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朱棣酷愛行軍打仗,為什麼其諡號為“文皇帝”而不是“武皇帝”呢?

醉傾城36


《諡法解》裡對文的定義有五條:『經緯天地曰文,道德博聞曰文,學勤好問曰文,慈惠愛民曰文,愍民惠禮曰文。錫民爵位曰文。』凡具品德之一者,皆可諡為文。



朱棣五徵漠北、六下西洋、南征交趾、修《永樂大典》,堪稱經天緯地。



以武功而著稱的帝王諡“文”亦不少見,如魏文帝曹丕,隋文帝楊堅,唐文帝李世民、後周文帝柴榮,清文帝皇太極等。


牧荑


朱棣的諡號全稱是“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明朝皇帝的諡號除了朱元璋之外都是17個字,只有朱元璋是21個字,“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通常諡號的最後一個字是最具代表性的,所以朱棣的確可以稱為“文皇帝”,而朱元璋可以稱為“高皇帝”。

大家發現了嗎?就連以戰功起家的朱元璋,總結性的諡號也是“高”而不是“武”,為什麼呢?因為每一朝的開國皇帝,諡號通常都是高皇帝,比如漢朝的劉邦。

這也就說明了一件事情,皇帝的諡號雖然是對其一生功績的高度總結,但更重要的則是擺正他的位置。朱元璋雖然善武,但他是開國皇帝,更適合用高字,同理,朱棣雖然酷愛行軍打仗,但他的文治也不差,諡為“文皇帝”並沒有什麼問題。

何況,諡號分為美諡、平諡、惡諡。像厲、靈、戾、煬等字樣,都屬於惡諡,懷、悼、哀、閔、思、等字樣是平諡,莊、武、文、宣、襄、明、睿、康、景、懿等是美諡。

而對於皇帝來說,“文”是最高讚譽。好比“文正”是文臣的終極追求,死後被諡為“文皇帝”也是皇帝們的夢想。

世所公認的明君李世民,最初的諡號就是文皇帝。若論打仗,他打的仗可不比朱棣少,為什麼唐朝大臣們沒有為他上諡號“武皇帝”?正是因為按照約定俗成的隱形規則,“文”的格調比“武”高得多。

還有隋朝的楊堅,諡號也是“文皇帝”。

劉徹的諡號是“孝武皇帝”,通常稱為漢武帝。雖然在後世很多人看來,“武帝”這種稱呼非常拉風,但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武”其實含有貶意,暗示他窮兵黷武。

為什麼會形成這樣的認知?我覺得應該是因為從朝臣到百姓,都認為打仗不是什麼好事,和平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文皇帝”就成了“高皇帝”之下最好的諡號。

只有那些各方面都很好、並且很得人心的皇帝才能被諡為“文皇帝”。朱棣得此諡號,不是大臣們忘記了他的戰功,而是認為他值得更好的“文”。

【我是一粒沙,喜歡就關注我吧!】


縹緲峰下一粒沙


1424年8月,已經六十四歲高齡的朱棣,於第五次親征蒙古之際,倒在了回師的路上,舉國震驚!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作為一代雄主帝王,朱棣身後的喪事不可謂不隆重:擬廟號,定諡號,入帝陵……好不風光!

結合題意,本文重點先從朱棣的諡號談起。

諡號起源於西周時期,是古代有身份的人死後獲得的稱號,概括其生平和經歷。一般由朝廷頒賜,涵義或褒或平或貶,文字或長或短,不一而足。

皇帝諡號,先由禮官初步議定,爾後嗣位皇帝親自參與定奪。唐王朝以前,國君與皇帝的諡號字數上相對精簡,一二字者居多;自唐以後,皇帝諡號越來越長,動輒一二十字。

作為大明皇帝,朱棣死後也不例外。初諡『體天弘道高明廣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明世宗即位後,發動“大議禮事件”,又改諡『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

縱觀永樂大帝一生:靖難立位,遷都北京,改革官制,五徵蒙古,收復安南,開疆拓土,遣鄭和七下西洋,集英才撰《永樂大典》。文治武功,國運昌盛,實為一代雄主。以上諡號溢美之辭當之無愧。

寫到這裡,如無他說,可就此結題!但翻閱《明史》,我們又會發現,朱棣死後,臣僚多以“文皇”諡稱其尊,(“皇”者身份地位,“文”者諡號)以至於後世疑惑:其人生前軍旅不輟,何以謂之“文”也?

在此,筆者認為,明白以下兩點,自可解開疑惑。

其一:“文”非朱棣完整諡號,僅為其約定俗成的諡號簡稱。帝王諡號加長,有助於全面概括他的生平事蹟,但同時帶來冗長拗口,稱呼不便的弊端;故而自唐以後,揚短避長,先朝帝王每多以廟號稱,諡號的“出鏡率”開始下降。偶有以諡號相稱者,為稱呼方便,一般從該帝王的完整諡號中選取一二字作為其諡號的簡稱。

如何選取呢?

這裡面又涉及廟號諡法的相沿習俗。古代皇帝,有德者廟號稱“宗”,其中第一個有德者序為太宗。而廟號太宗,對應的諡號核心字眼一般是“文”。唐太宗李世民死後,諡號即是“文”。

朱棣廟號也為太宗(嘉靖時改成祖),當時依據相沿成俗的禮法,諡號為“文”

,既從完整諡號[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中摘選出核心的“文”來做諡號簡稱。

總之,摘選過後,稱呼起來是方便了,但與此同時,已不能拿摘錄的“文”來完整概括朱棣的平生。

其二:誤解古“文”釋義。現代白話語境中的“文”,給人以文雅柔弱之感。但迴歸古籍,《逸周書·諡法解》中明確規定:

“經緯天地曰文,道德博厚曰文,學勤好問曰文,慈惠愛民曰文,愍民惠禮曰文,賜民爵位曰文。”

其他倒好理解,所謂的“經緯天地”:即以經世之才治理國家或天下,如晉文公、楚文王、衛文公等等,試想以今日所理解之純文人,能做到這些嗎?故朱棣身後得一“文”諡,非偏指其文雅柔弱,實為美譽經天緯地,勵精圖治之功績。

結語:自唐以後,帝王諡號越來越長,如果出現一二字的諡號,多半是簡稱,不能直接拿來概括某個帝王的一生。同時,古今“文”字釋義有所區別,翻閱古籍,研究歷史,需要特別注意!


大風雲揚dfyy


明成祖朱棣,是明朝第三位皇帝在位22年,駕崩後諡號:啟天弘道高明廣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簡稱文皇帝。廟號:成祖。

古代諡號是有其規定的,在周代《逸周書·諡法解》中就有明文規定:

維周公旦、太公望,開嗣王業,建功與牧之野,終將葬,乃制諡,遂敘諡法。
經天緯地曰文、道德博原曰文、勤學好問曰文、慈惠愛民曰文、愍民惠禮曰文、錫民爵位曰文。
克定禍亂曰武、威強睿德曰武、開土拓疆曰武、帥眾以順曰武、折衝禦侮曰武。

朱棣一生功績主要有:

  • 五次征伐蒙古、平定安南,設立奴兒干都司、哈密衛,同時在貴州設立行省,確保了大明周邊環境安全,確保了大明的領土完整。

  • 派鄭和下西洋,促進了大明與外部世界的交流,使海內歸心、萬國來朝。

  • 吸收古代文化精髓,編著了《永樂大典》,使經歷元朝統治時期,造成的漢族文化斷層得以恢復。

  • 加強對地主豪強的管控,防止兼併現象產生;同時對以往的大運河進行疏通,促進南方與北方經濟交流;由於北方地區連年戰亂,許多土地閒置,一方面遷徙百姓,一方面減輕賦稅鼓勵生產,促進了北方經濟的復甦。

朱棣登基稱帝后,確保了大明疆土完整,使四方賓服,保護傳統文化促進文化交流,積極發展經濟,創造了“永樂盛世”。由此可見,在朱棣一生中“武”只是一個方面,而“文”卻能更全面的概括其一生,所以朱棣去世後,後世給朱棣取諡號:文皇帝。


風吹下的洛夜


先來看看問題,問題問的是諡號,朱棣的諡號為什麼是文皇帝,而不是武皇帝。

先來說說朱棣。朱棣,是明朝的第三位皇帝,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再從侄子的手中奪取政權後,定都北京。一生豐功偉績,在第五次徵蒙古回京的路上死於榆木川。廟號太宗,諡號為體天弘道高明廣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後嘉靖皇帝更改其廟號為成祖,諡號也改為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



再說說說諡號,諡號起源於西周時候,主要用於對於死去人的評價。一開始的時候了對於諡號也僅限於一兩個字。等到了唐朝之後,諡號越來越長,人們恨不能把所有美好的詞彙都用來描述逝者。



那朱棣為什麼諡號是文皇帝,而不是武皇帝呢。

第一,文人墨客更加偏重於文。對於文,有著莫名的喜好,而且也是他們必生所追求的。所以,對於皇帝的諡號取為文。

第二,文更能全面的概括朱棣的豐功偉績。雖然朱棣五次出征蒙古。但這只是一方面。朱棣派遣鄭和下西洋,進行經濟往來。主修永樂大典,促使漢文化的傳播。疏通大運河,促進南北方的貿易往來。



所以綜上幾點,諡號為文,更能恰當的闡述明成祖。


蟶子歷史


明永樂帝朱棣諡號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簡稱文皇帝,廟號明太宗、明成祖。

朱棣以武得國,一生南征北戰,最後的諡號卻是文皇帝,這要從中國古代的諡號習慣說起。

大約從唐朝開始,政壇上出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臣子都想以“文正”為諡,死當諡文正,但歷朝歷代得文正諡號的人卻寥寥無幾。

西漢劉向的《諡法解》稱:“經緯天地曰文;道德博聞曰文;慈惠愛民曰文;民惠禮曰文;賜民爵位曰文;勤學好問曰文;博聞多見曰文;忠信接禮曰文;能定典禮曰文;經邦定譽曰文;敏而好學曰文;施而中禮曰文;修德來遠曰文;剛柔相濟曰文;修治班制曰文;德美才秀曰文;為憲、帝德運廣曰文;堅強不暴曰文;曰文;聖謨丕顯曰文;化成天下曰文;純穆不已曰文;克嗣徽音曰文;敬直慈惠曰文;與賢同升曰文;紹修聖緒曰文;聲教四訖曰文。”

諡號中的“文”字是非常高端的,中國古代的臣子重名,以“文”作諡是他們畢生的追求,即便是死後,子孫後代也面上有光。

臣子這般,君王更是如此。

不同於年號,帝王的諡號是後代子孫對其生前的總結,也是激勵君王勤勉的手段,像文、武、明、景、莊、宣等,都是美諡,而像靈、哀、煬、厲之流,卻有著明顯的貶義。

雖然得國不正,但不可否認朱棣是位英明神武的君王,他設立內閣、遷都北平,強化了中央集權的統治,親征蒙古、收復交趾,維護了國家領土的完整,還派遣鄭和七下西洋,強化了與南洋諸國的聯繫。

歷朝歷代評價最高的五個皇帝諡號,依次是“高文武宣明”,“高皇帝”是父親朱元璋的諡號,至於排在第二的“文皇帝”的稱號,文治武功的朱棣自然是當仁不讓了,不光如此,朱棣還給侄子朱允炆留了個“讓皇帝”的諡號。


十八街亂麻花


皇帝的諡號是對皇帝一生功績的概括。“太宗文皇帝”中的"文"就是朱棣的諡號,用“文”為諡這說明對這個皇帝的評價很高,因為古代人對“文”非常重視,諡號為“文”說這個皇帝在這方面有突出的表現或貢獻。諡號是皇帝死後才定下來的。

廟號是皇帝死後下一代皇帝給前一任皇帝的稱號,主要是表示皇帝在位時所作的貢獻。朱棣的廟號在他時候還曾引發過激烈的爭論。因為朱棣是通過奪權登基的,他死後,按照“一太祖、一太宗”的慣例被稱為“太宗文皇帝”,並且它的廟號一直沿用到明朝中期。

太宗是廟號,“文”是諡號,一般來說,“文”是美稱,只有貢獻很大的皇帝才能得到這個諡號。在皇帝時候可以稱其廟號,但是因為中國的朝代過多,稱廟號很容易混淆,所以一般都稱年號,比如:朱元璋一般稱為洪武,朱棣稱為永樂。但在約定俗成的情況下,可以用諡號來稱呼皇帝。其實諡號也很容易重複,縱觀整個歷史的朝代中,有四位太宗皇帝。

在明史中,永樂皇帝一般被稱為“文皇”。當時嘉靖改太宗的廟號為成祖,是因為一般只有開國皇帝才能稱“祖”。

其實這主要是因為天子七廟的祖制,按照明朝皇帝的順序,明太祖朱元璋是“萬世不祧”之君,那麼其神主自然被立於太廟正殿之首,後世君主的神主按照“昭穆”分列下首左右;然後,才是維持七廟之數,“親盡則祧”即在太廟中將已“祧”之君的神主從正殿移出,移到“世室”然後單獨祭祀。

嘉靖將朱棣的廟號由太宗改成成祖,主要是因為當時興獻王正式稱宗入廟,按照天子七廟之制,朱棣是要“祧”的,但是因為朱棣是通過“靖難”才登上了皇帝的寶座,所以嘉靖不能“祧”他,所以只能改“太宗”為“成祖”,那麼朱棣和朱元璋同時成為“萬世不祧”之君,自然兩位神主立於太廟正殿之首了,但倒黴的仁宗卻被“祧”了。


公元前


明朝皇帝朱棣(卒於1424年),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兒子,初封燕王,後從侄子朱允炆手中搶來皇位,成為大明朝的第三位皇帝,後世常稱明成祖或永樂皇帝。

朱棣戎馬一生,無論是早年為燕王,還是稱帝后,刀兵不止,常年征戰四方,但死後的諡號卻被說是“文皇帝”,要知道“諡號”應當是根據生平事蹟進行評定後給予的稱號。那麼,這是怎麼一回事呢?“文皇帝”其實是不準確的說法,朱棣駕崩後的原諡號為“體天弘道高明廣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廟號太宗。後來被明世宗改諡為“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改廟號為成祖。這才有了我們後人稱的明成祖。

事實上,有人可能會注意到,唐朝之前的皇帝,我們習慣稱其諡號,如漢武帝、隋文帝等。但到後面的朝代的皇帝,則習慣稱廟號,如唐太宗,明成祖等。那為什麼要這樣呢?為什麼不統一稱諡號或者廟號呢?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唐朝以後的皇帝,諡號的文字大多加長了。如唐太宗李世民的諡號就是“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這就造成了一個問題,是要叫“文皇帝”、“武皇帝”還是“孝皇帝”呢?好像都不太準確。而此後各朝,諡號越來越長,恨不得將所有的好詞字都加進去。到朱棣時,“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文治武功,仁孝雙全,什麼都要有,足足19字的諡號,這麼長的諡號稱呼起來很不方便,而“文皇帝”一類的所謂簡稱卻又不太準確,因而也就大多改稱廟號了。


小毛蟲看電影


朱棣的諡號可不是文皇帝,而是“體天弘道高明廣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

17個字呢!有些字能省,有些不能省。

周武王、周文王的武和文是諡號,而王是爵位。

齊桓公的桓是諡號,公是尊稱,不是公爵。

秦始皇廢除諡號,用二世皇帝、三世皇帝等等稱下去。

漢朝既恢復諡號,又恢復廟號。劉邦的諡號為高,廟號太祖,全稱為漢太祖高皇帝,不過太史公創出一個漢高祖,於是漢高祖流傳下來。

漢朝皇帝一定有諡號,卻不一定有廟號,漢文帝廟號為太宗,景帝沒廟號,武帝為世宗。

隋唐之後,嚴格說來自唐朝開始,後世皇帝喜歡給祖宗上些好聽的諡號,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李淵,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李世民等等。

這諡號可不能隨便省字的,只能念全稱!這樣給官員、史官弄了很大麻煩。因為這時候所有皇帝無論是否有功績,都有廟號,於是用廟號來稱皇帝。

唐太宗、宋太祖等等。

題主有意的話,可以搜搜唐朝以後的皇帝諡號,真是越來越長!


臥牛說歷史


諡號是古代人死以後,後人對他的文字評價,諡號是用最簡潔的詞語,對一個人一生功過的評價。在古代一般是社會地位比較高的人才會有諡號,比如君王、皇室成員和大臣等。他們的諡號一般都是正面的褒獎。

首先我們要知道,朱棣的諡號並非只有“文皇帝”三個字,全稱是“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這是後來被嘉靖皇帝改過的諡號,起初朱棣的諡號全稱是“體天弘道高明廣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嘉靖不僅改了朱棣的諡號,連廟號也改了,本來是太宗,後來改為了成祖。

我們可以看到,朱棣的諡號不管是被改之前還是被改之後,都有“聖武神功”四個字,這裡面已經體現了對朱棣軍事功績的評價。而“文皇帝”則是對朱棣一生治國方面的評價,朱棣在“文治”上也是有成就的,在他執政時期出現了“永樂盛世”,還編修了古代非常重要的一部著作“永樂大典”,所以說文皇帝也是有理有據的。

其實有人可能會注意到,在唐朝之前的皇帝我們都經常以諡號來對他們進行稱呼,比如漢武帝、隋煬帝等,但到了後面就習慣用廟號來對他們進行稱呼,比如宋太祖、明成祖等。

這是為何呢?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後來的皇帝諡號越來越長,長到甚至一口氣都念不下來,恨不得把所有褒獎的詞都用上。就例如朱棣的“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如果我們只叫他“文皇帝”,這顯得不全面,因為還可以叫他“武皇帝”,甚至是“孝皇帝”,所以為了不誤導大家,乾脆就不用諡號稱呼他們了,直接改為廟號稱呼,這樣既方便又準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