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莊太后為何死後37年,雍正時期才被下葬,難道康熙真的不孝順嗎?

亞亞X


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公元1688年),七十五歲的孝莊太后去世,但是直至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她才被正式下葬。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康熙非常孝順

首先,孝莊遲遲沒被下葬,絕不是因為她的孫子康熙不孝順。在康熙出巡的時候,他每天都會派人飛馳到京城,給祖母問安並報告自己一天的行程,還曾經把自己親手捕獲的鰱魚脂封送到宮中給孝莊品嚐。他們一起巡幸五臺山的時候,沒到上坡路,康熙都會下轎給孝莊扶輦,孝莊病危之時,康熙也不捨晝夜地親奉湯藥,甚至在天壇禱告,願意自己折壽而增加祖母的壽命。

孝莊遺囑

孝莊太后病重期間曾經立下這麼一份遺囑:

“我身後之事特以囑汝,太宗文皇帝梓宮安奉已久,卑不動尊,此時未便合葬,若另起塋域未免勞民動眾,究非合葬之義;我心戀汝父子,不忍遠離,務必於遵化安厝,我心亡憾矣!”

這份遺囑表達了三個意思:第一,太宗(就是她的丈夫皇太極)已經去世太久了(皇太極死於公元1643年,距當時已經45年之久了),我不想因為要和他合葬而擾動他的亡靈。第二、太宗葬在盛京(在今瀋陽),距大清都城太遠,把我葬過去,未免勞師動眾。第三、我非常喜歡我的孩子們,不想離開你們,即便在我死之後。

死後安置

孝莊的意思表達地很明確,她就是不想與皇太極合葬。這樣康熙就犯難了,他只能把祖母之前住過的慈寧宮東側五間大殿拆了,在孝陵外原樣重建,作為孝莊的“暫安奉殿”,在此之後的幾十年間,康熙幾乎每年都親自前往探視。直到康熙六十一年,康熙也去世了,他的陵墓已經建好,雍正準備給他下葬的時候卻發現他曾祖母還沒入土呢。

此時也恰逢皇太極與孝莊成婚100週年,這一百年間清朝國運大漲,他認為這都是曾祖母積德了,便將“暫安奉殿”改為昭西陵,成為孝莊長眠之所。

孝莊遲遲未下葬,還真的不是因為康熙不孝順。


國史通論


說起這件事情,野史也頗多,什麼出殯當棺槨抬不動,又什麼康熙看到孝莊變成菩薩等等等等,說的一個比一個邪乎。其實哪有這些事情,不過是以訛傳訛的說辭罷了。

其實孝莊死後37年不下載這事,不是康熙不給祖母辦理,而是遵循了孝莊自己的意願,這些都留存記錄在清代文獻中。

孝莊的遺囑有訓,自己並不願意與丈夫皇太極合葬一處,她的意思是皇太極已經去世太久,不願意打擾地下的亡夫(但有人質疑這種說法,認為孝莊不願意與皇太極合葬是因為當年自己屈身於多爾袞的事情),孝莊希望葬在兒子順治的陵寢旁邊。

但是此時順治的孝陵早已建好,旁邊並沒有合適的地方再修陵寢,這件事情很讓康熙為難,也就是為什麼孝莊死後37年不下葬的主要原因。

康熙並不是不想快些將祖母安葬,必定不論滿漢都講究入土為安,但是面對的卻是兩難選擇,如果執意建造陵墓,必定會動土,驚擾到父親的亡魂,這是對先帝的不尊敬;但是不建陵又是對祖母的不尊重。無論怎麼去做,康熙都會背上不孝的罵名。

沒有辦法,康熙只好選擇了拖延戰術,一拖再拖,拖到下一任皇帝,讓自己的兒子來解決。

事實也證明,康熙的這個拖延戰術是正確的,雍正皇帝登記之後,便開始為孝莊皇太后修建昭西陵,這個位置既佳又不會因為動土驚擾到先人,而且還是皇家祭拜祖先的必經之路。

所以這是最合理的答案,那些神乎其神的說法就當故事聽聽罷了!


大獅


總所周知,孝莊太后是皇太極的老婆,一生共輔佐過三位帝王,對清朝的興盛有著極大的貢獻,但是期死後下葬的事情,卻成了後世爭議的話題。


根據孝莊太后的遺詔:“太宗(皇太極)山陵奉安已久,不可為我輕動,況且我心中捨不得你們父子,就將我安葬在你父親的孝陵附近吧。”按照清朝的規定,是要夫婦合葬的,但是就是這個遺詔,弄的康熙非常尷尬,下葬吧,未遵從遺詔是不孝。不下葬吧,埋在哪裡呢?沒辦法,只能在東陵牆外,建了一個“暫安奉殿”,暫時放置孝莊棺槨,打算再慢慢想個好的對策,沒想到這一放就放了37年。


我認為並非康熙不孝順,從遺詔的內容可以看出,孝莊還是很在意皇太極的,一方面不想因為自己的安葬侵擾了丈夫的“休息”。再一個就是這些兒子、孫子和重孫子都是自己看著長大的,也非常有感情,真心的喜歡,且她在北京生活好多年,故土難離,不難看出孝莊皇后的心思。


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皇太極葬於瀋陽,而孝莊死於北京,遺詔的意願也是不想死後再顛簸,而並非後世流傳的“改嫁多爾袞”一說,畢竟野史不足為信!


linux每日談


最大的可能是孝莊太后留有遺命,不願合葬,和老公相比,更喜歡兒子孫子,康熙孝順孝莊,聽從遺命,只能採用拖字訣,暫不下葬。

活著爭寵,沒必要死後還要爭寵,孝莊不願和皇太極合葬也是有原因的。


先看看皇太極的後宮也是很奇葩的,孝莊的姑姑哲哲,大福晉,也是皇后,孝莊的姐姐海蘭珠,宸妃,非常受寵。海蘭珠和皇太極的愛情故事那是流傳於世。孝莊在後宮中並不受寵,作為撫養了兩代皇帝的孝莊,這死後不願合葬也是可以理解的,沒必要再去爭寵,擾亂死後的安寧。

康熙非常孝順,聽從了孝莊的遺命,但是不符合清規:帝后合葬。怎麼辦?康熙只好採用拖字訣,從長計議,這就有了各種傳聞:



不願勞命傷財,打擾先帝的安寧

不想離開兒子孫子

孝莊託夢了,出現各種異象

在康熙期間,一直沒有足夠的藉口,就一直沒下葬,到雍正了,解決了,雍正直接在停靈的宮殿,改建了一番,就地下葬,兒子孫子都在旁邊,想來孝莊應該滿意了。

僅為個人猜測。


我是小妞,親愛的朋友,動動小手,關注點贊轉發喲^_^,這裡是有理有據有料的歷史。


農村妞說事兒


不是康熙不孝順,相反康熙帝對孝莊太后非常孝順,因為在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孝莊太后去世時,孝莊太后的兒子順治帝的孝陵已經建成,並且處於清東陵最尊貴的位置,孝莊太后是順治的母親,葬於清東陵任何一個位置都不合適,因為最好的位置被佔據。並且孝莊太后的遺囑:“太宗文皇帝梓宮安奉已久,不可為我輕動,況我心戀汝及汝皇父,不忍遠去,務於孝陵近地擇吉安厝,則我心無憾矣。”孝莊的這條遺囑給康熙犯了難,因為孝莊太后不願意去東北的瀋陽與皇太極合葬,願意留在清東陵,而清東陵最好的位置已被順治帝的孝陵佔據,這無疑給康熙留下了一個難題,最後康熙帝決定在清東陵大紅門外東邊,建了一組暫安奉殿,暫安奉殿的屋頂是重簷廡殿頂,超越了皇帝的重簷歇山頂,可見康熙帝對孝莊太后的孝順,來臨時安厝孝莊太后的梓宮,而這一安放就是三十七年,到康熙帝去世都沒有解決這個問題,到了雍正三年,大臣提出,以聖祖仁皇帝歷屬綿長,子孫蕃衍為由,此地就是風水寶地,雍正帝也找了一個藉口,這一年正是皇太極與孝莊太后結婚一百週年,所以將暫安奉殿改建為昭西陵,昭西陵是清朝等級最高的皇后陵,開創皇后陵建碑樓的先河,隆恩殿是重簷廡殿頂,並且有兩重圍牆,這些都表明康熙帝和雍正帝對孝莊太后的至孝。



42小確幸


孝莊輔作康熙,才有了大清朝的崛起和興盛。那為何孝莊死後康熙並沒下葬,直到37年後才被雍正下葬。其真正的原因,本人認為有兩個:

一是根據有關史料記載,在孝莊太后臨終前她告訴康熙,自己的丈夫已經離世多年自己不想打擾了他平靜的生活,她想在死後和自己的孫子們待在一起。

二是要知道在當時有一個規定,就是皇上和皇后在死後要埋葬在一起,如果康熙不把孝莊和皇太極葬在一起就違背了祖規,如果康熙把孝莊和皇太極葬在一起就違背了孝莊太后的遺言,兩難之下,康熙只好把孝莊放在孝陵,這一待就是37年。有人說康熙不孝,讓自己的祖母孝莊太后在孝陵待了37年。真相其實不然,在這期間康熙每逢祭祖之日都會去看望孝莊太后。

孝莊下葬的這個重任自然就落到了康熙的繼任者雍正的身上。雍正認為孝莊太后待在孝陵37年,整個王朝順風順水,是孝莊保佑了子孫的平安。孝陵也是一塊風水寶地,但是雍正並沒有明說而是暗示大臣,讓大臣們主動提議。於是就在孝陵建造了一座墓陵這才把孝莊太后下葬,就這樣孝莊太后在死去的37年後才得以下葬。

以上就是孝莊太后死去37年才下葬的原因,不得不說她是幸福的,她終於實現了自己的遺願,有孫兒陪伴在自己身邊。孝莊太后是一位德才兼備的女子,她勇敢善良堅強。如果不是她就不會有強盛康熙王朝,如果不是她整個清朝歷史或將改寫。

本人擅長曆史文化知識,關注我者必互粉,願與大家共同探討。如果覺得我回答的不錯,別忘了點贊和轉發哦。


論史長智


孝莊文皇后是清太宗皇太極的妃子,順治皇帝的親生母親,康熙皇帝的祖母。一生歷經數朝,竭力輔佐了兒孫兩代幼主,為清朝定鼎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 考莊於公元1688年(康熙二十六年)1月27日崩逝,享年七十五歲。


皇太極死後是下葬在了盛京(今瀋陽)。由於順治帝先於其母孝莊去世,被安排在清東陵。根據孝莊太后的遺囑:一方面,皇太極已經下葬很久了不想打攪先帝。另一方面捨不得順治和康熙父子,安排在孝陵附近就可以了。康熙自然是遵從了祖母的遺願,先臨時在清東陵外修一暫安奉殿,臨時安放。誰知,康熙至死也沒找到個即不違祖制又遂祖母願的好辦法。

等到雍正即位後,考慮到曾祖母一直沒有正式安葬。便派人直接在暫安奉殿處修建陵寢,陵寢建成後將孝莊太后葬入地宮,期間整整是37年。孝莊的陵寢被稱昭西陵,昭西陵是大清王朝中皇后陵中級別最高的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