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難盡的印度教育:不平等,經費緊缺,普及率低,但精英輩出

對於印度,很多人都會有一個印象,就是處處充滿了“不平等”:時至今日,印度依然是一個經濟、種姓、性別不平等十分嚴重的國家,而反映在教育上,則表現為教育資源的不平等。在印度,貧窮、低種姓、女性多擁有的教育資源往往更低,很多人根本連接受教育的機會都沒有。

神奇的是,在今天的國際舞臺上,印裔的人才越來越受歡迎,許多人在華爾街、硅谷身居高位,在科技界、商界的表現甚至超過了華裔的表現。在硅谷,印裔的工程師超過30%,硅谷高科技企業中7%的CEO是印裔,包括谷歌、微軟、摩托羅拉等科技巨頭。


一言難盡的印度教育:不平等,經費緊缺,普及率低,但精英輩出

谷歌現CEO桑達爾·皮猜


不平等的教育制度下,為何印度卻人才輩出,其不平等的教育背後究竟隱藏著什麼樣的秘密?今天我們來一探究竟。

印度不平等的教育制度

2018年,印度一部名為《起跑線》的電影,便是對印度不平等的教育制度的深刻揭露。一對父母為了讓孩子出人頭地,想盡辦法讓孩子上名校。雖然劇情不算新穎,但影片中指出的貧窮的人受教育機會少、名校高門檻、競爭人數多的問題在印度卻十分普遍。


一言難盡的印度教育:不平等,經費緊缺,普及率低,但精英輩出

《起跑線》劇照


印度不平等的教育制度,儼然就是其不平等的社會制度的縮影。時至今日,印度依然保留十分嚴重的社會等級制度,印度人根據種姓不同分為四個階層,底層的人們社會地位和所享受的資源都不如高級別的人。並且,女性的地位更低,如果是貧困家庭的女性,能享受到教育的機會就更加渺茫。印度女性的識字率甚至不足一半,兒童的入學率也僅為85%,並且年級越高,輟學率越高。

由於教育經費緊缺,公立學校教學質量堪憂,教學設施落後,一個老師教六七十個學生是很常見的。而在比較好的學校,尤其是私立學校。學位則十分緊缺,數百個人競爭一個學位,分配給底層階級的學位數量也很有限。

然而,就是在這樣的教育制度下,印度人講究教育方法,強化精英教育,倒也培養了不少高端人才。

在對抗不平等中折騰

雖然面臨不平等的教育制度,但在印度,許多人為了改變自己的命運,都拼盡全力去“折騰”。10餘年前,印度一部現象級的電影《三傻大鬧寶萊塢》風靡全球,讓全世界看到了印度教育的冰山一角。當然,作為一部電影,劇情中的矛盾被放大化,並不能完全展示印度的教育,但其中有很值得深思的地方。

《三傻》中的“帝國理工學院”,原型就是印度最著名的大學——印度理工學院(Ind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簡稱IIT),而影片中所說的印度人最看重工程學,也是真的。印度人口眾多,教育資源不足,因此,政府集中優勢教育資源,甚至以國家的層面立法支持印度理工學院,將理工科發展成為印度的強勢學科。這也是印度的IT行業能夠培養如此多的人才的重要原因。


一言難盡的印度教育:不平等,經費緊缺,普及率低,但精英輩出

電影《三傻》劇照


同時,《三傻》中的主人翁蘭徹不迷信於權威,不拘泥於條框,盡力“折騰”,也是許多印度人敢於創新,在理工科中盡情發揮自身才能的真實寫照。印度人從不接受標準答案,對老師的答案提出異議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老師對此也喜聞樂見,因為在他們看來,老師的職責不在於教授知識,而在於教會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由於好的學校都有特定種姓的預留名額,包括IIT之內,以至於其他種姓的學生不得不面臨更加嚴峻的競爭。在貧困地區中長大的小孩,需要比富裕家庭的孩子付出更多的努力。但這樣無法阻擋貧困的孩子前進的步伐,他們樂意抓住這樣一次改變命運的機會,自己尋求方法去學習,學好英語,學好專業。

印度教育的智慧

不得不說,印度教育雖然存在諸多不公平,但從活躍在國際競爭舞臺中的精英來看,印度的教育方式和理念還是有許多可取之處的。

(1)集中資源辦“精英教育”,形成自己的優勢。由於資源本身不足,印度採取教育制度的不平等,最終演變出“精英教育”——集中資源培養精英式的人才。印度理工學院本身就是這種精英教育的最好體現,集中大量資源到這所國內最好的大學,聚集最好的老師,給予老師足夠高的待遇和社會地位。當然,印度能成為精英的人大多數是“種姓高”的人,但為了給予社會階層低的人更多機會,政府也會給予弱勢群體一定數量的學位,並且通過提高招生透明度確保按既定的份額分配。


一言難盡的印度教育:不平等,經費緊缺,普及率低,但精英輩出

印度理工學院


(2)以尊重學生為本,讓學生自由成長。當印度的小孩子入學時,校長會對家長說:“你可以給他們你的愛,但不是你的想法,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想法。你可以安置他們的身體,但不是他們的靈魂。”這種理念的核心,其實就是對學生的最大尊重,老師和家長的角色並不是管理和指導,而是輔助和支持學生。在這樣的教學理念下,學生的身心成長得到最大限度的自主。

(3)不注重成績,提倡全力參與。印度的學校有一個很突出的特點,就是不管學生的成績究竟如何,都鼓勵學生盡全力去參與。這樣的思想既體現在學習成績上,也體現在日常的方方面面。在5年級之前,學校甚至很少考試,只要求學生去學習自己喜歡的內容。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特長,選擇手工、體育、繪畫、舞蹈等課程。不管學生最終的成績怎樣,只要參與了,盡力去做了,就會得到鼓勵。這樣的結果是,學生會把“是否全力以赴”作為衡量自己的標準,在未來做其他事情的時候,也會這樣要求自己。

(4)隨機應變,靈活處理問題。在印度文化中,有一種叫“Jugaad”的思想,翻譯過來,可以理解為“隨機應變”,或“尋找替代方案”。形成這樣的文化,或許正是因為印度人口眾多,資源緊缺的造成的。在印度人看來,如果問題無法完全解決,那麼能夠尋找最好的辦法,解決50%也是好的。在教育上,則表現為,處理學術問題,不應該侷限於某一種途徑或方式。如果問題沒有最終答案,那就用所能想到的最好辦法去解決;在還沒有解決問題最好的辦法時,退而求其次也值得一試。甚至可以說,印裔人才的管理和處世之道也源於這種思想:在混亂與不公的環境中找到秩序與最佳的平衡點,也是一種智慧。

一言難盡的印度教育:不平等,經費緊缺,普及率低,但精英輩出


啟示與反思

從以上的剖析中,或許我們可以理解,為什麼當今的世界舞臺上,印裔的人才能夠具備這麼強的競爭力,受到這麼高的肯定,就連獲得諾貝爾獎的印度人,在發展中國家中也遙遙領先。即使印度教育的不公平飽受詬病,隱藏在不公制度的背後的亮點,也自有其可取之處。

回到我們國內的教育,我們當然可以驕傲地說,中國教育的普及程度之高,令世人歎為觀止。但另一方面,我們今天的教育或多或少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強化“精英教育”,尊重學生的天性,不拘一格降人才。這些拙見,是否也值得考慮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