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风华:年级倒数怂包包,坏蔫蔫的墙头草,晚年凄惨却也平安!

老朱家三位弟兄可都是性格特点泾渭分明的人物。俗话说得好:老大憨,老二阴,还有一个坏老三。与学霸太子爷比,

老三赵王也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年纪倒数第二的学渣。仍有可圈可点之处。

上帝给你关上了一扇门,必然会为你打开另一扇窗。谋略稳重赵阳王不如老大太子爷,但是论起旁门左道可是大师级人物,典型捞偏门的主。

赵王统领北镇抚司,管辖锦衣卫,且拥有诏狱。不过电视剧锦衣卫里可他一家独大,凭借御赐金牌,皇长孙也可调动锦衣卫人马。毕竟所属权归老爷子朱棣所有。

大明风华:年级倒数怂包包,坏蔫蔫的墙头草,晚年凄惨却也平安!

统领北镇抚司


他心里的坏主意可谓层出不穷,最擅长就是:借刀杀人,见风使舵。不管对谁都是留有后手——知不言言不尽。

1.墙头之草总随风摇曳,见势不对就脚底抹油

即使身为众人皆知的“二爷党”,背地里却有着自己的小九九。

大明风华:年级倒数怂包包,坏蔫蔫的墙头草,晚年凄惨却也平安!

墙头草随风倒

平日里和汉王时常有来有往,时不时来几场友谊赛。切磋之间,一个个针对太子爷的阴谋就孕育而生。第一次造反策略就是这样定下来,一番合计之后,兄弟两人决定兵谏夺权。

大明风华:年级倒数怂包包,坏蔫蔫的墙头草,晚年凄惨却也平安!

汉王赵王两人切磋

先由汉王策马前往紫金山兵营调兵,赵王只需将炸掉皇宫边火药库制造混乱。稍后立马引兵入城天下可得。且汉王许诺事成之后天下平分。

这年头口头承诺最不靠谱,当年老爷子朱棣也对自己兄弟宁王说了类似话语,历史总是在不断的重演。

“朱棣对朱权许诺,事成之后,平分天下。待朱棣即帝位后,朱权请求改封南方。当他要求苏州时,朱棣回答:"苏州属于畿内。"当他要求钱塘时,燕王不允许,最后只能改为南昌。”

看赵王神色表情就知道,总觉得这事情大大不妥。此时已经是心事重重开始考虑为自己留后路。

毕竟汉王几乎和朱棣一个德性,从来不是金口玉言,放卫星也不是一两次了。

除非黑字白纸的圣旨,否则一切当不得数。

所以当准备进入火药库巡查时,见到老爷子圣旨那一刻。赵王就知道,如果继续鲁莽下去自己怕是要先行一步替老爷子去地下探路了。

估摸着也就是那一晚,赵王偷偷入宫,一股脑向老爷子交代了。所以赵王这人不认死理,关键时刻懂得惜身。

推测这次赵王和侄儿朱瞻基做买卖,即便是和老二一起下套使绊子,但是绝对不会如汉王那般,撞上南墙不回头。

果然该出卖二哥时,老三毫不犹豫将自己能现在说的都讲出来。不管是阳谋还是真心,这一刻道出事情,对他自己百利无一害。

大明风华:年级倒数怂包包,坏蔫蔫的墙头草,晚年凄惨却也平安!

毫不犹豫“卖”队友

2.怂包包笑起来真好看,年级倒数也奸诈狡猾

对于老三这擅长背地使绊子的专家来说。双眼一咪嘴角上扬门牙漏出,就代表着心里的小九九已经开始盘算起来:要么腹黑,要么认怂。

大明风华:年级倒数怂包包,坏蔫蔫的墙头草,晚年凄惨却也平安!

老三的坏笑

论腹黑水平,绝对是妥妥年级前列。多次事件中冲在前面都是他汉王,躲在背后却都是赵王。

靖难遗孤事情兜不住,是老三建议:“二哥做个了断吧,只有死人才能保守秘密。”这话看似挺替二哥着想,其实细细想来,不尽如此。

大明风华:年级倒数怂包包,坏蔫蔫的墙头草,晚年凄惨却也平安!

向二哥出馊主意

当时老爷子已经吩咐让老三调查此事。如果他们死了,老三势必会向老爷子禀报。但反其道而行之,死无对证反而会让老爷子更加对二哥不满。同时汉王仍被蒙在鼓里,还会十分感激老三替自己考量。

果不其然,这事即使查出和老二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面对老爷子询问依旧矢口否认。对二哥还是兜着一手。

北镇抚司衙门中,赵王看似被徐宾道出心中顾虑。但其实是一出戏:先放后抓。其一是为不留漏网之鱼,在老爷子面前也可以给自己贴金。其二也可离间大侄子与这些“反贼”之间关系,聂兴也是至此愈发对皇长孙朱瞻基不满。

大明风华:年级倒数怂包包,坏蔫蔫的墙头草,晚年凄惨却也平安!

徐宾使诈

赵王办事宗旨只有一个:无论何时何地,都给自己留有余地。万不能前一步刀山火海,退一步万丈深渊。

杨士奇来到行营中宣旨,老三一眼看出这是老大的阳谋。当汉王想要退缩时候,也是他出声呵斥,并不是他多聪明,而是他知道汉王要是退了,自己就无丝毫余地;但如果汉王不退,自己仍有回旋之地。

所以这次在对侄儿和二哥上,赵王都表现出一副“哥俩好”的表情,目的自然不言而喻。

大明风华:年级倒数怂包包,坏蔫蔫的墙头草,晚年凄惨却也平安!

见谁都哥俩好的老三

3.主业为侦查副业造反,爱权利求富贵不偏执

老二汉王一辈子在造反路上走不出去了,正如老爷子朱棣那般:一辈子都呆在猪圈里。但是老三不同,他想要的无非两件事情:

1.自由自在的权利。

第二次被汉王拉拢时候就知道了,太子爷上位,皇长孙成为太子,大家一定没有好果子吃。

所以毫不犹豫和着二哥继续造反,如果不造反,就只得乖乖回贫瘠属地就藩)

2.老爷子认可。

尽心尽力完成老爷子交代事情:①调查被靖难遗孤刺杀之事;②调查朝中谁反对赦免靖难遗孤之事。

或许也是想着能有那么一天看到老爷子望向自己的目光中,尽是赞许之色!

所以老三主业是风生水起,但副业是从未成功过。每次见势不妙就开始打退堂鼓,不和老二铁憨憨一般死磕到底!

最后汉王是一心求死,不愿窝囊生活在别人监视下,像条狗一般毫无尊严。

但老三舍不得离去。他没那么偏执,最后宁愿用着激将法,也是保全自己不死。侄儿朱瞻基知晓这点,将计就计:死罪可免,活罪难逃。老三赵王余生只能品尝着生不如死的滋味!

大明风华:年级倒数怂包包,坏蔫蔫的墙头草,晚年凄惨却也平安!

小狐狸朱瞻基

4.非治世安邦富民之才,大逆不道却保得平安

老爷子朱棣考虑大位传承之时,候选人只在老大太子爷和老二汉王身上,从未曾考虑过老三赵王。

究其原因,其实就是老三性格不坚毅。老大虽然仁慈,但是性子稳,认定事情绝对不会退缩。老二汉王偏执,但是也是心性坚定,从头到尾就一心只想夺大位,毫不动摇。

反观老三赵王,即便奸诈可爱,但是犹如墙头草,随风倒。无论对哪一方都不尽职尽责,偷着留一手,保留退路。换而言之,识时务者为俊杰

这种人不适为王。国家危难时,易犹豫退缩,难做守城之君;天下太平之时,易受人蒙蔽,难做盛世明君。

想想前有宋微宗,宋钦宗为前车之鉴,不可不防。

历史上赵王终得善终,虽然两次造反未遂。但无论是老爷朱棣或者是皇长孙朱瞻基,都未将高高举起的屠刀落下。

帝曰:"先帝友爱二叔甚。汉王自绝于天,朕不敢赦。赵王反形未著,朕不忍负先帝也。"明年,帝以其词及群臣章遣驸马都尉广平侯袁容持示高燧。高燧大惧,乃请还常山中护卫及群牧所、仪卫司官校。宣宗命收其所还护卫,而与仪卫司。宣德六年薨,谥曰简王。子惠王瞻塙嗣。

原因自然不言而喻。爷孙俩都要落得“仁义”的名声,不能被后人史书所唾骂。赵王也知进退留有台阶,自然各取所需。

大明风华:年级倒数怂包包,坏蔫蔫的墙头草,晚年凄惨却也平安!

历史上朱高燧


结语

朱家五父子已经走去了一大半,已经是小辈天下。老三即使生不如死,但也保全一家老小性命。

这几番变故阐明一个道理:需放下一些东西,才能如建文那样才能逍遥于山水之间,隐居在空门之内。

否则只能如赵王般凄凉苦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