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百年前,瀋陽早有“小湯山”

新年伊始,發生在武漢的新冠疫情讓大家重新認識了病毒的厲害。正如我們早已明確的,建立隔離醫院是應對病毒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用地圖簡要地討論瀋陽隔離區的變化情況,其目的是挖掘歷史和睹物思人,懷念那些為了中華民族命運,為了東三省人民幸福健康而奮不顧身的逆行者。


(圖片來自拾遺)▼

原來百年前,瀋陽早有“小湯山”


不管是1910年時代的鼠疫爆發,還是2003年的非典疫情,亦或是2020年的新冠病毒,古老的瀋陽從未失去顏色,遼河兒女從未失去白山黑水滋養的蓬勃活力。


時間在變,不變的是積極向上的精神和敢於奮鬥的意志。


“小湯山”由來


2003年我國非典時期,國家在北京建立了小湯山醫院,作為專業收治非典患者的隔離醫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此,在2020年國家決定開展全面防治疫情的時候,“小湯山”一詞變成了隔離醫院的代名詞。


如果你堅持看每期的老盛京,那麼你一定知道,我國曆史上曾經爆發過多次嚴重的傳染病,危害效果並不亞於此次疫情,這裡比較著名的就是1911年奉天鼠疫。


這次疫情,小編已經講過,這裡為不清楚讀者簡單介紹下——

1910年秋冬季,隨著從俄羅斯歸國的伐木工人和皮毛收集者,他們也將發生於俄羅斯的鼠疫病毒帶入中國,隨後便在中國東三省肆意蔓延,死傷無數,嚴重危及關內腹地的安全。此次疫情的爆發,讓半個中國處於危難中。


當時的清政府令伍連德博士,擔任此次疫情防控的總醫官。之前的文章講過,他經過考察研究,確立了很多有效的應對方法,其中建立隔離區隔離醫院就是其中應對手段之一。


作為當年疫情的防控重地,奉天(瀋陽)也建立了很多隔離區。可惜此方面的文獻少之又少,而民間文保調查人員也少有涉及。


不過“茅古甸”上,有篇《1911年,中國首次國際學術會議——奉天萬國鼠疫研究會在瀋陽召開》,介紹萬國鼠疫研究會的召開情況,雖然對瀋陽所建立的隔離區未曾提及,但是,這篇文章裡有一張配圖,卻是一重大發現。


以南滿鐵道株式會社奉天驛站房為遠景

自東北向西南拍,比較完整的拍到1911年

建在奉天附屬地外的隔離區的樣貌

這張照片可謂研究瀋陽地方歷史

特別是1911年奉天鼠疫的稀有照片▼


原來百年前,瀋陽早有“小湯山”

(圖一)


那麼問題來了


這隔離區到底是什麼樣子呢?

它是什麼時候建立的?

又在哪裡建立的?

什麼時候撤銷的呢?


下面,就在缺少書面文獻的情況下,通過老地圖的對比,對上述問題予以解答。


第一,隔離區長什麼樣子?


1917年地圖顯示,在現在和平大街的東側,曾經的國際大街、奉天附屬地分割線,有菱形和圓形兩個隔離區。(見圖3)圖2見圓形隔離區內,多棟房屋整體做西南向東北,三列六行,呈長方形佈局,外面有圓形的圍牆環繞。這與1911年的照片吻合。


原來百年前,瀋陽早有“小湯山”

(圖二)


菱形隔離區只有劃界範圍,沒有實體建築標註。有文獻記載,這個隔離區是隻劃定範圍,但沒有實際開工建設,似乎是作為後援準備使用。當然,這也不排除1917年繪圖時,這個隔離區並沒有實際使用的可能。


原來百年前,瀋陽早有“小湯山”

(圖三)


縱觀1917年地圖,除了兩個隔離區外,並沒有其他隔離區的標註。因此,我們談論瀋陽的隔離區,應以這個實際使用的圓形隔離區為討論樣本。


第二,討論樣本的選擇


我們知道,在1900年以後,中國開始了近現代科學意義上的地圖繪製,稱之為現代地圖繪製。但是,通過對比1917年和1924年的地圖(圖4),發現二者在圓形隔離區的位置出現了明顯的差異。


1917年地圖顯示,圓形隔離區位於奉天驛正面延伸線的斜上方,就是中華路的東北側。在1924年地圖上,該隔離區則完全垂直於奉天驛正面延長線。即,隔離區垂直於中華路。


1917年的地圖為奉天地方政府官方測繪,1924年地圖為日報南滿鐵道株式會社參與繪製,兩方均具有科學性和權威性。目前,尚無對二者之間出現差異原因的權威解釋。在今天的討論中,我們以1917年地圖為參考底板,原因主要是該圖的繪製實際比較早,並且內容詳細,最重要的是中國人自己繪製的,使用的是現代科學繪圖方法。因此,更具有可靠性和客觀性。


原來百年前,瀋陽早有“小湯山”

(圖四)


第三,隔離區建設的時間

現有文獻中,對瀋陽隔離區的建設時間大多表述為從1910年左右開始建設,到1920年中後期取消。由於沒有看到更為具體的文獻,一般涉及此問題的文章很少對此具體描述,多是使用概括性的語句予以過度。


對比1907年和1917年地圖,發現圓形隔離區的位置在1907年,屬於沼澤地帶。此時商埠地尚未開發,圖示為樹木沼澤。1917年的地圖,在隔離區的下側位置,標註了“奉天林務局”字樣,可見該地塊屬於林區,遠離人口聚居區。


而該區域緊鄰滿鐵附屬地,不遠處就是南滿鐵路株式會社奉天驛站。可見,在這裡建立隔離區既是遠離人口中心密集區,又貼近交通樞紐,可以快速的對通過南滿鐵道來瀋陽的旅客進行篩查,將疑似患者移送到圓形隔離區中隔離,最大程度上減少了對市中心居住生活人員的影響。其建設地點的選擇具有相當的科學性和合理性。


對比1924年和1929年地圖,1924年地圖上標註圓形隔離區的位置,在1929年地圖上(圖4)已經沒有標註,變成了南市場的一部分。由此確定該隔離區已經拆除,成為一般社區使用。


綜上所述,從地圖對比並結合文獻,可以推斷圓形隔離區的建設時間為1911年至1929年前,這與現有可查資料所論述的相吻合。


第四,圓形隔離區的地理演變


對比1907年、1917年、1921年、1924年、1929年、1946年、1965年地圖和圖片,可以確定圓形隔離區的大體街路位置,即位於現在的馬路灣附近。具體是解放軍醫院的西北角,和平大街的東南側,大體是現在的八經街與北一路交匯地帶。


原來百年前,瀋陽早有“小湯山”

(圖五)


考察1965年衛星照片(圖8),圓形隔離區的街路構造與1946年地圖(圖5)完全一致,與2015年衛星照片(圖7)顯示的街路結構完全一致。可見,該地區的地理結構具有完整的傳承性,可以作為地理演變的考察依據,以此確定圓形隔離區的詳細位置。


原來百年前,瀋陽早有“小湯山”

(圖六)


通過上述地圖演化可見,曾經奉天城西南一隅的荒涼沼澤地帶,為了應對疫情而建成救死扶傷的隔離醫院。在疫情結束後,為了民生髮展,這裡又變成了熱鬧的南市場,隨後變成了成熟的居民地區。通過不變的地理位置,發現其地表建設因為歷史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其土地和建築的功能也隨之而改變。


原來百年前,瀋陽早有“小湯山”

(圖七)

原來百年前,瀋陽早有“小湯山”

(圖八)


喜歡,就給我一個“在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