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船变航母”-----“飞鹰”级小记


“邮船变航母”-----“飞鹰”级小记

1944年6月20日午后,马里亚纳大海战已经进入尾声阶段,此前一直没有发起攻击的美第58特混舰队终于在15点24分开始起飞舰载机。此后的10分钟内,216架舰载机从11艘航空母舰上依次腾空而起,杀向目标。18点左右,攻击队到达日舰队上空,其中的20架俯冲轰炸机从3000米高度急速俯冲而下,他们的目标正是本文要介绍的“飞鹰”级航母中的一号舰“飞鹰”号。眼见敌机来袭,“飞鹰”号一面集中全舰的防空火炮拼命射击,一面全力机动规避。在凶猛的拦阻炮火面前,两架美机还没来得及投弹就被击落,但是剩余的美机丝毫没有退缩,依旧一架接一架地俯冲投弹。终于,伴随着一声巨响,一枚炸弹准确地命中了“飞鹰”号舰桥后部,炸弹的碎片四处飞散,正在防空指挥所中指挥战斗的航海长和飞行长当场阵亡......。不过更糟的事情还在后面,果然,俯冲轰炸刚刚结束,6架“复仇者”式鱼雷机又开始进入攻击航线,并由机群中的6号机(隶属于轻型航空母舰“贝劳伍德”号(CVL-24),由乔治.布郎海军中尉驾驶)在200米的距离上投射鱼雷取得命中。这一次,“飞鹰”号右舷轮机舱附近被击中,一大股白色蒸汽从破口冒出,军舰很快就丧失了动力,如同死鱼般漂浮在海面上......。1个半小时后,全舰被烈火包围,舰长只得下令全体离舰。19点32分,这艘建成服役还不到2年的航空母舰就带着她的250名舰员一起消失在了太平洋的波涛中。

半道出家——邮船变空母

1936年,为了能与不断在太平洋航线上投入新型邮船的英美等国的航运公司竞争,日本邮船公司(NYK)也决定建造两艘新型邮船(预定用于横滨至旧金山航线的运营,同时也将担负运送来日参加第12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各国运动员及观光游客的任务),即大型邮轮“橿原丸”与“出云丸”。这两艘号称“超优秀船”的豪华邮船确实是日本造船史上前所未有的作品,其奢华程度将令日本以往建造的所有邮船都无法望其项背。但是,以当时的情况看,单凭日本邮船公司自己负担建造这样的邮船是非常吃力的。好在政府(实际上站在政府背后的则是军方)很快伸出了援手,依据昭和12年(1937年)4月颁布的“优秀船舶建造助成法”(该法规定:今后只要日本国内的公司预定建造六千吨以上且航速超过十九节的客船或油船,都可以获得政府的资金补助,这个方案一方面是为了促进国内造船业的发展,同时也具有明显的军事色彩,即一旦发生战争,这些受到建造补助的舰船都必须能迅速地被改装成各种军用船只)NYK获得了约占造价总额60%的建造补助(NYK最早希望政府能负担80%的费用,不过在审核时被大藏省降到50%,海军介入后达成了补助60%费用的妥协案)。这样一来,两艘邮轮终于得以顺利开工,首船“橿原丸”于1939年3月20日在三菱长崎造船所三号船台动工;次船“出云丸”则于1939年11月20日在神户川崎造船工场四号船台起工。

“邮船变航母”-----“飞鹰”级小记

日本邮船公司的宣传海报,主角就是“橿原丸”

如前所述,由于受到了具有浓厚军事色彩的“优秀船舶建造助成法”的资助,加上本级舰自身的优秀特质,因此海军在设计建造时就特别要求一但战争爆发两舰必须具备在三个月内被改装成航空母舰的能力。同时对基本建造参数提出了如下要求:1.全长210米,宽25米;2.轮机最大输出功率60000马力,最高航速不低于24节;3.总吨位在26500---27000吨之间;4.预留必要的空间以备日后改装;5.采用双重船底并按照军用船舶的标准划分水密隔仓。综合军方的要求及各种客观条件后,“橿原丸”级邮轮的正式参数被确定了下来:1.标准排水量28950吨,满载排水量31915吨;2.全长206米,宽26.7米;3.轮机最大输出功率56250马力,最大航速25.5节,经济航速24节(输出功率为45000马力时);4.旅客定员809人,其中一等客舱可容纳220人、二等可容纳120人、三等则为550人,最大载货量为10415吨。对于这个正式参数,海军方面表示基本满意。

“邮船变航母”-----“飞鹰”级小记

“橿原丸”内部的奢华装饰

客观地说,“橿原丸”与“出云丸”两船开工后的建造过程还是比较顺利的。1940年11月,前者的建造进度已经进展到了铺设上甲板的地步,后者的船体工事也基本完成了。然而此时的国际局势已经趋于紧张,太平洋上也开始密布阴云。依据得到的情报,美国国会已经通过“第三次文森法案”,决定增建9艘大型航母,而日本方面与之对应的“丸三”与“丸四”计划中只列入了3艘航母的建造预算。为了弥补这个差距,日本海军宣布启动“出师准备计划第一预定案”,正式征用“橿原丸”级邮轮用于改造成航空母舰以备战时之需。 改装工作很快就在高度保密的状态展开了,“橿原丸”与“出云丸”被分别改称为“1002”号与“1001”号舰。不过随着改装工作的深入,日本海军发现,如果现在实行大规模改装,则战后重新改为邮船的可能性几乎不复存在。于是在1941年1月21日,海军正式以4836.4万日元的价格(另支付2780万日元的特别改装费)买断了两船的所有权。至此,“橿原丸”与“出云丸”两船终于从豪华邮轮“变身”为日本帝国海军的航空母舰。

“飞鹰”级概要

完成改装的“飞鹰”级空母全长219.32米,宽26.7米,吃水8.15米;标准排水量24140吨,满载排水量29471吨。舰体轮廓与其前身“橿原丸”型邮轮基本一致,为高干舷(飞行甲板距吃水线13.64米)平甲板船型,舰首整体形状为半飞剪式,抗浪性能较好。同时还采用了新型的球鼻首设计,有利于减少兴波阻力和提高航速。舰首舷外两侧装有消磁线圈并设有主锚,主锚为无杆式海锚,平时收于锚穴内,由扬锚机舱内的10吨电驱动装置负责升降。舰首正面则挂有日本海军特有的菊花御纹章,表明该型舰是具有正式舰籍的“军舰”。舰尾部分则被设计成略带弧形的高速形态,两舷装有螺旋桨防撞钢撑,遮浪甲板上则放置有12米军官用气艇及12米摩托艇各两条。

“邮船变航母”-----“飞鹰”级小记

“飞鹰”级线图,可以看到本级舰的基本特征

动力系统

虽然是改装而成的航空母舰,但由于母型“橿原丸”是一款高速邮轮,因而继承了母型动力系统的“飞鹰”级航母依旧具备了25.5节的最高航速(双轴双桨推进,螺旋桨直径5.5米,每分钟170转,位于舰尾的一部半平衡电动油压舵则负责保证军舰的航向)及12251海里的最大续航力(18节状态下)。“飞鹰”级的动力舱段位于舰体中部,舱段侧面有厚度为45毫米的DS钢(特殊钢)保护,整个动力舱段被区分为:锅炉舱,辅助电动机舱及轮机舱等几个部分。位于动力舱段前部的是锅炉舱,被划分为四个区域,其中的两个区域内各放置重油专烧锅炉两台(“飞鹰”号为拉蒙特式,“隼鹰”号则为三菱式),另外两个区域内各放置锅炉一台。锅炉蒸气压力均为40公斤/平方厘米,蒸气温度为420摄氏度(为当时日本舰用锅炉的最高水准)。位于动力舱段后部的则是轮机舱,共被划分为两个并列的主机室,每个主机室内各有一台带二级减速装置的蒸气轮机(“飞鹰”号为川崎式,“隼鹰”号则为三菱多级压力式),单台输出功率均为28125马力,双台合计为56250马力,全舰载重油4100吨。

特色舰桥

“飞鹰”级最初的改造计划中并没有要求设置岛式舰桥,但在改装过程中恰逢列入“丸四”计划的“大凤”型航母需要安装一种新式的舰岛烟囱一体化(在此之前,日本海军的航母都采用舷侧下弯式烟囱,虽然很好地避免了排出烟气对飞机起降的影响,但如果航母在作战中受损产生横倾,这种下弯式烟囱很容易让海水通过烟道灌入舰体,从而留下了巨大的安全隐患)舰桥。为了试验这种新式舰桥的可靠性,“飞鹰”级的改造计划被相应修正了,加入了安装此型舰桥的要目,这也使得“飞鹰”级航母在外形上显得独树一帜。

“飞鹰”级航母的舰桥统一设在船体右侧中部的一个突出平台上(平台与飞行甲板处于一个平面上),以保证不占用飞行甲板的有效空间。完工时的舰桥共分为五层,各层之间则通过扶梯连接:第一层为一个柜形的甲板舱(长度与平台基本一致),内设:方位测定室,飞行员待机室,气象室,信号旗库等舱室,甲板舱前端顶部则装有九四式4.5米高角测距仪和无线电方位测定仪,后端顶部则设有一座三角桅;第二层为下部舰桥甲板,设有:舰长室,军官休息室,报务室等舱室;第三层为上部桥甲板,设有:操舵室,第一防御指挥所,作战室兼海图室等舱室;第四层为罗经舰桥甲板,甲板前部为罗经舰桥和传令所,后部则设有舰载机起降指挥所和对空了望所;第五层也是最上层为露天甲板,甲板前部为防空指挥所(备有12厘米双筒高角光学望远镜,此种望远镜普遍装备于日海军各型航母,观测效果甚佳,高素质的日本水兵都能熟练使用此种器材快速发现目标)其后为三角天线桅,最后部则为向右侧外倾26度的烟囱(为了找到合适的角度,日本科研人员甚至制作了一个百分之一的模型并进行了风洞试验)。上述就是“飞鹰”级航母完工时的舰桥构造,不过随着战局的变幻,“飞鹰”级舰桥上的配置也不断增加。其中值得一提的是雷达加装工程,第一次加装工程始于1942年,首先加装的是“隼鹰”号,7月底其在防空指挥所内加装了一台21型对空搜索雷达(21型对空搜索雷达由东京电气负责生产,是一款配有网状天线的长波对空搜索雷达,设备全重840千克,发射机功率5千瓦,工作频率200MHz,波长1.5米,测距精度1000-2000米,测角精度3度,对单机最大探测距离70千米,对机群则为100千米)。稍后,“飞鹰”号也接受了同样的改装。第二次加装工程则在1944年进行,这一次是在三角桅上安装13型对空搜索雷达(13型对空搜索雷达由日立电子负责生产,是一款配有丰字型八木天线的长波对空搜索雷达,设备全重110千克,发射机功率10千瓦,工作频率200MHz,波长2米,测距精度2000-3000米,测角精度10度,对单机最大探测距离50-60千米,对机群则为100千米)以进一步加强对空探测能力。客观地说,加装对空搜索雷达后,“飞鹰”级航母的防空作战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邮船变航母”-----“飞鹰”级小记

模型爱好者制作的“飞鹰”级航母精密模型,可以看到特色舰桥的各种细节

飞行甲板及相关航空设施

“飞鹰”级航母的飞行甲板为全通式,全长210.30米,前部宽15米,中部宽(最大宽度)27.3米,后部宽25.6米,前后端各有约15米的长度为钢制甲板,其余部分为木制甲板,甲板平均厚度为45毫米,从尺寸上看已经基本具备了中型航母飞行甲板的规模。其配属的主要设施有:1.识别灯(含2盏舰首识别灯及数盏中心线识别灯);2.蒸气喷口及标识线(用于在舰载机起飞前指示风向);3.空厂式1型滑行阻拦装置(共两部);4.起倒式挡风栅;5.吴式4型着舰拦阻索及附属着舰识别灯(共九具,该索由吴海军工厂电器实验部负责开发,最大作用距离40米,最大拦阻速度30米/秒,可拦阻全重为4000千克以内的航空机,复位间隔12秒);6.空厂式3型滑行阻拦装置(共2部,该装置由航空技术厂本部负责开发,用于阻拦经拦阻索拦阻失败的飞机,最大作用距离7米,最大拦阻速度15米/秒,可拦阻全重为4000千克以内的航空机);7.升降机(配置在中心线上,前后各一部,升降机顶部近似正方形,尺寸为14*14米,四周有可拆卸的防坠护拦,电动机驱动,最大载荷为5吨,从下部机库到达飞行甲板平面大约需要15秒);8.起倒式无线电天线四根(平时竖起,战时放倒);9.舰载机用吊车1部(位于飞行甲板左舷后部)。

“邮船变航母”-----“飞鹰”级小记

富士美出品的模型涂装说明,从中可以清楚看到“飞鹰”级飞行甲板上的各种航空设施

据“旧日本海军舰艇一般计划要领书(空母卷)”记载,“飞鹰”级航母采用闭锁式二段格纳库(双层封闭式机库),上层机库以遮浪甲板为机库甲板,下层则以第二甲板为机库甲板。上下层机库尺寸均为153*15*5米(长*宽*高),机库内部又可分为三个区域,最前段是战斗机机库,中段是俯冲轰炸机机库,后段为舰载鱼雷机机库。完工时预定搭载零式舰上战斗机21型15架(含3架备用机),九九式舰载俯冲轰炸机11型20架(含2架备用机),九七式舰载鱼雷机13型18架,合计常用载机48架,最大载机53架。但因机库容量不足(主要是因为在机库两侧与舰体之间设有居住舱室导致机库宽度不足所致),其中的8—9架需要系留在飞行甲板上。舰载机所需的燃料和弹药则由航空弹药库和轻质油库供应,两者的侧面及顶部均由25毫米厚的DS钢保护(改装后的“隼鹰”号航母还为航空汽油管加装了混凝土防护罩,以免战时航空汽油管遭受震动破损后泄露出油气)。其中航空弹药库中备有:九一式改2型450毫米航空鱼雷27条,800公斤航空炸弹54枚,250公斤航空炸弹198枚,60公斤航空炸弹348枚,炸弹和鱼雷均通过2部电动弹药提升装置运送到机库供整备员给舰载机挂装。轻质油库中则备有航空汽油300吨供舰载机使用。

“邮船变航母”-----“飞鹰”级小记

太平洋战争初期日本海军装备的主力舰载机,左为零战21型,右上为九七式舰攻13型,右下为九九式舰爆11型

对空火力

“飞鹰”级航母的对空火力由高射炮和防空机关炮组成(建造完工时),高射炮计有双联装6座(每门炮备23公斤高爆弹250发),均为八九式A1型40倍口径127毫米高射炮,配备在遮浪甲板两侧向外伸出的炮座上(由2座九四式4.5米高角测距仪提供射击诸元,后改为九四式高射指挥装置),其中左舷前部2座,后部1座,右舷前部1座,中部2座。该型炮为扩展舰队中远程防空的大型兵器,由日本火炮技师畑千代吉主持设计,1932年正式列装部队。该炮在当时依靠高仰角(最大仰角90度),较高的可靠性(炮管寿命达到1000发),以及理论上的高射速(理论最大射速14发/分)被认为是可以值得信赖的武器.但在日后的实战使用中,因有效射高不足(仅9440米),对高速目标反应较慢(与射控装置性能不佳有关系)以及单靠人力装填导致实际射速不足(约为6—7发/分)而遭到了不少批评。防空机关炮方面则选用日本海军的通用装备——九六式60倍口径25毫米防空机关炮。该炮为法式哈乞开斯式防空炮的日本版,是一种平庸的武器,转动及升降迟钝,射击时的振动也太过剧烈。另外,因使用15发固定弹药架供弹,每次换弹时必须停止射击,故实际射速仅能达到其理论值(每分钟260发)的一半。“飞鹰”级航母在完工时装备的是三联装型号,共计8座(每门炮备弹1600发),分为两个火力群(由4座九五式1.5米测距仪指挥,每2座机关炮使用一部测距仪),即左舷中部火力群和右舷后部火力群,两个火力群均配备四座三联装该型炮。随着战局的恶化,美军航空兵对日本水面舰艇的威胁与日俱增,本型舰也和其他日本军舰一样,不断进行对空强化工事,拼命加装各型对空兵器。1943年,第一次强化工事开始,两舰均被追加三联装防空机关炮4座;1944年,马里亚纳海战前又进行第二次强化工事,增设三联装防空机关炮4座,单装防空机关炮12座,使得防空机关炮总数达到28座;“飞鹰”号被击沉后,“隼鹰”号又单独进行了第三次也是力度最大的一次强化工事,共计有23座防空机关炮(三联装防空机关炮3座,双联装防空机关炮2座,单装防空机关炮18座)被加装,使得全舰的防空机关炮总数达到空前的51座。另外,6座新开发的28联装120毫米近程防空火箭炮(该炮可发射重23.9公斤的火箭推进霰弹,弹丸内装60个装满燃烧剂的钢管)也被搬上了“隼鹰”号以进一步加强防空火力。

“邮船变航母”-----“飞鹰”级小记

这幅描绘“飞鹰”号的艺术画清晰地展示了“飞鹰”级航母的防空武器布局

“两鹰”简史

“飞鹰”号于1942年7月31日在神户川崎造船工场完工后即被编入由角田觉冶海军少将任司令官的第三舰队第二航空战队。10月11日,第三舰队由特鲁克岛向南太平洋海区出击,旗下的第二航空战队将与第一航空战队形成双钳之势,围剿敢于在该海区出现的美军航空母舰。但是,在进击过程中“飞鹰”号却突然发生轮机故障,不得不提前返回土鲁克进行应急修理(后返航本土大修),从而缺席了美日航母编队间的第四次对决——南太平洋海战。1943年,完成修理的“飞鹰”号再度前往特鲁克岛,并将舰上所属的舰载机转移至腊包尔的陆上机场执行“伊号作战”。在残酷的消耗战中其搭载的舰载机被损失殆尽,不得已只好再次返回本土整补。1944年月完成整补后的“飞鹰”号终于再一次与“隼鹰”号一起开赴马里亚纳海域,踏上了自己最后的征程。6月19日,马里亚纳海战爆发,上午9点及10点30分,“飞鹰”号先后发出两批飞机(第一批23架,第二批28架)参与第一和第二攻击波。不过,这些飞往美国舰队的飞机大多一去不复返,惨死于美军凶狠的防空火力下,而在这期间,日军舰队中的“大凤”号和“翔鹤”号航母则先后遭到美国潜艇的攻击而沉没。“飞鹰”号较之同伴也就多撑了一天而已,20日晚7点32分,这艘建成服役还不到2年的航空母舰终于走到了命运的尽头。

“邮船变航母”-----“飞鹰”级小记

1944年5月开赴塔威塔威泊地的“飞鹰”号与“隼鹰”号

较“飞鹰”号早完工2个多月的“隼鹰”号则相对要幸运多了,其于42年5月3日竣工后被编入当时的第一航空舰队第四航空战队,并与“龙骧”号轻型航空母舰一起投入了阿留申攻略作战(AL作战),负责为登陆部队提供航空支援。最终,作战顺利完成,登陆部队占领了阿图岛与基斯卡岛。但由于第一及第二航空战队在中途岛海域遭到惨败,这个胜利失去了应有的价值。阿留申作战后,“隼鹰”号回到日本本土并与姊妹舰“飞鹰”号一起转属到新设立的第三舰队第二航空战队。10月26日,南太平洋海战爆发。上午7时14分,“隼鹰”号起飞了自己的第一攻击波,计有零式战斗机12架,九九式俯冲轰炸机17架。攻击队命中美战列舰“南达科他”号及防空巡洋舰“圣胡安”号各一枚炸弹,自身损失11架飞机。11时6分,第二攻击波发出,计有零式战斗机8架,九七式鱼雷机7架。在出发前,攻击队队长对出击队员发出训令:“第一目标是空母,第二目标是空母,第三目标还是空母!”这次攻击的战果是命中已经被重创的“大黄蜂”号航母鱼雷一枚,使该舰横倾达到十四度。在第二次攻击波起飞后,隼鹰号回收了第一攻击波,并从中挑出尚堪使用的零式战斗机6架及九九式俯冲轰炸机4架组成了第三攻击波并命中了“大黄蜂”号一发炸弹,自身无损失。海战结束后,“隼鹰”号与“瑞鹤”号一起回到了特鲁克岛。1943年这一年中,由于海军实行“伊号作战”,“隼鹰”号上的飞行队和“飞鹰”号上的飞行队一样也被调至腊包尔陆上机场参与作战,结果作战不但没有成功,还大量消耗了所剩不多的舰载机及配属的飞行员。最终,形同空壳的“隼鹰”号航母只能返回本土进行补充并直到1944年的马里亚纳海战才再次有了登场的机会。此次海战中,“隼鹰”号与“飞鹰”号隶属于第三舰队的“乙部队” (由城岛高次少将指挥)。 6月19日上午,日军先后发起两波大型攻击,第一波动用241架舰载机,第二波则动用了80架。不过由于美军拥有极为优秀的对空兵器及大量的直卫战斗机,日机纷纷坠海,损失惨重。6月20日傍晚,此前一直没有动作的TF58终于发现了日本机动部队,并发起大规模反击。“隼鹰”号在此次反击中被命中两发直击弹,六发近失弹,航空作战能力丧失。不过由于仍具备航行能力加之日暮迫近,得以逃过一劫。海战结束后,“隼鹰”号返回国内并在完成修理后担负起对马尼拉方面的物资输送工作。12月9日,自马公返回佐世保的途中,遭美潜水艇“马鲛鱼”号攻击,右舷机械室和舰首被命中,进水达5000吨,只好以单车勉强开回佐世保并再次进入船坞大修直到战争结束。战后于佐世保船厂被解体。

结语

作为日本民船转军舰的典型案例,日本海军对于“飞鹰”级曾寄予厚望,认为其基本具备了一级中型航母的作战效能。由于在中途岛海战中损失了2/3的主力航母,“飞鹰”号与“隼鹰”号遂于1942年7月14日一同被编入新设立的第三舰队第二航空战队,成为了太平洋战争中后期日本海军的主力航空母舰,活跃于各战场。但是由于毕竟是民船的底子,较之军舰还是有着先天的不足,不过兵力日渐紧张的日本海军也只能将其推上残酷的一线,其结果也只能是被残酷的战争洪流所淹没。

“邮船变航母”-----“飞鹰”级小记

战争结束后的“隼鹰”号,已经失去了航空作战能力

PS:今日新开的系列,军舰简约介绍,简约不简单,做良心科普,希望大家持续关注“太平洋杂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