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54年前我国“两弹”结合试验背后的故事

在我们战略导弹部队,每次实装操作前都要召开“两预一找”会,集中预想预防操作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问题。许多人可能不理解甚至置疑,这一套“必做课目”有用吗?真的有必要吗?

当然很必要,因为这些都是前辈们总结无数次成功操作经验、汲取诸多事故教训形成的规律性认识和科学运作流程,实践证明非常行之有效。那么我们火箭军的严实作风又源自哪里呢?

下面,我给大家讲一段当年研发“两弹”时期,某试验基地发生的一件真实故事。

砺剑春秋 | 揭秘!54年前我国“两弹”结合试验背后的故事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党中央决定实施导弹核武器试验发射,也就是著名的“两弹”结合试验。

周恩来总理对发射试验进展极为关注。6月30日,他出访回国后专程来到某试验基地,观看东风1号导弹发射,提出了著名的“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十六字方针,特别告诫有关领导和技术人员,在我国大陆上进行导弹核武器发射试验是个创举,只能成功,不能出事,出了事不单是个技术问题,更重要的是个政治问题。

周总理的嘱托语重心长。任务宣誓大会上,承担发射任务的发射二中队向基地党委庄重表态:一言一行向人民负责,一举一动让祖国放心,保证不误发一个口令,不误读一个数据,不误做一个动作,不放过一个疑点,不漏过一个隐患,以优异的成绩向党和人民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砺剑春秋 | 揭秘!54年前我国“两弹”结合试验背后的故事

在导弹试验发射测试中,虽然操作人员细之又细、慎之又慎,但还是发生了一起操作事故。

受当时技术条件局限,仪器舱中的每个仪器都挨得很近,电压放大器插头和变流机插头一模一样,只是上面的标号不一样。电路操作手未仔细辨认,误将变流机插头插到变压放大器插座上,误操作引起了电源短路。

虽然主控台开关被迅速关掉,但为时已晚,电缆网的线路还是被烧毁,测试工作被迫暂时中止。

这个过程不到一秒的失误,让整个试验发射不得不往后推延。闻讯赶来的钱学森与工程技术人员认真分析讨论,组织力量对烧坏的电缆重新更换。这起事故给大家思想上敲响了警钟,深刻认识到严慎细实的作风不仅要铭记心间、扎根头脑,更要落实在行动上、体现在操作中。

砺剑春秋 | 揭秘!54年前我国“两弹”结合试验背后的故事

10月下旬,“两弹”结合试验发射任务已进入倒计时。组织弹体检查时,操作员王长山突然发现弹体内部24号插头第五节点有一根5毫米长的小白毛。

对于导弹这个装有成千上万零部件的庞然大物来说,一根很细很短的小白毛微乎其微,不用放大镜甚至很难看出来。事实上,技术人员和工人师傅给导弹安装这么多零部件,掉点小毛发也在所难免。但王长山坚决不能容忍一丁点瑕疵在自己眼前漏过,发誓要消除一切安全隐患,确保试验任务万无一失!

他刚开始用镊子夹,然而捏不住,根本弄不出来!再用细铁丝挑,硬劲不够,拨弄了很多次还是取不出来!最后灵机一动,王长山找来一根猪鬃,前前后后花去两个多小时,总算是将这根可能产生安全隐患的小东西给“请”了出来。

王长山这一举动,惊动了正在发射场上组织领导试验的钱学森。钱学森弄清前因后果,郑重地把这根小白毛要了去,小心翼翼包裹好,对大家说:我要把它带回北京,这是作风细致的典型,每个人特别是做技术工作的同志,都应该从中受到教育。很快,这根小白毛带到了北京中南海,带到了中央专门委员会的会议上。

周总理看后非常感动,当即指示,要把这种精神在整个试验场进行宣扬表彰。不久,东风试验基地火线文工团以小白毛的故事为原型,抓紧创作了话剧《一丝不苟》,在参试人员中引起热烈反响。从此,小白毛的故事成为“严慎细实、精益求精”精神的象征,被广为传颂。

砺剑春秋 | 揭秘!54年前我国“两弹”结合试验背后的故事

老前辈早期创业形成的好传统好作风,深深教育影响着战略导弹部队官兵。几十年来,我们这支神剑劲旅始终与严实相伴,无论组织模拟训练、实装操作、导弹发射、战役演训,还是遂行震慑“台独”等重大军事行动任务,都自觉弘扬严实作风,并逐步摸索形成以“三老、四严、五定、六化、七不准、八不操”“防一错三误”等为主要内容的系列操作规范,高标准完成了党和人民赋予的各项任务,不断书写着火箭军的英雄传奇。

侯静宇、王建、刘西山撰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