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墉教育之道:教育应该有温度,行善是每个人自己的事

这几天,湖北当地的红十会系统遭到网友的吐槽,大家主要质疑的是其在捐赠物资分配等方面做得不到位、透明度不够、效率跟不上。疫情如此严重的灾难当头,令人着急又痛心。

这让人想到贵州身高1米35体重只有43斤的女大学生吴花燕的离世。据悉,以吴花燕名义发起筹款的公益平台“9958儿童紧急救助中心”类似“募款100万却只给了吴家人2万”的行为曾多次发生。

于是一时之间,“慈善”“公益”“捐款”又成为了人人喊打的对象。

这不是“行善”的第一次翻车,可能也不是最后一次。前有“郭美美”“水滴筹扫楼”,再不久前也有“女孩专项春蕾计划救助男孩”的违规操作,如今出现这更令人心寒的“百万善款只给2万”,一步一步,消磨着人们心中的善与爱。

所以,我们便高喊着“再也不受骗了”而拒绝一切慈善?

刘墉教育之道:教育应该有温度,行善是每个人自己的事

华人作家、知名亲子教育专家刘墉在新书《终身教养》中有这么一篇文章,《做好好人好事》,文章开头是这样写的:“你可以不行善,但是千万别在他人行善时冷言冷语”。

刘墉说了这么一件事,南亚海啸的时候,他的一位好朋友捐了许多钱。有人说当地政府腐败,只怕外面人捐十块钱,到灾民手里也就只有一块钱了。而他的好朋友只是淡淡一笑说:“毕竟还有十分之一到了灾民手里,如果我们都拿着个当借口,不捐了,他们不是十分之一也拿不到吗?”

刘墉教育之道:教育应该有温度,行善是每个人自己的事

其实捐钱并非义务,也不一定人人有能力。只是有些“口号”喊的多了,一个传一个,众口铄金,甚至成为一种迷信——“都是内幕”“就是圈钱”“小心被讹”“全是骗子”,那麻烦可就大了。信任的建立可能需要比树木成材更久,但崩塌往往只在一瞬间。

刘墉认为,行善绝对是一件应该衷心愿意,而且量力而为的事。换句话说,行善其实是每个人自己的事,不容外人置喙。

有些人自己不做也就罢了,如果非但不做,反而用自己的处世原则“教育”别人,见到他人行善就冷嘲热讽“人傻钱多”,或是“沽名钓誉”,甚至找到这样那样的社会事件就猛力宣传,阻止他人行善,这便是行恶了!

刘墉教育之道:教育应该有温度,行善是每个人自己的事

或许在经历了这么多的“爱的失守”之后,我们更应该往积极地方向去做些什么。刘墉在文中呼吁大家,“用积极的态度去监督公益团体,用牺牲的精神去奉献爱心,用宽容谅解的心去接纳可怜人”,一方面严惩忘恩负义、发苦难财的那些人,一方面对见义勇为、慈善捐助有实质的补偿或奖励。或许他们也不会要,但收不收是他们的事,给不给却是公理之在、公道之在、公义之在,没有公义的社会,便很难有公益。

刘墉在文章的最后警醒的发问:“小悦悦是谁杀的?”——“第一次是人轧的,第二次是社会轧的!”

如果放任“明哲可以保身”“捐款都是傻子”这种理念继续存在蔓延,那么下一个“吴花燕”事件的时候,整个社会都是共犯!

虽然有些事很“凉心”,但教育应该有温度,教导人们拥有良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