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势行功心解》释义(二)

《十三势行功心解》又有称之为《王宗岳先生行功论》或称为《打手要言》。有人认为它是武禹襄所作,又有人认为是陈微明改编前人之文而成的。不过它不是王宗岳所作则应予肯定。究是何人原作,或经后人多次增删成文则应由武术史家继续探索,不宜凭空定论。不过它总是前人从运动实践中得出的心得体会,一点一滴地记录下来的理论总结,文章比较松散,而条理性、逻辑性都不强,似是学习心得体会的笔记;但全文对指导太极拳走架、推手都极有价值,学习太极拳的人应该好好研读。

读经典 |《十三势行功心解》释义(二)

又日,先在心,后在身,腹松,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在心。

临敌时,如对手不动,自己也不要妄动,要以我之静待彼之动。当观察到对手稍有动机,我则动于彼先,先发制人——也可称"后发先至"。用劲不可僵硬,要放得松些。劲松,打击力会强些;但又不可松软。因此,发劲要"似松非松”。又要含蓄,如动作要舒展,却又不是完全的敞开,要注意上下左右配合的严密。当某一种劲法完结之后,用劲的意念犹未断绝,即不可用短促的断劲,用劲意念要绵长。

运动时,动作之先就要有该动作的意念,由意念引导肢体的动作,即由内及外,知其所止。动作时腹内放松,不可挺腹或收腹;呼吸要自然,气势应收敛沉稳,精神集中而舒泰,形体舒展、安详恬静。这是要经常记住并用以指导锻炼的准则。

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牵动往来,气贴背,敛入脊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有气者无力,养气者纯刚。

气若车轮,腰如车轴。又日,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已先动。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

尤其应该记住动作时一动俱动,手、眼、身和步法协调一致,不可脱节。当一个架式完成,一静俱静,身手步同时完成动作到达定点,形成一个完美的姿势。肢体动作的往来,不应先由手或脚所主动,而是由内在的意气所牵引而动。好像产生劲力的内气来自腰间背脊,并不浮躁于体表。这样,可做到运动时内里集中精神,外形显示安闲适舒。迈步时留意步法轻灵缓慢,如猫捕鼠;运劲则如抽丝那样柔韧绵长。运动过程中,意在集中精神与动作的配合而不在使气,不要因动作的攻防意识而有暴露于外的轻浮、暴躁、得意洋洋或呆滞的表现。这些浮气、滞气、呆气、戾气的存在,会使下肢显得虚浮,重心不稳,因而动作无力。相反,没有这些浊气,心平气和,专注一方,气沉丹田,自然会做到意到力至;与人搭手,对方会感到分量沉重。这就是纯刚之力。运动时,神情不可呆滞。意气要流转如车轮滚动,并以腰为肢体动作的主宰。这是极其重要的一点,是练好太极拳的唯一诀窍。

读经典 |《十三势行功心解》释义(二)

又日,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凹凸处,无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

练太极拳,一举动,全身上下都要轻松灵活,协调统一。尤其应注意动作的连贯、圆活、柔和、相连不断。气不可留滞,应往来鼓荡。神气内敛,动作圆滑,任何地方都不可出现缺陷、凹凸起棱角或断断续续。动作的劲力根源于脚下,由腿发力,以腰为主宰,在手上表现出来。整个过程由脚至腿而腰,一气呵成,这称之为“劲整",是太极拳运动的一条法则,也就是说动作要“紧凑”。这样做,无论进退都会保持优势。运动中如不得要领,动作便不协调,显得松散而失掉规矩。这些毛病的出现,症结所在必可从腰腿问题中求得;无论上下、左右、前后都是意的问题,不能光在外形肢体动作形态上找原因,有于中才形于外。

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意,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虚实宜分清楚,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耳。

运动时要上下相随,左右连贯,不可顾此失彼。有上面主要的动作,同时也必然要顾及下面的辅助动作;有前面主要的动作,也同时有后面辅助的动作;有左侧为主的动作也必然要做好右边的辅助动作。如果意念要向上,同时也要寄意于下。比如用绳子拴住物件,要把绳子挫断,不能直向上提,而要先稍向下坠,然后迅速上掀,我们看商店售货员捆扎物品后,用手把绳子掀断的动作,也是用了这样一种方法。

太极拳运动要将动作的虚实分清。整体有虚实之分,局部也有虚实之分。一处有一处的虚实,如手有手动作的虚实,脚有脚的虚实,但各处虚实的道理是同一的。虚实不是固定的,在运动中各处的虚实都在转换、协调,全身任何地方都在和谐、有序而连贯地运动,不要有丝毫停、滞、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