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本科的“本”是什麼意思呢,為什麼要用“本”字而不是別的字?

等待23731650


“本科”一詞,最早見於宋代。

在古書《宋史·選舉志一》中有記載:“開寶三年(970年),詔禮部閱貢士及十五舉嘗終場者,得一百六人,賜本科出身。”

在如今,現代意義上大學的稱呼,是源於西方。但中國的文化濃厚,同化性強,重視傳承。西方的大學被引入中國後,融入本土文化,也就有著明顯的“中國化”色彩。



廢除科舉制度前

中國古代的科舉每三年舉行一次,依等級層層進行。古代科舉,考生從秀才考到舉人,再晉升至進士。

進士將會參加統一性的“會試”,考上再進行“殿試”。“會試”由朝廷禮部主持,而“殿試”由皇帝親自監考。

中國古代紀年採用天干地支紀年法。如1619年為丙辰年,這一年的科舉即稱“丙辰科”。這就是科舉中的“科”。

在正常情況下,考生參加了統一的丙辰科會試,就會參加丙辰科殿試,即本科殿試。通俗地講,就是參加同一科的會試與殿試。

所以,古代科舉中的“本科”指“同一科”或“這一科”。



廢除科舉制度後

清末廢科舉制度後,中國大學在本科前設制了一個預科。

此時的“本科”實際類似“預科”。後來,全國各地的大學將“預科”取消,但是“本科”的叫法一直被延續至今,所以預科制度現在仍在以另一種形式繼續在發揮著作用。

我國現在的預科,是指對參加高考的學生,知識水平尚未達到進入大學的要求,給予一定時間補習後以達到這個要求的一種補習方式 。預科主要針對少數民族地區的學生,是一種特殊形式的學習形式,預科一般一年,一年後參加學校組織的考試,達到一定成績即可轉為本科學習 。



現代的大學本科

現如今,“本科”為“大學本科”,是學歷的一種,是高等教育的基本組成成分。本科學歷主要分為全日制普通本科、成人本科和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本科三種。

“本科”中的“本”是基本、基礎的意思。在大學本科階段的學習任務只是一些基本的知識,相當於某個領域的地基,主要學習通識課程,基礎專業課程。只有到了研究生,才是建造高樓大廈的階段,才是更加系統、深入、創新性的學習。



如今本科學歷遍地走,我們需要不斷的提升自己,才能在社會具有競爭力。本科階段絕對不要荒廢,這是提升自我的最好機會,你不學習,一兩年後你就能看到極其明顯的差距,到時候後悔就是一輩子啊。

歡迎知我的您留下精彩評論、熱心轉發,關注“夢想視野”您能獲得更多有益的乾貨喔!


夢想視野


談談自己的理解,畢竟官方怎麼解釋的我不知道。

本字為指示字,是一個木底加一橫。那一橫指示我們樹的軀幹偏下的地方是“本”。

所以我認為本科的“本”是本質、根本。

答主的本科專業是軟件工程,大一大二學的大部分是數學相關。

當時很不理解,就問老師,我們為什麼不學五筆?我們很多讀中專的同學學會五筆,一分鐘能敲兩百字呢。

老師很疑惑看著我:你要那麼快打字速度幹什麼呢?

然後我又問:為什麼不學編程語言,我有很多同學學了Java,c#,我們怎麼就不學呢?

老師說,編程就像練武,數學,數據結構,算法是你的內功,而編程語言是外功,內功不紮實,外功再好看也沒有勁力,學好了內功再學外功就非常容易。

當時不甚瞭然,時至今日終於有所感悟,大學不僅僅是要我知道怎麼用,更要知道為什麼這麼用,大學是在訓練我的邏輯思維,是把我的腦袋訓練成一部計算機,是在尋求“本質”的東西,或許這就是“本”的真正含義。



朱猷榛


大學本科的“本”是什麼意思呢,為什麼要用“本”字而不是別的字?

剛才查了一下現代漢語詞典,詞典中對本科的解釋是“大學或學院基本組成部分,區別於預科、函授部等”。當然,不同的文獻資料,對於“本科”一詞的解釋是完全不同的。

“本科”之所以稱之為“本科”,而不叫其他雜七雜八的“x科”,我覺得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本科”是約定俗成的詞彙。

有人說,“本科”二字是“舶來品”,是從國外傳過來的新名詞。這個新名詞叫著叫著,就成了約定俗成的新詞彙。不管是舶來的新詞彙,還是老祖宗流傳下來的老詞彙,本科這個詞的流傳都算是相當久的存在了。這就好比我們之所以稱桌子為“桌子”,歸根到底是約定俗成的結果:我們的先輩一直叫桌子為“桌子”,所以現在的人這麼稱呼,以後的人也自然如此稱呼。同樣的道理,人們先前稱呼第一批次和第二批次的大學為“本科”,那麼在約定俗成之下,無論是現在之人還是後來者,都會稱其為“本科”。

其次,本科的“本”含“基本”、“追本溯源”之意。

本科講究的是基本理論知識的學習,本科生四年的學習,大多以學習基本的理論知識為主,含有“追本溯源”的韻味。在大學三種層次的學歷中,專科居下、本科居中、研究生居上。同時,很多用人單位看第一學歷,很多時候就是看受聘者的本科母校是屬於哪個層次的高校。

第三,本科是相對於預科而言。

在科舉制度的應試中,“本屆”也稱之為“本科”,意思就是這一屆、這一科的意思。舉個例子,比如古代的某一個學子在參加了某一年的會試之後,又在同一年參加相應的殿試,那麼我們可以稱這個學子為“本科出身”;但是,如果這個學子當年度參加了會試之後,因為種種原因放棄殿試,而是選擇在三年後才參加殿試,那麼他就不能稱之為“本科出身”了。所以,在這個層面上,“本科”的“本”應該講究的是“原汁原味”的韻味,這就好比應屆畢業生和復讀多年的考生之間的區別。

而在科舉制度廢除之後,很多高校推出了“預科班”,招收“預科生”——高考分數不夠的考生,可以在“預科班”就讀一年,一年之後如果順利通過相關考試,那麼就可以“預升本”,由原本的預科生變為某一所高校的本科生,檔次提高了一大截。所以,本科生在這個節骨眼上是要與“預科”區分開來。當“預科”取消之後,本科自然而然地成為了主流。

現在,你知道為什麼“本科”的“本”不能換成其他的字了嗎?


微雨潤苗


大學本科的全稱叫做“基本概念基本信息本科”,從字面上來理解,本科中的本是基本概念的意思。大學本科學習的只是一些基本的知識,主要是基礎通識課程,基礎專業課程。到了研究生則是更加系統鑽研的學習。


大學本科這個稱謂是一個舶來品。現代高等教育起源於西方國家,我國高等教育起步較晚,所以關於高等教育的制度很大程度上都是沿襲西方制度的。在英語中,本科”英文為“Undergraduate”,而該詞意為“還未拿到學士學位或類似學位的大學生”,所以《教育學名詞》把它譯為“大學本科生”。

相對於本科來說,還有一個預科。在1928年《中華教育詞典》解釋說:“對預科而言。學校內學級編制,於預科之上,冠以本科,以便修畢預科學業者,進研專科學問。讀完預科畢業以後才能夠讀本科,而這個制度至今仍然在很多高校沿用。很多高校都開設有預科,分數比本科要低,報考預科的考生需要多讀一年,通過考試以後才能夠真正成為一名大學生。

雖然說我國的高等教育制度是沿襲西方國家的,但也有很多東西是與我國古代文化是一脈相承的。本科這個稱謂最早出現在宋朝,宋史·選舉志一》:“開寶三年(970年),詔禮部閱貢士及十五舉嘗終場者,得一百六人,賜本科出身。”我國在公元前124年創立了官立大學,但據古籍記載,中國在公元前二千七百年前就有了“大學”之稱。世界上第一所大學為意大利建立於1088年的博洛尼亞大學,她也被譽為歐洲“大學之母”。

所以關於本科這個稱謂是延續了宋朝的說法。古代的科舉制就相當於現在的高考,在科舉制中想要考上“大學”也需要分為六步,從童生,生員,秀才,舉人,貢士,進士。秀才每三年考一次,考上進士以後還要參加一次會試和殿試才能成為“本科”。所以就有了十年寒窗苦讀的說法。

而會試和殿試不同於秀才、舉人和進士的考試,前面的考試分別對應三次不同的考試。但會試和殿試算是一科考試,所以會試和殿試就是參加了同一科考試。所以本科就是同一科考試的意思。並不是現在所說的學歷的意思,秀才、舉人和進士才是古時候的學歷,而最高的學歷則是狀元。通過了同一科考試以後,由皇帝欽點狀元。



現在的專科起源於就不那麼早了,一直到了民初的時候才出現。1929年,民國政府頒佈《專科學校組織法》《專科學校規程》,規定專門學校改稱專科學校,分為甲乙丙丁四類,即工業、農業、商業和醫學四種,修業時間為兩至三年。無論是從辦學性質還是學制上,這與現在的專科學校大抵相同。


大三老學長


一群傻孩子瞎抄書。

大學“本科”源於清末廢除科舉後建立新式學堂制度,張之洞等人制定的“癸卯學制”。這個“本”指的是主幹(“本固枝榮”的本),即學生的主修專業。當時大學分預科(不分專業)和專科(分專業),專科分為工、農、醫、師等專業,學生所選之主專業稱為其“本科”,即主學歷;本科畢業之後可以以選修其他專業,相當於現在的二學位。建國後高等教育體制改革,沿用“本科”的說法,將四年制五年制的大學教育稱為本科,二年制、三年制的大學教育稱為專科,本科僅代表學制長短,已經和最初的本科有不同的含義。


GY1958


本是基本的意思,大學裡就算你學的某項專業,也是籠統把這個專業的系統基礎知識學完。

研究生就是再進一步研究專業裡的某個領域。

專科,就是專門去學一門學科。

簡單舉例一下:本科學歷史,要把所有朝代的情況都學一遍,比初高中的籠統會更細緻,也更全面。

研究生的話,會去專門精細的研究某個朝代。

其他專業亦同。

本科和專科的大致區別就是,本科以上注重理論結合實踐,是客觀性的學法。

專科是不用你搞懂那些理論,學會怎麼用就行了,是主觀性的學法。



夕陽武士的救贖


大學本科的“本”它的意思、意義和含義就是指:讀書學習文化科學知識到了一定程度,應該加強鞏固、堅固、夯實基礎知識,牢記不要忘卻所學的知識,叫做“本”。

“本”:在大學裡學習各種文化科學知識,是指在校大學生本來應該應盡的職責所在,應盡的本份、本領、本事、本來、本質,本性、本有、應該、具有、具備的擔當和義務,名叫“本”。

“本”:是指夯實、加強、加固、鞏固、增加、增長、增強、牢記、牢靠的意思、含意和含義,稱之為“本”。

大學的“大”是指:隨著人的讀書時間長,隨著年齡的增長,已經不是過去的兒童、小孩和少年時期,而是長成成年大人,叫做“大”。引申含義和意義為:自己所學的知識多,所見所聞見識多廣、“知識淵博”………


袁聰


本科的“本”是“正式”的意思,本科就是“正式專業”的意思,是相對於“預科”來說的,只是因為國內教育事業發展到了一定水平,一般不設預科而已。大家看很早以前的文章,經常可以看到某人讀某大學的預科班,這是因為過去教育事業不發達,能達到高中畢業程度的人很少,要上大學需要先上預科班,預科班也設在大學裡,所以叫大學預科班,跟現在的專科不是一回事,專科學校是正式的。四年制機械專業本科畢業,就是機械專業的正式畢業生。


工程師聊技能


為什麼要用“本”字?

通過查閱相關資料,主要有以下幾個解釋:

1、1928年的《中華教育詞典》解釋

“對預科而言。學校內學級編制,於預科之上,冠以本科,以便修畢預科學業者,進研專科學問,如師範本科,大學本科之類是。”如1903年的《奏定農工商實業學堂章程》規定“中等實業學堂之學科,分為豫科、本科。

2、英語舶來品。“本科”英文為“undergraduate”,“還未拿到學士學位或類似學位的大學生”,所以《教育學名詞》把它譯為“大學本科生”。

3、大學本科裡面本有“根本”,“根基”之意。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中級層次,與專科教育、研究生教育構成高等教育內部的三個層次,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當前我們國家高等教育裡面規模最大的,符合字意。

為什麼不用別的字來代替?

這是很早前就約定成俗的叫法,個人感覺最有可能就是英語翻譯時候確定的,估計翻譯者認為大學本科很重要,結合中國漢字字意,選取為本科。就像化學元素表裡面在翻譯時候創造了一些新的漢字,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山裡面的魚


君子務本,大學道得

君子務本。《論語·學而第一》說。講的是高人就會畢生追求做個君子,做君子就得做到遵循大自然本來規律,即天道本源,踐行自己與生俱來的神聖的客觀使命。抱殘守缺,不如坐忘玄中。

所以曾參在整編先師遺著時,寫到大學之道……安而後能得,猛然悟道,先師的先師老子,不就是這樣道出世界本源的嗎。看凡舉《道德經》第三十九章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

王本正為貞。意思是:天得道而清明;地得道而安寧;神得道而靈驗;河谷得道而盈滿;萬物得道而長生;侯王得道而天下公正太平。

所以他流暢寫下《大學》開篇

大學之道……安而後能得。

這段話說白了仕子大道。嚴肅地說,春秋末日的他,比廿歲天才劉勰都要橫空曌照,明教天地。劉勰一部《文心雕龍》,古今中外無人破得了記錄,豐碑如此,危乎高哉。可是到了《大學》這裡一比,就像乞力馬紮羅峰遇到了珠穆朗瑪峰。

這就是大小,小就是大,大就是小。因為所有的老大,都來跟他一比之後,他們都變成了古今中外的老二。老大變老二,大就是小。而令人折服之後的他,曾經卻不怎麼能令人信服,說明小就是大。他歷史地必然地,登臨絕頂,一覽眾山小。不枉負世代尊主。這就是大學道得,君尊本源,大德圓成。

所以今人才得以繼承發展,創立概念:大學本科。也是正中此傳承精髓下懷。本乃本源,君子務本,大學道得,得一生靈,天下正大。

所以不難理解,這個大學本科的稱謂,實際上是世界大學的精脈,在一脈綿延順承著。故而大學,必然本科。否則就叫不務正業,歪門邪道了吧!這是用本科的本,而不用其他稱謂的原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