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黨蔭城村——千年鐵府蘊潞商精魂

長治市上黨區蔭城鎮蔭城村,是一個在歷史上大名鼎鼎的村子。潞商從這裡發源,又從這裡走向全國,它以繁盛數百年的鐵貨貿易,向世人展示了潞商的財富與氣概。雖然大多數情況下,蔭城鎮、蔭城村不太細分,但是,不可否認的是,蔭城村是蔭城鎮的中心,在長達 2000 多年的鐵文化歷史發展中,鐵貨屯街塞巷,進而行銷天下,鐵貨貿易將潞商輝煌推至巔峰,潞商又將鐵文化、財富積累留給了蔭城。

至今,蔭城村的老街上,依然保留著明清店鋪和字號舊址,當鋪、貨棧、客棧、商號、騾馬店、花店等,尤以各種鐵貨店為多,許多店面匾額字號仍在,古商業風貌濃郁襲人。它是山西明清古村鎮的傑出代表,商業脈絡清晰, 建築格局鮮明,是研究明清時期潞商發展的重要實物證據。蔭城村位於上黨區(原長治縣)東南部,身處長治市區、壺關縣、晉城高平市、陵川縣交界處,是交通樞紐。

上黨蔭城村——千年鐵府蘊潞商精魂

村子四周有山有水,自古就是個風水寶地,又因為有著豐富的煤鐵資源,明代就以生產和銷售鐵器聞名於世, 有著“萬里蔭城,日進斗金”的美譽。

筆者曾經 3 次尋訪蔭城村,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這裡濃厚的商業文化氛圍,眾多不同歷史時期的建築遺存,精美絕倫的磚木石雕藝術,匠心獨運的細節裝飾, 都深深吸引著筆者。下面,請跟隨筆者的腳步,帶你觸摸黑鐵故里的堅硬與柔軟。

千年鐵府富家宅,寸土寸金巧安排

蔭城村,至今有 2500 多年曆史,比之聞名海內外的平遙古城也不遑多讓。最早在春秋時期,就因為煤的開採,進而成為鐵器生產的集散地。東西漢時,這裡駐有鐵官。到了明代,全國建立了 13 個鐵業所, 蔭城就是其一。清乾隆時期,蔭城的鐵貨銷售進入鼎盛期,鐵貨行銷大江南北,並出口日本、朝鮮、印度、伊朗等國。

當時,在以蔭城村為中心的蔭城鎮,九省二十七縣商賈雲集,店鋪林立。家家豐裕,戶戶殷實。只是走到近代,曾經輝煌的黑鐵歷史都已翻篇,昔日的商業繁華都成了過眼雲煙。最近,筆者在蔭城古鎮文旅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郭向榮的陪同下,實地走訪了這個因鐵貨貿易而聞名遠近的中國傳統村落。

蔭城村和別的傳統村落最大的不同就是,它是一座商業村落,處處洋溢著濃郁的商業氛圍。2 縱 7 橫的幾條街道上,密佈著 500 多家各種店鋪。一拐入蔭城村老街巷,恍如電影鏡頭的切換,四周的嘈雜一下子靜了下來,前後左右一看,盡是古香古色的店鋪門面,一種古樸蒼勁的氛圍一下子將我們包圍。

雖然這些店鋪大都經過改造,有的砌起了牆,有的分割改成了數家,但依然能看出過去臨街店鋪門面的特點:店鋪臨街的一面都是一塊塊門板,開門就是一塊塊卸下門板,打烊就是一塊塊上上門板。有叫排門的,也有叫板搭門的。這些店鋪以前都有出廈,猶如搭出的棚子,後來為了拓寬街道,都拆除了,只留下一個個焦黑的梁枋截面,或方或圓,粗大而醒目, 昭示著曾經的輝煌。

走訪蔭城村,最大的感受就是這個村子有錢,非常有錢。由於資源優勢帶來的經商曆史傳承,潞商重信譽、會經營,加之鐵貨產品種類齊全,積累了巨大的財富,所以整個蔭城村的房屋建築幾乎都是條石做基礎的二層青磚瓦房,土坯房或半土坯房極少見到, 而且這些磚瓦房不論佔地大小,都在門樓、窗戶、屋脊等處做了精美的磚木石雕處理,處處彰顯自家財力和不凡。

上黨蔭城村——千年鐵府蘊潞商精魂

我們一路向南緩坡而上,仔細走訪了老東街、館街、北街、西街等明清時期的商業聚集區。一路走來,古店鋪鱗次櫛比,店面大小不一,有許多招牌猶在。據郭向榮介紹,目前,蔭城村現存民國以前的傳統建築有5000 多間,將近 300 戶,商家門店 500 多家。比較有特色、保存相對完好的明清宅院有 18 戶,其他還有寺廟、戲臺、祠堂、門店等眾多古建遺存。

由於這些商業街都是自然形成的,不存在規劃,所以這些街道沒有筆直的,大都隨形就勢,或彎或坡,而且街巷很窄,基本在 3 米左右,甚至有的更窄。即便如此,這些現在看起來又窄又破舊的小巷子,卻是當時繁華的鐵貨交易中心。這也造成了蔭城村不像村,更像一個城鎮的富庶場面。

郭向榮介紹說,蔭城村因為是鐵貨交易中心,所以土地用寸土寸金來形容,一點也不誇張。這也導致了蔭城村中心的各式建築密集分佈,格局上不太講究。

當然,這個不太講究是相對概念,也就是,能講究時當然要講究,房屋建築嚴格按照四合院的規制來建造,平面呈矩形,房屋朝向也是正南正北佈局;不能講究時,比如空間狹小或前店後院的建築,那就能做到哪一步算哪一步,能蓋房、能立足就行,禮制規矩、風水忌諱就都顧不上了。如果看村子的航拍圖就能看到,以館街為中心東北片區的房屋建築,大都是不規則的,橫豎斜都有,看不出規矩來。

即便如此,也不影響它的繁榮。大家可以想像一下, 蔭城村佔地面積也就兩平方公里多點,容納了 500 多家商店,當年那是何等的繁華與擁擠。

花店圪廊紅燈區?鮮卑土豪阿那其?

走訪蔭城村,有幾處是必去的。其一就是眾多外人口中的煙花巷,當地人稱花店圪廊。因為名稱的敏感性,導致眾多參觀遊覽者興致勃勃。

花店圪廊位於老東街中段路北,是一條彎彎曲曲的窄小死衚衕,共有七八戶人家,巷子裡所有的凸起牆角都做了抹角處理,俗稱“轉彎抹角”,防止行人磕碰。

這條巷子獨特別緻的地方在於,站在巷子的任何一個位置前後望,一次只能看到一戶人家的門樓,而站在每一家門樓下左右望,都看不到另一戶。據說這是保護男女私情的巧妙設計,滿足了常年在外商人的生理需求。這是筆者第一次走訪時聽到的傳說,除了有這個傳說之外, 花店圪廊在滿村的明清建築中倒也沒啥出奇的。

上黨蔭城村——千年鐵府蘊潞商精魂

郭向榮介紹說,這些都是以訛傳訛。蔭城村寸土寸金之地,哪裡有可能專門設計出一條曲裡拐彎的煙花巷?再說,巷子裡的房屋格局也看不出任何青樓的痕跡。要說明清時有青樓妓院紅燈區,老東街往南的一個叫東圪廊的巷子裡,一處名為秧歌院的地方最有可能。但那也僅僅是猜測,沒有明確證據。

筆者查了下資料,發現這還真是一個望文生義的訛傳。花店圪廊別看窄小,當時是西路客商在這裡販賣棉花的場所,棉花店鋪集中,花店圪廊得名於店鋪類型,和後世訛傳的煙花巷沒有一毛錢關係。

其實,也不能怪現代人聯想能力太豐富。要知道,漢語詞彙的發展太迅速了,以前有明確語義的詞彙,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增添新的語義,若不考慮時代背景,很容易望文生義,造成訛傳。

就拿“花”字來說。上世紀 80 年代以前,一說花店,必然是指賣棉花的店鋪,買花就是買棉花, 絕不會想到鮮花店,更和花街柳巷不沾邊。現在呢, 一說花店,沒有誰會想到是棉花店。望文生義加上胡亂聯想,花店圪廊就此沾上了一些汙濁味。

蔭城村的財富在房屋建築的細節上最能充分體現。寸土寸金之地,空間上受侷限,房屋就在用料上、裝飾上下功夫,以此來彰顯財力。這裡就有一個典型的清代二層四合院,保存完好,門樓的木雕、屋簷下墀頭的磚雕精美絕倫,吸引了眾多專家學者的目光,這就是後圪廊 4 號院,門牌為六區 19 號的“阿那其居”。

這家門樓是非常少見的兩層樓式,上下兩層都有精美的木雕圖案,裝飾精美繁瑣,極盡豪華。大門門匾上題“阿那其居”四字,上面的闌額正中是摺疊飄帶形的高浮雕麒麟圖案,兩邊是對稱的 3 對獅子嬉戲繩子圖,眼睛、鬍鬚、舌頭等活靈活現, 表情生動。這種獅子嬉戲繩子的圖案非常常見,寓意是“繩繩(生生)不絕、獅獅(事事)如意”。

二層過樑上設半人高的木欄杆,飾以荷花,最上面的闌額是以寶瓶、几案(寓意平安)為主題的深浮雕,寶瓶斜插花枝,花枝搖曳,几案規整,正中是帶光芒的太陽圖案。兩處闌額的木雕佈局精巧,圖案寓意吉祥,雕工精細靈動。

門匾上有“阿那其居”四字的宅院,蔭城村共有 3 處,其他兩處只是普通而已。有人據“阿那”兩字為西北少數民族鮮卑族姓氏,得出結論說,這是鮮卑族後裔在蔭城經商、然後定居的實證。

其實這也是望文生義的想當然。“阿那”確有鮮卑族姓氏的義項,但據此解釋為鮮卑族後裔的住宅, 卻有些牽強附會。照此解釋,“阿那其居”的含義就是阿那的居所,也就是俗稱的張府、李府之意。

這是不合常理的,首先,像這樣將姓氏標誌放在門匾上的房屋極為罕見,皇帝賜過爵號的王公貴族例外。其二,即便是這樣,房屋格局尤其是門窗的雕刻圖案也應該有些異域風情。看 4 號院的門樓、簷下墀頭雕刻圖案,依然是漢文化裡常見的珍禽瑞獸吉草祥花,比如麒麟、瓶花、几案、荷花等,絲毫不見一絲異域風情。僅有少見的太陽圖案,也難說是異域獨有。第三,“阿那”兩字在古漢語常見的含義是柔美、茂盛之意。“阿那其居”四字可以比照其他格言類匾額理解為“興盛安居”,與大雲路西街 26 號的三字匾額“安之居”類似,這也符合大門匾額使用的常情。

詩經《小雅·魚藻之什》裡也有“王在在鎬,有那其居”的句子,意思為“大王在哪兒?現住在京鎬, 那可是安居快樂的好地方”。

以上簡單分析足以說明,將“阿那其居”看成是鮮卑少數民族定居蔭城村的實證完全是望文生義的臆測,不能作為蔭城村包容外來人的證據。有興趣者大可展開詳細研究。

烘爐煉出千般鐵,蔭城鐵貨萬里傳

蔭城村以鐵揚名,鐵是蔭城村的魂,更是蔭城村的根,自古就有“千年鐵府”的美譽。作為明清之際冶鐵和鐵貨交易的中心,蔭城村以及周邊村莊幾乎家家有鐵爐,戶戶會打鐵。鼎盛時期,各類鐵爐達到1879 座(包括壺關、長治),制鐵工匠 13000 餘人。

蔭城鐵貨匠人在千百年的薪火傳承中,鐵器製作技藝日益完善,品種逐漸豐富,使得最終的產品工藝考究、質量上乘、經久耐用,形成了顯著的口碑效應和品牌優勢。蔭城鐵器產品涵蓋了軍事器械、生產生活用具、祭祀禮器等各方面,產品全、品種多、分類細。比如,鍋碗瓢盆桶、刀剪斧鋸錘、犁鋤钁鍁耙、釘鎖繩壺鏊等等,每一大類又細分為不同規格的小類,

上黨蔭城村——千年鐵府蘊潞商精魂

總計有 2800 多個品種(一說 3200 多種)。因此有諺語這樣稱讚:“千雜貨萬碎貨,蔭城鐵貨沒數目”。蔭城的鐵器製品不僅是數量多到令人吃驚,質量也好到不可思議,拿來和今天的一些產品相比也毫不遜色。比如說椽釘,當時人稱有三絕:上尺絕——長短粗細分毫不差;上秤絕——九個一斤,數準秤平; 入木絕——入木生根,牢不可拔。至今在老街後圪廊巷子裡,還有個明顯的“瑞盛釘店”的招牌高掛在店鋪門頭。

當然,即便是蔭城村全村老幼齊上陣,家家開爐打鐵,再加上週邊村子一起擼起袖子大幹,鐵貨產量也很有限,絕對達不到“日進斗金”的成果。那為什麼蔭城村能吸引九省二十七縣的商賈雲集在此呢?原因很簡單,那就是咱潞商重信譽、善經營,將一個小小的村子打造成了名揚中外的鐵貨集散地。

當時,周邊市縣的鐵貨都要先運到蔭城再進行分銷,比如壺關縣、高平縣、陽城縣、晉城市等。這些地方的產品遠的上百里,近的也有幾十裡,但無論遠近, 大批量鐵器產品都要運到蔭城,再打上蔭城鐵貨的招牌才能售出。當時有一句順口溜這樣說道:“高平鐵、晉城炭、離了蔭城不能幹”。這些事蹟在《明史》《潞安府志》《長治縣誌》等典籍中均有明確記載。

讀者千萬不要以為這個“蔭城製造”的牌子可以隨便貼,那就大錯特錯了。在千百年的傳承發展中,蔭城村的制鐵業形成了嚴格的產品檢驗制度,東南西北各路客商對鐵貨各類產品有嚴格的驗貨收貨標準,濫竽充數在蔭城村是混不下去的。

比如,當時流傳的普通驗貨標準就有十種之多,諸如固定規格檢驗,按形狀、重量、容量、尺度、顏色檢驗, 按配套數量、工藝標準檢驗等等。如一種叫三五板釘的鐵釘,標準是一斤必須 35 個,每個長短粗細必須一致。在沒有工業機械化之前,這樣的標準是相當高的。

產量大、品種全、質量好、標準高,加上潞商的誠信經營,造就了蔭城鐵貨行銷全國乃至外國的壯觀場面,交易額年均達到驚人的 1000 萬兩白銀,大致相當於現在年交易額達到 20 億元人民幣。參照晉商經營茶葉的利潤(高峰期 45%—120%)來算,即便是按 20% 的利潤率(實際要遠高於這個比率),以清初的白銀黃金比價為 8:1, 大致換算下,日進斗金還說少了。

在現在的蔭城村老十字街西北角的“永興久”院落裡, 熱愛家鄉黑鐵文化的蔭城人原建國開了一家蔭城鐵器展覽館,館內陳列了原建國收集到的近兩千件鐵器實物。在這裡,可以親眼見證一下蔭城鐵貨的風采。

重商崇儒有內涵,家風家教隱約現

漫步蔭城村街頭,可以發現,這裡幾乎家家門楣上都有木雕或磚雕匾額,或浮雕、或淺刻,或繁複、或簡單, 大量的各式匾額都保存下來,留給後人一筆寶貴的文化財富,也成為研究蔭城村商業文化的一個佐證。

數千年來,匾額因其書法、雕刻、位置的顯著性,融中華傳統文化之辭賦詩文、書法篆刻、建築藝術為一體, 深遠寓意與精美建築相互輝映,和諧統一,已成為各式建築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透過匾額的辭文選用、處理方式, 能看出主人的家風家教、精神訴求和價值取向,折射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之光。

明朝中葉,重商思想開始流行,促進了商品經濟走向繁榮,地處上黨盆地的潞商憑資源優勢崛起,蔭城村巨賈大商紛紛脫穎而出,有“東劉西李南董北趙”四大家族並起。但這並不意味著這些商人就此唯利是圖、滿身銅臭味。與此相反,傳統的士農工商等級觀念依然佔據了主導思想,蔭城人重商但依然崇儒,注重自身修養和儒家的家風傳承。這一點,從蔭城村那些保存至今寓意深刻的大門匾額上就能窺見一二。

先說商。蔭城村以鐵聞名,以商致富。除了商業街巷店鋪的門楣上是商號名稱(比如永記鐵莊、瑞盛釘店、天德老店)外,還有其他寓意深刻的和經商有關的辭文。

最繁華的井坡街口,舊店鋪門楣上有四字匾額“日中為市”。出自《易經 • 繫辭下》:“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 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雖然用前四字,其實意指後四字“各得其所”,買賣雙方都得到滿足。看人家商人這內涵、這心胸。

上黨蔭城村——千年鐵府蘊潞商精魂

後圪廊西口,六區 1 號,殘破的門楣上有兩處木雕匾額“不欺三(尺)”、“滋利惟(誠或信)”, 原匾各殘缺一字,括弧內文字為筆者推斷添加。有這樣的經商理念,加上當地的煤鐵資源,難怪蔭城鐵業能長盛千年不衰。

西街躍進門內,有一戶人家門楣匾額上題著“有無化居”四字。出自《尚書• 益稷》,“懋遷有無化居”,就是貿易交換,互通有無的意思。主人的訴求,通過古文含蓄地表達出來。

再說儒。無論再怎麼富裕,在這些潞商的家裡, 依然施行的是儒家的教育。商風濃郁之地,儒家文風尚存。比如:老東街一戶人家的門楣匾額是“樹德務滋”,語出《尚書·泰誓下》:“樹德務滋, 除惡務本。”意思是向百姓施行德惠,務須力求普遍。

老東街 35 號匾額是“寶樹流芳”。看到“寶樹” 二字,可以推測主人家的姓氏八九不離十為謝。源自東晉謝安的典故:“孝武帝見謝安家堂前瑞柏枝葉繁茂,不禁贊曰‘是謝家之寶樹也’,並親書謝安宅為‘寶樹堂’。”從此,寶樹堂成了謝氏堂號的代表。

大雲路南街一戶人家的大門雖然經過了翻修,但依然保留了門楣上的磚雕匾額“作德心逸”。這句是出自《尚書 • 周官》,大意是:積德做好事的人,心地坦然,無憂無慮,事情一天比一天順心。寄寓了主人的一片希冀。井坡街21 號院匾額是“敦行不怠”。取自於《禮記·曲禮上》中“博聞強識而讓,敦善行而不怠,謂之君子。” 意思就是勉力去做不懈怠,強調動手能力、實踐作風和對道德的踐履。

這裡僅僅舉了幾個例子,其他還有“與德為鄰”“履中蹈和”“天賜純嘏”“長髮其祥”“里仁為美”“君子攸寧”“光前裕後”“耕讀傳家”等等一系列來自中國傳統文化經典著作中的精華詞句。雖然我們現在看到的各式匾額都有不同程度的損壞,或者字跡漫漶、或者殘缺不全。但尋根問底細琢磨,還是能清晰地勾勒出一幅幅修身齊家經商的畫卷。

這些句子無論是講求修身修德,還是與人為善,亦或是彰顯家世風範,都和如今社會倡導的核心價值觀是如此的一致。這不正是我們國家傳承數千年的精神財富嗎?漫步蔭城村的大街小巷,處處都能感受到千百年來鐵商的輝煌遺蹟。這是一段完整的可觸摸的商貿歷史, 品目繁多的鐵貨樣本留下了它的精魂,鱗次櫛比的店鋪留下了它昔日的風華,構築精巧的華堂美舍顯示著它的富庶,寓意深遠的自勵匾額展示著它的文化底蘊。

蔭城村,不僅蘊含著潞商鐵一般堅韌不拔、開拓進取的黑鐵精魂,還蘊含著誠信經營、“義中取利”的儒商根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