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魏救趙真的成功了嗎?齊國人笑了,趙國人搖頭苦笑:我真的好難

圍魏求趙是三十六計第二計,源於孫龐鬥智過程中的一個經典橋段。講的是戰國時魏國將軍龐涓率軍攻趙都邯鄲,趙向齊國救援,齊王派田忌孫臏率軍解圍,田忌依孫臏建議攻打魏都大梁,迫使龐涓回軍解圍,並於其回軍途中予以伏擊,最終魏軍大敗,趙國由此得救。

然而事情真的有這麼簡單嗎?來,我們就以圍魏救趙為切入點來了解一下那個波瀾壯闊的戰國時代。

話說自三家分晉以來,魏國以其優秀的地緣條件和較另外兩家更為厚實的家底就已經在三家中屬於最強,魏文侯時期又通過李悝和吳起的變法使國力進一步增強,西壓秦國,中控韓趙,遠威齊楚。奪取了秦國的河西之地,將其洛水以西不得東出一步;中控韓趙,通過一系列戰爭與會盟,奪佔或強迫交換了韓趙兩國的部分領土。同時,魏國以三晉聯盟的名義,裹脅著趙韓兩國對周邊的宋、衛、鄭等國展開兼併戰爭,攻佔了許多領土,但由於地緣位置不同,所佔領土大多為韓魏兩國瓜分,而趙國所得甚少,因此心生不滿,這為之後兩國衝突埋下了禍根。魏國的擴張直接或間接的威脅到了齊國楚國的利益,引起兩國忌憚。


圍魏救趙真的成功了嗎?齊國人笑了,趙國人搖頭苦笑:我真的好難

戰國大體局勢圖

在魏國奪佔河西之地後,客觀講,雙方都無法打破局面。魏國考慮到西進已無擴張空間,於是轉向東南發展,全力參與了中原角逐,其標誌事件便是公元前361年魏國將國都由安邑遷至大梁。大梁即今天的開封,大梁城地處中原地區中心,周邊多為平原,缺少名山大河的庇護,看起來大梁城地處四戰之地,是一處易攻難守的險地,但對於正處於擴張期的魏國來說,這些似乎都可以忽視。大梁城處於黃河之濱,周邊地區多平坦溫潤,非常適合農業生產,發達的農業聚集了大量人口,使得魏國有足夠資源將大梁城修建成當時是為有名的雄城之一,再輔以最善戰的魏武卒,倒也可保國都無虞。很快,大梁城成為魏國東向戰略的堅實基地,對魏國參與中原爭霸起到了巨大作用。公元前356年,魏國強迫魯、宋、衛、韓四國國君入朝魏國,與其結成聯盟,並被裹挾著威加四野。

魏國的霸道行徑自然也引起了有關各國的抵制,尤其以深受“魏帝國主義”殘害的鄰國趙國為最。為對抗魏國的壓力,公元前356年,趙國分別與齊、宋、燕三國會盟,結成抗魏聯盟,公元前354年,趙國又向魏國屬國衛國發起攻擊,迫使其入朝。趙國的”不端“行為讓魏國怒不可遏,同年,魏惠王遣名將龐涓伐趙,魏趙戰爭就此爆發。這一戰,將幾乎所有國家都牽扯了進去。

圍魏救趙真的成功了嗎?齊國人笑了,趙國人搖頭苦笑:我真的好難

魏國攻趙圍攻邯鄲

魏國此時雖然已經不復李悝吳起主政時期的威勢,但魏國的家底還在,尤其是軍務由當時兵家大能龐涓主持。倚仗魏國的強大國力,尤其是彪悍能戰的魏武卒,龐涓倒也把魏國軍務整備的風生水起。在魏國的凌厲攻勢下,趙國很快不支,接連丟城失地,第二年,即公元前353年,邯鄲城被圍,趙成侯與太子逃亡。眼見戰爭即將見分曉,除去孤懸北地的燕國外,其他各國紛紛或主動或被動捲入了戰爭,一時間,各種令人啞然失笑又不得不拍案叫絕的舉動紛紛上演。

首先被捲入的是宋國。作為魏國的盟國,宋國是被迫出兵協助攻趙的,但宋國一來並不與趙國接壤,無法分潤戰爭紅利,二來又擔心趙國的報復。於是,這個在後世被人“地域黑”過無數次的金牌龍套陡然間也精明瞭一回。宋國先是與趙國接洽,說明了自己的窘境,進而提出瞭解決方案:宋國派軍隊進入趙國,與趙軍對峙但不作戰。嗯,我就蹭蹭。趙國:呃,好尷尬呀。但迫於形勢逼人,趙國還是捏著鼻子接受了這個提議。就這樣,宋國軍隊自帶乾糧,戰戰兢兢的進入了趙國境內,在趙國東南方,兩國打了一場大眼瞪小眼的對視戰爭。

圍魏救趙真的成功了嗎?齊國人笑了,趙國人搖頭苦笑:我真的好難

秦軍趁火打劫奪佔河西地

首先主動介入的是魏國的老對手——秦國。秦魏進入相持階段之後,雙方在短時間內都無法打破局面。於是,魏國轉而向東南方向發展,而秦國則很快進入了商鞅主持的變法革新時期,國力有了很大提升。公元前354年,魏趙戰爭爆發同年,秦國抓住戰機攻入了被魏奪佔的河西地區,並且佔領了黃河西岸的少梁城,重新掌握了河西地。而魏國的主力精銳大多東調,與趙國的戰爭也已經開打,對秦國的趁火打劫完全無暇顧及,同時魏惠王對東進的策略也抱有巨大的期待,於是便硬著頭皮繼續攻趙。

魏趙戰爭還驚動了楚國,對於一慣有志稱霸中原的南方強國,楚國是主動介入戰爭的。楚國將軍景舍認為,魏國的東向戰略大多數時間內是裹脅著韓趙二國一起進行的,楚國因此承受著巨大壓力,而魏趙之戰意味著三晉聯盟的破裂,這對楚國是大有裨益的。然而魏趙兩國實力並不對等,在存亡之間,趙國當然會選擇屈服。然後魏國便能重新整合三晉並繼續對楚國形成威脅。對楚國來說,最好的局面是戰爭儘可能的延長,儘量削弱三晉尤其是魏國的實力。那麼要達成這個局面,最好的辦法便是對趙國進行支援,但其支援力度又不足以使魏國畏懼。於是,向來以“我蠻夷也”自居的大老楚便自信滿滿的“參與”了戰爭。 楚王派將軍景舍率領一支規模不大的軍隊陳兵於楚魏邊境,作勢欲攻打魏國以對趙國進行策應。在楚國的預想中,陳兵的舉動首先會對魏國造成威懾,但不足以使之畏懼,同時也向趙國傳達一個信息:兄弟,你不是一個人在戰鬥,俺老楚來也。

但實際上,由於楚國兵力太少,並不足以對邯鄲戰局產生什麼影響。而趙國對這種口惠而實不至的圍觀式增援也實在難以領情。於是,趙國將救援的對象轉向了真正的盟國——齊國。


圍魏救趙真的成功了嗎?齊國人笑了,趙國人搖頭苦笑:我真的好難

齊衛宋三國圍攻襄陵


趙國的求援,在齊國引起了軒然大波,圍繞著是否救援趙國,齊國朝堂上展開了激烈爭論。相國鄒忌——就是那位流量大美男——認為魏國兵雄勢大,齊國不應輕易招惹,而段幹綸則認為一旦魏國兼併了趙國,實力增強之下將對齊國形成更大壓力,因此,即使僅以自身安危計,齊國也必須支援趙國。但是段幹綸也不是什麼謙謙君子,在救趙的方略上,他與楚國景舍有不謀而合之處。

《戰國策·齊一·邯鄲之難》載:“夫救邯鄲,軍於其郊,是趙不拔而魏全也。故不如南攻襄陵以弊魏,邯鄲拔而承魏之弊,是趙破而魏弱也”。段幹綸認為應當將趙國的價值壓榨到極致,使其儘可能的削弱魏國實力,直到趙國即將被滅亡時再出手相救。在這期間,齊國需要給趙國以支持,但既不是楚國那種純粹精神上的支持,也不能大軍直趨邯鄲混戰一場。在段幹綸的建議下,齊王遣出一支軍隊,聯合宋衛兩國,一起攻打魏國南方重 襄陵,同時又任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整練大軍,準備擇機出兵。

果然是耿直且正直的山東漢子們,齊國的支援比楚國就要實惠得多了,畢竟真見著兵了,但怎麼也掩不住其中不厚道的味道。

無論楚齊兩國的圍觀與策應有沒有起到作用,趙國確實是盡全力了,邯鄲之戰持續了一年之久,但最終還是實力決定一切,公元前352年,邯鄲城破。在齊國,田忌孫臏早已整軍待發,邯鄲城破的消息一到,這邊大軍立刻出動。段幹綸決定了救援趙國的時機,但方式卻是由孫臏決定的。田忌是世家出身的軍事將領,而孫臏則大約可以認為是有學院背景的軍事天才,單以軍事才能而論,無論戰術戰略層面,田忌都要遜色很多,因此田忌對孫臏也是言聽計從。

圍魏救趙真的成功了嗎?齊國人笑了,趙國人搖頭苦笑:我真的好難

孫臏塑像

“夫解雜亂紛糾者不控拳,救鬥者不搏撠,批亢搗虛,形格勢禁,則自為解耳。今梁趙相攻,輕兵銳卒必竭於外,老弱罷於內。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據其街路,旻其方虛,彼必釋趙而自救。是我一舉解趙之圍而收弊於魏也。”《史記·七十列傳·孫子吳起列傳》。

孫臏認為,像解圍這種事,沒必要非得殺將上去,砍一個血肉模糊,那樣齊國不僅很難從中獲利,還要承擔很大損失。

孫臏向田忌獻策,這事完全可以操作的更具技術含量一些,比如說,他打咱兄弟,咱去他家燒房啊。就這樣子,圍魏救趙的整體規劃便初具雛形了。簡而言之,孫臏計劃跟我們認為的一般無二,就是攻敵必救,通過圍攻魏都大梁來迫使龐涓撤圍回兵。但是在現實的歷史中,圍魏救趙卻遠沒有那麼簡單。

首先來說,如前文所說,大梁城地處四戰之地,周邊基本無險可守,出於安全考慮,魏國將大梁城修得儘可能的堅固難攻。其次,以戰國時代的技術水平,攻城戰本就是一件風險與代價極大的作戰方式,以龐涓10萬大軍以及武卒之精銳去攻打邯鄲城尚且耗費了一年之久,齊軍要攻破大梁恐怕需要更長時間。同時,大梁城本身並不是圍魏救趙所要面對的全部困難,在大梁城東方與齊國之間還有一座城池——平陵。平陵城地處魏齊宋三國交界處,其戰略位置十分重要,既是魏國東出爭霸的前進基地,又是魏國及大梁防禦的警戒前沿。平陵城正處於大梁城與齊國本土之間,而齊軍若要強攻大梁一定會是持久攻堅戰,屯兵堅城之下的齊軍勢必遭到平陵軍的包抄,後路被斷之下,糧斷援絕,齊軍斷難有幸理。

顯而易見,通過強攻大梁以迫使龐涓撤軍以達到解救趙國的目的基本上是不可能實現的。然而孫臏是比龐涓還要高明的兵家大能,為調動龐涓撤軍回援,孫臏為他量身打造了一系列的計策。既然用示強手段來迫使龐涓撤軍已經不可能實現了,於是孫臏便反其道而行之,示強不行,那便示弱嘍。

“吾將示之不知事。”——《孫臏兵法·擒龐涓》。

齊軍兵至平陵城下,孫臏便開始從容展布。孫臏從齊軍中挑出最“不知事”的齊城高唐兩位都大夫率軍攻打平陵城。“都大夫孰為不識事?”——《孫臏兵法·擒龐涓》。兩位都大夫也確實很“不知事”,竟然率軍便對平陵展開了蟻附攻城,即架雲梯攀援攻打,而全然不顧平陵城周邊城寨的魏國駐軍。很快,如孫臏所預料的那樣,在魏軍的內外夾擊之下,兩路齊軍雙雙被剿滅,齊城高唐兩位都大夫兵敗身死。而對攻城齊軍的覆亡,孫臏田忌所率領的齊軍主力始終是聽之任之。

很顯然,平陵敗戰是孫臏有意為之,齊城高唐兩位都大夫也是精心挑選出來的炮灰。攻打平陵的行為既向龐涓傳達了齊軍“不知事”的信息,也不至於對齊軍實力造成實質性損傷。平陵戰罷,孫臏計劃的第二環也緊密展開。

“請遣輕車西馳梁郊,以怒其氣。分卒從之,示之寡”—《孫臏兵法·擒龐涓》。

孫臏又建議田忌派遣輕型戰車協同少量步卒拋開平陵城直趨大梁城,陳兵大梁城郊,擺出攻打大梁的態勢。恁心而論,即使齊軍以全軍拼全力強攻大梁城,在短時間內都不會建功,那麼僅僅以輕車分卒威逼大梁城就有點挑釁了,而且是很自不量力的挑釁。

我們可以設想一下,當龐涓聽到齊軍以輕車從卒去威逼大梁城時該作何感想,估計先是大吃一驚,齊國人竟然摸到大梁城郊了?再是怒火中燒,輕從卒便敢犯我大梁?鼠輩,安敢辱我至此!最後應該是驚喜吧,勝戰未已又添新功。於是,龐涓決定回師大梁,將這支齊軍殲滅。

“棄其輜重,兼趣舍而至”——《孫臏兵法·擒龐涓》。

離開邯鄲後,龐涓可謂是輕車簡從,星夜兼程,不惜拋棄部分輜重,並壓縮休息時間,以急行軍向大梁轉進。從行軍方式來判斷,我們大約可以認為龐涓並沒有帶主力回援。龐涓應該是考慮到齊軍兵力不多,且頗“不知事”,不值得全軍動員;其次,所謂兵貴神速,龐涓大概也擔心這支齊軍突然醒悟撤軍,導致自己竹籃打水一場空;再者,邯鄲的戰果畢竟也不能輕易拋棄,對趙國繼續保持威懾還是必要的。因此,我們可以判斷,龐涓帶走的應該只是部分精銳,而魏軍主力很可能還留在趙國。那麼從這個角度來分析,我們是不是可以認為趙國根本沒有得救呢?

圍魏救趙真的成功了嗎?齊國人笑了,趙國人搖頭苦笑:我真的好難

圍魏救趙示意圖

趙國有沒有得救我們暫且不論,龐涓肯定是掉坑裡了。在大梁城虛晃一槍之後,田忌與孫臏率齊軍主力捨棄平陵城轉進到了桂陵,準備在桂陵給龐涓一個大大的驚喜。桂陵在大梁城北面偏東方向,今天河南長垣縣附近,處於邯鄲到大梁之間,是龐涓回援的必經之路。將決戰戰場選在桂陵,不僅避開了大梁與平陵兩大要塞的夾擊,而且齊軍在行軍路程上較龐涓要短得多,先期到達戰場便意味著可以以逸待勞,相當於擁有了先手優勢。

戰役的結果歷史已經告訴我們了,縱使魏武卒戰力無匹,但兵力先處劣勢,又在長途奔襲之後,兼之棄輜重兼趣舍,種種因素相加之下,其戰鬥力便大大的打了折扣。就這樣,以逸待勞的齊軍在孫臏的指揮下輕鬆戰勝了魏軍,按《孫臏兵法》載,此戰龐涓成擒。

桂陵之戰就這樣落下了帷幕,此戰不僅是孫臏龐涓這對中國古代戰爭史上最著名的師兄弟之間的首次決戰,也是齊國這一東方傳統強國與向東發展的魏國之間的首次對決。因此我們也可以認為,與其說齊魏之戰是齊國為救援趙國而發動,不如說是齊國出於戰略考慮而對魏國東進戰略做出的一次遏阻行動。

所謂圍魏救趙不過只是一個炫目的旗號,也有可能是後世文人們本著“為尊者諱”的一種穿鑿附會。趙國是最悲慘的那個,獨自扛了魏國一頓狂揍,都城被人攻陷,還要因為“圍魏救趙”欠下一個天大的人情,不禁讓人搖頭苦笑。正所謂,春秋已無義戰,戰國又哪有“良人”哪。

需要明確的是,魏國雖然在桂陵之戰中吃了敗仗,但其國力並未受到根本性損傷,魏國依然是戰國時期最強大的存在。桂陵戰後不久,魏國便打敗了齊宋衛聯軍對襄陵的圍攻,順便與幾國結盟。而對邯鄲城的控制,即使在桂陵敗戰之後,魏國也一直沒有放棄,直到一年後,也就是公元前350年,魏國逼迫趙成侯在漳水會明之後才將邯鄲還給趙國。此外,公元前350年,魏國對趁火打劫奪佔河西地的秦國也進行了有力反擊,很快收復失地之後又迫使秦孝公遣使求和。西方戰線重新穩定後,魏國又重新參與了中原地區的霸業爭奪,齊楚兩國又再次面臨壓力。於是,便有了十年後的馬陵之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