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對生命的熱愛

在杜甫的中年遭遇了安史之亂,這場戰亂給國家和人民帶來的傷害都是巨大的。在這樣的大災變中,杜甫也失去了自己的孩子和從弟。

在《贈衛八處士》中,杜甫有詩“明朝隔山嶽,世事兩茫茫”,這是對社會動盪的描寫,也是對人世無常、生命脆弱的喟嘆。

杜甫:對生命的熱愛

他出身在一個奉儒守官的家庭內,儒家思想一直貫穿其始終,趙次公《草堂記略》謂“至其出處,每與孔孟合。”

劉熙載更說:“少陵一生只在儒家境內。”這種思想讓杜甫對人民疾苦有了極深的同情,這種同情也體現在了他對眾多生命的同情與理解之上。

杜甫“東郊瘦馬使我傷,骨骼硉兀如堵牆”對瘦馬的憐憫之情開篇就流露在了紙上。他在《早行》一詩中提到的“飛鳥數求食,潛鳥何獨驚。前王做網罟,設法害生成。”

杜甫:對生命的熱愛

這是對飛鳥的同情,也是對人類設下網羅,捕捉獵物的控訴,這種控訴一方面是作者儒家愛物思想的體現,另一方面也是面對安史之亂,人民生活疾苦,在戰亂之中每個人的生命都十分弱小,轉瞬即逝,也如同飛鳥一般。

難怪黃生評杜甫說:“寓民胞物與之懷於吟花看鳥之際”。杜甫亦說“魴魚肥美知第一,既飽歡娛亦蕭瑟。君不見朝來割素鰭,咫尺波濤永相失。”足可以見杜甫對生命的熱愛。

杜甫:對生命的熱愛

不管是大物還是小物,只要是生命,都值得尊敬與保護。而且,這種思想往往是矛盾的,在《縛雞行》中,“小奴縛雞向市賣,雞被縛雞相喧爭。家中厭雞食蟲蟻,不知雞賣還遭烹。蟲雞於人何後薄,我斥奴人解其縛。雞蟲得失無了時,注目寒江倚山閣。”

杜甫:對生命的熱愛

雞被人賣到市場上宰殺,作者體現出了同情,而如果雞活著要吃蟲子,蟲子的生命也值得同情,這樣一來這種解不開的矛盾在作者內心交織,痛苦,所以他注目寒江,陷入沉思。”另外,古人認為人與自然是交融的,人死之後,軀體變為肥料滋養草木。

曹丕《與吳質書》中,就寫到“而此諸子,化為糞壤”,杜甫《不歸》中也說到“面上三年土,春風草又生。”

杜甫:對生命的熱愛

可以說春風生草,這個草長在弟弟的墳墓上,是弟弟生命的延續,而萬千世界,茫茫自然,也是在戰亂中死亡的人生命的延續。

杜甫一直是把花鳥草木當作自己的同類來看待,《春望》中的“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用了擬人的手法——其實杜甫又何嘗只是擬人?

杜甫:對生命的熱愛

或許在老杜看來,花鳥和人一樣有著感情,他們就是生命,亦或許他們就是死去的人的再生。

就如同蜀王化鵑一般,他們在戰亂中喪生,即使化為花鳥也在訴說著這個國家的不幸。這樣,就更加可以說明杜甫“山鳥山花吾友與”的感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