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房四宝知多少?其中谁为老大?善书不择笔,岂可不精择

写千年黑墨香,纯情竹管换新装。舒筋活血龙蛇动,蘸水挥毫手腕狂。不管春秋常兴奋,愿随天地不思量。平凡造就幽思句,卷卷诗文万古扬。不分贫富总难离,秀笔沙沙纸上移。描景须调浓淡色,抒怀常落玉珠词。人生一世风云会,辞赋千篇男女思。多少雄文一挥就,情钟玉液意含之。

中国文房四宝知多少?其中谁为老大?善书不择笔,岂可不精择

文房四宝是指中国独有的文书工具,即笔、墨、纸、砚。文房四宝之名,起源于南北朝时期。历史上,“文房四宝”所指之物屡有变化。在南唐时,“文房四宝”特指诸葛笔、徽州李廷圭墨、澄心堂纸,江西婺源龙尾砚。自宋朝以来“文房四宝”则特指湖笔。笔之魁、墨之冠、纸之最、砚之首,开创了文房四宝的辉煌历史。文房四宝是五千年中华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也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正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中国文房四宝

1、毛笔

中国文房四宝知多少?其中谁为老大?善书不择笔,岂可不精择

毛笔起源于公元前1600-1066左右。现代毛笔的原料主要是兽毛和竹管。在文具工厂里,毛笔的制作要经过72道工序。例如选毛就很麻烦。一只山羊身上的毛可分为19个等级,可以用来制笔的只有5种。工人们要从千千万万根羊毛、兔毛、狼毛(黄鼠狼毛)中一根一根地挑选,然后进行搭配组合。可见生产一支毛笔是多么的不容易。

中国文房四宝知多少?其中谁为老大?善书不择笔,岂可不精择

毛笔的品种较多。就原料和特点来看,可以分为软毫、硬毫、兼毫三大类。软毫的原料是山羊和野黄羊的毛,统称羊毫,写起字来柔软圆润。硬毫的原料是狠毫和山兔毛——紫毫,它们弹性强,写出的字锐利刚劲。兼豪是软硬两种毛按比例搭配。初学写字,大多使用兼毫类毛笔。

中国文房四宝知多少?其中谁为老大?善书不择笔,岂可不精择

毛笔又有大小之分。最小的叫圭笔,然后是小楷、中楷、大楷……最大的笔有几十斤重,笔杆比碗口还粗,写字的人好像拿大扫帚扫马路似的。那末,品类如此繁杂的毛笔究竟是怎么来的呢?

我国的书写用笔起源很早。根据未经刀刻过的甲骨文字判断,夏商时期就已经有原始的笔了。如果再从新石器时期彩陶上面的花纹图案来看,笔的产生还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以前。到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都已经制作和使用书写用笔了。那时笔的名称繁多:吴国叫“不律”,燕国叫“弗”,楚国叫“幸”,秦国叫“笔”。秦始皇统一全国以后,“笔”就成了定名,一直沿用至今。传说,我们现在所用的毛笔是由战国时期的秦国大将蒙恬发明的。

中国文房四宝知多少?其中谁为老大?善书不择笔,岂可不精择

公元前223年,秦国大将蒙恬带领兵马在中山地区与楚国交战,双方打得非常激烈,战争拖了很长时间。为了让秦王能及时了解战场上的情况,蒙恬要定期写战况报告递送秦王。那时,人们通常是用分签蘸墨,然后再在丝做的绢布上写字的,书写速度很慢。蒙活虽是个武将,却有着满肚子的文采。用上面说的那种笔写战况报告,常使他感到影响思绪。那种笔硬硬的,墨水蘸少了,写不了几个字就得停下来再蘸,墨水蘸多了,直往下滴,又会把非常贵重的绢给弄脏了。蒙恬以前就萌生过改造笔的念头,这次要写大量的战况报告,这个愿望就越来越强烈了。

中国文房四宝知多少?其中谁为老大?善书不择笔,岂可不精择

战争的间隙中,蒙恬喜欢到野外去打猎。有一天,他打了几只野兔子回军营。由于打到的兔子多,拎在手里沉沉的,一只兔子尾巴抱在地上,血水在地上拖出了弯弯曲曲的痕迹。蒙恬见了,心中不由一动:“如果用兔尾代替普通的笔来写字,不是更好吗?”  

回到营房之后,蒙恬立刻剪下一条兔尾巴,把它插在一根竹管上,试着用它来写字,可是兔毛油光光的,不吸墨水,在绢上写出来的字断断续续的,不像样子。蒙恬又试了几次,还是不行,好端端的一块绢也给浪费了。一气之下,他把那支“兔毛笔”扔进了门前的山石坑里。蒙恬并不甘心失败,仍然抽时间琢磨别的改进方式。几天过去了,他还是没有找到合适的办法。这一天,他走出营房,想透透新鲜空气。走过山石坑时,他又看到了坑里那支被自己扔掉的“兔毛笔”。

中国文房四宝知多少?其中谁为老大?善书不择笔,岂可不精择

蒙恬将它捡了起来,用手指捏了捏兔毛,发现兔毛是源源的,毛色变得更白更柔软了。蒙恬大受启发,马上跑回营房将它往墨汁里一蘸,兔尾这时竟变得非常“听话”,吸足了墨汁,写起字来非常流畅,字体也显得圆润起来。原来,山石坑里的水含有石灰质,经碱性水的浸泡,兔毛变得柔顺起来。由于这支笔是由竹管和兔毛组成的,蒙恬就在当时流行的笔名“幸”字上加了个“竹”字头,把它叫做“笨”(今日简写作“笔”)。最初的毛笔是用来涂描甲骨文的笔画的,而真正用毛笔写字,可能开始于简牍和锦帛上文字的书写。

2、墨

中国文房四宝知多少?其中谁为老大?善书不择笔,岂可不精择

是我国文化发展和中外文化交流之重要工具。墨是由碳素单质(烟、煤)与动物胶相调合,经和剂、蒸杵等工序加工而成的。墨具有色泽黑润,历久不退,舐笔不胶,入纸不晕,香味浓郁,书画自如的特点,特别是桐油、脂油、漆烟墨等高级产品,加入麝香、冰片、公丁香、猪胆汁等十几种贵重原料制成,产品尤为称着。

中国文房四宝知多少?其中谁为老大?善书不择笔,岂可不精择

使用时,墨色能分浓淡层次,刚柔相济,得心应手,因此成为历代艺术家们抒发聪明才智的主要工具之一,在世界美术史上树立了中国画的独特风格。墨还是中国印刷术发展的不可缺少的物质因素之一,我国古代的典籍及拓片等也都靠着它流传于世,丰富了祖国的文化内容。墨的造型中汇集了中国绘画、书法和雕刻技巧,所以也是一种很有特色的工艺品。

中国文房四宝知多少?其中谁为老大?善书不择笔,岂可不精择

追溯墨的起源,可分为天然墨和人工墨两类,天然墨始于新石器时代,如1980年陕西临潼姜寨村仰韶文化墓葬中出土了一套完整的绘画工具,有石砚、研石、水盂和黑红色氧化铁矿石。使用时是用研石压住矿石在砚上兑水研磨,这块黑红色氧化铁矿石,就是天然墨。人工墨,从最早的文献记载看,《尚书·伊训》篇中说:“臣下不匡,其刑墨”。又《尚书·说命上》篇中说:“惟正从绳则正。”

中国文房四宝知多少?其中谁为老大?善书不择笔,岂可不精择

《礼记·玉藻》篇中说:“史定墨……扬火以作龟,致其墨。”以上墨刑、墨绳、墨龟三种不同的用途,都是以墨为主体,有着不同的用途,说明人工墨的起源,始于甲骨文时期,即商代。对甲骨上书写的红字和黑字,美国人曾在1937年的《工业及工程化学》(分析版)上作了颜料的微量化学分析,结果证明,在甲骨上书写文字的颜料,红色是朱砂,黑色是碳素单质(现在制墨的原料)。经过化验证实朱砂和墨创始于殷代,即公元前十二世纪以前,已用于书写甲骨文字。

3、纸

中国文房四宝知多少?其中谁为老大?善书不择笔,岂可不精择

在上古时代,祖先主要依靠结绳纪事,以后渐渐发明了文字,开始用甲骨作为书写材料。后来又发现和利用竹片和木片以及缣帛作为书写材料。但由于缣帛太昂贵,竹片太笨重,于是便导致了纸的发明。

中国文房四宝知多少?其中谁为老大?善书不择笔,岂可不精择

陈旧羊皮纸

据考证,我国西汉时已开始了纸的制作,魏晋南北朝时期纸广泛流传。普遍为人们所使用,造纸术进一步提高。造纸原料也多样化,纸的名目繁多如竹帘纸、藤纸、鱼卵纸……蔡伦造纸的原料广泛,以烂鱼网造的纸叫网纸,破布造的纸叫布纸。

中国文房四宝知多少?其中谁为老大?善书不择笔,岂可不精择

宣纸

隋唐时期,著名的宣纸诞生。(在宣纸的主要产地安徽宣州有这么一个传说:蔡伦的徒弟孔丹,在皖南以造纸为业,他一直想制造一种特别理想的白纸,用来替师傅来画像修谱。但经过许多次的试验都不能如愿以偿。一次,他在山里偶然看到有些檀树倒在山涧旁边,因年深日久,被水浸蚀得腐烂发白。后来他用这种树皮造纸,终于获得成功。由此可以断定:利用树皮制造宣纸,在唐朝时候就比较盛行了。)

中国文房四宝知多少?其中谁为老大?善书不择笔,岂可不精择

唐代在前代染黄纸的基础上,又在纸上均匀涂蜡,使纸具有光泽莹润,艳美的优点,人称硬黄纸。五代造纸业仍继续发展,歙州制造的澄心堂纸,直到北宋,一直被公认为是的纸。到了明清,造纸业又兴旺和创新。各种笺纸再次盛行起来,在质地上推崇白纸地和淡雅的色纸地,色以鲜明静穆为主,如康熙、乾隆时期的粉蜡纸,印花图绘染色花纸等,纸的制作,到了清代,已到了完美绝伦的地步。造纸的过程)  

中国文房四宝知多少?其中谁为老大?善书不择笔,岂可不精择

一般印刷纸的生产分为纸浆和造纸两个基本过程。制浆就是用机械的方法、化学的方法或者两者相结合的方法把植物纤维原料离解变成本色纸浆或漂白纸浆。造纸则是把悬浮在水中的纸浆纤维,经过各种加工结合成合乎各种要求的纸页。

灞桥纸:

中国文房四宝知多少?其中谁为老大?善书不择笔,岂可不精择

1957年出土的"灞桥纸"

1957年,在西安市东郊的灞桥,出土了公元前2世纪的西汉古纸。出土时,这是一叠纸片,有大有小,最大的有10×10厘米,最小的有3×4厘米,米黄色。经过反复科学检验,发现它主要是由大麻和少量苎麻的纤维制成的,也就是说,这是“植物纤维纸”。这座古墓最迟不晚于汉武帝时,即前140年至前87年,因此可以断定,在二千多年前,即公元前2世纪,我国已经生产并使用植物纤维纸了。这种灞桥纸,是考古发掘出来的世界上最早的纸。

蔡伦纸:

中国文房四宝知多少?其中谁为老大?善书不择笔,岂可不精择

蔡伦纸

蔡伦,汉代造纸术发明家,字敬仲。桂阳(今湖南郴州市)人。明帝永平十八年(75)入宫为宦。东汉章和元年(87),任尚方令。元兴元年(105)发明造纸术。他总结前人经验,始有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原料经过挫、捣、抄、烘等工艺造纸,称“蔡侯纸”,对改革和推广造纸术有很大贡献,后世传为造纸术的发明者。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对世界文化的传播、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

左伯纸:

中国文房四宝知多少?其中谁为老大?善书不择笔,岂可不精择

左伯纸


在蔡伦以后,别人又不断把他的方法加以改进。蔡伦死后大约八十年(东汉末年)又出了一位造纸能手,名叫左伯。他造出来的纸厚薄均匀,质地细密,色泽鲜明。当时人们称这种纸为“左伯纸”。可惜历史上没有把左伯所用的原料和制造方法记载下来。

藤纸:

中国文房四宝知多少?其中谁为老大?善书不择笔,岂可不精择

藤纸

魏晋南北朝时期纸广泛流传,普遍为人们所使用,造纸技术进一步提高,造纸区域也由晋以前集中在河南洛阳一带而逐渐扩散到越,蜀,韶,扬及皖,赣等地,产量,质量与日俱增。造纸原料也多样化,纸的名目繁多。剡溪有以藤皮为原料的藤纸,纸质匀细光滑,洁白如玉,不留墨。

4、砚——文房四宝之首

中国文房四宝知多少?其中谁为老大?善书不择笔,岂可不精择

中国最早的砚台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它和我们现在使用的砚台有何区别呢?考古学家曾在陕西省临潼县姜寨一处原始社会的遗址中,发现了一套原始人用以陶器彩绘的工具,其中有一方石砚,砚有盖,砚面微凹,凹处并有一根石质磨杵,砚旁留存数块黑色颜料。很显然,这是先民们借助磨杵研磨颜料的早期砚的形制。由于这处遗址归属于母系氏族时期的仰韶文化,故这方砚台的实际寿龄已超过了五千个春秋。

中国文房四宝知多少?其中谁为老大?善书不择笔,岂可不精择

砚这种附带磨杵或研石的形制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发生改变,即取消磨杵或研石,而接近于现在的砚呢?目前所知,要直到两汉时期。汉代由于发明了人工制墨,墨可以直接在砚上研磨,故不须再借助磨杵或研石来研天然或半天然墨了。如此看来,磨杵或研石经过史前及夏商周共三千多年的漫长跋涉,才逐渐消隐,尽管今天已不为所用,但其为传播文化立下的功绩仍不可没。

中国文房四宝知多少?其中谁为老大?善书不择笔,岂可不精择

砚虽然在“笔墨纸砚”的排次中位居殿军,但从某一方面来说,却居领衔地位,所谓“四宝”砚为首,这是由于它质地坚实、能传之百代的缘故。所以,现今社会上“四宝”中以砚最为多见,受人喜爱的范围也最为广泛。

中国文房四宝知多少?其中谁为老大?善书不择笔,岂可不精择

中国最早的砚台是什久时候产生的?它和我们现在使用的砚台有何区别呢?考古学家曾在陕西省临潼县姜寨一处原始社会的遗址中,及现了一套原始人用以陶器彩绘的工具,其中有一方石砚,砚有盖,砚面微凹,凹处并有一根石质磨杵,砚旁留存数块黑色颜料。很显然,这是先民们借助磨杵研磨颜料的早期砚的形制。由于这处遗址归属于母系氏族时期的仰韶义化,故这方砚台的实际寿龄已超过了五千个春秋。

中国文房四宝知多少?其中谁为老大?善书不择笔,岂可不精择

中国文房四宝知多少?其中谁为老大?善书不择笔,岂可不精择

砚这种附带磨杵或研石的形制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发生改变,即取消磨杵或研石,而接近于现在的砚呢?目前所知,要直到两汉时期。汉代由于发明了人工制墨,墨可以直接在砚上研磨,故不须再借助磨杵或研石来研天然或半天然墨了。如此看来,磨杵或研石经过史前及夏商周共三千多年的漫长跋涉,才逐渐消隐,尽管今天已不为所用,但其为传播文化立下的功绩仍不可没。

中国10大名砚

砚台历经秦汉、魏晋,至唐代起,各地相继发现适合制砚的石料,开始以石为主的砚台制作。其中采用甘肃临洮的洮河石、广东端州的端石、安徽歙州的歙石制作的砚台,被分别称作洮砚、端砚、歙砚。史书将洮、端、歙称作三大名砚。清末,又将河南洛阳的澄泥砚与洮、端、歙,并列为中国四大名砚。也有人主张,以天然砚石雕制的鲁砚中的红丝石砚代替澄泥砚,合称四大名砚。

中国文房四宝知多少?其中谁为老大?善书不择笔,岂可不精择

通常我们说起“文房四宝”时脱口而出便是“笔墨纸砚”,砚在这里是排最后的,但是这似乎丝毫不影响砚台作为文房四宝之一在书法以及收藏界的地位。

砚台是中国毛笔书法的必备用具,由于其性质坚固,传百世而不朽,被历代文人作为珍玩藏品。砚台的材料除端石、歙石、洮河石、澄泥石、红丝石、砣矶石、菊花石外,还有玉砚、玉杂石砚、瓦砚、漆沙砚、铁砚、瓷砚等几十种。

我国的许多地方都产石砚,但自唐代起,广东端溪的端砚、安徽歙(shè)县的歙砚、甘肃南部的洮(táo)砚和河南洛阳的澄泥砚(属陶)被并称为“四大名砚”,但中国书法界公认的十大名砚是:

1.广东端砚:

中国文房四宝知多少?其中谁为老大?善书不择笔,岂可不精择

广东端砚

用端溪砚石制作,产自广东省肇庆市东郊斧柯山端溪之烂河山。端砚的特点在于它石质细腻、幼嫩,发墨不损笔毫,呵一口气即可研墨。端石天然生成的花纹构成端石的“石品”, 如蕉叶白、鱼脑冻、天青、火捺、猪肝冻、金星点、冰纹、石眼等。

端砚的制作工艺非常讲究,以古雅、朴实、精美、自然闻名于世,有“群砚之首”、“天下第一 砚”、“文房四宝中的宝中之宝”的美誉。因其“体重而轻,质刚而柔,摸之寂寞无纤响”,自唐代问世以来,便受文人学士青睐。加上纹理绮丽,各具名目,加工技艺亦愈纷繁,地位越来越高,因此升到我国石砚之首。

2.江西歙砚:

中国文房四宝知多少?其中谁为老大?善书不择笔,岂可不精择

江西歙砚

始于唐代,产于古歙州(今江西婺源,安徽省歙县、黟县、休宁等地),以婺源的龙尾砚为优,其料取于江西婺源县龙尾山一带溪涧中,所以又称之为龙尾砚。歙砚石质坚韧、润密,纹理美丽,抚之如肌,磨之有锋,涩水留笔,滑不拒墨,墨小易干,涤之立净。敲击时有清越金属声,贮水不耗,历寒不冰,呵气可研,发墨如油,不伤毫,雕刻精细,浑朴大方。自唐以来,一直保持其名砚地位。

3.山西陶砚:

中国文房四宝知多少?其中谁为老大?善书不择笔,岂可不精择

山西陶砚

山西澄泥砚,出产于山西省新绛县(古称绛州),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四大名砚之一,与端、歙、洮砚齐名。澄泥砚由于原料来源、烧制时间不同而有不同颜色,以 “朱砂红、鳝鱼黄、蟹壳青、豆绿砂、檀香紫、为上乘颜色,尤以朱砂红、鳝鱼黄最为名贵。澄泥砚不施彩釉,采用科学周密的原料配方,精心的药物熏蒸,特殊的炉火烧炼,使之自然窑变,同窑之中的澄泥砚幻变神奇、色彩各异。

澄泥砚使用经过澄洗的细泥作为原料加工烧制而成,因此砚质地细腻,犹如婴儿皮肤一般,具有贮水不涸,历寒不冰,发墨而不损毫,滋润胜水的特点。质坚耐磨,观若碧玉,抚若童肌,储墨不涸,积墨不腐,厉寒不冰,呵气可研,不伤笔,不损毫,倍受历代帝王、文人雅士所推崇,唐宋皆为贡品。绛州澄泥砚始创于唐代,可惜的是到清代时其制作工艺就失传了。

4.甘肃洮砚:

中国文房四宝知多少?其中谁为老大?善书不择笔,岂可不精择

甘肃洮砚

亦称洮河石砚,其料取于甘肃卓尼一带洮河深水处,洮河源于古时洮州,故名洮河石砚,简称洮砚。洮砚石质腻润,色泽细丽,发墨快,贮墨时间长。洮河石分为绿洮和红洮两种,绿洮石有“鸭头绿、鹦哥绿”等名石,石纹如丝,清丽诱人。红洮石呈土红色,色纯而细润,颇罕见。洮河石砚传世很少。

5.山东鲁砚:

中国文房四宝知多少?其中谁为老大?善书不择笔,岂可不精择

山东鲁砚

以山东省所产诸砚石制成的砚,山东红丝石砚为鲁砚代表,以其质地嫩润,护毫发墨,色泽华缛,瑰丽多姿。鲁砚石质、色泽、纹彩、天然形状等方面各具特点。包括有红丝石、淄石、尼山石,还有徐公石、浮莱石等十多个品种。这些砚材都具有沉透嫩润,坚而不顽,腻而不滑,发墨而不损毫的特色。另外山东省淄博市的淄川、博山一带还产一种淄石砚,又叫金星砚,已有千年的历史。淄石颜色有绿、黄、紫等几十个品类。绿色的有荷叶绿、竹竿绿、莴苣绿和沉绿;紫色的有夹山 红、紫云、绀红等;黄色的有绀黄、柑黄、束瓤黄等。此外还有赭色、多彩、绀青等品种。淄石砚的珍珠斑、翡翠斑、冰冻纹、金银星、色晕之类常现于砚面。

6.四川苴(zuǒ)却砚:

中国文房四宝知多少?其中谁为老大?善书不择笔,岂可不精择

四川苴却砚

砚石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平地镇、大龙潭乡境内的悬崖峭壁之中,此地古称“苴却”,故谓之苴却砚。苴却砚雕刻集浅浮、镂空、圆雕、深雕、薄意、减地 雕刻于一体,形成了厚重浑实、明丽浓郁的多元风格。石品绚丽丰富,有石眼、青花、金星、冰纹、绿膘、黄膘、火捺、眉子、金线、鱼脑冻、蕉叶白、庙前青、玉 带、紫砂、鸡血等近百种,其中尤以碧翠神溢,如珠似宝的石眼著称于砚界。苴却砚斑澜多姿、异彩飞扬、天生丽质、独步天下。有极晶美誉的金田黄,色泽金碧, 灿灿然一片金黄;外白如晴雪,内红如丹砂的封雪红,风韵天成;似凝脂初露,嫩润可人的碧云冻,如碧云浮起,丰饶富丽;天然成趣的绿萝玉,如幽谷涌翠,碧波 泻玉,又似绿萝漫延。苴却砚石质细腻,发墨如油、存墨不腐,耐磨益毫,呵气可研,叩之有金玉之声,抚之如婴肤娇嫩。

7.宁夏贺兰砚:

中国文房四宝知多少?其中谁为老大?善书不择笔,岂可不精择

宁夏贺兰砚

产自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山麓笔架山。贺兰砚有深紫、浅绿两种天然色彩,制砚以紫色为主,绿作点缀之用。砚石中带石眼、玉带、银钱、眉子和云纹者更是可贵。此砚质地细,发墨细,不渗不漏,不干不臭,不损笔毫。

8.贵州思州石砚:

中国文房四宝知多少?其中谁为老大?善书不择笔,岂可不精择

贵州思州石砚

砚石出自贵州省岑巩县星台潭,石砚坚致细润,发墨细,不滞笔,贮墨于砚中终日可用。如果无水时,呵气砚中,能自出露液,并能用于书写。石质坚润如玉,呈黛色,具有“水石殊质,浑金璞玉,云滋露液,惜墨惜笔”的优点。思州石砚的制作以浮雕为主,造型古朴厚重。

9.吉林松花御砚:

中国文房四宝知多少?其中谁为老大?善书不择笔,岂可不精择

吉林松花御砚

产于东北长白山区,色彩有紫红、紫绿相兼、深绿、浅绿四种,间有黄色和刷丝纹,以深绿色刷丝为上品。松花御砚石质坚实发墨,硬度比端石、歙石都高,研磨以后,用水冲洗不留痕迹。

10.河北易水古砚:

中国文房四宝知多少?其中谁为老大?善书不择笔,岂可不精择

河北易水古砚

河北传统名砚,产于易州(今易县),也称易砚。取石于河北省易县钟南山,砚石色彩柔和,为紫色水成岩,石面上常点缀碧绿、淡黄或灰色的斑纹。易砚的砚石细腻光润,质刚而柔,易发墨,储墨久长,不滞墨。雕刻以龟砚、龙砚、琴砚、兽砚、棋砚等最为著名。

关于砚台的保养

有人说,砚台是“养”出来的,一块好的砚台,在保养方面的确有很多需要注意之处。

首先,要避免阳光直射,否则砚台会出现干燥、爆裂等情况。

中国文房四宝知多少?其中谁为老大?善书不择笔,岂可不精择

另外,尽量不要让砚台和金属、玻璃器物有“亲密接触”的机会,因为这些硬器物很容易把砚台刮伤。

中国文房四宝知多少?其中谁为老大?善书不择笔,岂可不精择

再者,定期给砚台打蜡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对砚台涂蜡时,有人将蜡涂遍砚身,有的还涂抹植物油,更有的涂沫墨,以为这样可以养砚。其实这些做法并不妥当,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将蜡涂抹于砚台四周,而将蜡涂在砚堂磨墨的部分是最不可取的。

中国文房四宝知多少?其中谁为老大?善书不择笔,岂可不精择

及时清洗很重要。据《古砚考》记载:“昔日云:宁可三日不沐面,不可一日不洗砚甚矣。砚之必当勤洗也,多洗则不竭燥,多洗且得神气,三日不涤,宿墨胶凝,书写滞笔,墨色尘灰,不能清鲜矣……”意思是说,砚台要注意及时清洗,而洗砚最好用清水(切不可用热水、茶叶水等含酸碱性的水)配以丝瓜瓤慢慢洗涤。

中国文房四宝知多少?其中谁为老大?善书不择笔,岂可不精择

另外,洗砚时一定要小心谨慎,盛水的器具最好用木盆,如果在水泥盆或者瓷盆中清洗,很容易将砚台碰伤。

毛笔的保养

中国文房四宝知多少?其中谁为老大?善书不择笔,岂可不精择

1.如果买的是新的毛笔,则要将毛笔以温水泡开,且浸水时间不可太久,只需使笔锋全开就可以了,不可使毛笔根胶质也化开,否则就会变成掉毛笔。

中国文房四宝知多少?其中谁为老大?善书不择笔,岂可不精择

2.润笔是写字前的必要工作,不可以毛笔一拿沾墨便要写字。必须是先以清水将笔毫浸湿,随即提起,也不可久浸,以免笔根之胶化开。之后将笔倒挂,直至笔锋恢复韧性为止,大概要十数分钟。

中国文房四宝知多少?其中谁为老大?善书不择笔,岂可不精择

3.润笔之后就可以书写,书写时要使墨汁能渗进毛笔,必须将清水先吸干。

中国文房四宝知多少?其中谁为老大?善书不择笔,岂可不精择

4.书写之后则需立即洗笔。墨汁有胶质,若不洗去,笔毫干后必与墨、胶坚固黏合,极易折损毛笔。

中国文房四宝知多少?其中谁为老大?善书不择笔,岂可不精择

5.洗笔之后,则是保存,把毛笔置于阴凉处风干,以保存毛笔毫原形及特性,保存笔之要领以干燥为尚。

说到底,其实只要我们把砚台、毛笔当做有生命力的物体,用心加以保养,它就一定会永远洋溢生机与活力。

中国文房四宝知多少?其中谁为老大?善书不择笔,岂可不精择

当我闲暇的时候,我都会拿出毛笔,铺好宣纸,泡一杯热茶,特别是天冷的时候,热茶会让你暖和一些,写几个不算漂亮的、却是用心写的毛笔字,看着墨汁在宣纸上凝结成一个个字,这时候我是多么高兴和满足。写累了的时候,我会看看古人的作品,看着墨汁在宣纸上留下道劲有力的字迹或是美妙的图画,在羡慕的同时更多的是佩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