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眼看中國5:為何中國不重視動物學,卻善在國畫中描繪動物?

西方眼看中國5:為何中國不重視動物學,卻善在國畫中描繪動物?

文 |

提及對中國畫的印象,很多外國人都會有一個共同的回答:山水花鳥。

的確,山水畫是中國人情思中最為厚重的沉澱,而花鳥畫自唐代獨立成科始,也已有千年歷史。

這在國人眼中已習以為常之事,卻在一些西方文化研究者那裡生出了疑問:為什麼中國畫中表現了包括花鳥在內的很多動物形象,而古代中國的動物學研究卻乏善可陳?

這一期,料爺就和你拆解這個矛盾背後的文化原因,並從這個視角,重新解讀中國畫中的動物形象

古代中國動物學研究,與西方動物學區別在哪?

西方眼看中國5:為何中國不重視動物學,卻善在國畫中描繪動物?

19世紀西方動物學銅版畫

動物學,是揭示動物生存和發展規律的生物學分支學科。

在西方學者眼中,中國動物學研究匱乏。這個說法有道理嗎?有,也沒有。

我們橫向對比一下東西方的“動物學史”,會發現西方的動物學研究開始的早、資料多。西方動物學的研究從古希臘學者亞里士多德就開始了,他總結了勞動人民在生產鬥爭中得來的動物學知識,並對各種動物作細緻深入的觀察,記述了450種動物,並首次建立起動物分類系統;到了18世紀瑞典生物學家C.von林奈提出生物皆有種的概念,奠定現代分類學;而19世紀達爾文憑藉他的偉大著作《物種起源》推動了動物學發展。

西方眼看中國5:為何中國不重視動物學,卻善在國畫中描繪動物?

動物學家達爾文與《物種起源》

再反觀中國的動物學研究,資料少而且不繫統是很大的問題。《說文解字》、《山海經》、《爾雅》中出現了上百個動物名詞,《夏小正》、《詩經·豳風·七月》是我國最早的動物物候學專著。不過,這些內容都只是對動物提及,沒有做細緻系統的研究分析。以《說文解字》為例,將中國動物只分為了“禽”和“獸”兩類。中國古人常說“人民茹毛飲血”,就是人和動物打交道的時候,人類進入漁獵時代。古人常說“畜牧犬豕”,就是人們進人畜牧時代。這些時代的史實、史蹟記錄下來,就是中國古人的動物學史。

西方眼看中國5:為何中國不重視動物學,卻善在國畫中描繪動物?

《山海經》中出現動物神獸

可以說,相比西方嚴瑾科學的動物學研究,中國古代動物學非常基礎,甚至還有點“感性”和“抒情”的味道,顯得不夠專業。

但是,這是一種用“西方眼光”解讀中國文化的固有誤區——中國的動物學不是匱乏,中國人不是沒有觀察力和研究能力,不是不關注自然,而是以自己的方式和習慣去解讀動物。

而後來的很多西方研究者們也漸漸發現了這個問題,他們意識到中國人不給動物準確的定義與歸類,是一種有意為之的“忽略”。中國古人忽略的是西方眼中的客觀“科學動物學”,追求的是主觀“社會動物學”。

西方眼看中國5:為何中國不重視動物學,卻善在國畫中描繪動物?

中國的“社會動物學”

怎麼理解中國動物學的“社會性”呢?

以《山海經》為例,在較早時代的中國人眼中,動物是很神奇的,比如兩棲類和爬行類,它們成體和幼體時差別很大,而且時而在陸上時而在水裡,爬行動物也要經歷數次蛻皮,這在沒有什麼科學知識的古人看來非常不可思議。如何理解呢?我們靠主觀想象,於是提出了陰陽轉化的概念和理論。

在古人美好的想象裡,這些靈異動物通常都是道德化的,代表了祥瑞,它們的出現,成了評判人世間治理水平的一個標準,天下大治的時候,它們就會出現,以示表揚,天下混亂的時候,它們就會隱去。正是這種古人由動物引發的幻想,拓展了中國哲學和權術。

西方眼看中國5:為何中國不重視動物學,卻善在國畫中描繪動物?

中國的神獸動物:鯤

因此,對動物的普及不夠科學,我們才能更好的從文化層面解讀動物。否則,對這些動物的生物屬性瞭解的一清二楚,就沒辦法再賦予太多意義和理念了。中國古代學者的終極目標,並非追逐“學術”成就,而是一種“聖賢”成就。所有的研究,為的是穩定社會制度、達到道德教化。

中國畫中的動物:禮儀與教化

而當我們明白了文化視野上的“社會動物學”,對於中國畫中描寫的那些動物,就會有超出藝術範疇的看待

1.動物與政治禮儀

西方眼看中國5:為何中國不重視動物學,卻善在國畫中描繪動物?

畫中明代官員,官服上有畫著動物形象的“補子”。

說到中國畫中的動物,我們先來看一個在影視劇中也經常能看到的例子。

在明代,每級官員的官服前胸後背各綴一塊方形錦緞,設計了一種動物圖案作標誌,這種就是補子,這種官服就叫補服。而補子上動物圖案的不同,象徵著官員等級的不同。以文官為例:一品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雲雁,五品白鷳,六品鷺鷥,七品,八品黃鸝,九品鵪鶉。

西方眼看中國5:為何中國不重視動物學,卻善在國畫中描繪動物?

清代皇帝朝服像,袍上繪龍紋圖案。

這些圖案絕對不能僭越等級,就像清宮戲裡有時候演到皇帝發現太子穿著龍袍而不是蟒袍時,就會勃然大怒認為他有篡權之嫌。因為龍袍圖案是五爪龍,而蟒袍為四爪龍。

西方眼看中國5:為何中國不重視動物學,卻善在國畫中描繪動物?

郎世寧《十駿犬圖》

而提到國畫中的動物,洋畫家郎世寧在宮廷內創作的

《十駿犬圖》軸十幅,畫了十條品種高貴的名犬。這些動物的出現,僅僅是為了好看嗎?不,清朝是一個喜歡狗的王朝,想想也不意外,他們前身是遊牧民族,打獵都帶著獵犬。而畫中的狗器宇軒昂,正如它們的主人那樣,擁有著極強的戰鬥力。此時的這些高貴厲犬,便是統治者的化身。

西方眼看中國5:為何中國不重視動物學,卻善在國畫中描繪動物?

朱瞻基《戲猿圖》,猴寓意為“侯”,貴族身份象徵。

中國古代動物在政治、宗教秩序建構中所起到的作用,以及其中反映出的人類意識,都將動物圖案與不同的禮儀和政治象徵結合在了一起。動物在中國畫中的出現,增強了政治屬性和儀式感。

2.動物與道德教化

西方眼看中國5:為何中國不重視動物學,卻善在國畫中描繪動物?

郎世寧《開泰圖》

既然是西方眼看中國,我們不妨接著舉宮廷洋畫家郎世寧的例子:《開泰圖》。

中國人很喜歡諧音文化,並賦予特殊的寓意。在甲骨文中,“美”字呈現頭頂大角之羊形,因而有“羊大為美”之說,是美好的象徵。在中國畫中,羊的形象都滲透在美的本義和審美意識裡。在古中“羊”和“陽”是相通的。因此,三隻羊畫在一起,仰望太陽的圖案就表示“三陽開泰”。

不過這幅《開泰圖》中的羊有一個更重要的意義,那就是對民眾的道德教化作用。

西方眼看中國5:為何中國不重視動物學,卻善在國畫中描繪動物?

戈湘嵐 《三陽開泰圖》

“馬有知途德,羊存跪乳恩。”這中國畫中“羊”的形象,被賦予了情感意義和人格化屬性,羊羔跪乳本來是個正常的生理現象,但是古人認為這是小羊在表達對母親的哺育之恩,因此是一種孝道的體現。中國畫中多次出現“羊羔跪乳”的形象塑造,也是將動物注入了主觀的社會內涵,來強化對普通民眾的教化和道德規範。這也是我們中國非常經典的一種禮教方式。

結語:社會動物學看中國畫,有新意

西方眼看中國5:為何中國不重視動物學,卻善在國畫中描繪動物?

宋徽宗《芙蓉錦雞圖》,借雞的五種自然天性宣揚人的五種道德品性。

西方眼看中國5:為何中國不重視動物學,卻善在國畫中描繪動物?

宋徽宗《瑞鶴圖》

因此,當我們再以這樣的“社會動物學”視角看待這些國畫中的動物時,可能會更有一番深意

《瑞鶴圖》描繪的是政和二年正月十六,北宋的都城汴京上空突然雲飄到了端門,而有一群鶴飛於宮殿的上空,久久盤旋,不肯離去,這一奇觀引得百姓爭相觀看。

在中國,仙鶴自古被比喻有高尚品德的賢能之士,但這可不是普通的“祥瑞象徵”!畫中的它盤旋出現在紫禁城的上空,更多是在昭示百姓,皇帝是“鶴選之人”,能給眾生和國家帶來祥瑞與昌盛,應該要擁戴和維護這種統治。這放在當代,就是一種非常積極的心理暗示!

而黑色幽默的是,縱然有再多的仙鶴來告瑞也抵擋不了宋徽宗的不治理,15年後,金兵把宋徽宗擄走,並被封為“昏德公”,受盡了凌辱。有時候被給予厚望的動物,也不再有神奇的護佑功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