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的军团和兵团有哪些区别?

于无声处34


军团和兵团是担负某一战区战役、战略任务的军队集团,国共两党的军队都曾有军团和兵团的编制。

红军最早设立军团这一建制,土地革命时期,红军在方面军之下设立军团。红军一个设立了11个军团,分别为红一、二、三、五、六、七、八、九、十、十五等军团。解放战争初期,解放军临时抽调一些军队组成了兵团,如由陈赓和谢富治指挥的“陈谢兵团”。到了1949年,为了适应战争形势的需要,解放军开始实行正规编制和统一称号。其中纵队改为军,军以上设兵团和野战军两级。统一称号之后,一野下辖第1、2兵团;二野下辖第3—5兵团;三野下辖7-10兵团;四野下辖第12-15兵团;华北野战军下辖第18-20兵团。

(曾任红一方面军红三军团军团长的彭德怀)

为了大力扩军,从而增加抗战的实力。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之后,国民党将军升级为军团。其中1937年设立了25个军团,1938又设立了13个军团。

(抗战初期曾任第17军军团长的胡宗南)

为了集中兵力,国民党于1938年6月在武汉卫戍司令部正式设立兵团:第1兵团,总司令薛岳,下辖6个军;第2兵团,总司令张发奎,下辖2个集团军和2个军;第3兵团,总司令孙连仲,下辖5个军;第4兵团,总司令李品仙,下辖2个集团军和1个军团。第9战区成立之后,第1、2、3兵团曾划入第9战区的作战序列。

(曾任第一兵团总司令的薛岳,后升任第9战区司令)


从以上可以看出,军团低于兵团。南岳军事会议之后,国民政府为了进一步简化指挥机构,撤销了兵团和军团这两级编制,军团改为集团军,变为军委会、战区、集团军、军等四级指挥机构。

1948年,国民党军为了进行大规模的作战,又恢复了兵团这一建制,兵团通常下辖若干个军,不过解放战争时期的国民党兵团和抗战初期的兵团级别不同。


历史军魂


民国时期国共两党的军队都有过军团和兵团建制,可能不同时期的军团和兵团在编制、级别、规模等方面都不大一样,下面我们谈一下当时的大体情况。

一、国民党

在国民党军队中,军团和路军、集团军、兵团都是同一级别的部队编制,只是在不同时期的称呼。举个例子,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榘原本是西北军出身,中原大战后投奔南京政府,被任命为第三路军总指挥。韩复榘长期驻扎山东,势同独立;抗战爆发后,所部改称第三集团军,韩复榘以第五战区副司令长官名义担任第三集团军总司令。从韩复榘身上我们可以看出,路军与集团军在规格、级别上是一致的,军团和兵团也是如此,唯一不同的是,抗战初期以前的叫军团或者路军,抗战爆发后称集团军,解放战争期间称兵团。

第12兵团司令官黄维

军团和集团军、路军、兵团一样,一般都管辖若干个军级作战单位,但也有例外。我在《临沂百年大事记》中发现了一则史料,徐州会战时期,日军进攻鲁南重镇临沂,临沂专员张里元向第五战区求援,第五战区司令官李宗仁调庞炳勋的第三军团驰援临沂,固守县城。庞炳勋也是西北军出身,其部虽名为军团,实际上只有40军的第39师一个师,共有13000余人,当然这也是一个极端的例子。

抗战胜利后,国共内战爆发,国民党整编军制,以兵团代替集团军。我们以大名鼎鼎的第12兵团为例,该兵团又称黄维兵团,司令官黄维,副司令胡琏、吴绍周,下辖第18军、第10军、第14军、第85军以及第4快速纵队,是国民党有名的王牌部队。黄维兵团在淮海战役中大部被歼,残部后来被胡琏重建,在金门战役中与解放军交手获胜。

二、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部队的军团主要是指红军时期的军队编制,当时红军有第一方面军、第二方面军和第四方面军三个大的战略单位。方面军下面就是军团,军团下辖若干师,比较有名的有林彪的红一军团 和彭德怀的红三军团等等。
抗战爆发后国共两党共同抗日,陕北主力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

1937年9月12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按照各战区的战斗序列,将第八路军改称为第18集团军,朱德为总司令,彭德怀为副总司令,集团军总部简称集总。

第18集团军总司令朱德在山西前线

渡江战役开始前,根据当时形势需要,解放军四大野战军分别改称为第一野战军(原西北野战军)、第二野战军(原中原野战军)、第三野战军(原华东野战军)和第四野战军(原东北野战军),野战军下辖兵团,兵团下辖军(即原来的纵队)。以二野陈赓兵团为例,陈赓是第4兵团司令员兼政委,兵团下辖周希汉的13军、李成芳的14军和秦基伟的15军。


民国年间那些事


军团和兵团最大的区别是级别不一样,早期的军团大致相当于军,下辖数个师,而到抗战时期,军团则相当于集团军,下辖若干个军。而兵团出现的比较晚,要更高一级,通常是下辖若干个集团军。

军团第一次出现在编制中是1931年第三次围剿作战时,蒋介石到南昌亲自担任总司令,因为下属部队较多,所以临时设立4个军团协调,第1军团军团长蔡廷锴,下辖3个师,第2军团军团长孙连忠,下辖两个师,第3军团军团长朱绍良,下辖3个师,第4军团军团长蒋鼎文,下辖1个师。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此时的军团大致相当于一个军,下面直接管辖师。但是这个编制是临时的,不仅所管辖的师数量不一,而且在1932年第四次围剿作战时又没有了军团这个叫法,改成了纵队和路军。

军团这个编制再一次出现,已经是抗战了。此时的军团依然很混乱,像淞沪会战时上官云相的第11军团,下辖3个师,还有孙连仲的第1军团,下辖3个师1个旅,还是相当于军一级。而汤恩伯的第20军团则有第13、85和52三个军共7个师,这个军团和一个集团军无异。至于庞炳勋的第3军团更是奇葩,它下属仅有第40军一个军,而第40军下又仅有39师一个师,所以第3军团等于只有一个师的兵力。

总体来说,在编制上抗战初期的军团大多相当于集团军。

而兵团则要出现在武汉会战时,此时由于作战规模日益增大,战区下属的集团军、军团数量太多,因此往往根据作战需要再编成兵团,级别高于集团军和军团。像武汉会战薛岳的第1兵团,就下属第20集团军、第9集团军、第29军团、第37军团,而张发奎的第2兵团,则下属第30集团军、第3集团军、第31集团军、第32军团等部队。

所以我们不难看出,军团在不同时期的级别不同,有些相当于军,有些相当于集团军,而兵团则级别要高于军团,大致相当于方面军。


不沉的经远


我来个简单点的。

民国时期的军团和兵团是临时性的军事编制,时有废立,又常不同时设立。

首先是他们刚开始出现于抗争初期,差别巨大

军团是担任基本战役军团下领常设的军,后改编为集团军

兵团则是基本战略军团下领集团军和军团,后改编成战区。

抗战时期国民党固定编制:战区——集团军——军——师

抗战结束后,军团和兵团都是担任基本战役军团,但存在时间却不同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军事编制是兵团——军(整编师)——师(整编旅)

败退台湾后,国民党军重新整合军事编制为军团——军——师。


历史小知


当然不是一回事,“军团”正式编组于抗日战争爆发后的1937年9月,属于一个临时性“军”以上编制,而“兵团”出现在1938年武汉会战期间,级别大于军团。

军团出现的始作俑者是保定八期的罗卓英,在淞沪会战打响时,罗卓英正任第18军军长,率部自粤北赶赴上海参战。在会战进行中,随着调来的中国军队越来越多,军政部开始增加和扩大编制。

(第16军团长罗卓英)

原任师长的一批黄埔一期毕业生纷纷火线提拔为军长,着手合并各师组建新军,比如第58师俞济时升第74军军长、第36师宋希濂升任第72军军长、第87师王敬久、第88师孙元良等也晋升军长,虽然有的军还只辖一个师,但是级别已经上去了。

这下军政部次长、第15集团军总司令陈诚不干了,开始为罗卓英等保定生抱委屈,毕竟资历是有区别的,现在军中级别却拉平了。

(第32军团长关麟征)

陈诚面子大,但当时淞沪战场只有陈诚和张治中两个大型集团军(第9和第15),罗卓英暂时还不够格,军政部主管厅灵机一动,在军以上开始建立了“军团”一级,罗卓英于是荣升第16军团长。刚开始时下面只管着第18军,逐渐增加兵力后,正式改编为第19集团军,这个总司令罗卓英担任了很久,到成立第九战区后仍然兼着。

如此到1938年期间,国军部队共组建了38个军团(1937年25个,1938年13个),军团长主要是保定生和留日士官生这一资历,以及少量黄埔一期生,胡宗南是黄埔生第一个“军团长”。当然军团所辖兵力也不尽相同,比如汤恩伯第20军团参加台儿庄会战时拥有两个军七个师约8万人,而同一战场的庞炳勋第3军团只有一个军13000余人。



(第1军团长孙连仲)

与此同时,军政部正在酝酿统一编组全国军队的战时“集团军”建制,而后大多数军团逐步改编为集团军,比如汤恩伯第20军团改编为“第31集团军”,胡宗南第17军团改编为“第34集团军”,由于这个改编是分批进行的,所以一度出现了军团和集团军并存的情况,比较混乱,抗日战争时期军政部一共组建了40个集团军。

武汉会战期间出现的“兵团”建制,是高于军团的临时性大型野战兵团,1938年武汉会战期间薛岳曾任武汉卫戍区第一兵团司令、张发奎任第二兵团司令。以张发奎第二兵团为例,下辖三个集团军和两个军团,分别是李延年的第11军团和关麟征的第32军团,各辖两个军;同时还有王陵基第30集团军(川军)、孙桐萱第3集团军(韩复榘所留部队)和汤恩伯第31集团军。

这就是军团和集团军同时存在的特殊时期,都是兵团的下级单位。

(第27军团长张自忠)

武汉会战结束后,蒋介石召开第一次南岳军事会议,检讨了中国军队编制混乱、指挥层级过多的弊端,决定裁掉兵团、军团和旅级建制,变成了军委会指挥战区、战区直辖集团军、集团军直辖军、军直辖师的体制,但这一调整工作是需要些时间完成的,因此直到1939年初,“军团”和“兵团”的番号才全部取消。

抗战胜利后“集团军”番号被全部取消,因为这是战时编制,这也是八路军后来不太接受“第18集团军”番号的原因之一。



(第18军团长吴奇伟)

解放战争初期,双方都没有“兵团”这一建制,仗越打越大,国民党方面开始组建若干临时性兵团,但没有统一序列,比如汤恩伯进攻苏北苏中的“第一兵团”,原来叫第一绥靖区,下辖整编张灵甫第74师、李天霞整编第83师和黄百韬整编第25师等部,略等于抗战时期的“集团军”编制。

包括胡琏兵团(整11师为基干)、邱清泉兵团(整5师为基干)等,都是没有统一序列番号的临时性兵团,结果后面正式组建第12兵团时,胡琏的兵团司令却飞了。

解放军后来也组建了纵队以上的临时性兵团,比如陈赓率领的“陈谢兵团”就下辖两个纵队外加一个起义的38军,华东野战军也组建了许世友“山东兵团”、韦国清“苏北兵团”等等。




(第9军团长李品仙)

直到1948年5月,国军发现一二个军已经不敢单独活动了,于是开始组建正式的野战机动兵团,在江北所有战区一共组建了22个,淮海战役期间就已经是兵团级对决了,比如黄百韬第7兵团、邱清泉第2兵团、李弥第13兵团、黄维第12兵团等等,下辖两个以上数量不等的军。

淮海战役结束后,1949年初人民解放军也进行了全国整编,五大野战军开始正式组建“兵团”,兵团下辖三到四个由纵队改编的军,首批一共组建了16个兵团,其中第一野战军两个、第二野战军三个、第三野战军四个、第四野战军四个、华北野战军三个。解放战争后期,又将起义部队(董其武、陈明仁、陶峙岳)改编成3个兵团,共计19个。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在方面军之下也设立了“军团”一级,比如林彪就是红一军团长,考虑到与兵团没有比较性,就不详解了。

(第17军团长胡宗南)


度度狼gg


我曾经做过一篇文章,是关于部队之中某些将军的履历问题,都知道军队里的军衔,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看资历,你的军队时间呆的时间越长,你能够混的的军衔也就越高,反之你如果在军队的时间过短,但你获得大量的军工,那你如果获得较高的军衔的话,很有可能会被其他人给吐槽。

统治军队内部等级封严的金字塔,有利于军队内部自身秩序的安定和方便整个军队的管理。但是一旦到了一个特殊的时期,这一切全是空台。什么时候战争时期,战争时期,前线的将军不断地建立战功,但是头顶上又有许多老将军,老资历的人在那里占着位子,这就形成一个很尴尬的局面,很多人军功已经足够了,是时候升军衔了,但这个时候上面的军衔人数已经满了,你上不去!

为什么要突然说这件事情,我们所说的两个名词,一个军团,一个兵团,军团,事实上也正是因为这种特殊的情况,才产生的一种特殊的部队编制。

按照传统的编制来说的话,军团是不可能出现的,它不属于正规部队编制,但是等到战争时期就会出现一种特殊的情况,就是,军队内部本来有自己的一套指挥系统,这个军是有自己的军长,但是,上头突然派了一个人,或者另外一套体系过来指挥这个军,那肯定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就听上面的人派过来的那些人的话。

但是这就造成了一个情况,双方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如果真的把军部的命令和上头派过来,这批人的命令发到部队里面,不对,到底听谁的,都是军级别的命令,所以这个时候设立了军团。

军团的意义,事实上他和军的级别差不多,都是往下一级的话就是师级别,但是为了突出这些人的重要性,所以就把它稍微高出军这个级别,重新命名,叫做军团。(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也正是因此军团这个名字一旦出现的话,那基本上就代表着这一支部队可能拥有两套指挥系统。

在抗日战争时期,这种部队特别多,而且部队的编制并不相同,一个军团可能拥有两个军及其以上,也有可能只有一个军或者只有一个师,是没有任何疑问的,就是军团的下级单位是师级别,不是军,从理论上来讲,军团并不能管辖军级别的指挥单位。

兵团又是怎么回事呢?兵团那是正儿八经的编制单位,由于在野外与敌人进行大规模的部队遭遇战的时候,有的时候已经超过了一个军,或者是多个军所面临的局面,所以在这个区域内不就需要设立一个指挥机构,这个指挥机构下面管制的单位就是军级别的。

所以兵团的话,我们去看他人数的话,大致也就在10万左右,这是一个野外的部队作战单位,在解放战争期间,冰岛再后来发现在野外作战一个军级别的单位已经不能够满足实战要求,面对解放军的层层围追堵截,很显然,这些菌或者是整编师单位的部队已经不够安全,你必须要以兵团的形式进行集体活动,所以兵团的单位在解放战争末期显得更加明显,解放军与国民党之间的作战形式,也多是以兵团之间的决战展开。

总体来讲,军团是一个临时的特殊编制单位儿,兵团是一个正儿八经的编制或者是作战单位。


漩涡鸣人yy


军团和兵团自然是不一样的。

军团和兵团这两种编制,在国民党军队和共产党军队中都有出现。不过,无论是共产党军队还是国民党军队,“军团”和“兵团”这两种编制从未同时出现,而是这两支部队在不同时期分别出现的编制。部队的编制和人数也有不小的差异。




先说国民党军队。民国时期,国民党的军队编制一直非常混乱和复杂,尤其是国民党军队中一直存在庞杂的派系:嫡系中央军、不同派别的各个地方军和杂牌军,难以数计。

军团这一编制,曾两次在国民党军队中出现过。国民党军队第一次出现军团这一编制,是在第二次北伐战争期间。1928年,第一次下野后又成功复出的蒋介石,就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他再次组建北伐军,决心对东北王张作霖实施二次北伐。同时,蒋总司令也开始对麾下的部队进行了改编,军团这一编制也是在此时出现。



蒋介石将何应钦的第一路军改编为第一集团军,下辖三个军团,分别为刘峙的第一军团、陈调元的第二军团和贺耀祖的第三军团。同时,还有第11路军方振武部改编而成的第四军团,孙传芳残部改编成的第五军团和直鲁联军残部改编而成的第六军团。

此时的军团,大约相当于抗日战争时期的集团军。以刘峙担任总指挥的第一军团为例,当时的北伐军第一军团下辖四个军,分别为第一军、第四军、第九军、第十一军,同时还有一个军团团直属的炮兵团,可以说兵强马壮。



而国民党军队第二次出现兵团这一编制,就到了全面抗战爆发初期。1937年,国民党对军制进行了改革,先后设立了38个军团,番号是从1到38。此时的军团,与国民党军队中同时存在的路军、集团军等编制是较为类似的,可以看作同一级别。

不过,由于国民党军队内派系复杂,虽然同是军团编制,但是下辖的军队编制和数量却因派别不同,有着巨大的差别。

例如,国民党军队中胡宗南担任军团长的陆军第17军团,号称“天子门生第一人”的胡宗南所率领的部队,当然是嫡系中的嫡系——中央军,第17军团下辖有三个军六个师,约6万余人,装备自然也十分精良。



而西北军出身的庞炳勋的第三军团,虽然也号称兵团,但却只有一个军两个师,只有2万多人,同时,武器装备也十分陈旧落后,根本无法与中央军的军团相媲美。

在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军队成先后编有20 余个兵团。这时国民党的兵团,一般下辖若干个军或整编师,大体也相当于集团军。例如由黄维担任司令,在淮海战役中全军覆没的国民革命军第12兵团,辖有包括第18军在内的四个军,约十万余人,是国民党真正的王牌主力。



而共产党军队也曾先后出现军团和兵团这一编制。土地革命时期,共产党将分属全国各地的红军,整编为十个军团,分别为:一、二、三、五、六、七、八、九、十、十五十个军团。例如,林彪元帅曾担任军团长的红一军团,贺龙元帅曾担任军团长的红二军团,彭德怀元帅曾担任军团长的红三军团等等。

这些红军军团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地方,所辖军队和人数也有巨大的不同。例如红一军团,刚成立时,约有2万余人,而经过两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后,已经不足1万人。而有的红军团人数则更少,只有几千人。



兵团这一编制出现在共产党部队时,已经到了解放战争期间。解放战争后期,中国人民解放军编设了兵团这一编制,一共编成了17个兵团,一个兵团辖有2到5个军。例如陈赓大将担任司令员的第四兵团,辖有十三、十四、十五三个军,约有十万余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