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千篇一律的農業旅遊模式的對策措施有哪些?

金陵祥子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我是建三江創業農場的水稻種植戶。

對於你的問題我是這樣理解的,旅遊農業只不過是農業發展的一個分支,最終的農業趨勢一定會把旅遊農業加來,其次我覺得國家現在大力發展基礎建設,雖然農產品的價格還有待提高,但是未來面臨的問題是人越來越不願意種地,僱工問題嚴峻,所以未來肯定是機械智能化農業,但是具體能走到哪一步需要看國家對農業的扶持政策,這是其一。

第二,就我個人對農業的瞭解和認識國家是大力發展綠色生態農業的,這是一個大趨勢,因為現在所謂的產量過剩導致人們所需求的不僅僅是吃飽的問題了,所以綠色生態農業必然是未來的一個大的趨勢,至於會是什麼樣,我的想法是肯定是綠色循環形成產業鏈,而旅遊只是人們在大城市裡生活壓力太大,上有農業的地方可以適當的得到緩解和放鬆。

第三,現在世界自然氣候大變化,每個國家都要對自己國家的環境問題做出考慮,這就要求農業也需要配和國家的相關政策,現在出臺最嚴格,在我們這實施最厲害的就是秸稈的焚燒問題,所以生態鏈的形成是必然的。如果有了一個好的生態環境,農業的品質也就上去了,所以說都是一個環節扣著一個環節的,單純的就是說改變一個環節,其他環節跟不上去根本沒有出路。

所以這就是我個人的看法,謝謝你的問題。


大米產地建三江


改變千篇一律的農業旅遊模式,我認為有以下對策措施:一要樹立新觀念,拓寬農業旅遊的功能。突出功能多樣化和功能互補兩大特色,農業旅遊應具有以下功能:為遊客提供休閒場所的休憩功能;為農民增加就業機會,並提高收益水平的經濟功能;為城鄉發展創造一個優美潔淨的生態環境的生態功能;為增進市民與農民接觸,推進城鄉一體化的社會功能;為遊客提供農業體驗,醫療保健服務的保健功能等。因此,在建設中,要注意完善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發展與旅遊相關的行業,開發集觀光、娛樂、文化、商貿、品嚐、健身、農產品加工、農業教育諸多功能為一體的農業旅遊項目,實現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的統一。

二要把農業旅遊置於一個地區旅遊業與現代農業發展整體規劃之中。農業旅遊是對我國休養度假業的擴展,農業農村部門應該採取與旅遊部門聯營、聯合開發等形式。合理設置農業旅遊區,政府有關部門也要將農業旅遊作為一個重要生長點進行規劃、扶持和建設。同時要有與現代農業相配套的長遠規劃。農業旅遊的設計和規劃必須強調獨創性,從而使農業旅遊在開拓發展中更具特色、更加完善。

三要立足本地資源,因地制宜,揚長避短,體現地方特色。應充分利用本地獨特的資源優勢,以旅遊市場需求為導向,開發出充滿綠色、環境優美、對遊客具有吸引力的農業旅遊區,把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農業旅遊應揚長避短,充分表現和突出本地區農村自然景觀和農業產業特色,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使遊客每到一處都有新的意境、新的感受、新的享受。切不可一哄而起,盲目開發。此外對農業旅遊的開發要在一個區域內全面規劃,在此基礎上,選準重點項目,集中資金,重點開發。

四要強調農業旅遊自身的設計必須具有明確的主題和定位。包括加強藝術性、注重知識性、增進有益性、結合商品性等,使旅遊農業在開拓發展中不斷完善。就一個地區來講,農業旅遊應注重主題開發。農業旅遊的主題開發不應千人一面,既可以是動植物觀賞,鄉土民俗展示,農耕歷史回顧,亦可以是野外垂釣,種植園生活體驗,青少年教育基地等。總之,主題的開發最終應當取決於當地具體的資源與環境條件,避短揚長,借景發揮。一則可節省開發成本,二則利於園址與周圍環境協調匹配。農業旅遊更多的是強調自然與人的參與,只要把見之平常、淺顯有趣的主題,經過設計者認真挖掘和雕琢,開發成活動系列,同樣可表現出精緻的文化內涵,使旅遊者在活動中吸取各種有益的知識。





智農信息


改變農業旅遊千篇一律的措施這個命題太大。

首先各地區的經濟發展程度不一樣,所以,我們縮減命題,改成如何發掘自身特點的農業旅遊。這樣會不會更好?

我們先把成熟的農業旅遊分類。

1農業觀光+採摘的旅遊模式

2綠色健康食品為主的農業工廠的觀光➕養生保健的旅遊模式

3景區➕農家樂或者漁家樂的旅遊模式

4依託大企業品牌照應的農業飲食產品加工的旅遊模式

基本上就是以上四中

模式上看,其實沒有千篇一律。都有特色。

存在的真正問題是消費群體的單一和季節性的制約,如果從這個角度上解決問題。改變千篇一律的農業旅遊模式就不會太難了!

我來做解答上面的問題:

第一個消費群體的單一是熱衷農業旅遊的消費群體主要是老人家。老人家的消費好,注意養生保健,喜歡健康的食品,而且還要給自己的兒子孫子帶去健康的食品,在這個角度上來看,有利有弊。因為總是這些人去玩,老人的錢袋子最終會跑不動的。

所以說,農業旅遊,必須要拓展新的消費群體,要年輕化!

二,季節性的制約就是說,農業旅遊的最終消費品本質就是健康。但是順應節氣的農產品越來越受歡迎,而提前上市,反季食品給人的感覺不好,即便是現在的高科技農業無土栽培,也要突出健康無化學等。我所說的季節制約是知道的消費者角度上的制約,旺季,旅遊季節,就那麼幾天,玩的東西很多如何讓消費者第一選擇去農業旅遊這是要點。

如何打破季節制約??健康的資本投入,挖掘自身的特色文化,最重要就是讓消費者可以在你這裡可以過夜。現在的農業旅遊基本不過夜,一日遊很多。讓他們過夜,才能增加收入。

最後,我總結,農業模式不怕千篇一律,賣東西的商家都擠在一起。最終要看賣給誰,才行!突出服務才是王道!突出服務才是王道!!!



小帝哥


近年來,隨著大眾旅遊時代的到來,各地充分發揮“+旅遊”的優勢,把農業與旅遊業結合在一起,結合新農村建設,大力開發農業旅遊,吸引廣大遊客前來參觀、體驗。這種模式早在上個世紀60年代歐洲就已經開始興起,但是在我國起步也就這幾年。我去過了很多的鄉村或者農場,總結起來就是有田園觀光、休閒度假、農家樂、村落旅遊等農業旅遊模式,讓遊客過來感受農村生活、體驗大自然之美,吃土雞土鴨帶土特產。但都是比較單一,各地地方的模式都差不多,千篇一律比較嚴重。

而改變這一現狀,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發力:

首先是要增加文化底蘊。農業與文化自古以來就是息息關聯,相輔相成。而隨著文化與旅遊的融合,“詩與遠方”走在了一起,農業與旅遊的結合,必須與當地文化的相融合,以本地的人文資源為導向,才能打造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農業旅遊項目。如何結合?在旅遊主題選擇上,就可以結合當地的優秀傳統文化;在活動設計方面,就我看過的各大農業旅遊點來看,就是結合地方的民風民俗,設計成集遊玩、生動體驗的旅遊活動最受遊客青睞。比如畲族村舉辦的畲服體驗、畲族舞蹈、山歌對唱等。

其次,是產品的創新。現在的農業旅遊產品還是要堅持多樣化,積極打造集遊樂度假、居住、觀光、體驗、購物為一體的產品體系,而且這每一部分都必須有自己的特色,把它做深做透,把每個細節做好,才能滿足不同遊客的需求,從而實現整個農業旅遊的良性循環發展。福建推出的首批30個金牌旅遊村就是產品創新的典型,大家感興趣的可以去詳細瞭解。

最後,是服務意識的提升。就是說要提升農業旅遊從業人員的素養和水平,這點非常關鍵。很多鄉村發展農業旅遊都是半路出家,看到別的地方做了,自己也跟風做。有的雖然有去外地考察,但是隻學表面,沒有得到精髓。因此,必須加強培訓,帶動管理人員和服務人員的水平。現在培訓的方式有很多種,比如這次新冠肺炎疫情,各地很多旅遊部門選擇跟一些在線旅遊平臺合作,為當地的旅遊從業者在線授課,而且可以隨時學習,讓他們學會擺脫困境,這就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式。當然,有條件的話,可以邀請專家到本地授課,參觀本地的農業資源,為當地農業旅遊發展獻計獻策那是最好不過了。總之,要學習學習再學習,要不斷提升全員的服務意識和服務水平,才能為遊客提供一流的服務體驗,把遊客留住。

以上只是我個人的一點淺見,歡迎大家留言一起討論。





枝扯文旅


農業旅遊的發展有一個廣闊的市場前景。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城市人們出遊更多地走向農村,走向快捷方便的城鄉結合處,吐故納新,貽養身心,放下工作的疲憊,參與鄉村勞作耕織,換一種方式生活。但從現階段鄉村旅遊的發展情況來看:

一是發展的面不廣。我國城市人口龐大,鄉村旅遊點很少,供人們選擇的景點不多,以至於出行在外僧多粥少,往往人滿為患,遊得不稱心。

二是打造鄉村特色不明朗。我國鄉村旅遊還停留在起步階段,沒有突出的招牌。你家農家樂是柴火煮土雞,他家也是柴火鐵鍋燒土鴨。在農家裡吃特色菜,吃環保菜確實是一個大的特色,但大凡在一個村乃至幾個村連在一起都是一種吃法,想想你會去吃幾次?

三是開發鄉村旅遊點單一而不是多元。現階段大多的 農業旅遊局限於做農家樂,做農家樂又侷限於吃,吃的特色也就是那麼幾種。所以,雲農業旅遊在理念上存在不足,這種不足導致景點設置單一而不是多元,景點鄉村文化深化也是單一而不是多元。以至於出現鄉村景點一般為一條路邊街口掛上幾個紅燈籠,就是農家樂,吃幾餐柴火飯就是鄉村旅遊。

我不認為農業景點非要做得象有以色列那樣的農業項目精緻;有蘇州園林那別緻的農村別墅....但那確實是一個發展方向。總的來說,要做到生態農業,家園產業,遊農結合,城鄉結合,開發環保結合,多層次滲透。

改變千篇一律的現階段農業旅行模式,打造開啟全新立體的農業特色旅遊,主要要在下面幾點來考慮:

一、改變傳統的鄉村旅遊場所設計,選擇靠近景緻有特色的鄉村設置。要強調以美麗環境為支點,帶動特色特產發展。遊人住進一個園林式的農家小院,透過窗戶看到的就是一美景圖畫,遠方黛山淡霧飄緲.....

二、做生態產業,有規模,成片狀有藝術美感的特色種植。農戶可以聯合起來,統一規劃場地種植方式,種植品種,春夏秋冬四季輪換。綠油油的麥浪,黃燦燦的油菜花....遊人來到鄉村,感受現代農業的美。

三、抓住遊客的胃。可設置一家一戶農家樂,一個家庭可以讓遊客自主參與採菜抓果,勞動學習。這樣可以買走農戶食材,聯動消費,促進農民收入增長。

總之,做農村農業項目旅遊,無論從鄉村景區規劃,產品設計,項目投產利潤估算等各個環節,由鄉鎮村委牽頭比較好。整體規劃,組織項目,考察市場方向等,只有做成品牌,才會出效益。





毛毛雨81125


針對這個問題,就不用學術性的語言回答了,也不用一二三四的分項了,因為看了太多的閃耀著光輝項目提案,交到過N位資深的高深莫測項目專家,更看過好似身經百戰後歷練出來的大片文字。

為啥這樣說呢?

因為本人就是從業者,農業旅遊項目的投資者和運營管理者,用自己經歷的六年時間,用經歷過的茫然和無奈來和大家分享一下。

不學術,講個故事而已

起先,我們的農業旅遊項目內部立項是看著農業補貼和政策導向去的,因為大環境講的是政治經濟,要的是風口風向上的助力,講究一種國人特有的睿智生意。

經過地方領導一忽悠,倍感榮幸,屁顛屁顛的去流轉了土地,流轉的是農業用地。那時類似項目的共同點是規模必須大,動輒千畝萬畝的規模,千萬上億的投資,無論目的是在業界的炫耀還是給政府的凱歌,反正要大!現在回想,那時流轉土地面積和設定投資的額度,是把地產類剛需市場的規模化理念和運營模式加入到非剛需多選擇的旅遊業態裡去了。結果是投資和收益嚴重的不成比例,陷入到人民客群的漩渦裡去了。

言歸正傳,話說股東們出去考察一圈,懷揣著它山之玉回來後,把苞米地推平,做了灌溉管線等基礎設施,然後種上了馬鞭草和鼠尾草,零星的建設些景觀,掛個婚紗攝影基地的名分,然後修個大門和售票處,門票40!歐克!開業了!

口碑咋樣?反正是紫呼呼的一片,能讓文藝女子們驚訝一聲。首年度,項目的新奇創造了不少的遊客,影樓的婚紗攝影項目反應也不錯。

收益咋樣?第一年不錯!我們驚呼:介項目有發展前途!介投資回報率高!介項目的方向選對了!

殊不知……

這是個假相,是農業旅遊項目給我們設的一個局……

第二年,種花種草同時,上馬全民採摘,私家小農場,兒童遊樂。收入還行,加分了!可是財務年底總賬後,虧了!!運營費用太高了!掙的沒有多花的多!

第三年,調整方向,做平臺經濟了,自己搭臺,合作別人來唱戲,降低自身風險!於是乎兒童遊樂辦研學,燈光節,恐龍節,雨傘節,風車節,風鈴節,撈魚節,蝴蝶節,螢火蟲節,房車露營,星空露營,…………………………

艾瑪!這叫一熱鬧!

可是,參加節的遊客上來了,原來的遊客沒了,年底一算賬:感覺撿了個西瓜,又丟了個西瓜!

第四年,還是做資本運作吧,畢竟這個項目的區域位置還是不錯滴,經過三年折騰,在這二線城市還是有知名度滴。

於是這一年,辦公室裡從跑江湖做活動的小老闆們,變成了頭銜好深莫測的,資源深厚的“總”們了,這一年聽得最多的是“資源整合”“項目對接”“戰略合作”“優勢互補”……

話裡基本都是以“千萬”“億”作為基礎的單位。

觥籌交錯時個個思維敏姐,口若懸河……

第二天臨門一腳時,基本都回歸理性了,分別後基本就是默默無聞了,最多就是發過來一份粗糙的PPT,然後~就沒有然後了~因為~我們不投資,是需要他們來投資或者對接資金,結果看我們無肉所吃,所以~就隱沒去了~

第五年:資金捉襟見肘了,承包出去了,年底,園區荒草一人高,收的那點租子還不夠恢復園區~

第六年:自己默默的把園區恢復了起來,數了數眼前的家當,決定了,不著急收回投資了,每年能顧上地租和運營費就歐克了!

幹啥呢,種花吧~好好打造自己的花園,把搞活動留下的亂七八糟的道具清理出去,恢復婚紗攝影基地,添加草坪婚禮項目,依託花海做夏季的夜經濟,建立自己的自媒體,打造本地區的愛情主題文旅項目。折騰~折騰~累,但是看到了希望,像一個懵懂的少年長大了……

第七年:疫情!目前正在這寫問答呢~~~

囉嗦了半天,小結一下:

目前農業旅遊的千篇一律,都是想用一產帶動三產。把一產的內容都割出一塊來,嫁接上其它業態來做旅遊生意,這是農業旅遊通用的做法。

看過我的故事的朋友應該能感覺到,四個字能形容我項目幾年的運營

“雜”“亂”“無”“章”

定位雜

思維亂

無主題

沒文化

這也是千篇一律的一種!

回答一下主題:怎麼改變農業旅遊項目的千篇一律?

答:別跟風!不要別人幹啥我幹啥!不要啥錢都想掙!

需要聚焦農業產業中的一個領域,依託自身地域文化特色,帶入剛需項目,相互結合的垂直做下去!認真的挖掘其文化,認真的做好文創,認真發展自己的粉絲!把簡單的事情使勁往復雜裡做!當你垂直到一萬米時,就會發現一個新的天地!

碎碎的侃幾句,大家加油,努力!


蓋世大少


近幾年,鄉村旅遊確實風靡全國,以農家樂、民宿行業以及農業採摘為代表的鄉村旅遊層出不窮,但是縱觀全國,這些模式猶如複製黏貼的一般,嚴重的同質化,造成了此類行業熱度逐年降低。鄉村旅遊行業還是要緊抓鄉村特色的,首先說說農家樂,這個行業的興起起源於城市人在城裡待膩了,去農村體驗下不一樣的生活,放空一下自己,但如果每個農家樂全是土炕平房,鐵鍋燉肉,可能去過幾次,就沒有新鮮感了,並且只是在屋裡發呆沒有其他的體驗,也會難有客流量,改變這種情況,主要還是特色發展,農家樂可以依託自然資源,做些主題似的農家樂,有歷史淵源的鄉村,可以搞些主題旅遊,例如服裝上可以整些有歷史特色的,並恢復些民俗活動,讓遊客去參加,而不是讓遊客去換個地方睡覺而已;具有特色產業的鄉村,可以特色產業加民宿,如釀酒、做傳統食品或是當地特色工藝品,既增加了鄉村旅遊的附加值又提升了遊客的體驗;還有就是提升農家樂的住宿及餐飲品,目前越來越多的高端民宿行業出現,標誌著遊客對於住宿餐飲的要求越來越高,但是民宿的建造確都是星級酒店的模式,沒有特色體驗感,當務之急,提升特色農家樂的住宿品質,也是遊客需要的及顧慮的。


靈靈dog


很高興,就這個問題,談一點個人的看法。在我看來,國內的農業旅遊不論是市場開拓,還是經營模式,在走過前期的曇花一現後,都迅速地走進了進退維谷。主要表現在:

一,原生態資源背景下,粗放型經營。

主要特徵:單一地依靠自身擁有的一些自然、人文景點或農業種植資源,提供人來住宿(休息),到點吃飯服務,最後日落(到期)說聲再見。

整個過程,缺乏或幾乎沒有買賣結算外的交流與互動。結果是:本地居民忙碌之餘,收入並不是很多。因為主要消費群體是周邊城市的,最後逐漸進入不慍不火狀態;作為城市消費者,也感覺這一天或短期假日裡,在鄉村裡過得似乎也就那樣,不如在家窩著。

這些主要體現在一些近郊風景區和短程古民居村落。

二,新農村背景下,單一性經營。

主要特徵:在新農村建設中,因為沒有整體規劃或不曾保護好自身僅有的資源,僅僅依靠單一手段去支撐鄉村旅遊市場。結果是難以形成旅遊經濟。

農業旅遊,現在基本是這樣的:餐飲式,城市人口來到鄉村,東走走西看看,吃餐飯再轉轉,傍晚了回家吧;採摘/農活式,田埂或大棚裡轉悠轉悠,拿著農具鬆鬆土,菜地裡面薅兩把,中午吃吃農家飯,最後,夕陽西下唱著歌兒回家;垂釣式,清晨來到塘邊灑窩,一上午坐著喝茶、起身提竿,中午享受早上的一點收穫,傍晚結算回家;民俗式,聽聽戲曲看看舞,拴著紅綢走兩步……

其實,上述兩點裡,都隱含著一個最主要的問題:現在的鄉村旅遊只是單向的!只有輸出,導入不足;只有服務消費,沒有興趣消費。

個人認為,要解決這個問題。僅僅依靠鄉村自身是無法解決的,還必須依靠基層組織,上級部門和社會力量。

第一,打造複合型農業旅遊,向經營多樣多層次發展。

不論是古民居村落,還是新農村,要兼顧歷史與現代,城市與農村。

對自身擁有自然和人文景觀的農村旅遊市場,要致力保留歷史,同時做好現代條件下的景點附屬設施的融合。比如,停車場,醫療點,大型餐飲和晚間娛樂場所等。皖南有些地方做的比較好,它們是獨立的各自部分,但是又藉助地形和植被做了巧妙的隔斷。

對新農村市場,注重城鄉結合。事實上,個人認為:新農村的農業旅遊是很脆弱的,它依賴的只有土地和土地上的產出。

但是,也就是因為這個原因,它擁有更多的延伸機會。原來有城市居民與農戶的農場種植,有城市超市與農戶的種、養植收購合作等。在現在條件下,還可以藉助農村電商,把產品線做進一步延伸和深度挖掘!

不論農村旅遊有什麼樣的先決條件,在固有資源上進行深度挖掘,尋找多樣性,對消費群體做到多層次覆蓋才是最佳的。區別是,擁有自然或歷史景觀的地區,條件相對要好一點而已。

第二,做好農村旅遊的景緻規劃,增加農村旅遊的附加值。

景緻的設計規劃兼顧種、養植和旅遊觀光的關係;考慮地形條件和季節性因素對景觀構成的作用。

城市建設有了規劃,所以城市有了現代化的美感。同理,對農村進行適當的綜合規劃,對農村旅遊也應該是有幫助的。

單一或少量景點、設施無法支撐一個持續的市場。同樣,一個沒有多季節層次的景區,也無法支撐一個持續的市場。

知名景區或旅遊城市,能吸引人在一年裡任何季節去遊覽,最主要的是:季節不同,呈現的景觀不同。這點上,城市或許不明顯;但是,自然景區是很明顯的。而農村,更接近於自然。

有附加值的農村旅遊市場,不僅可以進行全年運行,還可以作為一些影視劇的取景地使用,打造自己的農村旅遊名片;更可以向年輕群體拓展,提供身邊的網紅打卡地,視頻拍攝地和近在咫尺的閒暇休閒地——年輕人群體,是潛在市場!

第三,多方面的共同參與,農村年輕人口的合理保有和高層面的長遠佈局。

這方面要解決的問題,歸根結底是資金,人口和政策。

這是個很具體的話題,涉及到方方面面。個人認識面不足以做探討。就不做闡述了。

希望我的淺薄愚見,能給你一點參考。謝謝。


小城自悠


我覺得,要改變千篇一律的農業旅遊模式,就要探索新的農村旅遊發展方向,其思路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

一、探索創意農業園。

在發達的設施農業、精細農業基礎上,集約生產高附加值的溫室作物和園藝作物,打造完整的創意農業生產體系。

例如通過花卉業的發展戰略,以技術為中心,強調適度規模經營、高度集約化管理、發展高新技術產品、佔領技術制高點。

二、發展農業科技園。

農業科技園以農業科技研發作為特色旅遊資源,在城市中心或近郊因地制宜、選址佈局,結合農業生產,以科技園、科普基地、博物館、展覽中心等景點形式,集中展示現代農業技術,發揮了獨特的科普教育作用。科技依託型的主體一般是具有較強技術和科研能力的農業龍頭企業。

科技園區內建設生態走廊、蔬菜園、花卉園、熱作園、鱷魚場、海洋養殖場等,逐漸形成了獨特的旅遊吸引力。農業科技園打造為集農產品生產、銷售、觀賞於一體的綜合性農業公園,園區展示國內外先進農業科技成果。

三、建設生活功能園。

利用城市或近鄰區之農地、規劃成小塊出租給市民,建設市民菜園子。承租者可在農地上種花、草、蔬菜、果樹等或經營家庭農藝。通過親身耕種,市民可以享受迴歸自然以及田園生活的樂趣。種植過程中,絕對禁用礦物肥料和化學保護劑。

在林區或草原地帶建設休閒農莊,森林不僅發揮著蓄水、防風、淨化空氣及防止水土流失的環保功能,而且還發揮出科普和環保教育的功能。學校和幼兒園經常帶孩子們來到這裡,成人也來參加森林休閒旅遊,在護林員的帶領下接觸森林、認識森林、瞭解森林。一些企業還把團隊精神培訓、創造性培訓等項目從公司封閉的會議室搬到開放的森林裡,會產生意想不到的培訓效果。

四、發展產業協同園。

產業協同型模式是指以產業化程度極高的優勢農業為依託,通過拓展農業觀光、休閒、度假和體驗等功能,開發農業旅遊產品組合,帶動農副產品加工、餐飲服務等相關產業發展,促使農業向第二、三產業延伸,實現農業與旅遊業的協同發展。

例如發展葡萄酒旅遊園。以葡萄莊園的生產設施、田園風光、特色飲食、葡萄酒釀造工藝生產線、葡萄酒歷史文化為吸引物,開發體驗旅遊和文化旅遊多元旅遊產品組合。通過成立葡萄酒業旅遊委員會、葡萄酒業旅遊委員會促進葡萄酒業與旅遊業協同發展,吸納鄉村地區剩餘勞動力,創造產業經濟效益。


涼山扶貧志願者阿杰


關於這一個問題?可以回覆一下:

1.建議:百度查詢一下,2018至2019年這二年期間。國家農業農村部與國家文化和旅遊部共同下發相關政策文件,國家早在十二,五至十三,五期間的政策就提出:針對全國各省區域加快步伐發展鄉村產業文旅,農業生態,觀光采摘,休閒休驗示範區域時。一律不準搞,大拆大建,千篇一律化形式主義?要求充分利當地區域的,有利資源,開發好,保護好,建設好,規劃好(自己去規劃與設計的摸式)!鄉村文旅產業項目,就是一個以種植業,養殖業帶動產業發展。

2.關注與查詢一下,2019年或者是今年1月份,國家召開的二個會議。財經與農業工作會議精神,重點講了農村發展文旅康養產業項目!

3.最後,建議去當地市,縣農委,文旅二個機構部門。瞭解一下當地政策規定,一般都是當地政府部門,按照國家,省市的框架與幾個要求去落實進行的創建,創辦及打造鄉村文旅遊產業。驗收是國家,省市多部門的業務。例子:申報國家級,省級,市級,先從縣級別申請驗收。原則是逐級申請!供友友參考一下[握手][握手][握手],中午好[摸頭][摸頭][摸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