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城刘氏宗谱》之迁徙定居

天国永鸿恩,汉家兆庆荣,

山人常延寿,瑞年锡丰盈。

树有根、水有源,我刘氏支脉源起彭城郡,终至海城市,期间几度迁徙,可谓跋山涉水,历尽艰辛。如今,我们通过查阅史料和调查考证已基本了解先祖迁徙、定居概况。

《海城刘氏宗谱》之迁徙定居

一、源起彭城 汉室后裔

《劉氏宗譜》民国版宗谱序中所述:“想吾彭城郡氏”“汉室之苗裔也”是我族现有史料中对我海城支脉渊源可上溯的源头记录。

彭城郡原为西汉的楚国,汉宣帝地节元年(公元前69年)以楚国改置彭城郡,治所在彭城县(今江苏徐州市)。黄龙元年(公元前49年)复名楚国。东汉章和二年(88年)又改为彭城国。南朝宋永初二年(421年)复为彭城郡。隋开皇(581-600年)初废郡,大业三年(607年)复置。唐武德四年(621年)又改为徐州,天宝元年(742年)名彭城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徐州。

汉高祖刘邦祖籍丰县,起家于沛县,而两地后来都属彭城郡,因此彭城也就历来被视为刘姓的正宗郡望。“想吾彭城郡氏”与“汉室之苗裔也”竞相呼应,意指我宗源出彭城,为大汉皇族子孙。但“彭城”“汉室”之说因谱书记载简略,且年湮世远已无从可考。

《海城刘氏宗谱》之迁徙定居

二、移小云南 不计其年

谱书记载先祖在宋朝时由彭城郡分移小云南。此“小云南”今在何处,史学界说法不一,尚无定论。

(一)山东省说。愚公移山之王屋山有源泉,……;兖州以南,……皆处山东南部,不输云南地貌,南来移民誉此地为小云南;受其影响,祖籍山东的移民,亦誉故土为小云南。

(二)山西省说。主要源于民国《平县志》记载的“云中、云州之南”一说。

(三)祥云县说。《徐霞客游记》里有“小云南驿”之名,据考为云南省祥云县的云南驿。祥云县原名云南县,因县名与省同,故云南县也被称为小云南。

(四)云贵之说。《蓬莱县志稿》记载:“元末明初,山东为争夺要地,明将常遇春血洗山东,人口被杀戮殆尽。当地人口为明洪武十五年及永乐二年两次由小云南的‘乌撒卫’迁入”。“乌撒卫”为明代地名,即现在的云南镇雄及贵州威宁县境内。

还有交趾、川地之说等推论,但上述观点均未得到足够证据支持,小云南称谓有待进一步探究。

《海城刘氏宗谱》之迁徙定居

三、拨民蓬莱 居刘家沟

谱书记载先祖在明朝初年由小云南拨民山东登州府蓬莱县刘家大沟。当年何人、因何拨民已不得而知,仅知承勋祖是落户刘家沟的第八世传人,其父刘夔、祖妣金氏应在刘家沟故去。

蓬莱于唐贞观八年(634年)始置为镇,神龙三年(707年)升镇为县。宋、元因之。明洪武九年(1376年)为登州府治所。清代袭之。民国初废府,蓬莱县属山东省。1992年蓬莱撤县设省辖县级市,由烟台市代管。《道光重修蓬莱县志》记载刘家沟人口在五百户以上,每月四九有集,称刘家沟集。现为蓬莱市刘家沟镇的大型镇驻地村,有一千五百余户、四千余人口。

老谱虽对刘家沟一笔带过,但我祖承勋生于此又于此迁出,所以我海城支脉认此为故里,作为寻根问祖之地。1998年西腰村恩柏赴刘家沟寻宗,查阅村民刘茂文收藏的道光年间家谱,但未找到已知先祖名讳和有关记载。2000年左右,西腰村洪英、洪阶取道刘家沟,查看了刘佩田保存的家谱,同样无果。本次修谱更是通过网络、电话等方式多方打探,仍无收获。路漫漫其修远兮,望后世子孙继续努力,完成我族寻根问祖之心愿。

《海城刘氏宗谱》之迁徙定居

四、移于海州 落户东艾

顺治元年(1644年),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从盛京(今沈阳)起驾,迁都北京,辽沈地区人口大多“从龙入关”。而东北地区土地肥沃,地广人稀,如移民开垦,会是一个重要的财源。于是,清廷下令:“令民愿出关垦地者,山海道造册报部,分地居住。”(乾隆官修《八旗通志》卷八一《食货略》)。祖承勋、承林、承翰兄弟三人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为了寻求幸福生活于清顺治八年(1651年)由山东登州府蓬莱县刘家沟拨民海州,落户东艾台堡(今海城市王石镇东艾村)。未几,承林移居辽阳南周正堡(今海城市腾鳌镇周正村),承翰隐世。

海城的历史古老而久远。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辽国后,于境内置海州、铜州、耀州,同设临溟、仙乡、析木、岩渊4县,并在海州置南海州,兼置临溟县为州治,隶属辽东道,故海城之名源于海州至此始;1125年金灭辽,改海州为澄州,辖临溟、析木二县,受东京路管辖;元灭金之后,1297年境内州县俱废,置巡检司镇,受辽阳路管辖;明朝洪武初年置海州,属山东行省;洪武八年州废;洪武九年置海州卫,隶属辽东都指挥使司统辖;顺治十年(1653年),改海州为海城,隶属辽阳府管辖,后改属奉天府(今沈阳);民国初期,划属奉天省辽沈道;民国十八年(1929年),改奉天省为辽宁省,海城县隶属辽宁省;1931年日本侵占东北后,伪满政府改辽宁为奉天省,海城县遂改属奉天省;1948年海城县划属辽东省管辖,后辽东、辽西两省合并为辽宁省,海城县归辽宁省辽阳专署领导;1959年改属鞍山市;1985年撤县,设海城市(县级市),隶属鞍山市。据史,顺治八年拨民迁入地应为海州卫,而东艾村在宣统版《海城县志》中名为“东艾堡”,民国版《海城县志》中称“东艾台堡”,康德版《海城县志》称“东艾塔堡”,在《海城县志》(1987年版)中更名为东艾村,今为海城市王石镇东艾村。因宗族人丁繁盛,各支系纷纷外迁,现主要居住东艾村的是次门十支刘迎支系、十一支刘还支系的部分族人。

《海城刘氏宗谱》之迁徙定居

五、嗣后分居 渐成散居

据谱书记载,康熙十五年立祖茔与上英窝后不久,长子应德移居小女寨,次子应寿回山东蓬莱,三子应禄世居东艾台堡,嗣后分居茨、大沟,四子应吉居东艾台堡腰屯,其长子刘连迁营口大官屯,五子应有不悉何往。

从本次修谱统计的定居地分布来看,老三门族人主要还是在上述聚居地生活,但已有部分族人由乡村转向城市生活。近些年随着择业、休养等原因迁居外省甚至国外的族人也逐渐增多。更有族人迁徙他乡繁衍生息,逐渐形成新的聚居地,如:三支刘进支系天直一支迁辽阳穆家镇曹家村,八支刘迓支系天一、天配迁西丰县安民镇古龙屯,十二支刘连支系迁营口大官屯。

谱书记录及宗亲相传还有一些族人迁居“边外”至今失联。柳条边,始筑于崇德三年(1638年),康熙二十年(1681年)基本完成。是一条宽、高均为一米总长度一千三百余公里遍插柳条的“人”字形土堤。此“人”字形的撇捺交点位于辽宁省开原县北的威远堡镇。从威远堡镇向北至吉林省吉林市北部的法特东亮子山,作为“人”字的一竖:从威远堡向西南至山海关,构成“人”字的一撇:由威远堡向东南至海边,构成“人”字的一捺。柳条边撇、捺中间部分俗称“边里”,反之称“边外”。从人字形边墙上端即吉林部分来看,其西部属“边外”,其东部属“边里”。

我们在感叹先祖历次迁徙,不断开创基业的同时,也敬佩当今族人为国家,为事业,为追寻美好生活而远离故土,客守他乡的奋斗精神。而无论身在何方,我们都应铭记自己的故乡--海城,那里有我们童年的记忆,那里有我们先祖的遗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