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說練江平原,山內山外的不同,潮陽普寧看過來

我們的練江平原再以地理因素來分,可以分成三小塊。

練江以北,小北山在和平以西形成一個內凹,內凹裡有潮陽的銅盂、貴嶼、谷饒三鎮和普寧的麒麟、南徑兩鎮。該區域稱練北平原。

練江以南則大很多,也是從和平往西,北面沿著練江西上,依次是峽山、司馬浦、陳店到普寧的佔隴、流沙、池尾;南面沿著大南山腳下,則依次是臚崗、兩英、仙城到普寧的軍埠、下架山、大南山。該區域稱練北平原。

和平以東及東南,曾經有一個好幾十平方公里的內海——龜頭海,現在龜頭海不見了,但原來的海區仍不能種田住人,只能搞水產養殖。在衛星地圖上呈現時,輪廓仍清晰可見,形如木棉。

而環繞原龜頭海,多個鎮形成一個心形大圈,北岸有海門、棉城、金浦、和平,南邊有成田、沙隴、田心、井都(井都是一個比較孤獨的存在,有機會再談,其實在地圖上龜頭海一畫,就能感受出來)。這一個圈,我們不妨跟上時代潮流,稱之為環龜頭海。

細說練江平原,山內山外的不同,潮陽普寧看過來

山內

如果不考慮普寧部分,潮陽練江平原的中心,無疑應是和平鎮,特別是大峰祖師修建練江和平橋之後,和平既方便去練北,也方便去練南,本身更在環龜頭海的這個圈裡。

在和平東面,小北山脈伸出一座小山與龜頭海幾乎相碰,幾乎切斷棉城、金浦等地與潮陽腹地的陸路通道,此山名曰雄獅山。

從棉城東來,過了雄獅山,入目一片大好開闊:練南練北以至龜頭海南邊各鎮,隨便你去。棉城人經常說的“山內”的“山”字,指的大概就是這座雄獅山(當然也可能指小北山脈東部)。

雄獅山為大峰祖師墓葬所在,現已建成大型景區公園,古人云“天下名山僧佔盡”,誠不我欺也。

細說練江平原,山內山外的不同,潮陽普寧看過來

細說練江平原,山內山外的不同,潮陽普寧看過來

棉城到和平間的20里路,實際上是山海間通道,比較狹長,自然也就耕地人口偏少(僅有梅花深浦兩大鄉),這也造成棉城、海門等地與山內平原腹地的人員、社會交往,相對山內各鎮間的相互往來,要稀疏很多。久而久之,棉城地區不但民風習俗有些不同,連口音也發展出一定的差異(這種細微差異,通常也只有潮陽人分辨得出)。

至於

山內,練南練北平原上各鎮,星羅棋佈,均勻分佈,地理上毫無阻隔(渡過練江太容易了),不管口音還是風俗習慣、性格特點,完全同化沒有任何差別,猶如一鍋搖勻的湯,左邊右邊的味道完全一樣。

細說練江平原,山內山外的不同,潮陽普寧看過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