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春天,救護車上的藍色警燈引人注目

《闖的每一個紅燈都是為了救命》編導手記

本片導演:董路翔


在上海,老百姓習慣把120救護車稱為“救命車”。因為這個車子就是用來救命的。

上一次在“救命車”上蹲守拍攝還是在2015年底,拍攝紀錄片《人間世》第一季的時候。救護車上通常配備三個工作人員,醫生、司機和一名急救員。坐上這輛車,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個現場會是什麼情況。可能是建設工地發生意外,馬路上的交通事故,也可能是有人遇到煩心事喝醉了酒,甚至也會遇到即將臨盆的產婦。

在這個春天,救護車上的藍色警燈引人注目

導演董路翔工作照

但這一次跟車拍攝的感受完全不同。

2月19日下午,我來到了第十人民醫院的急救分站。剛到2小時,就接到了第一個任務,火車站附近的一個商場裡發現了一位體溫38度的男子。

按照疫情期間的急救防護要求,急救人員要穿上隔離防護服前往現場。雖然心理上早就做好了準備,但操作上還是遇到了困難。這身白色的防護服穿起來並不容易。從手套到帽子,都有嚴格順序和流程。幸好有急救醫生的指導和幫助。因為在幫助我穿防護服的同時,我心裡一直在想著那個體溫38度的現場,我也怕因為我的不專業而耽誤出發時間,甚至是疫情的處置。

在這個春天,救護車上的藍色警燈引人注目

曹鑫醫生和他的同事全副武裝前往現場

在位於地下的商場裡,這位體溫38度的男性已經被臨時隔離在了商場設置的隔離點。門外圍著好幾位商場的工作人員。看到這個現場,我的第一反是一線的防護工作非常有序。因為這位體溫異常的男性也是通過工作人員篩查出來的。出診的曹鑫醫生除了聽取現場工作人員的信息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要再次複查他的體溫,並仔細詢問他的活動軌跡,和流行病學史。我在耳機裡仔細聽著這名男子和醫生的對話,得到了兩個信息。這名男子剛自我隔離滿14天,身體沒有不適,曹醫生給他複查的體溫是37.0度。這與商場的紅外測溫儀的數值不一致。

最終,工作人員考慮到事發地點是商場的公共區域,也徵詢了本人的意見還是把這名男子送到了最近的發熱門診進一步檢查。曹鑫醫生也告訴我,因為在一線出診,隨時都會遇到有不確定因素的現場,所以他們這個班組專門接診有發熱、咳嗽症狀的任務。也按照這樣的標準做好防護措施,車輛也要兩次消毒。因為越是有不確定越是要做好必要的防護,才能更好地、安全地處理每一個現場。

在這個春天,救護車上的藍色警燈引人注目

疫情期間,雖然報警量有所下降,

但也意味著每一次任務都可能面對最危急的病人

天快黑的時候,我又來到離十院分站不遠的廣中分站,我也第一次遇到了女醫生。因為急救工作的黑白顛倒,並且經常遇到需要搬運病人的重體力勞動,很少有女性出現在院前急救的第一線。

孟醫生告訴我,疫情發生以來他們的出車量少了很多。因為人們減少了聚會、戶外活動很多意外事故也隨之減少。也不太會出現以往可能稍微有點小毛病,不舒服就叫救護車的現象。但她同時也告訴我,現在的情況是一旦有情況可能就真的很緊急。

在這個春天,救護車上的藍色警燈引人注目

孟玉琪是“救命車”上為數不多的女醫生

我們的對話很快就被調度中心的電話打斷了。我很好奇,和孟醫生的出車並沒有穿防護服。孟醫生告訴我,不用擔心。從疫情發生以來,市急救中心從120電話開始,接線人員就會仔細詢問病人狀況。

如果有發燒咳嗽症狀就會調度專門的班組和專門的車輛,只有確認病人的基本情況之後才會安排普通防護的班組出車。

雖然才工作兩年,但抵達現場後的孟醫生和兩位男同事配合起來非常默契。建立靜脈通路的同時他們已經測好了血糖、接上了心電監護儀,還順手把膠帶遞給了孟醫生用來固定好針頭。越是緊急的現場,越是需要冷靜的判斷和處理。駕駛員也只用了5分鐘就送到了最近的三甲醫院。

在這個春天,救護車上的藍色警燈引人注目

直到結束拍攝我也沒有看到他們的面孔,警笛再次劃破黑夜,這群每天都在闖紅燈和死神賽跑的人,就是我們這個城市的急救員。

上海廣播電視臺紀錄片中心攜手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辦公室於近期在紀實人文頻道陸續推出抗擊疫情繫列微紀錄片《城市的溫度》,敬請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