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郎才是否真的盡了?


江郎才是否真的盡了?

江淹

生卒:南朝(444-505)

代表作:《恨賦》、《別賦》

軼事典故:江郎才盡


江淹這個名字,可能很多人不太熟悉,但是說到“江郎才盡”,可謂人盡皆知。這個成語出自《南史·江淹傳》,傳說南朝時期,有位少年名叫江淹,寒門貴子典型代表,自小寫得一手好文章,人稱江郎。江郎吟詩寫文時文思泉湧,金句頻出,漸漸成為名噪一時的文學家。其後更是官至宣城太守,當他罷職回家的時候,停船在禪靈寺,夜裡他夢見一個自稱張景陽的人說:“以前我送給你一匹錦緞,現在該到還我的時候了。”江淹遂從懷中抽出幾尺錦緞,那人很生氣,說他把錦緞剪裁得快沒了。正在埋怨,見丘遲(當時一文人)站在旁邊,張景陽便對丘遲說,“剩下這幾尺,也做不成什麼了,就送給你吧。”還有一次,江淹在涼亭午休,又夢到一個自稱郭璞的人對他說:“我的筆放在你那裡多年了,現在應該還給我了吧。”江淹隨即向懷中一摸,竟真的掏出一支五色筆來,於是就把筆歸還郭璞。經過這兩個奇特的夢境以後,江淹寫起詩文來,就再也沒有名言佳句了。慘痛的事實告訴我們,年輕人一定要注意睡眠健康,少做夢!

江郎才是否真的盡了?



當然這個故事多少有一些玄幻色彩,但藝術來源於生活,我們把鏡頭聚焦在歷史上真實的江郎身上,重新走一遍這條才盡之路。


江淹的身世背景基本和故事裡差不多,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一心盼著早點工作賺錢讓母親過上衣食無憂的生活,成年後便因才華出眾輾轉於各個“金主爸爸”之間充當幕僚,其中最值得一提的一位就是劉宋建平王劉景言,他們倆的政治理念完全不同,劉景言的人生目標就是謀反,而江淹的工作重心就是勸他不要謀反,甚至狂寫詩十五首予以勸諫,劉景言很認真的看了這些詩,然後把江淹貶到福建去左縣令去了,眼不見為淨!江淹在福建一干就是三年,期間寫下諸多佳作,其中以《恨賦》、《別賦》最為出眾,這兩首賦奠定了他作為漢賦大家的地位。

江郎才是否真的盡了?


《別賦》中的第一句“黯然銷魂者,為別而已矣”廣為流傳,金庸老爺子的《神鵰俠侶》中楊過使的那招“黯然銷魂掌”便是取自於此,“黯然銷魂掌”共有十七式,即「六神不安」、「杞人憂天」、「無中生有」、「望穿秋水」、「徘徊空谷」、「力不從心」、「行屍走肉」、「魂牽夢縈」、「倒行逆施」、「廢寢忘食」、「孤形隻影」、「飲恨吞聲」、「心驚肉跳」、「窮途末路」、「面無人色」、「想入非非」、「呆若木雞」。每一個招式都是離別後的一種心境和狀態,和《別賦》中所傳達的百千種別離一樣,有人說黯然銷魂掌的招式稱謂是金庸筆下最沒有文學底蘊的,我想不妨試讀《別賦》再言其他。


江郎才是否真的盡了?



在這之後,江郎的才情就開始走“下坡路”了。首先就是因為他入齊得到了蕭道成的重用,官運一路亨通,兩千石的待遇和早年間捉襟見肘的生活水平相比實在是天壤之別,這對他寫文章有什麼影響呢?早年間他需要通過才情得到賞識,困頓之時他需要藉著自己的才情抒發苦悶,如今伯樂在側,衣食無憂,他寫什麼呢?人家本身就志不在此,又何必強說愁呢?清朝姚鼐在《惜抱軒筆記》中說:

“江詩之佳,實在宋齊之間,仕官未盛之時。及名位益登,塵務經心,清思旋乏,豈才盡之過哉,後世詞人受此病者,亦多有之。”意思就是江郎並非才盡,只是生活在別處罷了.

江郎才是否真的盡了?


另外一個原因就是他入梁投靠蕭衍之後的事了。梁朝代齊以前,齊永明時期有著名的竟陵八友“蕭衍、沈約、謝朓、王融、蕭琛、範雲、任昉、陸倕 ”。這八個人都是當時一流的文壇明星,其中的蕭衍篡奪了齊的天下,他就是後來的梁武帝。在蕭衍繼位以後,原來的哥們兒都自覺低調起來,比如竟陵八友之一的沈約也是蕭衍的心腹大臣,曾經有一次和梁武帝比才學,兩人比賽看誰知道關於“栗子”的典故多。二人各自分條寫下,最後沈約比蕭衍少了三件事。出宮後沈約說自己是故意輸的,擔心皇帝輸不起,結果梁武帝聽說後大怒,後來沈約恐懼而死。沈約時候,梁武帝不肯給他“文”的諡號,改諡號為“隱”。這個慘痛的教訓告訴我們,你比領導強可以,但你不能讓別人知道這事兒。江淹附議。


“張天如……又曰:江文通遭梁武,年華望暮,不敢以文陵主,意同明遠,而蒙譏才盡。史臣無表而出之者,沈休文竊笑後人矣。”——《詩品箋》


江郎才是否真的盡了?



江淹最後死的時候已經62歲,受封醴陵侯,連梁武帝也為他穿素服致哀。他的才華在他最好的年華里盛放過;他的一生歷仕宋、齊、梁三朝完滿謝幕;何人謂之才盡?恨、別二賦意猶未盡。


搜索關注吉時太學公眾號:jishitaixue,即可訂閱更多有趣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