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拜孔子而讀《論語》,卻被真性情的子路吸了粉

看我的名字和頭像就知道老向是個孔粉了!懷著對孔子的崇敬去讀《論語》,沒料到卻有了意外的收穫:我被可愛的、真性情的子路,吸粉了!

崇拜孔子而讀《論語》,卻被真性情的子路吸了粉

孔子當然有千般好,博學、智慧、有原則、心懷天下,可是子路的性情太突出、太有個性了,讓人忘不了。如果說孔子是文質彬彬的君子,那麼子路就是個質勝文的剛直之人,好勇、伉直、真性情!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論語·雍也》

出身卑微,性伉直,剛開始看不起孔子,喜歡欺負孔子

子路出身貧寒,家裡甚至連米都吃不起,多以野菜充飢。有一天父母真的很想吃米飯,年幼的子路便翻山越嶺走了好長好長的山路去跟親戚家借米。這就是二十四孝之一子路為親負米的故事。

崇拜孔子而讀《論語》,卻被真性情的子路吸了粉

成年後的子路生性魯莽,好勇力。喜歡戴著公雞樣式的帽子,佩戴公豬裝飾的長劍,貌似很搞笑,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個殺馬特。

他很看不起弱小的孔子(孔子其實很高大),經常欺負“她”,孔子也拿他沒轍。都說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可是這魯莽的子路硬是被孔子說服了,誰叫孔子不是秀才而是萬世先師呢!

崇拜孔子而讀《論語》,卻被真性情的子路吸了粉

孔子說:“以你的天資,加以學習的話,肯定會是個人才。”

子路說:“讀書學習有什麼用?能夠讓我更強嗎?”

又說:“南山那裡有一種竹子,不須糅烤加工就很直了,削尖後射出去,就能穿透厚厚的犀牛皮,所以我還需要學習嗎?”

孔子告誡他:“如果做好箭栝(箭尾),裝上羽毛,再安好箭頭磨得銳利些,不是射的更遠、刺得更深嗎?”

子路折服,拜了再拜,從此追隨孔子,至死方休。(出自《孔子家語》)

拜師孔子,學習政事、仁義,這支箭更有力更鋒利了

崇拜孔子而讀《論語》,卻被真性情的子路吸了粉

孔子有教無類,內容廣泛,子路主要學的是政事。孔子評價子路:“子路可以在千乘規模的國家裡掌管軍事”!

子路先在季孫氏家裡做點小事,後來得到重用做了他家家宰,也就是總管。孔子為鞏固魯君權力削弱三家勢力,於是“墮三都”,子路便是他強有力的干將,沒有子路,怕是難以執行。

再後來子路又做了衛國大夫孔悝的家宰、衛國蒲邑大夫。在做蒲邑大夫的三年裡,據說政績不錯,蒲邑三善就是孔子對他的評價。

崇拜孔子而讀《論語》,卻被真性情的子路吸了粉

有次孔子路過蒲邑的時候,走著走著便連連誇讚子路。子貢不解,怎麼什麼政策都沒看到就這麼誇他呢?

孔子說:“我已看到了。初入境內,我看見耕地都耕好了,雜草都除了,田間的水道也加深了,說明百姓都很勤奮;走到城裡時,我看見垣牆和房屋都完好、牢固,樹木茂盛,說明百姓不苟且馬虎、不偷盜;走進他的衙門,我看見那裡清靜閒暇,而下面辦事的人都很效力、服從,說明他的政令沒有擾民啊。”(出自《孔子家語》)

與孔子亦師亦友,他們喜歡互懟

相信讀了《論語》的人都喜歡看孔子和子路兩人互懟的句子,真的很搞笑。一個是之乎者也的書生孔子,一個是好勇剛烈的猛將子路,他們會擦出怎樣的火花呢?

子路懟孔子:迂腐!誰跟你說只有讀書才算學習的?

崇拜孔子而讀《論語》,卻被真性情的子路吸了粉

在孔子到了另一個國家想要展開抱負的時候,子路問他準備怎麼做,孔子說:“先正名,先把名分搞好了”!子路則毫不留情地懟過去:“夫子真的是迂腐啊”!哈哈,就是這麼直白!

有一次,子路讓一個年輕小夥子子羔去當費地的長官。孔子阻止他:“你小子這不是害了別人的孩子嘛!人家還這麼小,正是上學讀書的時候!”

子路不服,振振有辭:“那個地方有老百姓,有社稷(祭祀活動),也算學習了,難道一定要讀書才算學習嗎?”

孔子說不過,只好說:“就是因為像你這樣,我才最討厭那種花言巧語狡辯的人,哼!”

崇拜孔子而讀《論語》,卻被真性情的子路吸了粉

我們都知道孔子周遊列國的時候常常碰壁,有時候生存都是問題,差點餓死。

有一次在陳這個地方被困七天,到了第四天糧食都吃完了,弟子們餓的餓病的病,一個個都爬不起來。

子路就氣嘟嘟跑去酸諷孔子:“哎喲喂,天天講仁義道德的君子也有窮困的時候?啊?”

面對這種尷尬的情況,孔子也不慫。

孔子說:“君子窮就窮但是不會做壞事,小人窮起來的話可能就要胡作非為了”哼!

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論語》

崇拜孔子而讀《論語》,卻被真性情的子路吸了粉

孔子去拜見南子,就是那個“美而好淫”的女人。

子路很是不爽,各種質疑。孔子急了,趕忙對天發誓:“如果我做了什麼不該做的事,上天都討厭我!上天都討厭我!上天都討厭我!”哈哈,像不像兩個小情侶在吵架?

孔子神預言:“子路啊,你怕是會不得好死喲!”

崇拜孔子而讀《論語》,卻被真性情的子路吸了粉

先不要覺得孔子嘴巴毒,這其實只是兄弟之間的玩笑而已。孔子最得意的學生是顏回,可是感情最深的應該就是子路了吧。孔子曾說過:如果有天沒人採用他的主張,就準備漂洋過海去,而這時候能陪伴他的恐怕就只有子路了。


只是,子路不能陪他終老了。

君子死,冠不免

衛國發生了政變,子路的主人叛變了,生性剛直的子路義憤填膺,在郊外的他不想逃走,而是前去質問並要求殺了這叛徒——這當然是不可能的。

新的君主便下令攻擊子路,在打鬥的過程中子路的冠纓(系頭盔的線、繩)被斬斷了。可能是抱著必死之心了,子路說:“君子死而冠不免”!於是準備結好冠纓,結果被砍成肉泥。

崇拜孔子而讀《論語》,卻被真性情的子路吸了粉

子路之死,大多人都覺得是他迂腐。我不願這麼想,我情願相信是他已經懷有必死之心了,不然他也不會說那句話。

孔子聽說衛國政變,便悲傷嘆息到:“啊,子路就要死了”!他深知子路是個剛正不阿、為了正義奮不顧身的人,他怎麼能忍受自己的主人是個叛徒呢!

子路死後,孔子將自己的肉都倒掉了,不忍再吃。再也沒人跟孔子互懟了。

好了,謝謝閱讀!如果您覺得老向的文章還不錯的話,還請多多關照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