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神經官能症跟心臟病有什麼區別?

神經衰弱


發生在心臟的毛病都可以叫做心臟病。從組織結構來分,一種主要表現在心神經方面(指揮系統),另一種表現在心臟結構改變上-----冠狀動脈供血供血及心肌、瓣膜變化方面(器質形狀結構變化)。

心臟神經官能症,又叫神經性血循環衰弱症、焦慮性神經官能症等,主要表現在心臟指揮系統方面----神經的問題,也有是心微血管堵塞導致神經濡養不足,出現功能異常的現象。

常見症狀有心悸、心前區疼痛、頭暈、失眠、多夢、胸悶、氣短、呼吸困難、疲乏等。患者自覺症狀顯著,但多無心臟血管病理性改變。

該病大多發生於青壯年,以20~40歲最多,多見於女性,尤其是更年期婦女。發病的主要因素與患者存在焦慮、緊張、抑鬱、憂愁等不良心理有關,也與環境因素、工作壓力過大、極度疲勞、其他疾病或醫生解釋不當等不良因素有關。

而通常理解的心臟病主要是指器官的結構和形狀變化上:

如慣心病就表現在心臟的主供血動脈冠狀動脈的結構發生了變化---堵塞或半堵塞;

擴心病表現在心臟的肌肉肥大,導致瓣膜閉合不能嚴絲合縫,泵出的血液有迴流現象;

先天性心臟病主要表現在先天發育不全,心臟瓣膜缺損,閉合不嚴。


碎片時間話健康


心臟神經官能症就是心臟病的一種。

心臟有神經,肌肉,血管,瓣膜。

神經的問題叫心臟神經症。

肌肉的問題叫心肌病,有擴張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

瓣膜的問題叫瓣膜病,比如說風心病,就是典型的瓣膜病。比如說二尖瓣脫垂,腱索斷裂。

心臟神經症,雖然極其痛苦,但是他沒有生命危險。也不會造成心衰。西醫也沒有什麼好辦法。既沒有診斷的好辦法,也沒有治療的好辦法。

既不用放支架,又不用做射頻,也不用搭橋。沒錢沒意思,也就不關注。不用貴的耗材,或者貴的藥,就沒有人花錢去宣傳。

這樣過了好幾十年,醫生好多人都不知道有個心臟神經症了,患者都是聽醫生宣傳的,當然就更不知道,結果搞得心臟神經症不是心臟病一樣。

第一,按抑鬱症治是不對的,雖然會有一點兒效。

第二,在中醫上這屬於臟腑失調。只要找到靠譜的中醫,治治應該有效。

第三,我用生物針加湯藥治療,效果非常好。

但是:

我只治療看起來很理性、客觀,看起來像正常人的。

訴說起來沒完,看起來不正常,被周圍人認為是精神病的我不治。

馬寶琳研究中西醫結合治療心臟病20餘年,用生物針加湯藥,治房顫、早搏、室上速,不射頻。

馬寶琳觀點來自於臨床實踐和獨立思考,和抄書的科普有很大不同。


馬寶琳中醫治房顫


心臟神經官能症跟心臟病有什麼區別?

心臟神經官能症,也叫神經官能症,是指由於焦慮不安導致一系列圍繞心臟不舒服,有症狀的心理疾病,現在普遍叫疑病症,有的叫植物神經紊亂,解決這類問題主要從改變患者不合理認知,建立新的思維程序,優化個性,培養自信等角度開展,這幾個問題解決了,症狀就基本消失,可以不使用任何藥物。

心臟病,確切的叫心血管病,包括心梗,冠心病等,給人的錯誤理解是心臟出了問題,實際更多的是血管於堵,血管老化失去彈性,造成血液不能及時完成供血任務,心臟出現了各種不舒服,雖然是心臟不舒服,但是供血出了問題,所以解決的重點是疏通血路,醫院常做的是支架,就是把血管用合金架支起來,利於血液流過。

這兩種本質是不同的,但發作的時候症狀相似,所以很多人誤把官能症看成是心臟病治療。準確的把握兩種病的病因,有利於正確治療,及時康復。


霍體清


中醫稱心腎不交,常因心腎兩虛所致,表現如盜汗健忘膽怯,腰痠背痛,覺心臟大力跳動,無故煩燥,冒冷汗臉色蒼白,胸悶心慌,心悸氣短,精神疲勞全身乏力,全身竄痛,多夢睡眠不佳,劇烈頭暈時伴有嘔吐症狀,無法集中精神想事情,胸痛,頭暈痛,頭腦不清晰恍惚,手微顫抖無法勞作等



心臟神經官能症總結來說,就是身體體質太虛弱引起的一系列身心問題,最主要是要是要養心。

屬於心理病引起的一些軀體不適,身體沒有質變。我以前也得過,實在是折騰了一年,慢慢體質好了就沒啥了。

我以前性格執拗,不聽勸,因為得病,自己的很多弱點和毛病倒是得到了給改過來了。

前段時間心情不好,身體不舒服,唸了念《心經》,整個人放鬆了,可以建議你試試。再有就是要積極向上,把心結解開,就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