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清史:乾隆皇帝傳位嘉慶皇帝時實施了一次官員子弟蔭官活動


嘉慶元年(1796年)正月,乾隆皇帝自稱太上皇帝,顒琰即皇帝位,改年號為嘉慶。


圖說清史:乾隆皇帝傳位嘉慶皇帝時實施了一次官員子弟蔭官活動

▲乾隆皇帝畫像。


圖說清史:乾隆皇帝傳位嘉慶皇帝時實施了一次官員子弟蔭官活動

▲嘉慶皇帝畫像。


這一年的十二月,宗室耆英奉恩詔蔭六品官,時年僅十歲。


清代的六品官是什麼概念,清代六部的主事即為正六品,六品朝冠頂飾小藍寶石,上頂硨磲,吉服冠用硨磲頂,官服補子用鷺鷥。


圖說清史:乾隆皇帝傳位嘉慶皇帝時實施了一次官員子弟蔭官活動

▲大清官員的頂戴,從左到右分別為一到七品。


頂戴是清代時用以區別官員品級級別的帽飾。以紅寶石為最高,而後依次為珊瑚、藍寶石、青寶石、水晶、硨磲、素金、鏤花陰文金頂、鏤花陽文金頂。如若被革職或降職時,即必須要革除或摘去所戴頂子。


圖說清史:乾隆皇帝傳位嘉慶皇帝時實施了一次官員子弟蔭官活動

▲大清官員的帽子。


據清代學者崇彝所著《道鹹以來朝野雜記》一書記載,清代每逢慶典之時,皇帝便會普行封賞,在京官員自一品至四品京堂,皆可得蔭及子弟或侄輩的一次機會,得一廕生,入監讀書。待年及20歲後,由吏部帶領引見。凡滿廕生用途有三項,即以侍衛、文職和本旗旗員用。


另據清史著名學者王鍾翰所著《中國民族史》中“第四節之滿族的貢獻與自身發展”考證,在滿族肇興的時代,“無論長幼,爭相奮勵,皆以行兵出獵為喜”,嫻於騎射,疏於文教。


大清入主中原並建國大清以後,滿族統治者為了加強對中原之地的統治,逐步沿用明朝遺留下來的法律和制度,改革了原有的大金國和前清舊制,使之更適合於全國的行政管理,同時開始注意鞏固提高具有滿族民族特色的文化教育。


清太宗皇太極在位時,曾下令滿族王公子弟滿8歲以上、15歲以下,俱需就學讀書,“使之習於學問,講明義理,忠君親上”。


圖說清史:乾隆皇帝傳位嘉慶皇帝時實施了一次官員子弟蔭官活動

▲清太祖皇太極畫像。


清朝的滿族統治者提倡八旗子弟年長後要就學讀書,旨在維護自己的特權地位,但是,同時對於提高本民族的文化水準,去除落後的思想意識,其作用也是不可否認的,此舉在當時的確起到了開八旗風氣之先的作用。


清朝入關伊始,為八旗子弟接受教育提供了各種便利條件。如規定滿洲官員,文官在京四品以上,在外三品以上;武官在京在外二品以上,各可送1子入監。護軍統領、副都統、阿思哈尼哈番、侍郎、學士以上之子,俱為廕生。其餘各官之子,俱為監生。


1665年(康熙四年)發佈諭旨規定,恩蔭子弟,先送國子監讀書,後授官職。


圖說清史:乾隆皇帝傳位嘉慶皇帝時實施了一次官員子弟蔭官活動

▲康熙皇帝畫像。


首先,清廷為了擴大八旗子弟受教育的範圍,1644年於滿洲八旗中各覓空房一所,立為書院,用於教習八旗子弟。第二年,又定牛錄各取官學生2名,以20名習漢書,餘俱習滿書,使得普通八旗子弟逐步有了受教育的機會。


圖說清史:乾隆皇帝傳位嘉慶皇帝時實施了一次官員子弟蔭官活動

▲順治皇帝畫像。


1656年(順治十三年),清世祖順治皇帝諭旨中說:“今見八旗人等,專尚讀書,有子弟幾人,俱令讀書,不肯習武,殊違我朝以武功定天下之意”。


為改變這種現狀,順治皇帝遂規定說:凡額外私自讀書子弟,不準選用考試。


由此可見,清朝的統治者擔心八旗子弟重文偃武后,會逐漸銷磨披堅執銳、衝鋒陷陣的勇氣,所以要採取限制措施。但這正好從另一個方面證明了,重視文化教育、喜好讀書開始在八旗中已蔚然成風。


圖說清史:乾隆皇帝傳位嘉慶皇帝時實施了一次官員子弟蔭官活動

▲圖為清代滿文課本。


除了八旗官學以外,清廷此後又逐步開設了景山官學(內務府旗人子弟)、鹹安宮官學(內務府旗人幼童及官學生中的俊秀者)、宗室學(八旗左右翼各一),覺羅學(八旗各一),八旗義學。各地駐防八旗也紛紛興建學校。


這樣,到雍正年間,基本健全了八旗子弟的教育制度,使得不同階層、不同旗屬的八旗子弟,普遍獲得了學習的機會。入學的八旗子弟,得以課讀經史,學習滿文、漢文,兼習騎射。


清代除了各類官辦學校外,私家教育也漸有起色。乾隆年間由前因居士所撰寫的《日下新謳》詩中雲:“學貼標門教滿洲,旗童秋爽竟來投,跏趺滿炕喧功課,‘阿厄嗚窩’念字頭。”


此詩形象生動地描述了北京城內私塾先生教授滿族幼童的情景。


清朝時的私塾先生訓蒙,往往標貼於門,大書一“學”字,以招學人,如果是滿洲師傅,則貼一滿文“學”字。學習滿文,須先從十二字頭念起,阿、厄、嗚、窩,便是字頭起首之音。私學與官學相結合,使滿族人享有比一般漢族人優越的受教育條件和較多的機會,滿族的文化素質因此而普遍有所提高。

蔭任制度是以父親或祖父的官爵來確保其子孫能夠為官的一種制度。此制度是世官制度的一種遺存形式,始行於漢代,此後的歷代沿行之,為入仕的雜途之一。


宋朝的蔭任制度還同時要採用考試和學習之法,以防止貴族子弟的遊惰。


遼朝實行官職世及的制度,如皇族四帳世選北宰相,國舅五帳世選南宰相。


金朝在金海陵王時確定了蔭敘法,一品至七品各限其人數,削八品用蔭之例。


元朝於成宗時定諸職官蔭敘之例,正從一品子為正從五品,依此比敘至正從五品,正六品以下另有規定。


明朝於洪武中定蔭敘法,在京三品以上,考滿成績顯著者方得請蔭。


清代蔭任制度分為世任、恩任、難任等方式。世任指勳貴之家子孫襲承先人的官爵,均先選為侍衛、拜唐阿,不過數年即可授顯職。恩蔭指恩詔賜蔭,例應視父親或祖父的品級,入國子監肄業,經考試合格後再授以官職,並分發六部歷事學習,分別優劣確定是否去留。難廕是指官員因戰爭或意外去世者,依應升品級贈銜,並蔭一子入監肄業,期滿後等候選拔任命機會。


耆英的任職六品官,可見是第二種恩蔭的方式。


清代六品官是何級別呢?按照清朝官制,正六品級的官員可任以下職務。


文職京官:內閣侍讀、左右春坊中允、太醫院左右院判、國子監司業、堂主事、各部院主事、都察院都事、經歷、大理寺左右寺丞、宗人府經歷、太常寺滿漢寺丞、欽天監監判、欽天監漢春夏中秋冬五官正、神樂署署正、僧錄司左右善事、道錄司左右正一。

耆英所擔任的就是六品的文職京官宗人府主事。


官員補服出現於明朝朱元璋時期,前胸後背各一補子圖案,用以區別官員的品級。六品官頂戴的標準為鏤花金底座,中間是小藍寶石,最上面是硨磲。補服文官與武官不同,文官為繡鷺鷥,武官為繡彪。


圖說清史:乾隆皇帝傳位嘉慶皇帝時實施了一次官員子弟蔭官活動

▲清代文職六品官官服。


圖說清史:乾隆皇帝傳位嘉慶皇帝時實施了一次官員子弟蔭官活動

▲清代文職六品官官服補子。


文職外官:京府通判、京縣知縣、通判、土通判。


圖說清史:乾隆皇帝傳位嘉慶皇帝時實施了一次官員子弟蔭官活動

▲清代武職六品官官服。


圖說清史:乾隆皇帝傳位嘉慶皇帝時實施了一次官員子弟蔭官活動

▲清代武職六品官官服補子。


武職京官:蘭翎侍衛、整儀尉、親軍校、前鋒校、護軍校、鳥槍護軍校、驍騎校、委署步軍校。


武職外官:門千總、營千總、宣撫使司僉事、安撫使司同知、副招討使、長官使、長官、百戶。


圖說清史:乾隆皇帝傳位嘉慶皇帝時實施了一次官員子弟蔭官活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