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詩寫盡了泰山的雄偉壯觀,杜甫《望岳》深度翻譯和賞析

一首詩寫盡了泰山的雄偉壯觀,杜甫《望嶽》深度翻譯和賞析

一首詩寫盡了泰山的雄偉壯觀,杜甫《望嶽》深度翻譯和賞析

【題解】

這首遊覽詩全篇以“望”字貫穿,前四句寫望中所見,五、六句寫望中所感,七、八句寫望中所想,從而顯示了感情與自然浩氣溝通的心理過程。全詩遣詞峻刻,雄奇偉岸;篇末用典,由望嶽而生登臨之想,表現青年杜甫不因文戰失利而氣餒,高自期許,壯志凌雲的大氣。

登泰山而曉天下“的格言廣為人知,而杜甫更能進一步的知道其出自《孟子。盡心》篇,而這恰恰是讀透這首詩的關鍵。所謂”盡心“意思是盡其心而與天道相通。

一首詩寫盡了泰山的雄偉壯觀,杜甫《望嶽》深度翻譯和賞析

【原文】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譯文】

泰山啊你究竟是何等的景象?從齊到魯都看不盡鬱郁蒼蒼。

你凝聚著大自然的神奇秀美,把山北山南分成昏暗和明亮。

看那雲氣迭起令人胸懷激盪,極目遠望歸去的飛鳥更遼曠。

我一定要登上那泰山的峰頂,把那些低矮渺小的眾山環望。

一首詩寫盡了泰山的雄偉壯觀,杜甫《望嶽》深度翻譯和賞析

【賞析一】

全詩可分兩大層,都是切著“望”字寫的。

前兩聯為第一大層,著力寫泰山的整體形象。

開頭一句“岱宗夫如何”,以一句設問統領下文。二句的“齊魯青未了”自問自答,生動形象地道出泰山的綿延 、高大。“青”字是寫青翠的山色,“末了”是表現山勢座落之廣大,青翠之色一望無際。這是遠望之景。“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寫遠望所見。詩人想說的是,你想知道泰山是個什麼樣子嗎?請看,它那蒼翠的山色掩映著遼闊無邊的齊魯大平原。這是借齊魯兩地來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參天聳立的形象。

一首詩寫盡了泰山的雄偉壯觀,杜甫《望嶽》深度翻譯和賞析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這是近望所見。“造化鍾神秀”是說泰山秀美無比,彷彿大自然將一切神奇秀麗都聚集在這裡了,一個“鍾”字生動有力。用的是虛筆。下句寫泰山的高大,這是實寫。“陰陽”分指山的南、北兩面,山南先得日光,故易曉;山北日光不到,在曉猶昏。“割”字煉得極好,從山的北面來看,那照臨下土的陽光就像被一把碩大無朋的刀切斷了一樣,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後兩聯為第二大層,也寫了泰山景物,但著力表現的是詩人的感受。

“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寫的是實景,乃細望所見。“蕩胸生層雲”描寫山腰雲霧層層繚繞,使胸懷滌盪,騰雲而起,用“層雲”襯托出山高。“決眥入歸鳥”,是瞪大了眼睛望著一隻只飛回山林中的小鳥,表現出了山腹之深。一個“入”字用得微妙傳神,好象一隻只小鳥從遠處徐徐而來,又徐徐而去,足見山腹是何等深遠了。詩人抓住這兩個景物細節表達了心情的激盪和眼界的空闊,然後順理成章地寫出了他心底的願望:“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 “會當凌絕頂”中的“凌”字,表現了作者登臨的決心和豪邁的壯志。用在這裡卻有深刻的含義:它不止是詩人要攀登泰山極頂的誓言,也是詩人要攀登人生頂峰的誓言。

一首詩寫盡了泰山的雄偉壯觀,杜甫《望嶽》深度翻譯和賞析

【賞析二】

詩中以飽滿的熱情形象地描繪了這座名山雄偉壯觀的氣勢,抒發了作者青年時期的豪情和遠大抱負。

六句實寫泰山之景。

開頭一句“岱宗夫如何”,以一句設問統領下文。二句的“齊魯青未了”自問自答,生動形象地道出泰山的綿延、高大。“青”字是寫青翠的山色,“末了”是表現山勢座落之廣大,青翠之色一望無際。這是遠望之景。

一首詩寫盡了泰山的雄偉壯觀,杜甫《望嶽》深度翻譯和賞析

三、四句是近望之勢。“造化鍾神秀”是說泰山秀美無比,彷彿大自然將一切神奇秀麗都聚集在這裡了,一個“鍾”字生動有力。“陰陽割昏曉”,突出泰山的高聳挺拔,高得把山南山北分成光明與昏暗的兩個天地。“割”字形象貼切,給參天矗立的山姿賦予了生命力。

五、六兩句是近看之景,並由靜轉動。“蕩胸生層雲”描寫山腰雲霧層層繚繞,使胸懷滌盪,騰雲而起,用“層雲”襯托出山高。“決眥入歸鳥”,是瞪大了眼睛望著一隻只飛回山林中的小鳥,表現出了山腹之深。一個“入”字用得微妙傳神,好象一隻只小鳥從遠處徐徐而來,又徐徐而去,足見山腹是何等深遠了。

最後兩句想象中的登山之情,仍是“ 望”,而不是“登”,是作者由望景而產生了登臨的願望。“會當凌絕頂”中的“凌”字,表現了作者登臨的決心和豪邁的壯志。“一覽眾山小”,寫詩人想象中登上絕頂後放眼四望的景象,其他的山在泰山面前顯得低小,以此襯托出泰山的高大。

這首詩的題目是“ 望嶽”,全篇緊緊抓住“望”字寫景,寫景中又處處烘托著一個“高”字。從而把泰山的萬千景色、高大的氣勢渲染得纖毫畢現,令人如親臨其境。故此《望嶽》一詩,成為歷代描寫泰山的佳篇,被人們傳頌不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