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放原子彈前,美國給日本撒了六千萬張傳單,日本人為何無動於衷?

獨狼


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信。

二戰這個詞彙,對於我們這代人而言,已然成為歷史。如果不是從事相關學科的研究,或是軍事迷,或許很難接觸到真正的二戰史,多數人都是藉助影視劇,甚至是神劇來認識和理解戰爭的。

珍珠港事件之前,美國曾一直猶豫,儘管它與日本在亞太地區的矛盾日益尖銳,甚至上升到了試試經濟制裁的層面,還是不願直接捲入戰爭。

因為,美國人把自己的命看得太金貴。

在國際關係中,一切決策的最終出發點,都是利益二字。不管美粉們如何鼓吹,大洋彼岸的那群人,遇事勢必會本著“美利堅利益的最大化”。

不過,日本軍部的狂熱分子們,在明知不是美軍對手的情況下,還是偷襲了珍珠港。他們想賭一把,企圖在正式開戰前消滅部分美國海軍主力,以謀求自己在太平洋戰場的優勢。

然而,儘管山本五十六親自操刀上陣,還是未能達到預期目的。偷襲時,美軍航母並未停留在軍事基地。珍珠港事件後,美國對日宣戰,促使反法西斯同盟得以成立和鞏固。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的災難,無論是正義還是邪惡,交戰國都付出了沉痛代價。

從一戰到二戰,雖然短短几十年的時間,但人類彼此廝殺的能力卻成幾何數字增長。

在世界反法西斯人民的浴血奮戰下,德、意、日等法西斯國家,日漸龜縮,而美軍則在太平洋戰場對日軍步步緊逼,佔據了優勢。

然而,那些戰爭販子們還是決定負隅頑抗,美軍的每一次勝利,同樣伴隨著巨大傷亡。

原子彈的發明及其投放,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進行的。

當時,除了美國以外,德國、英國、蘇聯等國也在加緊投入研究,希望能用這種超級武器來早日實現勝利。幸運的是,主動權掌握在了反法西斯同盟這一邊。

美方決定對日本投放原子彈,為的就是通過殺傷力巨大的核武器迫使日本早日投降,以減少自身傷亡。而這項計劃,是高度機密。

有人稱,在美方投放原子彈前,還特意撒下了六千萬張傳單,好心勸誡日本民眾撤離。

對此,正如我在開頭所講的,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不信。

可以說,美軍之所以要投原子彈,並不是給日本天皇放個大爆竹,而是要通過巨大的殺傷力來迫使日方無條件投降。然而即便如此,美軍還是又投了一顆,才實現了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