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1 其言之不怍,則為之也難

子路問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

其言之不怍,則為之也難

子路問怎樣做才是一個完美的人。孔子說:“如果具有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綽的剋制,卞莊子的勇敢,冉求那樣多才多藝,再用禮樂加以修飾,也就可以算是一個完人了。”孔子又說:“現在的完人何必一定要這樣呢?見到財利想到義的要求,遇到危險能獻出生命,長久處於窮困還不忘平日的諾言,這樣也可以成為一位完美的人。”

其言之不怍,則為之也難

孔子在這裡認為,做官的人應當竭盡全力為國效忠,無論國家有道還是無道,都照樣拿俸祿的人,就是無恥。在本章第二個層次中,孔子又談到“仁”的題。仁的標準很高,孔子在這裡認為脫除了“好勝、自誇、怨恨、貪慾”的人難能可貴,但究竟合不合“仁”,他說就不得而知。顯然,“仁”是最高的道德標準。

其言之不怍,則為之也難

子曰:“其言之不怍,則為之也難。”

孔子說:“說話如果大言不慚,那麼實現這些話就是很困難的了。”

說到容易做者難。 所以,一個人說話一定要注意,大言不慚,誇誇其談,把牛皮吹出去了卻收不到口口,不能兌現,往往被人看白了。 孔子關於言與行關係的論述在《論語》中收得很多,其基本 思想還是“敏於事而慎於言”,多做少說,先做後說。說到做到, 不說大話。

其言之不怍,則為之也難

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孔子說:“古代學者的目的在於修養自己的學問道德,現代學者的目的卻在裝飾自己,給別人看。”

孔子的這條語錄,說出了不同時代讀書人的不同前途,也是在勉勵學生,要以社會為己任。學生子夏對“今之學者為人”理解得十分深透,進而提出“學而優則仕,士而優則學”的新命題,這是向尊親合一官吏遴選制度的挑戰,是平民學者要進入上層建築的宣言。

其言之不怍,則為之也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