“不应”、“不悦”,甚至还给了“乌鸦嘴”扁鹊一个“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的酷评,真是把好心当了驴肝肺了。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啊!结果怎样呢?“桓侯体痛”,再让人找“乌鸦嘴”扁鹊大夫来妙手回春,已经连乌鸦的影子也见不到了,因为“乌鸦嘴”也束手无策了。小着不补,大了,只能自己吃自己的苦了。

这才是:

不信“乌鸦嘴”,

桓公空后悔。

若重活一回,

得向医赔罪!

  以上这些“乌鸦嘴”预测不利情况的故事,多多少少应该对我们有些启示:逆耳的话还是要听一听,“乌鸦嘴”里吐出的“恶声”实际上对我们很有警示作用。别一听“乌鸦叫”就捂耳朵,那样做,结果往往是被“乌鸦嘴”言中,后悔莫及。

2019.4.4初稿

2020.2.21修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