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大清没有像印度一样完全沦为殖民地,而是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老兵东雷


清朝之所以没有像像印度一样完全沦为殖民地,而是半殖民地。这一点,原因有多种。


首先,英国在1757年开始正式对印度次大陆动手的的时候,印度,或者说印度次大陆是一个处于群雄并立的状态。由于莫卧儿帝国在1710年代的衰落,导致其对印度的控制力越来越弱,到1740年代所能实际控制的范围只剩下德里等少数区域。其原先的势力版图内,越来越多的地方势力开始脱离莫卧儿帝国的控制或者附庸状态,特别是马拉塔人他们在脱离后与莫卧儿越打越强,甚至在1760年代有统一印度的趋势,不过后来被来自伊朗的阿夫沙尔王朝打败而丧失了统一印度的可能性。也间接帮助英国更深入的殖民印度。另外印度各区域的宗教、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很大,早期有莫卧儿帝国的震慑下尚可在表面上掩盖,但随着莫卧儿帝国的衰退,这种问题越显越大。

而与之相比,英国在1840年面对的清朝是一个早已完成大一统的国家。这不同于印度历史上几个王朝的相对统一,而且清朝在疆域的控制力度上也不可谓不够强。另外在民族问题上清朝也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过由于汉族的比例所占的分量极高,差不多是就成或更多。而且其他一些民族也尝试着汉化。故而在民族问题上没有印度那么明显。

尽管英国在1840年面对的清朝也是一个走向衰落的国家,但是没有莫卧儿帝国那么严重。至少清朝对地方的控制力度还是很强。

而面对印度这种分割局面,英国东印度公司采取拉一派打一派的策略。并且对印度的征服也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慢慢的缠食印度各势力并进一步分化与东印度公司为敌的势力。而英国自1757年对印度开始深入的殖民后,对印度的征服过程大致可分四步,分别是1757-1760年代、1780年代、1790-1810年代、1857-1860年代。而英国实际上到1810年代已经控制了印度绝大部分区域。这期间,一个又一个强敌被英国东印度公司消除掉,这包括了马拉塔人、迈索尔人等等。

再就是英国的需求问题,英国在1840年发起鸦片战争的时候,英国对拥有印度等殖民地就已经很满足了。并且对于一个海权国家英国来说印度的战略地位和价值相对清朝而言更加重要。印度的地理位置直接处于东亚和中东海上交通枢纽的中央地带。而且英国在1824年还控制了新加坡这一远东贸易航线的重要咽喉。与之相比,处于东亚的清朝就显得不如了,当时太平洋的贸易显得还很次要。尽管地理大发现早已完成,但东亚对西方人而言依然如同世界的另一边。说的简单点位置偏僻。所以在晚期时期,除了俄国这个土地欲望极强的国家外,其他诸如英国、法国这样的国家一开始只是想要点钱和几个重要的沿海地区。

而在需求问题上,在19世纪晚期欧洲各国对非洲的兴趣远强于对清朝的兴趣。

最后一个原因就是国际形势的问题,在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后,西方各强国,甚至日本也开始想要逐步缠食清朝。而清朝在进入20世纪后其疆域内的大部分地区已经实际上被各列强瓜分。但是列强之间各有算盘,谁都不愿意对方独吞,最后大家都给清朝留了一口气,而没有直接吞掉整个清朝。而清朝对他们而言如同提款机一样。


黎塞留的野望


英国用了250年的时间才将印度吞并,1840年进入“大一统”的中国时,面对的是完全不一样的欲殖民对象和新的国际环境。

(1)英国用了250年的时间,才彻底吞并“一盘散沙”的印度

英国在1600年代逐步入侵印度。经过两个世纪的殖民,在1858年印度民族大起义后,英国政府取消东印度公司,开始直接管理殖民地,印度莫卧儿王朝也正式结束。

在250年的历史中,英国通过与部分土邦合作打倒另外一批的方式,逐渐控制印度。印度历史统一时间较短,更多的只是文化统一,历史共同记忆不多。

再加上,种姓制度的桎梏导致精英阶层臣服国家也就臣服了。印度相对更容易占领。

(2)中国则具有“儒家思想下的大一统思想”基础,对于外敌有着天然地抗拒

与印度不同,中国则因为有儒家思想两千年的统一流传,使得民众对清廷的认同感要比印度强得多。虽然,清朝也是少数民族政权,但自康熙中后期,清廷就继承了中国封建统治者的传统统治方式——汉人聚居地采用儒家、各少数民族采用原有宗教的思想统治。在乾隆朝开始就已经对清廷具备认同感。

义和团运动就是典型代表,还有如“捻军”也仅是传统的反官府起义。太平天国运动虽然受到众多人的认同,但在曾国藩等人看来“民族是没有儒家思想”重要的。

(3)中国人的反抗,各列强间难以达成统一意见,使得我国免于印度的悲剧

1840年进入中国之后,各列强相继而入,英国已经没有时间在殖民中国了。加上英俄法德美日等国令人眼花缭乱地权力合作与战争,其各方矛盾正可以成为我方利用。

美日两国在当时都属于新兴帝国,其实力都还不行。例如美国主要实力放在拉美地区,日本更是在打赢了沙俄才真正成为只有区域地位的世界级列强。因此,在殖民问题上两国都是以英国马首是瞻。

中国的统治阶层虽然以妥协投降苟安为主,但底层民间的反抗却有思想领导者。还要说太平天国、义和团等,虽然他们的问题不少,但在反对外敌侵略上却高度统一。由此,使西方侵略者认为:与其自身殖民倒不如清政府“以夷制夷”。

由此,英法等既得利益国家愿意维持清廷的一定统治。特别是英国,在经济上,获得了最大的蛋糕因此不希望打破这种平衡。而“平衡”是英国维持“国际秩序主导权”的主要方法,而这使其与德国的关系越来越紧张。


坐古谈今


西方列强并不是不想将清国变为殖民地,而是不能,我认为恰恰是有了英国殖民印度极不顺利的前车之鉴,才保全了近代中国的半独立状态。

首先,中国幅员辽阔,西方人无法施行有效的军事控制。


清朝疆域有1300万平方公里,这是个什么概念呢?整个欧洲几十个国家面积加起来才刚过一千万平方公里,而清王朝比几十个西方国家加起来面积还要大很多,这也就意味着想要殖民清帝国,西方各国就必须要派出大量的武装力量来驻军中国控制局面。而西方列强虽然装备精良,但是各国人口却很少,军队规模更是偏小,再加上西方列强本国需要相当的军力保持稳定,还在全球搞军事扩张,并在很多国家都有驻军殖民,而且各殖民地动乱频频,所以他们派遣不出足够能控制住中国局势的武装力量,这是由西方各国国力所限制的客观原因。

而此时的清王朝虽然腐朽,但财政尚有一定程度上的独立权,利用传统的农业税和进出口关税这笔财富,晚清时期统治阶级内部也大搞新政改革试图自救。虽然清末新政以失败而草草告终,但在军事、教育方面也确确实实有所建树,比如在军事领域,清军的陆军与水师武装更加现代化,北洋舰队和北洋新军甚至在国际上也小有威名,并且晚清有了自成体系的兵工厂可自产自供简单的军需用品,这也是西方列强所忌惮的,而印度则不具备这些硬件条件,所以殖民清国比印度的难度要大的多。

其次,中国有人口有优势,列强强行殖民政治阻力很大,财政也吃不消。


晚清人口约有四亿之众,虽然装备落后,但可谓全民皆兵。西方人除了要面对拥兵上百万的清军武装外,还有不少的民间组织自发抗击外来侵略,如义和团,他们在国家危难之际,还是会不遗余力的团结清政府驱逐外来侵略,这是传统中国统一的文化使然。而西方若是强力殖民,不仅会在中国战场上损重兵折大将,还将会深陷财政危机的泥潭,这和西方列强打开中国市场赚取利润的资本化初衷背道而驰,而且列强也不愿更无力供养如此规模的战俘。

印度与中国国情恰恰相反,国内上下分崩离析,没有一个强有力的集权政府凝聚人心,导致了各地武装心怀鬼胎都想着搞分裂,给了英国人可乘之机一举击破,最终成为了日不落帝国的殖民地。


纳兰谈史


中国和印度是两种社会,中国不会像印度一样被侵略者变成殖民地。

原因有两点:


印度和中国的国情不同

对于侵略者来说,印度简直是世界上最理想的殖民地。

为什么呢?

因为在英国人之前,“印度”并不是一个国家概念,而是一个地理概念。在历史上,印度从未统一过,南亚次大陆上从未有任何一个政权统一过印度,直到英国人的出现。

在英国人到来之前,“印度”和“五代十国”一样,是若干个小国的几个。什么孟加拉、旁遮普、吉拉特,多的是各种各样的小土邦,在印度的土地上犬牙交错,互相没有统属关系,也不认为对方跟自己是一个国家。

从17世纪英国势力进入印度开始,英国人用了超过两百年,才统一了南亚次大陆(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将“印度”首次作为一个统一的概念带到了历史舞台上。


而英国人的殖民政策也非常高明,英国人并非鲸吞,而是步步蚕食。而且,英国人也没有一味依靠武力,而是通过拉拢印度的上层阶级又打又拉。从整体上看,英国征服印度的过程中,没有爆发什么波澜壮阔的战争,始终处于一个温水煮青蛙的状态,这和印度的分裂状态是息息相关的。

而且印度人对英国人也并不反感,因为对于印度人来说,殖民者真是太多了。

印度在历史上始终处于一个被动挨打的地位。从亚历山大大帝开始,什么雅利安人、莫卧儿人、大月氏人、塞人、波斯人、蒙古人等等等等,基本处于谁见谁打的状态,对于中亚和西亚的势力,要是没打过几次印度,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个亚洲强国。

而英国人相比于其他殖民者来说,已经算是文明多了,至少大规模屠杀比较少。而且英国人为了让印度的资源外运,还下血本给印度建立了基本官僚体系和铁路系统,所以很多印度人对英国人真的是感恩戴德。

而中国,跟印度是完全不同的。

从两千多年前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始,中国人就接受了大一统的基本观念,统一,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

由于统一,让中国拥有了统一的政府,无论这个政府有多么孱弱,多么腐败,他终究有一个底线——维护自己的统治。

清政府哪怕再腐败,如果列强要彻底推翻他,他也一定会和列强拼命的。

所以,当列强进入中国时,他们面对的不是一盘散沙的小土邦,而是一个统一的封建大帝国,这就意味着步步蚕食占领中国是不可能的。

更重要的是,中国人远比印度人更富有反抗精神。印度人受种姓制度控制,只要控制了印度的高种姓,就等于控制了印度。而中国人从来就富有反抗精神。从陈胜吴广到太平天国、义和团,中国人对于强权和压迫的反抗从未停歇。

尤其是义和团,义和团虽然战斗力很差,却让列强深深的看到了中国人不屈不挠的精神。他们知道了靠武力政府这个大国是不可能的,八国联军的首领,德国的瓦德西元帅就曾经跟各国公使说——“先生们,除了现在的中国政府之外,欧洲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能力统治这样一个四万万人的国家”。

中国和印度的外部环境不同

中国之所以没被征服,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中国这只羊,面对的狼太多了。

还真别笑,殖民者太多,也是一种优势。

英国人入侵印度时,世界上的殖民国家屈指可数,踏入印度的只有英国一个。英国人想怎么搞就怎么搞,没有人阻拦,没有人掣肘。

而鸦片战争之后,盯上中国这块肥肉的国家太多,谁也不允许对方多吃一块。

仅仅一个东北,就有俄罗斯、日本两个大玩家,英国、法国两个小玩家。日本想占领辽东半岛,还要被英、俄、法三国干涉,强行让日本退出。

想要在中国身上割块肉,需要其他几个玩家的统一,而分赃不均是世界上所有的犯罪团伙都要面临的问题。

李鸿章就是靠着八国联军内部的矛盾,才能让《辛丑条约》只赔款不割地的,中国在列强的鸡蛋上跳舞,才能一直坚持到二战。如果当时中国身边只有一个侵略者(比如日本)的话,恐怕中国很难挺过那场殖民大潮的。


小约翰


其实这个问题当年侵华的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就给过答案了,我大概陈述一下他的看法:

你们都怂恿我瓜分中国,我告诉各位一些我们德国人掌握的情报,我们在北京城门口随机抓到几个清国百姓做了体格测验,测验结果证明清国人的身体素质特别强,并不亚于任何一名德国士兵,他们现在的战场失利完全不是因为装备和人员体质不行,问题出在他们的政府,中国百姓守法易治,有很强的国家意识,如果我们瓜分中国,杀掉慈禧,我想问下在坐的各位哪个有能力管的住这个随时可能暴动的有庞大人口的国家,我提议继续让慈禧帮我们管着这个国家,我们争取更大利益要求赔更多银子才是最理智的做法~

中国人有很强的国家意识,人又多,也不是很弱而且极具反抗精神,这些应该就是西方列强无法瓜分中国完全殖民统治中国的原因。








玛雅古堡


俄罗斯,自北方,包我三面。英吉利,假通商,毒计中藏。
法兰西,占广州,窥视黔桂。德意志,胶州领,虎视东方。新日本,取台湾,再图福建。美利坚,也想要,割土分疆。这中国,哪一点,还有我份?这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压制我,众汉人,拱手降洋。——摘自陈天华《猛回头》

我国被侵略,和印度是不一样的。

印度是直接被英国殖民,而我国在当时,基本上算是各大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瓜分博弈。

就像一战结束后,我国作为战胜国,居然不是收复日本的土地,而是转让给别的国家,同时还要给战败国赔钱!

但是即便这样,我们国家相对于印度,还是好了一点,虽然是傀儡政权,但是能够在多国博弈下,夹在缝里生存,也是可以的了,起码还保留着一丝尊严,没有被灭国。

而印度则不同,直接被殖民,其实就相当于灭国,印度人根本不被英国人当人看。

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当时世界是英国独霸的,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全世界大约4~5亿人都是英国的国民,占了当时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其领土面积则有约3,000万平方公里,占了世界的五分之一。
而到了通商中国的时候,那时候西方工业革命国家已经都起来了,英国虽然还披着日不落帝国的外衣,但是也不敢说就能干掉其他西方强国。

再加上世界局势紧张,英国也无暇顾及中国,虽然清政府比较好打,但是别的国家也想来分杯羹。

英国是趁着独霸、雄起的时候侵占了印度,到了清政府的时候,其他工业国家也起来了,它想独占中国,也是不可能的。

而清政府为什么没有完全沦为殖民地国家?主要是因为那些国家分赃不均,如果他们都统一了战线,清政府还是会沦为完全殖民地国家的。


魏青衣


我想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清朝。

清朝在很多方面完成了古典中国的总结和归纳。他把华夏地区的领土,人口,文化,政治制度进行了一次最为完善的资源整合,这个任务在乾隆时期已经完成,华夏文明的中国进行了最后一次方方面面的统一和沉淀,而当英国从广州登录之时,这个历史任务已经完成,华夏各民族已经基本形成了自有的一个文明系统,这个系统从古典意义上讲,几乎是无懈可击,甚至堪称完美的。

首先,清朝第一次形成五族共和的理念,东北,蒙古,新疆,西藏,西南,台湾等边疆地区,第一次稳固的围绕在汉地十八省周围。不像以前,这些边疆地区是非常不稳定的,特别是北方地区,蒙古往西颜河西走廊直到新疆,都是彪悍的少数游牧民族,他们作战能力非常强大,时常对汉地十八省形成威胁,中原哪怕短期占领这几个边疆地区,但是到了中后期,却经常连中原地区也无法保住,可以说,历史发展到最后,只有清朝建立的八旗制度和八旗军队,能够对这些地区的势力进行整合。相比之下, 印度到了近代,没有出现像清朝这样一个强有力特别在军事方面,武功如此鼎盛的大一统朝代。

特别要提出的是,在1912年,清廷退位之时,退位诏书中特别强调: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共和,交付于中华民国。这就避免了过渡时期分裂和独立的命运,至少,民国时期,政府再软弱,军阀再混战,可是形式上仍是全国统一。

其次,清朝完成了中国古代农耕文明成熟和人口维持增长的历史任务。清朝到了雍正年间,传统的农耕和纺织业,也就是“男耕女织”的传统经济模式已经发展到最高峰,全国很多地区得到了开发。康乾期间,清政府,提出了“永不加赋”理念,这在以前的古典朝代里,可是绝无仅有的。宋朝以后,中心开始南移,而在清朝,南方的长江流域及以南,已经全面得到开发。另外,番薯,玉米等作物的引进,使得康乾时期大部分时间里,大部分清朝国民,不必为吃发愁,而我国古代的人口也在这个时期实现爆发式的增长,直接飙到了4亿,也就是“四万万同胞“,清朝是继宋朝之后,人口增长的又一次高峰期~

可以说,正是清朝奠定了古典农耕经济的成熟,以及奠定了华夏大国的人口基础,这两个相结合,避免了像印度一样,沦为殖民地的命运,相比之下,印度并未在西方殖民到来之前,形成完善的经济体系和人口基础。所以,任人宰割也是理所当然了。

最后,清朝是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政府,皇帝基本都比较勤政,官僚制度也很成熟,哪怕到了鸦片战争以后,官僚统治系统也是非常有生命力和维持力,所以我们可以看到,1840年以后,清朝历经了国内动荡,北方少数民族叛变,海上资本主义列强的威胁,依然仍够屹立不倒70多年,可见满清统治阶级的政治手腕算是比较高明的了。清朝入关以后,继承和总结了中土王朝以前的制度缺点和错误,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统治手法,这套手法可以说是古典王朝里面最完美的吧,他既不会像唐朝那样形成藩镇割据,也不会像宋朝那样重文轻武,也就是说,如果到了1840年,清朝如果还是没有解决唐宋时期这些制度的问题,那就有很大的概率像印度一样, 分崩离析,分裂,甚至彻底沦为殖民地。


只读帖不评论


印度沦为殖民地,在于经济落后,没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印度在西方列强进入时,全印由多个松散的地方酋长国统治,互不联系,经济落后,人口众多,正好为西方强国工业产品提供销路。而且,松散的部落组织不了有效的抵抗,在强大的西方国家面前只有挨打的份,所以印度被奴役了三百年。

中国和印度不同。中国虽没经过工业革命,但国內的经济不弱,相反和西方经济往来中略胜出。当时中国政治制度成熟,有成熟而稳定的中央集权统治机器,有成熟而发达的文官系统,有连续几千年的文化,并以此为傲。

所以,对西方列强来说,要把中国变成一个印度样的殖民地,成本大,得不偿失。


伍哲鹤唳云天


印度就是一个地理名词。从来不是一个国家(丘吉尔语)因为在西方国家里。印度根本就不是一个国家,而是一个地区。而中国无论如何衰败都是一个完整的国家。始终基本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没有分裂。

晚清末年美国驻华公使芮恩绅在给美国国务院的年终报告里说道:这个国家的领导者无疑是昏庸的,官员也是无知的。但是他们的人民却拥有雄狮般的气概。他们勤劳而质朴。聪慧而向上。一旦拥有了有力的领导一定会成为最强大的国家。显然,雄狮般的中国人民不愿意成为殖民地的奴隶。



再一点就是国土广大的中国,根本无法被一个国家所占据。几个国家瓜分又得不偿失(也有分赃不均的原因。)中国自古就是大一统王朝,向心力十分强大。意图分割国家根本不现实。再就是西方国家通过战争就可以从满清政府那里得到自己所需要的利益。比自己殖民利益更大。所以就放弃了殖民统治。


还有就是,满清落后只是军事和政治制度落后,但国家架构比西方国家还要完善,随着时间的推进,满清已经逐步‘’融入‘’国际社会。殖民化中国已经不现实。而通过不公平贸易,金融经济却可以更加合法性掠夺财富,这样岂不美哉?也就是说,不殖民可以获取更大的利益。殖民就失去了现实意义。

最关键在于,殖民统治地,首先就必须要彻底消灭这个国家文字与文化,因为文字与文化是这个国家的根基与文明基因,是民族自我认同和精神归属,西方国家要在文字和文化上消灭中国文明简直就是痴心妄想。文化是中国免于被殖民的最大原因。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清水空流




如今这个世界发展速度最快的两个国家,一个是中国,另一个是邻居印度,两个国家在世界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但在一百多年前,印度是英国的殖民地,而大清则是帝国列强的半殖民地,都是亚洲大国,命运却为何不同?

大清及以前,基本上是统一的国家,不好直接控制。而印度,以前不是国家,只是地理概念,所以容易完全控制



华夏五千年历史,自秦以后,大部分时间处于大一统时间,虽说也有五胡乱华南北朝,也有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但时间相对较短。二千年左右的统一,让国人对国家概念,统一概念理解更深。对于外族入侵,很多中国人都有本能地反对和抵抗。所以反抗意识更强烈。

八国联军入侵后,曾经有国家提出瓜分大清土地,但被另外一些国家持以反对态度,理由是:瓜分容易,控制和改造很难。因此,对于大清,间接控制,帝国列强选择了半殖民地方式。

而印度,在英国侵入之前不是一个国家,而是一个区域概念,并不算是一个整体。印度的古代历史,就是一部分裂的历史,小王国到处都是,各地区长时间依靠的都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至于语言,则是多达几十种,而宗教更是遍地林立,数目众多。

有人说了,那么印度的各个统治王朝是怎么回事?其实,这并不复杂,所谓侵入的各帝国王朝,非常表面,占了几个城市,几条商道,就开始称王称霸了。实际上,帝国在印度就是孤岛。



从十八世纪开始后,大英帝国侵入印度地区,战胜莫卧儿帝国,开始逐渐渗入。英国人很有耐心,一个州一个州慢慢吞并,花了整整二百多年,终于统一了印度,叫“英属印度”。

对于英国,早期的印度人并不排斥,因为这个“来客”,帮助建立经济秩序,帮助建立政治体制,帮助军事建设,而所谓的暴力行为却不多,于是印度各地先后就“从”了英国。

英国统一印度,其实就是“温水煮青蛙”,直到二十世纪,印度的民族主义精神的民族自尊感才提升。

正是因为,早期印度对于英国排斥度很低,因此成为了英国的殖民地。

印度没有统一的文化,好统一。中国文化太深厚,难控制



印度阿三们,各小王国之间,各自为政,各过各的。语言是互相独立的,文化也是互相独立的,曾经的印度区域没有统一的文化,这就导致了面对外来入侵,互不干涉,互不帮忙,因此印度这片大地,先后被雅利安人、波斯人、阿拉伯人、英国人等控制。

没有统一的文化,就很难有整体凝聚力,就很难形成战斗力,所以眼睁睁看着外族人一遍遍地侵入。

随着被不同的帝国侵入,印度人早就见惯不怪了,谁当政都不要紧,只要有饭吃就可以。



而中国,自秦始皇以后,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慢慢的就有了统一的文化,有了强烈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

虽说后面也有蒙古、满族的入侵,但两者很快就被淹没在了中华浩瀚的文化当中。为了更好地管理国家,元朝、清朝采取和使用了汉族文化,采取了儒家思想。

这是战争失败的民族影响了战争胜利的民族,这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同化。

即使这样,元朝统治不足百年,而清朝统治虽然有二百多年,但康乾盛世时,基本全盘汉化了。到今天为止,实在看不出,满族和汉族有何大的区别。

外国人无疑是会研究的,对于早期印度,英国采取了逐步蚕食,慢慢控制,让其成为了殖民地。而对于中国,外国列强很清楚,中国文化深厚,打败容易,控制却难,因此外国列强采取了间接控制,让大清成为了帝国列强的半殖民地。



综合来看,印度曾经不是统一的国家,所以成为了纯粹的殖民地,而中国不管如何,是个统一国家,所以成了半殖民地;印度的文化曾经不统一,所以统一更容易,因为抵抗少,而中国几千年深厚的文化,导致想整体控制,难上加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