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博拉病毒 (烈性傳染病病毒)

埃博拉(Ebola virus)又譯作伊波拉病毒。是一種十分罕見的病毒,1976年在蘇丹南部和剛果(金)(舊稱扎伊爾)的埃博拉河地區發現它的存在後,引起醫學界的廣泛關注和重視,“埃博拉”由此而得名。是一個用來稱呼一群屬於纖維病毒科埃博拉病毒屬下數種病毒的通用術語。

埃博拉病毒 (烈性傳染病病毒)


埃博拉病毒是一種能引起人類和其他靈長類動物產生埃博拉出血熱的烈性傳染病病毒,其引起的埃博拉出血熱(EBHF)是當今世界上最致命的病毒性出血熱,感染者症狀與同為纖維病毒科的馬爾堡病毒極為相似,包括噁心、嘔吐、腹瀉、膚色改變、全身痠痛、體內出血、體外出血、發燒等。死亡率在50%至90%之間,致死原因主要為中風、心肌梗塞、低血容量休克或多發性器官衰竭。

埃博拉病毒 (烈性傳染病病毒)


埃博拉病毒,生物安全等級為4級(艾滋病為3級,SARS為3級,級數越大防護越嚴格。病毒潛伏期可達2至21天,但通常只有5天至10天

世界衛生組織2016年12月23日宣佈。由加拿大公共衛生局研發的疫苗可實現高效防護埃博拉病毒。

“埃博拉”是剛果(金)(舊稱扎伊爾)北部的一條河流的名字。1976年,一種不知名的病毒光顧這裡,瘋狂地虐殺“埃博拉”河沿岸55個村莊的百姓,致使數百生靈塗炭,有的家庭甚至無一倖免,“埃博拉病毒”也因此而得名。事隔3年(1979年),“埃博拉”病毒又肆虐蘇丹,一時屍橫遍野。經過兩次“暴行”後,“埃博拉”病毒隨之神秘地銷聲匿跡15年,變得無影無蹤

埃博拉病毒 (烈性傳染病病毒)

埃博拉病毒傳播途徑

埃博拉病毒主要是通過病人的血液、唾液、汗水和分泌物等途徑傳播。實驗室檢查常見淋巴細胞減少、血小板嚴重減少和轉氨酶升高(AST>ALT),有時血澱粉酶也增高。診斷可用ELISA檢測特異性IgG抗體(出現IgM抗體提示感染);用ELISA檢測血液、血清或組織勻漿中的抗原;用IFA通過單克隆抗體檢測肝細胞中的病毒抗原;或者通過細胞培養或豚鼠接種分離病毒。用電子顯微鏡有時可在肝切片中觀察到病毒。用IFA檢測抗體常導致誤判,特別是在進行既往感染的血清學調查時。實驗室研究有很大的危險性,應該只在有防護措施防止工作人員和社區感染的地方開展(4級生物安全實驗室)。

感染潛伏期為2-21天。感染者均是突然出現高燒、頭痛、咽喉疼、虛弱和肌肉疼痛。然後是嘔吐、腹痛、腹瀉。發病後的兩星期內,病毒外溢,導致人體內外出血、血液凝固、壞死的血液很快傳及全身的各個器官,病人最終出現口腔、鼻腔和肛門出血等症狀,患者可在24小時內死亡。

在大約1500例確診的埃博拉案例中,死亡率高達88%。


埃博拉病毒 (烈性傳染病病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