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闰月双春年,老农说今年阴雨天气会很多,为啥?有道理吗?

新大风歌


今年是闰月双春年,老农说今年阴雨天气会很多,为啥?有道理吗?

“双春年”,是指一年时间内有两个立春的节气。而闰月是农历和阴历的算法,2020年是双闰月。闰四月,也就是说按照阳历计算,一年共两个四月份。无论是双春年还是闰月,今年比较特殊,是一个非常难得的一年。无论是农业生产活动还是其它日常,均有不少来自民间的说法。


有人说闰月双春年,阴雨天气比较多,这是基层的农民朋友根据农谚总结的,究竟如何呢?

为啥会闰月呢?阳历和阴历不太同步,有十几天的偏差,于是用阴历算法出现的“闰月”,来解决阴历和阳历的时间差。因为阴历12个月一年的时间周期为354天,而阳历太阳围绕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周期为365天或366天,所以两者之间有差距的出现。


雨水、惊蛰节气过后进入了一年的春耕时期,而春耕必要的条件就是水分充足,现如今闰四月,可以说整个春季的雨水是充沛的季节,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可能有的双春年份的降雨比较突出,以至于农民朋友总结的经验,在方面格外要注意洪涝灾害的出现。

题干说到的双春年阴雨天气比较多是有理论根据,比如3月、4月、闰四月、5月份,上半年的降雨周期持续时间长,为农作物(庄稼)的生长提供了有利的天气条件。比如原本春旱的时期,有了丰沛的降雨量,夏季、秋季农作物丰收的概率大大增加。


上述的是农民朋友根据多年的记载数据和实际总结的经验说法。比如两春夹一冬,无被暖烘烘。说的就是一年中两个春,冬季并不寒冷,天气比较缓和。其实,编者认为,双春年的实际存在,对农业的生产生活受影响是必然的,比如农业活动受影响的温度、降雨、天气变化、土壤条件等。一般双春年降雨还是可以,至少农作物生长需要水分是可以保障的。
上述纯属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欢迎批评指正。文字原创,图片来之网络!!谢谢


小希时间


首先非常感谢在这里能为你解答这个问题,让我带领你们一起走进这个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

虽然刚过了雨水节气,但是和往年相比,今年春季的降雨量比往年却多了很多。我们华北地区年降雨量很少,尤其是“春雨贵如油”的春季,记得有些年份中,春天一场雨都看不到,为了不耽误农时,农民只能自己抽水来种瓜种豆,但是今年截止到现在,我们这里已经下了两场小雨,未来4-5天还会再次新一轮降雨。

对于今年雨水多的情况,爷爷却说,别看今年多一个月,但是却多做不了一个月的工,因为闰月的年份降雨比往年多,一下雨农民就不能像往常一样正常劳作,只能待在家中,所以在农村还有“吃得了闰月的饭,多做不了闰月的工”。

我们先来看一下为何会出现闰月,很多人会将农历和阴历划等号,其实农历并不等于阴历,农历是在阴历的基础上,再结合阳历而来,闰月便是阴历和阳历结合后的产物。阴历是月球围绕地球一周的时间为一个月,12个月加起来的时间为354天,而阳历是根据太阳围绕地球一周的时间为一年,共365天或366天,当阳历和阴历结合在一起时,阴历年份每年都要比阳历少11天,为了减少两者之间的差距,便每三年就会有一个闰月的出现,有闰月的年份便是闰年。

由于今年是闰四月,距离闰四月还有三个月的时间,但是现在马上就要到了惊蛰节气,随着惊蛰节气的到来,降雨量也会增多,农民在耕作时,便不能按照以前的农历月份来安排耕作,而是应提前春耕,因为节气已经到了农民春耕的日子。

虽然现在距离闰四月还有一段时间,但是由于现在已经马上就要到了惊蛰节气,所以已经到了降雨较多的时候,尽管现在仅仅在农历二月的中旬。农村中关于节气的俗语都是老农们根据生活和劳作经验总结出来的,还是很有道理的。据气象部门推测,今年出现涝灾或旱灾的几率要比以往年份大很多,所以今年农民要提早做好抗涝抗旱的准备。

在以上的分享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都是个人的意见与建议,我希望我分享的这个问题的解答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这里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还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讨论这话题。

我最后在这里,祝大家每天开开心心工作快快乐乐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万事兴,年年发大财,生意兴隆,谢谢!


爱笑的龙龙


今年比较特殊,因为今年有了农历四月,所以是闰月闰年,并且今年农历年的中有两个立春节气,所以又是双春年。由于今年是闰月双春年,农村老人说今年的阴雨天气会比往年多,那么真的是这样吗?这个说法有道理吗?有闰月的年份便是闰年,我们先来看一下为何会在有的年份中会出现闰月。闰月的出现,其实是阳历和阴历相结合的产物。我们现在所说的农历,其实是将阳历和阴历结合在一起,由于阳历全年的天数为365天或365天,而阴历全年则只有354天,将阳历和阴历结合在一起的话,每年阳历都会多出来11天,长此以往每年的天数相差就太多,所以古人便想到每三年多出来一个闰月来减少阳历和阴历的相差的天数。由于在闰年时全年的天数为384天,由于二十四节气全年的天数为365天或366天,所以在闰年时,便会出现双春年,也就是人们所说的闰月双春年。

在了解闰月双春年后我们再来看一下,在闰月双春年时,阴雨天气真的要比其他年份多吗?今天是惊蛰节气后的第六天,惊蛰指的是雷雨天气增多,其实在惊蛰节气还没到来时,相信大家都已经发现,今年的降雨次数的确比去年多了一些,尤其是对于“春雨贵如油”的北方来说,从春节过后已经降雨5-6次,虽然每次的降雨量都不是很大。

其实老农在推断今年阴雨天气会很多,并不是会将今年降雨次数和往年的降雨次数相比较,而是在农作物生长期间,降雨是否及时。由于今年是双立春,所以立春节气要比往年晚一些,今年立春节气在正月十一,在立春过后,天气越来越暖和,农作物开始生长,随着气温的升高,太阳蒸发地面的水分增多,便会形成降雨。老农们在耕作时,除了会根据节气来耕作以外,也会根据农历的时间来耕作,所以在今年老农们开始耕作时,刚好处于刚开始降雨的时候,老农们便觉得在闰月双春年阴雨天气比较多。

对于今年降雨量是否要比往年高,有关气象专家给出答案,今年出现涝灾或旱灾的可能性要比往年高,也就是说,虽然现在降雨较多,但是并不代表今年整体的降雨量要比往年高,老农也应做好抗旱准备。

老农所说的老话都是老一辈的人们根据生活和劳作经验总结出来的,但是由于近几年温室效应和厄尔尼诺现象越来越明显,很多老话并不一定适应现在的天气变化,老农除了根据老话来判断未来天气时,也应从天气预报上知晓未来天气变化。


悠悠乡村路


答今年是润月年,说明春短,必须按季节早下3一5天种,因为秋后雨阴多!春季种瓜是好年景,也是好收成,好年现!




不会英文我叫弓存祥


今年是闰月双春年,老农说今年阴雨天气会很多,为啥?有道理吗?要想解释清楚题主的问题,我们需要从闰月和双春年的来历说起。

其实,2020年不光是题主问题里所说的闰月双春年,而且还是闰年,也就是说2020年是闰年闰月双春年。那么,这样一个在不少人眼里稍显特殊的年份,就一定会像某些农村老人说的一样,会阴雨天气很多吗?

闰年的出现与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和公历约定的1年365天有关。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用时约365.2422天,因为公历约定1年是365天,这就比地球公转的实际回归年短了0.2422天。为了弥补这一时间差,也便有了岁余成闰,每4年调整1次的约定。赶在调整年份就是闰年,公历的2月份会多出1天,全年变成366天。

闰月的来历是因为,农民常说的阴历根据月球绕地球一圈的时间确定月份,大月30天,小月29天,一年共12个月。但这样算下来,阴历的一年总共只有354天,相比于公历的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回归年少了11天。为了协调公历回归年与阴历年天数上的矛盾,防止阴历与公历的四季脱节,每2——3年就需要置1闰月,一般19年中要有7年闰月。

双春年的出现是阴阳两种历法人为“置正”调整的结果,与阴历的闰月有关系。每逢闰年大都会出现双春。比如说2020年阴历的正月十一立春,年末的腊月廿二又立春,年内还要闰四月,公历的2月还多出1天是29天。

正是基于上述原因,2020年成了一些人眼里的特殊年份。某些农村老人还把这种“特殊”当做判断年内阴雨天气会很多的依据。其实,这并没有什么道理。

闰年、闰月的出现只是为了调整,出自约定,是约定调整的结果,与凶吉和人的运势根本就没有关系。而降雨的形成需要有地面水气蒸发到空中凝结积聚成云后,继续吸收周围的水气并凝结或凝华,不断增大,才能形成雨滴。民间习惯用“场”说雨,但气象学上却没有“场”的概念,只有“降雨过程”和雨量的大小。降雨天数和雨量的多少与地域有关系,南多北少是我国降雨的总体特点,与什么闰年闰月和双春毫无瓜葛,也没有干系。


乡村萤火虫


老话说“年逢双春雨水多,年逢无春好种田”,这句话结合力二十四节气和农业生产方面的变化,因为一年内会前后各有一个立春节气,使得春雨显得比较足,在过去无法解释时可能赋予一年之中雨水太多的意思,自然不利于农业生产,而到了无春年份,因缺失立春节气,可能天气回暖快,雨水比较正常,故而春暖花开正当时,往往则有利于农业生产获得大丰收,故而更被农户看为好年景!其实关于2020年雨水量偏多偏少还得科学论断,而老说法只能作为一种参考,并不能直接体现今年各地的气候变化,例如今年情况始料未及,全球各地似乎都不太乐观,谁有能想到呢?!下面结合所了解情况简单聊一下,以供参考:



一、本地冬春雨雪变化的自我体会。回顾2019年天气,我们这边以高温干旱为主,即便到了冬天也是少雨,但到了2020年1月份以来,却多次出现降雪和降雨天气,例如近期我们家准备浇灌小麦返青水,却因3月8日和9日的小雨天气而暂时取消了!因此,从我们这边当前实际气候变化来看,今年雨水量明显高于去年同期水平,并且气温也不太低,略有回升,有利于农作物返青生长,我感觉今年春季雨水量可能会多一些吧,至于是否有利于农作物生长,还得看后续影响因素,例如春季是否有晚霜冻害、严重病虫害发生,以及春天阴雨天气多是否影响农作物正常的光合作用,都可能影响最后的收成好与不好!

二、从气象统计数据上:今年初雨水量偏多。据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与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联合发布的《2020年春冬小麦科学灌溉指导意见》中便有这方面气象数据统计,具体为:

华北农业区:从去年11月份以来出现多次大范围降水,较往年雨水量多1~2倍。春灌可以“减”为主,可以推迟到小麦拔节中后期进行。

黄淮农业区:去年秋播以来也出现多次大范围降水过程,目前土壤湿度高达72%~88%,使得大部分墒情不错,可以苗旺晚浇,弱苗早浇!

西北农业区:去年秋播以来降雨量偏多,较往年也多1~2倍,大部分土壤湿度为65%~85%,不过,西北容易“十年九旱”,还得需要抗旱蓄水保墒为主。

南方农业区:这里主要是指长江中下游和西南麦区,虽然春天雨水量多,当地水源充足,但去年播种普遍延迟,使得小麦扬花期后容易干旱,需要调水,合理安排!



三、从今年水文气象预测来看:关于今年气象变化,水利部的相关负责人在2020年2月29日就给出了今年的水文气象预测,大概为:今年我国汛期时各地气候状态总体偏差,仍呈现为南北地区降水量差距大,并且今年区域性暴雨导致的洪水和高温导致的干旱程度可能要比2019年更严重,尤其是这几年气候变幻莫测,极端异常天气较多且频发,因此预计今年可能会发生流域性大洪水,水旱灾害防御形势严峻,不容乐观!

所以说,这句老话虽有一定道理,但并不能适宜各地的气候环境和变化,也不能反映今年各地具体的水文气象变化,因此,我们还得因地制宜,及时关注气象预报,提前预判并防范,对于高温干旱影响地区要加强蓄水能力,而对于雨水多的地区则要及时修复巩固防洪工程,尽量减少旱涝损失程度。(以上为个人见解)


龙百晓生


没有道理,因为按照谚语说,春雨贵如油,所以没有那么多雨水,再说了这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北京隽永律师事务所


毫无道理。

立春,二十四节气之一。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年划分的。一个太阳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天,两个节气间隔十五天多一些。

历法年不等于太阳年。公历为太阳历,根据太阳年制定的历法,历法必须取整数,平年365天,闰年366天。这样,任一节气在公历上有1至2天之差。

农历为太阳历与月亮历合历,平年十二个月三百五十四天,不足一个太阳年。闰年十三个月三百八十三天,超过一个太阳年。十九年七闰,平均一个太阳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天。所以,二十四节气在农历上的日子有十几天之差。

由于农历的平年与闰年相差一个月,这样有的年无立春,有的年有两个立春。

气侯与太阳年有关,与农历年是否有闰月无关。


有话少说


看地区是在哪里,目前的气候情况和往年差不多,但是考虑到全球变暖等因素,可能会增多,但是也是分地区的,我国古代农业主要分布在中原地区,一般农谚也起源于这些地方


601558810


润月双春年的气候变论根据气节推断,己是中国历史上古考察的实践经验流传下来的结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