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陂長堰王氏宗族的前世今生

黃陂長堰王氏宗族的前世今生

文 | 圖:尺半鯉魚

幾天前我和母親、姐姐等人回長堰周邊轉了一下,順便看了看母親曾任教過的長堰大灣連新建小學。1976年以前母親曾在這兒工作過幾年,當時限於條件,學校是直接利用建於清同治14年(公元1875年)的連氏祠堂做的。

如今盛行認祖歸宗,加上新建小學早已撤銷,於是祠堂恢復了過去的功能,並修舊如舊,大門上還有中國國民黨前主席連戰的題字。相比之下,我們金王灣的王氏支祠早已沒有了蹤跡。但宗譜的記載,還是讓我的思緒穿越了幾百年的時空。

宗(家)族簡史

奶奶是我現實生活中記事的起點,她的孃家山下王現屬白龍寺村。

1908年,奶奶出生在這裡,父親是同盟會成員,上面有個姐姐。奶奶的父母后來抱養了一個男孩(也就是我們的舅爹,長大後參加過抗美援朝,轉業後安置去了新疆)。奶奶的父親去世早,抱養的弟弟尚年幼,所以她母親就在她這裡(長堰集)養老送終,後於解放前夕去世。

奶奶的丈夫也就是我爺爺是長堰金王灣人,也去世早,我父親記事起就沒有見過。雖說爺爺奶奶都姓王,村子直線距離也不足10裡地,但他們宗族歷史淵源大不相同:山下王王氏的來源據說是江西填湖廣時臨川王安石的後裔,清後期曾出了一個山東提督軍門王正起(王正起家後來又遷到了田鋪咀)。我等為外戚,其他很多細節都不得而知。

黃陂長堰王氏宗族的前世今生

金王灣


去長堰前本來計劃好了行程:去白龍寺村,一來看看那裡的觀音殿,二來想去山下王找熟悉掌故的親友瞭解灣子的歷史和我曾祖輩的情況。不巧那天長韓公路正進行拓寬施工,道路禁行,我們只能像錯過了瀾滄江邊蝴蝶會的徐霞客那樣,滿懷惆悵,折枝而去。

而金王灣王氏來源則在譜中有詳細介紹:吾王氏源於山西太原周靈王太子晉王喬之後,唐武宗會昌年間(841~846年)遷江西星子縣(今廬山市),播居五百餘載。明洪武初年(1368年),始祖明易公率妻子徙隱楚北,卜居邾城中和甫樓。其四子名曰:才甫,德甫,興甫,隆公。我們就是隆公枝下。

隆公有六子,三子至六子後裔已無可考。長子興一系明代天順年間(1457~1464年)舉人,官至大理寺司務,誥授文林郎,故隆公亦例贈文林郎。文林郎當然並不是什麼大官,歷史上相同且熟悉的事也有,如:李時珍長子建中任四川蓬溪知縣,階文林郎,後經兒子建中申請,朝廷敕封李時珍為文林郎,四川蓬溪知縣。

隆公次子興二公由安邑(今紅安)遷黃陂金王灣,即我的老家,至今已傳24世計五百餘年。這五百年社會發展經歷了多個時期,歷史上發生了很多的重大事件,也出了很多知名人物,王氏後裔亦是人才輩出:封建時代有兩兄弟同日中進士的,民國以後有在著名大學當教授的,有出任國家外交官的……

黃陂長堰王氏宗族的前世今生

王氏宗譜


金王灣距長堰街大約8里路,位於一個群山環抱的山衝之中。以往沒有像樣的路進入,只有一條狹窄山路,當時外面的人走這條路就如同《水滸傳》裡楊志過黃泥崗,心裡很緊張。踏上這漫長的山路,除了幽幽鳥鳴,還不時有山雞突然從身邊撲騰而過,冷不丁著實嚇人一跳,據說這裡還有豺狗等野獸出沒。

那個年代,長堰集很多家庭廚房還在用扯火灶,需要燒柴禾,所以我山裡的大伯就每天起很早挑柴到街上賣。經過山路時常遇到一對綠眼睛盯著他,你走它走,你停它也停。大伯知道是遇到豺狗了,有時是一隻,有時是兩隻。初時還很緊張,見多了也就泰然處之。一擔柴2角錢,還要趁早多跑一趟哩,哪有時間管它。

金王灣大約有700餘人,在周邊算是大灣子,族譜中父親是十七世,我是十八世,福字輩,後面輩分分別為美、宜、恆等。我們輩分很高,族譜中同輩分人多出生於清同治、光緒年間。七十年代我隨父親回鄉拜年,灣裡鄉親因為我們輩分太高,稱父親為“活祖人”,稱我為“幼祖人”。

對於我來說,從來就沒有忘記自己的先祖,無論他們是山下王、金王灣,還是我的外婆家祠堂程(祠堂程姓氏來源可參考拙作《回望故鄉長堰》中祠堂程舊事記),都是血脈相連,慎終追遠,這些都是我先輩開拓與繁衍的地方,每年春節及清明節,我們都不忘祭祀。

每當我在生活的打拼中感到疲憊或困頓時,一想起先祖們初來陂邑長堰(那個時候稱作高邑鄉),篳路藍縷,啟山林,經幾百年一路傳承,到現在宗族發展壯大,就如同安泰從大地母親那裡獲得無窮的力量,排萬難而前行,實我輩之天職!

先輩遺物

如果說宗譜記載的是宗族的世系歷史,那麼先輩輾轉留下的遺物則是留給後世的文物,讓我們對先人的追思有了物質的根梢。現在,它們甚至愈來愈成為我王氏家族的精神圖騰。

黃陂長堰王氏宗族的前世今生

柺杖


這根其貌不揚、略顯滑稽的柺杖是父親的外婆(即我奶奶的母親)生前所用。今年是我奶奶(1908-1978)誕辰112週年,她母親生前所用至少也有近百年曆史吧?

黃陂長堰王氏宗族的前世今生

象牙菸嘴


象牙菸嘴是奶奶父親的遺物。菸嘴上盤著一條飛龍,龍口銜一紅色寶珠,龍身雲霧繚繞,霸氣十足。以前還有一件類似大小的象牙刀飾,如今已不見蹤影,甚是可惜。

黃陂長堰王氏宗族的前世今生

綠色酒祥子


綠色酒祥子就是綠色酒缸,有兩個,據說是奶奶的父親從江西購得用來裝酒的。大口抽菸,大缸裝酒,從這裡似乎隱約看到曾外公的豪放。七十年代,長堰綜合廠有個做酒的作坊,裡面的做酒師傅看到我們家的綠酒缸愛慕不已。

在長堰時,這酒缸我們並不用它裝酒,而是用它裝米。它裝米有一大好處:不生蟲,不變質。現在我們把它帶到了武漢,裝一些乾貨或吃的零食,它的內部似乎總是涼的,所以放的東西很長時間都不變味。

黃陂長堰王氏宗族的前世今生

帽筒和觀音瓶


此帽筒以金線作畫,畫的似一仙鶴。帽筒底蓋有紅色篆體印章,顯示製造者身份。

觀音瓶製作歷史應始於清·康熙,我們這裡也叫做淨瓶。這個觀音瓶是奶奶在民國時期購得,年代至少在民國甚至更早。去過西遞、宏村的人經常可以看到那些老房子大廳的長桌(長堰這邊叫春臺)上擺放的畫屏和淨瓶,大概是前人慾表達“歲月靜好,風平浪靜”的意思吧。

黃陂長堰王氏宗族的前世今生

畫罐


一對畫罐是奶奶出嫁時她父母作為嫁妝送的,畫罐表面色彩鮮豔,而且花是立體的。兒時,我們用它裝糖果泡。

黃陂長堰王氏宗族的前世今生

畫屏


這幅玻璃風景畫作者是誰?畫於何時?已不得而知,因為它已遭到兩次破壞:一次是姐姐做衛生時不小心把畫面擦下一些,後一次是我不小心把玻璃打破了,所以才成為如今這殘破的模樣,想來真是可惜。

黃陂長堰王氏宗族的前世今生

茶壺與香罐


這把茶壺想必與我家老屋的前世有關:這裡曾是王萬壽先生開的茶樓,當時整個老街唯一有名字的建築——萬壽樓。而王萬壽先生最小的女兒大約出生於1914年,是祠堂程我外公的三弟媳。推算一下此物的歷史也應在百年之上。茶壺不大,看上去很簡潔,壺底有紅色印章標示它的製作地是景鎮。

香罐不大,是青花瓷的。這個香罐裡面裝一些沙後,就可以把香插在上面。

七續宗譜與時代召喚

民國以前,人們很重視修譜,所謂三代不修譜則謂之不孝。而現在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正所謂“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於是繼1945年《王氏宗譜》隆份及1949年《王氏宗譜》“才德興”份六修宗譜之後,21世紀初由紅安才德興隆七續宗譜理事會對《王氏宗譜》進行了第七次修訂。

宗譜記錄了從元末明初第一代王明易先生到現在跨度達六百餘年的歷史,族民世系和家庭成員情況清清楚楚。從中也可以看出從興二公遷至黃陂長堰金王灣後也有至少五百多年曆史。王氏宗譜的修訂本著實事求是態度,摒棄了某些宗族張必清河,郭必汾陽,李必隴西,劉必彭城的攀援強附冒濫宗支之風。

此次修譜不足之處是主要僅由紅安方面宗族發起執筆,因工作量大且對情況瞭解不夠精確、充分,其對金王灣最近幾代人的介紹有部分明顯錯誤之處,像我祖輩生卒年代與實際不符,我不得不動筆在譜中更正以防訛傳。

另外,遺憾的是:或許是因為戰爭,或許是天災、瘟疫,興二公(三世)以下至八世預行公之間整整四代人的歷史檔案在譜中出現了空白。此外還有很多分支的後裔無可考,和整個宗族失去了聯繫。

修譜的工作需發起很多有文化的族人赴各族民住居之地調查收集相關信息,而且宗譜的編撰出版也需很多的人力財力。另外還需一個外部條件:社會安定。可以想象,當時一定社會動盪,族民們生活艱難,生存不易。

黃陂長堰王氏宗族的前世今生

不過從另一方面看宗族的生命力又是多麼的頑強,就像五百年苦難都不能消磨鬥爭精神與樂觀人生態度的齊天大聖:“渴飲溶銅捱歲月,飢餐鐵彈度時光。天災苦困遭折磨,人事淒涼喜命長。”漫長的苦困日子過去之後,族民們浴火重生,薪火相傳,宗譜續修,生活走上正軌,大家又開始忙於新一天的勞作。

如今,隨著新農村的建設,這裡每家地裡種著各種蔬菜,山上種植茶樹,村中水塘則養著魚。這些為各家庭提供了基本生活需要和保底收入,而且不需要太多的家庭成員去打理。倘若想手頭更寬鬆些,家裡青壯成員也可以外出打工或從事經營。

好多年以前各家就陸續蓋了樓房,近年灣裡四處又裝了太陽能路燈,便於夜間照明。統一建的廁所整潔乾淨。灣子更是有幾條大道與外面相通,灣邊車站有定點的巴士往來。另外,附近紅勝寨還在搞開發旅遊。對比過去,完全就是一幅連環畫家賀友直筆下的山鄉鉅變圖。

如果說當初先祖找這個閉塞之地是為了躲避戰爭,想尋找寧靜的桃源卻只能過清苦生活,那麼現在,這裡才真正做到入則世外桃源,出則氣象萬千。王氏宗族的發展歷史不正是近代中華民族的一個縮影嗎?頑強不屈,自強不息。幾代仁人志士上下求索,愈挫愈奮,發奮圖強。修宗譜也好建宗祠也罷,都是為了不忘先祖,先賢,讓我們的來源有根。這就是繼承。


黃陂長堰王氏宗族的前世今生

作為現代社會意義上的人,生存與發展並不比古代生產力低下時更容易,因為現在的社會競爭更加激烈。首先,生存與發展需要堅定的目標和意志。昔日蘇秦,張儀離開老師鬼谷子先生下山之後到出名之前處處遇事不順,受過數不清的磨難挫折,任何一次打退堂鼓都會使他們最初的目標和努力化為烏有。他們最終能獲得成功,正是靠堅定的目標和意志。

其次,生存與發展需要智慧。以前有個口號:“知識就是力量”,並且常說要具備一專多能的T型知識結構。但我們常看到身邊很多有知識的人卻在一些現實問題上無法擺脫面臨的困境,生活困頓。

為什麼呢?現在信息和知識都以指數形式急速發展,人們逐步意識到,知識不是裝飾品,知識只有轉換為智慧才有價值。智慧以解決問題的能力來作為其外在體現,它連接在知識與現實之間,只有下功夫研究才能把握,下功夫實踐才能運用自如。

現在國家正處於發展和民族復興的關鍵時期,這需要大家的共同參與,同時也給我們提出了要求,我們要有歷史責任感。近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號召人們:“為一大事來,做一大事去。”超越自我,人皆可為聖賢。

同胞們,六百多年前我們中華民族曾雄於地球,但以往的歷史已屬過去,時代召喚我們去譜寫新的篇章。我們一定不會辜負歷史的重託,我們相信: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

關於作者尺半鯉魚,黃陂長堰人,現居武漢市洪山區,電子技術員,採購工程師,業餘棋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