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分几部分怎么分?

趣旅游V孙彦生


一、总序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

译:作为子弟所要谨守的规戒,古圣先贤所传下的教训,第一就是要我们在家能 孝顺、出外能敬长,其次是敬业而守信用。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译:多关爱众生,亲近有仁德的人。如果德行培养差不多了,就可以去学习吸收经典的知识。

二、入则孝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译:父母叫我们,不可以慢吞吞的;父母交代事情,要勤快认真,不可以懒惰懈怠。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译:父母亲有所教导,要恭敬听取;父母有所责备,也要承担接纳。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译:天冷或天热,要关心父母亲的寒暖;早起或晚睡,定时的问候父母起居安好。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译:出门或返家,都向父母报告一声;居家作息有一定的规矩,工作行业则不要经常更换。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译:虽然是小事情,也不可擅作主张;如果擅自作主,就不合作为子弟的身分了。

●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译:虽然是小东西,也不可私自收藏;如果个个藏为己有,就会惹父母亲难过伤心了。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译:父母亲所喜欢的事物,我们要尽力准备妥当;父母亲不喜欢的,我们要留意避免。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译:身体如果受伤了,会让父母亲担忧;品德如果败坏了,会让父母亲蒙羞。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译:父母亲喜欢我,要孝顺一点都不难;父母亲不喜欢我,我仍然孝顺那才是真贤能。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译:父母亲有过错,想办法劝谏让他们改正,但是要和颜悦色,要声音柔婉。

●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译:如果父母不听劝谏,和悦的再劝,甚至用哭泣来求父母答应,就算被责打也无怨言。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译:父母有了病痛,侍奉汤药冷热苦甘亲自尝过;早晚照顾,不离父母身边。

●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

译:父母去世守丧三年,心存哀苦,居家作息有所改变,酒肉美食暂时不去享用。

●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守丧完毕,逢年过节祭祀要竭尽诚意;对死去的父母亲,要如生前一样的尽孝。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译:作哥哥的友爱弟弟,作弟弟的尊敬哥哥;兄弟和睦,也就是尽到了孝道。

●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译:如果能把财物看得轻淡,彼此就不会产生怨隙;说话时忍一忍,就不会有意气之争。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後。   

译:无论吃饭餐饮、入坐走路,要让长辈在先,晚辈在後。

●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先到。   

译:长辈叫人,马上帮忙代为传唤;如果所叫的人不在场,自己先到长者前听候使唤。

●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显能。   

译:称呼长者要有礼貌,不可直呼其名;在长者前面,不要自以为才能高强。

●路遇长,疾趋拜。长无言,退恭立。   

译:路上遇到长辈,立刻趋前问候;长辈没有别的话,再恭敬退下站在一旁。

●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余步。

译:遇到了亲长,如果是骑马立刻下马,如果驾车立刻下车;就算过了百余步,也要等候。

●长者立,幼者立。长者坐,命乃坐。   

译:长辈站着,晚辈一定站着;长辈坐下,吩咐我们坐下,我们才坐。

●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   

译:在长辈面前,说话要轻声细语;但声音低到听不清楚,也不恰当。

●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坐,视勿移。

译:长辈有事要赶紧趋前,离开时则从容缓慢;长辈相问,起立作答再坐下,视线勿移开。

●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译:事奉叔伯,要像事奉父亲一般;敬爱堂兄弟,要像敬爱自己兄弟一般。

三、谨

◆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   

译:起得早睡得晚,老年转眼就来到,要珍惜宝贵的光阴。

◆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   

译:早上起来,一定要漱洗妥当;大小便後,一定要净手。

◆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结。   

译:帽子要戴正,衣纽要扣好,袜子穿好鞋带要绑紧。

◆置冠服,有定位,勿乱堆,置污秽。   

译:帽子衣服有一定的位置,不可随意摆放,以免沾染灰尘。

◆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   

译:穿衣服要整洁,不在於华丽;对上对下合乎自己的身分与家庭。

◆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   

译:对於饮食方面,不可挑三拣四;适时适量,不可暴饮暴食。

◆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   

译:少年人不可饮酒,酒醉之後总是丑态百出。

◆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   

译:走路要从容,站立要端正,作揖要尽礼,拜候要恭敬。

◆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   

译:不可踩踏门槛,不可歪斜站立,不可曲脚蹲坐,不可摇动大腿。

◆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   

译:拉开窗帘动作轻缓,不可声音太大;转弯时绕大圈,不可撞到弯角。

◆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入盈。

译:拿空的器具,要像拿装满东西的器具一般;进入空房间,要像进入装满东西的房间一样。

◆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问。

译:做事情不ㄅ打斗的场所,不要去接近;不正当没根据的事情,也不要去探听。

◆将入门,问谁存;将上堂,声必扬。   

译:要进入别人家门,先问有谁在家;要进别人房间,一定要先出声告知。

◆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   

译:有人问我是谁,要说出自己的名字,「吾」跟「我」是没有分别的。

◆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

译:用别人的东西,一定要先徵求别人同意,如果没有问过,就是偷窃的行为。

◆借人物,及时还,人借物,有勿悭。   

译:借用别人的东西,要及时归还;人家向我们借东西,如果有不要吝啬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   

译:说任何话,总以信用为最重要,诈骗与虚假,绝不可为。

◆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译:话多不如话少,说话算话,不可花言巧语。

◆刻薄话,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   

译:刻薄话、脏话、流里流气的话,都要切实戒掉。

◆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   

译:没看清楚的事情,不要随便说;知道不详细的事情,不要随便传。

◆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   

译:事情如果不适当,不要轻易答应;一旦轻易承诺,便会进退两难。

◆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   

译:凡是说话,语气宁可加重而缓慢,不可急躁匆忙,也不可模糊不清。

◆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   

译:别人说长论短,与自己无关,不要加油添醋管闲事。

◆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

译:看见别人的优点,要想到跟他一样,即使现在相差很远,慢慢总是能接近的。

◆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

译:看见别人的缺点,要反省检讨自己,如果犯同样的错立刻要改,如果没有可作为警惕。

◆惟德学,惟才艺,不如人,当自励。   

译:只有品德、学问、才艺,有不如人的地方,要加紧努力赶上。

◆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   

译:至於衣服、饮食等物质享受,不如别人,不必忧虑悲伤。

◆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   

译:别人说自己的缺点就生气,赞美夸奖自己的优点就高兴,如此坏朋友就会出现,而好朋友就逐渐离去了。

◆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

译:听到别人赞美心生戒惧,别人指出过错反而高兴,这样正直的朋友就会慢慢跟你接近了。

◆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   

译:无心造成的过失叫做「错」,有意造成的过失叫做「恶」。

◆过能改,归於无,倘掩饰,增一辜。

犯了过错能立刻改正,等於没有过错;如果极力掩饰,那就等於再犯一过了。

四、泛爱众

●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   

译:任何一个人,我们都应该去爱他,因为大家是同一个天所覆同一个地所载的呀!

●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   

译:品德高的人,自然名望也高,人们所尊重的,并不是外表容貌的美好。

●才大者,望大自,人所服,非言大。

译:才能多的人,总是希望别人看重自己;但别人所服的,并不是说大话的人呀!

●己有能,勿自私,人有能,勿轻訾。   

译:自己有一点能力,不可自私自利;别人有能力,不可轻视毁谤。

●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   

译:不可对有钱人谄媚,不可对贫穷人骄傲;对於物质则不可喜新厌旧。

●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搅。   

译:别人不得闲,不要拿事情去打扰;别人心不安,不要拿话去打扰。

●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   

译:别人的短处,不要去掀开;别人的隐私,不要去传说。

●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   

译:说别人的好处,是一大优点;别人知道了,会更加自我勉励。

●扬人短,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   

译:揭别人的短处,是一大罪恶;既惹别人痛恨,也会带来灾祸。

●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

译:如果能彼此赞美优点,大家都建立了好品德;如果有过错不愿相规劝,彼此都损了德性。

●凡与取,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   

译:给人东西跟拿人东西,要清楚明白,给人家的可以多,拿人家的最好少。

●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   

译:要求别人必先问问自己,自己如果也不想要这样做,就得立刻停止。

●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

译:有恩一定想办法报答,有仇则想办法忘掉,报仇的心念时间要短,报恩的心念时间要长。

●待仆婢,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   

译:对待仆人婢女要端庄,在端庄之中也要慈祥宽厚。

●势服人,必不然,理服人,方无言。  

译:想要用权势来服人,那是不可能的,只有用真理服人,才是真正心服口服。

▲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稀。   

译:同样是人类,却各有不同,在芸芸众生当中,能具备仁德的非常稀少。

▲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

译:如果真的是一位仁者,别人多半对他敬畏;说话不会隐瞒逃避,表情也不会恭维谄媚。

▲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

译:能够亲近仁者,是一件非常好的事,品德可以日益增长,过错也一天天减少。

▲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败。

译:不肯亲近仁者,害处非常大,不但小人进入生活中,做各种事情也容易失败。

五、余力学文

★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

译:不努力实践德行,只知学习经典知识,会越来越浮夸,将来不知成为什麽人。

★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

译:只知努力实践,不愿学习经典知识,会放纵听任自己意见,而不明真理所在。

★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   

译:读书的方法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是非常要紧的诀窍。

★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

译:刚读到这本经典,不可又羡慕另一本经典;这个进度尚未完成,不要又进入另一个进度。

★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   

译:给自己订的进度宽一点,但要求必定做到;工夫到家了,所有的阻塞就会畅通了。

★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

译:心中有疑惑,随手记下来,遇到适当的人就请教询问,一定要找到正确的答案。

★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   

译:房间要清爽,墙壁要乾净,桌案要整洁,笔砚要放正。

★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   

译:墨磨得偏了,是因为心不正了;字不能好好的写,是因为心先病了。

★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   

译:经典书籍的摆放,有一定的位置,读完看完,要摆回原来的地方。

★虽有急,卷束齐,有缺坏,就补之。   

译:即使有急事,仍然要收束整齐;有了缺损,立刻想办法修补完好。

★非圣贤,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   

译:不是圣贤的书籍,宁可摒弃不看,免得蒙蔽了耳目,坏了我们的心志。

★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循至。  

译:如此认真努力,不自暴自弃,成圣成贤的目标,一定可以按部就班到达的


执笔经年ending


今早忽得一问,巨喜。此正合我,甚愿答之。获一学习之机,何乐而不为?!况吾为师,后可以教人,为生传之、解之,此乃乐事。

曾闻活到老学到老,我又何尝非应如此?无奈生活羁绊,琐事缠身,鲜有闲暇,只恨春日短。近发文任重,进展缓慢,数日辛勤,两度熬夜至子夜,然欣从之。故而急起,速速筹备早餐。虽如此,尚需略作准备,严肃认真,冷静从事。

言归正传。《弟子规》乃成书于清,广为流传之儿童读物,旨在对孩童启蒙教育,为将来成才与发展奠定基础。《规》阐释了弟子在家、在外和接人待物、为人处世、求学等,应具礼仪与规范。

《弟子规》全文先是总叙,然后分入则孝、出则弟、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等七部分。书短而深刻,传承中国古代历史文明,依孔子教诲编写而成,乃中华传统文化之精髓,做人之道,学习之典。

弟子规人人可为,指导人们处理人际、人财之关系,涵盖家庭、工作、学习等方面。学习非一朝一夕,乃一漫长过程,贵在行动与坚持。

弟子规看似简单,做到不易。只要行动,又有何难哉!既如此,则生活中以良师益友为师,以好书佳义为师,定能言行举止皆变,且影响一生,受益终生。



高大的广玉兰


《弟子规》共360句,三字一句,全文共1080字。

内容结构上 ,开篇前8句就是全文的纲目,现在通常叫它“总序”,也可以看作一个目录。

根据这个目录,就可把全篇划分为一篇“总序”和5个部分: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学文。

当然原文没有这种划分,这是为方便教学划分开的。

有人总结说里面一共讲述了113件事,这应该是指字面上具体点到的事情,但给孩子讲解时不必受此拘泥。

国学启蒙的经典,如“第三百千”(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都是韵文,宜于孩子记诵,类似现在的儿歌,但在字词句章的层次结构和逻辑顺序上比现在的儿歌要严谨得多。

这必然导致语意受限,如果只按字面上解释,不但会残解了作者想要表达的完整意思,还要面临一条时代造成的裂隙。

比如第一部分:从“父母呼,应勿缓”到“事诸兄,如事兄”,这部分内容对应的是孔子《学而》篇中的“入则孝”一语。

作者在这一部分里列举出的几个规范都围绕“孝”字,以定长幼人伦之序,从小知道自己该如何去维护好一个家庭一个家族的和睦。

给孩子讲时,对父母的“孝顺”当然不止于“应勿缓、行勿懒、敬听顺承、冬温夏清、晨省昏定……”

现代教育注重孩子的个性发展,有些时候孩子不听你的话,但TA并不一定就是错的。

如果我们承认这一点,那在讲这几句时就必须思考一个问题:

如何把孩子的“个性发展”与“顺从父母”融入到同一规范内,既符合“孝”的本意又给孩子发展有足够的空间,让两者不至于冲突?

也就是说,一方面我们必须承认现在社会条件下,“孝”的表现与“敬听顺承”已经有了极大的延展,不再是几条礼仪规范所能界定得了的,另一方面我们又必须确保孩子的个性发展不能违背基本的伦理规范。

这就需要把握一个“度”,既讲好中国文化里一脉相承的精髓脉络,又结合生动鲜活的生活实例。

比如给孩子讲什么是“孝”。

“孝”字的本意,上面是“老”字,是长辈,下面是“子”字,是晚辈,“一个孩子伸手扶住一个老人”,这就是“孝”。

给孩子画一画这个甲骨文的形象,然后让孩子自己试着画一个,孩子都会非常喜欢。

举生活中的实例时,要从千篇一律“扶老奶奶过马路”的“模板”中延展到生活里更有温度的各个方面,否则孩子们都会觉得你“虚”,因为他们基本上没这种机会去“扶老奶奶过马路”。

那么在家里呢?电视里在播:孩子端着满满一盆水去给妈妈洗脚,这个例子好不好?

当然好。

可是一定会有孩子说:在家里妈妈根本都不让我去碰水,她会打我的……

那再换一个:

现在疫情时期,妈妈要出门去,孩子立刻提醒说:妈妈,口罩口罩,戴上口罩。

这个例子好不好?算不算孝?

当然好,当然算。

我们再来看一个场景,你和孩子都戴着口罩去街上,孩子看到一个路人没戴口罩,于是他转过头对妈妈说:妈妈,那个人应该戴口罩。

这说明什么?说明孩子已经有了这个意识:戴口罩是对自己好,也是对他人好。

你看,从家里到大街上,“孝”的内涵延展了,这就是推己及人,这个例子是不是也可以从“入则孝”延展到“泛爱众”?

所以《弟子规》几个部分可以划分成几个单独的部分来讲,但前后之间它有逻辑性,由点到面,推己及人,给孩子讲解时可以前后参照,这样也便于从整体上理解《弟子规》,更好的传扬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朵云流觞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朝秀才李毓秀撰写而成。故名思义:是教育启蒙小孩子的文章

全文共1080字,三字一句,共360句,讲述113件事。

文章分为总叙、入则孝、出则弟、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共8部分。

文章讲述在家、出外、待人接物、学习、言语、孝亲尊师等方方面面的规范准则。

文章名字为弟子规,看似教育小孩子的启蒙书,但其中的道理,也是做人的日常行为规范,人人皆可学习。





书香居


《弟子规》作者李毓秀,字子潜,清康熙年间秀才,以教书为生。李毓秀根据当时童蒙教育需要,结合教书实践,写成《训蒙文》。后经清代贾存仁修订,改为《弟子规》。

《弟子规》依据《论语》《孟子》《礼记》《孝经》和朱熹语录等儒家典籍编辑而成。核心思想是孝、悌、仁、爱、礼、义、忠、信。它以《论语-学而》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开篇,列举了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等礼仪,三字一句,共360句,一共1080个字,讲述了113件事,浅显易懂,音韵谐美,知识丰赡,是目前社会大众开展道德教育,规范言行,防邪存诚,培育忠厚家风的德育读物。

在迫切需要加强道德建设的今天,《弟子规》在帮助现代人传承中国文化,养正人格品行方面具有重要价值。不可忽视的是,在教育孩子如何立身做人的同时,也要求家长必须按《弟子规》的要求,身教在前,率先垂范,成为子女效仿的楷模。所以,《弟子规》是一本全民道德教育的经典读本。


方向7129


以下我为大家分享,我个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与想法,希望我的分享能给大家带来帮助,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

弟子规分8部分:

总序、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

总 叙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弟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入 则 孝
父母唿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丧叁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

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

出 则 弟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
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
长唿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称尊长 勿唿名 对尊长 勿见能
路遇长 疾趋揖 长无言 煺恭立
骑下马 乘下车 过犹待 百步余
长者立 幼勿坐 长者坐 命乃坐
尊长前 声要低 低不闻 却非宜
进必趋 煺必迟 问起对 视勿移
事诸父 如事父 事诸兄 如事兄
朝起早 夜眠迟 老易至 惜此时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辄净手
冠必正 纽必结 袜与履 俱紧切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乱顿 致污秽
衣贵洁 不贵华 上循分 下称家
对饮食 勿拣择 食适可 勿过则
年方少 勿饮酒 饮酒醉 最为丑
步从容 立端正 揖深圆 拜恭敬
勿践阈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摇髀
缓揭帘 勿有声 宽转弯 勿触棱
执虚器 如执盈 入虚室 如有人
事勿忙 忙多错 勿畏难 勿轻略
斗闹场 绝勿近 邪僻事 绝勿问
将入门 问孰存 将上堂 声必扬
人问谁 对以名 吾与我 不分明
用人物 须明求 倘不问 即为偷
借人物 及时还 后有急 借不难
凡出言 信为先 诈与妄 奚可焉
话说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
奸巧语 秽污词 市井气 切戒之
见未真 勿轻言 知未的 勿轻传
事非宜 勿轻诺 苟轻诺 进煺错
凡道字 重且舒 勿急疾 勿模煳
彼说长 此说短 不关己 莫闲管
见人善 即思齐 纵去远 以渐跻
见人恶 即内省 有则改 无加警
唯德学 唯才艺 不如人 当自砺
若衣服 若饮食 不如人 勿生戚
闻过怒 闻誉乐 损友来 益友却
闻誉恐 闻过欣 直谅士 渐相亲
无心非 名为错 有心非 名为恶

过能改 归于无 倘掩饰 增一辜

泛 爱 众
凡是人 皆须爱 天同覆 地同载
行高者 名自高 人所重 非貌高
才大者 望自大 人所服 非言大
己有能 勿自私 人所能 勿轻訾
勿谄富 勿骄贫 勿厌故 勿喜新
人不闲 勿事搅 人不安 勿话扰
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说
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
扬人恶 即是恶 疾之甚 祸且作
善相劝 德皆建 过不规 道两亏
凡取与 贵分晓 与宜多 取宜少
将加人 先问己 己不欲 即速已
恩欲报 怨欲忘 报怨短 报恩长
待婢僕 身贵端 虽贵端 慈而宽

势服人 心不然 理服人 方无言

亲 仁

同是人 类不齐 流俗众 仁者希
果仁者 人多畏 言不讳 色不媚
能亲仁 无限好 德日进 过日少
不亲仁 无限害 小人进 百事坏
余 力 学 文
不力行 但学文 长浮华 成何人
但力行 不学文 任己见 昧理真
读书法 有叁到 心眼口 信皆要
方读此 勿慕彼 此未终 彼勿起
宽为限 紧用功 工夫到 滞塞通
心有疑 随札记 就人问 求确义
房室清 墙壁净 几案洁 笔砚正
墨磨偏 心不端 字不敬 心先病
列典籍 有定处 读看毕 还塬处
虽有急 卷束齐 有缺坏 就补之
非圣书 屏勿视 蔽聪明 坏心志

勿自暴 勿自弃 圣与贤 可驯致

在以上的分享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都是个人的意见与建议,我希望我分享的这个问题的解答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这里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还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讨论这话题。

我最后在这里,祝大家每天开开心心工作快快乐乐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万事兴,年年发大财,生意兴隆,谢谢!


子岩说


《弟子归》原名《训蒙文》,清康熙年间李毓秀(1662一1723)所作。其内容以《论语》中的“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指导思想,以孝悌文化为基本,综合吸收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中的精华编纂而成。

清朝乾隆年间,贾存仁(1736一1796)对《训蒙文》进行了修订,并改名为我们今天普遍使用的《弟子规》。其书内容分八个部分;

1,总叙部分。点明了只有通过父母亲和孩子一起学习践行弟子规,才能更好地促进家庭更和睦,社会更和谐。

2。“入则孝”部分

让孩子懂得孝敬父母的基本道理。

3。“出则悌”部分

在尊长面前,使孩子懂得谦虚恭敬,但不能限制孩子活泼的天性。

4。“谨”部分

使孩子懂得从小养成勤奋自觉良好的生活习惯。

5。“信”部分

使孩子明白是非,要知书达理,谨言慎行。

6。“泛爱众”部分

使孩子懂得与人和谐相处,理解相貌与才识的区别。注重道德规范。

7。“亲仁”部分

使孩子懂得多亲近善良的人,远离有恶习的人。

8。“余力学文”部分

使孩子懂得不要浪费了时间,多读书多学习的益处。

《弟子规》短暂的1080个字,由浅而入,通俗易懂,道理清晣地阐释了“孝悌谨信、爱众亲仁、余力学文”的理念。人人都是为人子女,人人都是为人弟子,因此,人人都有必要学习《弟子规》。


用户言午泽群


概括来说,《弟子规》分8部分:总序、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




詹顺清书法


分8部分:总序、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

弟子规

总 叙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弟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入 则 孝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

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

出 则 弟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

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

长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称尊长 勿呼名 对尊长 勿见能

路遇长 疾趋揖 长无言 退恭立

骑下马 乘下车 过犹待 百步余

长者立 幼勿坐 长者坐 命乃坐

尊长前 声要低 低不闻 却非宜

进必趋 退必迟 问起对 视勿移

事诸父 如事父 事诸兄 如事兄

朝起早 夜眠迟 老易至 惜此时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辄净手

冠必正 纽必结 袜与履 俱紧切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乱顿 致污秽

衣贵洁 不贵华 上循分 下称家

对饮食 勿拣择 食适可 勿过则

年方少 勿饮酒 饮酒醉 最为丑

步从容 立端正 揖深圆 拜恭敬

勿践阈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摇髀

缓揭帘 勿有声 宽转弯 勿触棱

执虚器 如执盈 入虚室 如有人

事勿忙 忙多错 勿畏难 勿轻略

斗闹场 绝勿近 邪僻事 绝勿问

将入门 问孰存 将上堂 声必扬

人问谁 对以名 吾与我 不分明

用人物 须明求 倘不问 即为偷

借人物 及时还 后有急 借不难

凡出言 信为先 诈与妄 奚可焉

话说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

奸巧语 秽污词 市井气 切戒之

见未真 勿轻言 知未的 勿轻传

事非宜 勿轻诺 苟轻诺 进退错

凡道字 重且舒 勿急疾 勿模糊

彼说长 此说短 不关己 莫闲管

见人善 即思齐 纵去远 以渐跻

见人恶 即内省 有则改 无加警

唯德学 唯才艺 不如人 当自砺

若衣服 若饮食 不如人 勿生戚

闻过怒 闻誉乐 损友来 益友却

闻誉恐 闻过欣 直谅士 渐相亲

无心非 名为错 有心非 名为恶

过能改 归于无 倘掩饰 增一辜

泛 爱 众

凡是人 皆须爱 天同覆 地同载

行高者 名自高 人所重 非貌高

才大者 望自大 人所服 非言大

己有能 勿自私 人所能 勿轻訾

勿谄富 勿骄贫 勿厌故 勿喜新

人不闲 勿事搅 人不安 勿话扰

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说

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

扬人恶 即是恶 疾之甚 祸且作

善相劝 德皆建 过不规 道两亏

凡取与 贵分晓 与宜多 取宜少

将加人 先问己 己不欲 即速已

恩欲报 怨欲忘 报怨短 报恩长

待婢仆 身贵端 虽贵端 慈而宽

势服人 心不然 理服人 方无言

亲 仁

同是人 类不齐 流俗众 仁者希

果仁者 人多畏 言不讳 色不媚

能亲仁 无限好 德日进 过日少

不亲仁 无限害 小人进 百事坏

余 力 学 文

不力行 但学文 长浮华 成何人

但力行 不学文 任己见 昧理真

读书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方读此 勿慕彼 此未终 彼勿起

宽为限 紧用功 工夫到 滞塞通

心有疑 随札记 就人问 求确义

房室清 墙壁净 几案洁 笔砚正

墨磨偏 心不端 字不敬 心先病

列典籍 有定处 读看毕 还原处

虽有急 卷束齐 有缺坏 就补之

非圣书 屏勿视 蔽聪明 坏心志

勿自暴 勿自弃 圣与贤 可驯致


偶然回眸


1、《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李毓秀,根据孔子在《论语》中“学而篇“ 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

2、《弟子规》除总序外,分为“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七个部分。列述了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当恪守的守则规范。后来贾存仁将其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