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薛宝钗被人指责的地方有很多,你怎么看?

文学与教育


才回答完另外一个类似的问题,为什么世人偏爱黛玉,不喜宝钗。问题大同小异,在这里我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一下,为什么读者不喜宝钗,甚至还对其有诟病。

1、世人诟病宝钗,更多的是对黛玉的同情

《红楼梦》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绝大多数读者都希望宝黛能够在一起,结成连理。宝黛是曹老先生笔下的天作之合,可是世间百态,有情人终究无法成为眷属,这不免给曹老先生和读者留下遗憾。既然有了遗憾,作为读者铁定要找个背锅的吐槽,宝钗便顺理成章的成为了被发泄的背锅侠。所以有一部分读者主观的断定了宝黛不能一起的根本原因是宝钗的“心机”,指责宝钗也就名正言顺了。

2,从小说的背景,宝钗太“过分”

贾史王薛四大家族,就当时的利益关系来看。宝钗的联姻不是偶然,而是必然的。黛玉的母亲深受贾母的偏爱,也正因为偏爱黛玉的母亲,贾母才将女儿嫁给了“爱情”——把自己心爱的女儿嫁给了并没有权势的林如海。爱屋及乌贾母对黛玉也是疼爱有加,其实贾母一直都在做选择,她偏爱黛玉有心将黛玉许给宝玉。另一方面也想让宝玉同宝钗联姻,以壮大稳固贾家的地位,所以一直犹豫不决。直到元春病故,贾母才做了决断,牺牲黛玉,让宝钗联姻保住贾家的地位。所以黛钗之争,宝钗以深厚的家底胜出。这恰恰给了指责宝钗的群众们最好的武器“因为宝钗工于心计用自己的家世来获取成功,所以必须指责宝钗不光明磊落。”

3,我要为宝钗平反,宝钗也是受害者!

宝钗是一个被封建思想毒害的可怜女人,她温婉可人、善解人意、知书达礼,做媳妇一定是最好的选择。但是命运总是不按预想的来,所以不管是黛玉还是宝钗都是封建思想的受害者。看小说有自己的情感带入很好,但是如果被自己的情感左右就不好了。

以上就是关于为什么宝钗会被指责的根本原因。我是神兽保姆普老师,欢迎各位朋友关注我跟我一起讨论。


神兽保姆普老师


我不喜欢有心机的人,薛宝钗很有心机,和王熙凤不差上下。

巴结奉承,明争暗斗,口是心非,追名逐利,两面三刀见什么人说什么话,阴险毒辣……凭此能直上青云?

可怜她活的太复杂了,太有思想了,也太累心了


风雨萧萧


首先,题主这个问题提的非常好,有普遍意义。

多年来《红楼梦》中薛宝钗一直被人指责,误解。

当然,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对薛宝钗评判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至少对她全盘否定的意见难听见了,但对她的某些指责和“”误解”仍然没有完全消除。

一,说薛宝钗过于功利化,多次劝谏贾宝玉”考取功名”……显示了宝钗醉心功名利禄”停机德”等等。

我认为雪芹先生确实批评宝钗的封建观念,但他是抱着”可叹”的惋惜情感而非”可恨”的厌恶态度。

试想,现代社会也是这样,沒有哪位家长或亲朋之间愿意自家孩子无学无术,不思进取吧。

所以说在这一点,是我们万不能忽略的。”可叹停机德”与”堪怜咏絮才”两句紧接,就充分表明作者对她的深切同情与感慨。

二,为实现成为宝二奶奶,老练,虚伪,扑蝶”移祸”黛玉。

处于那个封建年代不可能任意接触男子,身边也就一个宝玉,一表人才,进入青春期少女,宝钗自然希望有个终生依靠好男人作丈夫,想法也是正常的。

但是由于宝,黛从小一起长大,贾府上下对他俩的关系都有传闻,所以品格端方,自律性极强的宝钗从未有过任何破坏宝,黛关系的言行。

相反倒是一直很注意避嫌,有一次见黛玉去宝玉那儿她故意避开,宝,黛特别亲密,她并未有什么不快或嫉妒的反应,宝钗并未去争。

说她”千方百计想做宝二奶奶”恐怕也就言重了。宝,黛虽然有”前世因缘”,那毕竟是神话。

不必说按现代意识不具备法律效力,即使是在封建社会,由于宝,黛从未订婚,宝钗即使参与”角逐”,也无可厚非。

所以,”争宝二奶奶宝座”既无罪,也非过。

其实宝钗并未争”宝二奶奶”的宝座,反而从心底里希望宝,黛事成。

二十五回贾府老少知宝玉,风姐苏醒过来,大家才放心。闻得吃了米汤,省了人事,别人未开口,林黛玉先就念了一声”阿弥陀佛”。薛宝钗便回来看了她半日,嗤的一声笑。……我笑如来佛比人还忙,又要讲经说法,又要普渡众生,这如今宝玉,风姐她病了,又烧香还愿,赐福消灾,今才好些,又管林姑娘姻缘了。

你说忙的可笑不可笑。

若是此例还不足以证明宝钗真诚的话,那二十八回,宝玉没应贾母之召随黛玉同去而留在王夫人处吃饭,宝钗笑道:”你正经去罢。吃不吃,陪着林姑娘走一趟,他心里打紧的不自在呢。”

宝玉吃罢急于要茶漱口,探春等笑他成日瞎忙。宝钗笑道;”你叫他快吃了瞧林妹妹去罢,叫他在这里胡羼些什么。

宝钗知道宝,黛从小青梅竹马,而且贾母格外喜欢二玉,因此她并没有表现出任何非分之想,她待黛玉是真诚的,并不虚伪。

关于”扑蝶移祸”,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人情急之下作出的反应往往与正在进行的事有关。

她此行就是为找黛玉而来,因此说寻黛玉是最正常不过的。

三,宝钗在金钏之死和尤二姐自杀上的冷漠无情。

宝钗在金钏之死和尤二姐自杀上确实表现了极不应该的冷漠。

但是,后来宝钗主动拿出自己新做未穿的衣服给金钏做寿衣,正反映出她为人豁达,不爱计较,思想也有比较开明的一面。

四,说宝钗是个城府很深的少女,用王熙凤的话”拿定了主意,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

其实这是宝钗刚到贾府不久,人生地不熟,必定话少。时间一长就不然了。

因而”罕言寡语,人谓藏愚”作为她性格评语并不准确。

事实上宝钗和女孩子们在一起时,话虽少,但于极爱说话的”(四十九回)湘云和嘴不饶人的黛玉,但却不是”罕言寡语”而是幽默风趣,有时甚至还动手呢。

如八回由于黛玉说话厉害”宝钗也忍不住笑着,把黛玉腮上一拧,说道:”真真这个颦丫头的一张嘴,叫人恨又不是,喜欢又不是。”

综上:我个人认为对薛宝钗指责有误解,有的评价有失偏颇。

客观地讲,读者过于喜爱林黛玉,于是有些事殃及薛宝钗。两位少女之间的差距几乎成了正面人物与反面人物之别。

我们尽管同情宝钗程度小于黛玉,但不能作为政治对立面出现在文章中。

其实她们的分歧和矛盾沒有那么严重,更谈不上拥”黛派”和拥”钗派”,斗争就更加谈不上了。

造成林黛玉”悲剧”婚姻的相当一部分责任,被不公平地转嫁到了薛宝钗身上。

宝,黛未能结合,包括本人在内,普遍持有遗憾与同情黛玉的态度。而且在宝黛成婚还是金玉联姻的问题上大家通常也都倾向于前者。

我是芬芳,随笔生香。请红学爱好者不吝赐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