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和《三國演義》中的袁紹都有哪些共同之處?

騎蝸牛走高速


兩人差別挺大的,但是也有相同的地方具體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背景深厚。項羽祖上是楚國著名將軍,世上又流傳著楚雖三戶,滅秦者必楚的說法。

袁紹家是河南汝南人,累仕三公。兩人都有很重要的人脈資源。

其次長相上非同凡響。項羽雙瞳,異於常人,而且力能扛鼎,力大無窮,勇冠三軍。

袁紹是青年才俊,很早就出道了,且在重要崗位上歷練多年。

最相同的地方是兩人在關鍵時候掉鏈子。比如項羽鴻門宴上放走劉邦,袁紹則在謀士提出挾天子以令諸侯時放棄,曹操接走漢獻帝時又後悔不已。兩個人在關鍵時候有些猶豫不決。


雯字書畫


袁紹和項羽都是出身名門,而且坐擁一方土地,但是為什麼最後他們都會失敗呢?要說袁紹和項羽都錯過了一個好時機,袁紹在官渡之戰是被是沒能統一人心,讓曹操以少勝多。項羽是明知劉邦日後會成長起來,但也沒能及時阻止,可能劉邦也是天命之人,在鴻門宴躲過致命一劫。當然歷史上這4人所經歷的事情都很像,看看他們都是怎麼把自己的優勢拱手讓出。

袁紹和項羽有什麼相似之處?這四人都坐擁一方土地卻以失敗告終

歷史上這4個人,拿著一手好牌,卻打的稀巴爛,袁紹第二,第一無人不知。

縱觀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我們可以發現有許多意想不到的結局。明明有些人擁有優良的基礎條件,但是卻輸給了原本身份地位、讓人瞧不起的人。今天,小編就為大家介紹歷史上這四個人,本拿著一手好牌,卻打的稀巴爛,他們最後的結局令人意想不到。

袁紹和項羽有什麼相似之處?這四人都坐擁一方土地卻以失敗告終

第四名:明末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1606年,他出生在陝西。童年時,他曾經給地主牧羊。後來,他成了闖王高迎祥部下的闖將。隨後,中原的災荒嚴重,社會階級矛盾極度尖銳,李自成喊出了“均田免賦”等口號,受到了廣大人民的歡迎。部隊也從幾百人發展到百萬之眾,成為當時起義軍中的主力軍。

1643年,李自成在在襄陽稱新順王。次年,他建立了大順政權。不久後,他又推翻了明朝。可惜,他卻在與八旗軍與明總兵吳三桂的會戰中失敗了。最終,他逃出北京,在湖北通城縣九宮山遭村民誤殺了。

袁紹和項羽有什麼相似之處?這四人都坐擁一方土地卻以失敗告終

第三名:唐玄宗——李隆基。685年李隆基出生在東都洛陽。他因為生性英明果斷、知曉音律、儀表俊俏,所以深得父親的喜愛。712年,他正式登基。在位之初,他在政治上有很大的作為。他勤於政事,從各方面採取措施,鞏固和發展了唐朝政權。不僅任用賢才,而且自己還勤儉節約。

可是,到了後期,他逐漸開始怠慢朝政,最後更是寵信奸臣,沉迷於女色之中。後來,他不僅實行了錯誤的政策,而且還重用安祿山等塞外民族試圖來穩定唐王朝的邊疆,這使得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爆發了,這無疑是為唐朝的衰弱埋下了伏筆。

袁紹和項羽有什麼相似之處?這四人都坐擁一方土地卻以失敗告終

第二名:東漢末年軍閥——袁紹。因為他出身與東漢名門”汝南袁氏“,所以他早年就擔任了中軍校尉、司隸校尉。190年,他與董卓對立,隨後被推舉。





影視俠客手


二人皆出身名門,名門出身之人往往過於自負,也就是剛愎自用,聽不進他人的意見,不能接納別人,缺乏容人之度。其次,二人都不能讓手下的人才人盡其用,自己陣營的人才都轉投了敵方陣營。這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正如劉邦在漢朝建立之初曾經說過的那番話:要說運籌建策於帷幄之中,而決勝於千里之外,那我比不上張子房;要說管理國家,安撫百姓,源源不斷地保證物資和糧食供應,那我也不如蕭何;至於統領百萬大軍,攻無不克,戰無不勝,那我更比不上韓信。這三個人都是人中豪傑之士,我能夠恰當地使用他們,這才是我能夠奪取天下的根本道理。項羽有一個范增而不能信任,這才是他敗給我的根本原因。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這裡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我最後在這裡,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冬瓜愛剪輯


楚霸王項羽和三國袁紹的共同之處是:一、優柔寡斷,空有強大的實力,不能充分利用自己的優勢,及時去打敗對手,給了對手可乘之機,從而被實力弱小的對手抓住時機壯大實力所打敗。

二、剛愎自用,沒有及時採納謀士們的正確主張,自以為是,錯失了成就霸業的大好時機。

三、外強中乾,志大才疏,衝動多疑。都曾一度稱王稱霸,實力超強,但因缺乏才幹,不夠英明,錯失良機,最後都沒能成就霸業,不得善終。


錦鳳沖霄


佳答案

劉、項之不敵,公所知也。漢祖唯智勝項羽,故羽雖強,終為所禽。今紹有十敗,公有十勝,紹雖強,無能為也。紹繁禮多儀,公體任自然,此道勝也;紹以逆動,公奉順以率天下,此義勝也;桓、靈以來,政失於寬,紹以寬濟寬,故不攝,公糾之以猛而上下知制,此治勝也;紹外寬內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親戚子弟,公外易簡而內機明,用人無疑,唯才所宜,不問遠近,此度勝也;紹多謀少決,失在後事,公得策輒行,應變無窮,此謀勝也;紹高議揖讓以收名譽,士之好言飾外者多歸之,公以至心待人,不為虛美,士之忠正遠見而有實者皆願為用,此德勝也;紹見人飢寒,恤念之,形於顏色,其所不見,慮或不及,公於目前小事,時有所忽,至於大事,與四海接,恩之所加,皆過其望,雖所不見,慮無不周,此仁勝也;紹大臣爭權,讒言惑亂,公御下以道,浸潤不行,此明勝也;紹是非不可知,公所是進之以禮,所不是正之以法,此文勝也;紹好為虛勢,不知兵要,公以少克眾,用兵如神,軍人恃之,敵人畏之,此武勝也。



影虎微視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我剛看到這個問題愣住了,仔細想想項羽和袁紹可能有如下共同之處。

1、兩個人出身顯赫

項羽是楚國貴族將門之後,項羽爺爺項燕是楚囯名將,曾打敗秦將李信的進攻。

袁紹出身於汝南袁氏,袁家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天下。

2、兩個人都存在婦人之仁心態

項羽婦人之仁,鴻門宴放走劉邦,導致最後敗於劉邦。

袁紹,官渡之戰,由於心疼小兒子生病,不聽從田豐建議,丟失進攻曹操的良機,導致最後被曹操打敗。

3、兩個人相貌都很英俊

項羽力能扛鼎,高大威猛。

袁紹一表人才,外表出眾。

4、兩個人的掘墓人都曾是自己戰友

項羽和劉邦以前同在楚懷王、項梁手下為將,共破秦軍。

袁紹和曹操是少年夥伴,同在東漢朝廷為官,共同討伐過董卓專權暴政。

5、兩個人都有問鼎天下機會和實力

項羽曾擊敗秦軍主力,分封十八路諸侯,當西楚霸王。

袁紹曾佔據冀州、幽州、青州、幷州四州之地,是實力強大的地方勢力,有爭奪天下的實力。

6、兩個人都存在政治方面短板現象

項羽不成熟殺害義帝熊心,使劉邦找到了攻擊項羽理由。

袁紹不接納漢獻帝,喪失了政治優勢。

7、兩個人不善於聽取正確意見

項羽集團范增、陳平、韓信等都是出類拔萃人才,提出許多建議項羽不釆用,最後陳平和韓信投奔劉邦集團,項羽失敗。

袁紹手下能人很多,沮授、田豐、張頜等等都很有水平,袁紹忠奸不分,斷事不明,不善於納諫,結果失敗。


大白白野


這個問題很有趣,因為角度。如果把“袁紹”換成“呂布”,就遜色多了。好,開始答題:

他們最大的共同點,就是:1、有王者之實力、無王者之結局;2、都是人中龍鳳,但都遇到神一般的對手;3、都缺少一點點運氣。

至於細節,不必多展開,其它回答夠詳細的了。

1、項羽破釜沉舟、鉅鹿大戰之神威,震動天下。西楚霸王、人人敬畏;鴻門宴上,殺劉邦如殺一隻雞;楚漢相爭,除最後一仗,其實也沒輸過。那怎麼敗了呢?

嘿嘿。劉邦,在實力夠強以後,是神一樣的對手。這點很容易忽略。一個簡單的例子。後趙石勒,一代人傑。事蹟自行百度。他親口說:“吾若遇高祖劉邦,當南面以君事之;遇光武劉秀,則當逐鹿中原、一決雌雄”。

2、袁紹的形象,被《三國演義》大大丑化了。他不僅四世三公,而且會盟諸侯討董卓,群雄公認的領袖。手下謀臣勇將,多如牛毛;佔據大半個北方,實力超群。那怎麼敗了呢?

其實很難說清楚。一是曹操更厲害、更狡詐。比如搶先“奉天子以令不臣”,而且極善用兵;二是運氣太不濟。勝負最關鍵處,許攸投降,燒了糧草,導致軍心打亂,官渡慘敗。

我們太習慣於,根據勝負來評點人物。這很像做股評。覆盤時、總能找到漲跌的充分理由;要是預測明天呢?就基本抓瞎。其實,歷史是有眾多偶然的;而且“偶然中”,未必就一定有“必然”!至於咱們印象裡,項羽的形象就是高大一點,袁紹總要醜陋一點;《三國》小說家言,姑妄聽之吧。不必太當真。


十段2020


說實話,這兩人不同點遠遠大於相同點,如果一定要講共同點,講幾點無關痛癢的吧:

一、祖上都是顯赫貴族。袁紹四世三公,項羽則是名將之後。

二、都曾是一方諸侯,而且都是自封的。袁紹自封大將軍,項羽自封霸王。

三、都從巔峰迅速隕落。袁紹漢末曾經擁有最強大的軍事力量,文臣武將如雲,具備問鼎天下的第一實力,但是由於自身無能,官渡戰敗後很快就掛了。項羽也是,曾經有能力一統天下,但由於選擇了錯誤的道路,被劉邦逮到機會,兵敗自刎烏江。

四、都愛老婆。袁紹出征帶老婆,項羽也有這嗜好。

五、政治能力都比較低。袁紹更多的依靠祖上的聲望取得政治地位,自身的政治能力一般。項羽靠軍事起家,在政治上簡直就是一塌糊塗,離開了范增後,項羽很快就走下坡路了。

六、都好面子而猶豫。

曹操評價袁紹幹大事惜身,見小利而忘命。反觀項羽,破釜沉舟,勇冠三軍,創造了各種軍事奇蹟。而袁紹在兵力絕對優勢的情況下卻被曹操打敗,兩人軍事能力真是天上地下。袁紹為人比較陰險狠毒,項羽雖然也狠,但光明磊落。


博士祭酒張大帥


我不知道作者君為何要拿項羽跟袁紹相提並論,這倆人分明是一文一武。

如果非要說有何共同之處,那就是都曾有一統天下的機會,可惜他們都霸氣側漏,被狡詐惡徒給擊敗。

二人都出自世家。

司馬遷《史記》:項氏世為楚將,封於項城,故姓項氏。

項羽祖父項燕曾為武安君,大破李信二十萬秦軍,與王翦六十萬秦軍戰而敗,乃楚國中流砥柱。

叔父項梁曾為楚國反秦先鋒,亦是楚國中流砥柱。

項羽接過其叔父反秦大旗,在內有宋義、楚懷王,外有二十萬秦軍的情況下反敗為勝,先尊懷王為帝又殺之。

可惜項羽大肆拉攏六國貴族,又太相信自己的兵力,在不斷的戰爭中丟掉民心,損兵折將又無新鮮血液輸入,最終兵敗如山倒。

袁紹同樣出自世家,四世三公,家世顯赫,以文傳家。

袁紹弱冠為濮陽長,後守孝六年,接過黨人反抗閹宦的大旗,雖然借何進之手除掉閹豎卻引來董卓的虎狼之師。

袁紹為反董聯盟盟主,這點跟項羽很是相似。

而後並韓馥,吞公孫瓚,一統河北。

袁紹同樣是世家的代表,反而都不太注重民生與新鮮血液,在內鬥中敗給曹操。

說到二人的敵人,也都很相似。

劉邦以無賴之名傳世,因善用人而崛起。

曹操頂著閹豎之名,以唯才是舉奠定自己的基業,也正是靠著會拉攏人而打敗曹操,一統中原、河北。





繡衣老王


袁紹和項羽的失敗從本質上看是有共同性的,二人皆出身名門,名門出身之人往往過於自負,也就是剛愎自用,聽不進他人的意見,不能接納別人,缺乏容人之度。其次,二人都不能讓手下的人才人盡其用,自己陣營的人才都轉投了敵方陣營。這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正如劉邦在漢朝建立之初曾經說過的那番話:要說運籌建策於帷幄之中,而決勝於千里之外,那我比不上張子房;要說管理國家,安撫百姓,源源不斷地保證物資和糧食供應,那我也不如蕭何;至於統領百萬大軍,攻無不克,戰無不勝,那我更比不上韓信。這三個人都是人中豪傑之士,我能夠恰當地使用他們,這才是我能夠奪取天下的根本道理。項羽有一個范增而不能信任,這才是他敗給我的根本原因。說的好,太經典了,用現在的話說二人都太自負了,也就是什麼都自以為是[呲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