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历代国王为何都姓“郑”?

用户3708573182


泰国王室其实并没有中国意义上的姓氏,泰国曼谷王朝历届国王都是以“拉玛”开头,如首任国王称“拉玛一世”,现任国王称“拉玛十世”。不过“拉玛”并非姓氏,这个称呼是来自于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的一个神。

虽然泰国王室没有一个很明确的泰国姓氏,但是却有一个明确的汉姓,就是姓“郑”,历任泰国国王都一个汉名。

拉玛一世:郑华

拉玛二世:郑佛

拉玛三世:郑福

拉玛四世:郑明

拉玛五世:郑隆

拉玛六世:郑宝

拉玛七世:郑光

拉玛八世:郑禧

拉玛九世:郑固

拉玛十世:郑冕

(拉玛九世,前泰国国王普密蓬的汉名叫“郑固”)

(拉玛十世,现任泰国国王玛哈·哇集拉隆功,汉名“郑冕”)

泰国王室之所以给自己起汉名,其源头是因为一个中国人。

这个中国人叫郑信,祖籍广东潮州。郑信是泰国的第二代华人,郑信的父亲叫郑镛,他于雍正初年随同商队前往泰国定居的。

到泰国之后郑镛开始经商,他主要经营赌博业,由于买卖做的非常大,郑镛得到了泰王的赏识并受到了册封,成为泰国贵族,从此进入泰国上层社会。

郑镛赴泰之后娶了一名泰国女子,于公元1734年生下了儿子郑信。郑信出生之后被一位当朝大臣收为义子,于是郑信变成了一个官二代。所谓“朝中有人好做官”,在义父的帮助下郑信先是进入宫廷充当侍卫,之后又外放到地方任职。

郑信的职位类似于今天的市长,但权力却远远大于市长,也可以理解为城主。

原本郑信可以安安心心的做一个封疆大吏,但时势造英雄,1766年缅甸突然入侵泰国,迅速灭掉了泰国当时的阿瑜陀耶王朝,并占领了几乎泰国全境。而郑信则率领所部残余势力退守至南部沿海地区继续与缅甸人斗争。此后郑信在南部地区招募士兵,然后从湄南河顺流而上收复失地。

郑信此人打仗还是非常厉害的,他率兵一路北上连败缅甸军,而缅甸此时也正与清军作战,无心估计泰国。于是郑信很快地驱逐了缅甸军,成功地帮助泰国实现复国。

在泰国复国之后,郑信在部下的拥护下建立了吞武里王朝,随后他一面派人前往北京,希望得到清廷的册封。另一面他开始着实打击国内的割据势力,试图加强中央集权。

在平定国内之后,郑信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相继将老挝和马来半岛纳入泰国控制之下。但是由于常年的用兵,以及错误的宗教政策,泰国国内频繁爆发民变,这极大的动摇了郑信的统治。

1780年柬埔寨发生内乱,柬国内的亲泰国王被杀,安南则趁机插手柬埔寨事物。为了防止安南染指柬埔寨,郑信统兵20万准备讨伐柬埔寨。然而就在郑信出征柬埔寨之际,泰国国内发生了叛乱,郑信只得仓皇回军。不过在回到京城后,郑信却遭遇了部下昭披耶却克里发动的军事政变,昭披耶却克里将郑信囚禁,并在1782年杀掉郑信自立为王,称“拉玛一世”。之后拉玛一世迁都曼谷,建立了曼谷王朝。

昭披耶却克里在弑杀郑信后,派人前往北京请求册封。但是中原王朝向来排斥乱臣贼子,拉玛一世无法向北京交代郑信的死因。为了将自己的王位合法化,拉玛一世对乾隆皇帝谎称自己是郑信之子,为此他给自己起名郑华。

由于不了解泰国国情,清廷相信了拉玛一世的话,于是册封拉玛一世为暹罗国王。此后曼谷王朝的历代国王在给中国的奏表中都使用汉名,郑姓也成为泰国国王的汉名姓氏。

虽然郑信在执政期间存在许多过失,但他光复泰国,开疆扩土的功绩一直被泰国人所铭记。今天的泰国人尊称郑信为“吞武里大帝”,而泰国政府也规定每年12月28日为“郑皇节”,以示对这位民族英雄的纪念。

(泰国的郑信塑像)


千佛山车神


在中国所有对外关系中,只有与泰国有着“中泰一家亲”的赞誉。这不仅是因为泰国社会有很多华人华裔,更是因为掌握实权的泰国王室和泰国政府与中国有很深的联系。

泰国华裔总理英拉


泰国实行君主立宪制以来,至今已有37任总理,而至少有13位总理都有华人华裔身份,像全球最美总理英拉和哥哥他信总理,老家都在咱们广东。在泰国民间的华人华裔更是数不胜数,这无形中拉近了中泰之间的关系。


不过,最让我们感到亲切的当属泰国王室,因为泰国王室已传十世国王,每一任国王都有一个中文名字,且固定姓郑。


现在的泰国王室叫曼谷王朝,也叫却克里王朝,是1782年由泰国第一任国王拉玛一世建立的,当时正处于中国乾隆皇帝时期。拉玛一世国王名字叫昭披耶却克里,他之所以能够建立却克里王朝完全是钻了他义父的空子,篡位上位的。


拉玛一世国王的义父是一位来自广东汕头市澄海县华富村的华人,名字叫郑信,泰国名字叫达信,郑信的老爸郑镛年轻的时候来到泰国,与当地女性结婚,所以郑信是中泰混血儿。

吞武里大帝郑信雕像


郑信可不简单,被梁启超誉为“中国四大殖民伟人之一”,亲手建立了泰国历史上第三个王朝——吞武里王朝,被泰国人尊称为“吞武里大帝”,泰国政府将每年的12月28日定为“郑皇节”来纪念郑信。


主要是因为郑信带领当地人民击败了强大的邻居缅甸的入侵,在位15年的时间里,北部的清迈和南部的马来半岛的部分领土全部收回,把一盘散沙的泰国统一为一个强大的国家,并且奠定了泰国现在的版图,对泰国立下了不朽功勋。


在郑信建立的吞武里王朝,还没有成为国王的拉玛一世昭披耶却克里只不过是郑信非常信任的部将。令郑信万万没想到的是,越是亲信,越容易神不知鬼不觉地背后搞事。


1780年,吞武里大帝郑信扶持的柬埔寨国王安农被杀,安南(越南前身)国王阮福映,趁柬埔寨内乱竟然出兵柬埔寨,企图把柬埔寨纳入越南势力范围。郑信就不爽了,果断派自己的亲信部将昭披耶却克里率领20万大军杀进柬埔寨,阻止安南军队的吞并行为。

谁知郑信的昭披耶却克里大军前脚刚与安南军队接上火,后脚郑信的吞武里王朝的上层贵族就开始逼宫,势孤力薄的吞武里大帝郑信被推翻。而前线的昭披耶却克里将军并不是想着回去救主公郑信,反而将随军的王子逮捕起来,并与安南军队停火班师回朝,并处死了郑信。


昭披耶却克里将军便在群臣的拥戴下登基,史称“拉玛一世”,昭披耶却克里将军登基的第一件事就是迁都曼谷,因此人们把他的王朝称呼为曼谷王朝,延续至今。


泰国突然改朝换代,必然要向中国清朝报备。因为在郑信当初建立吞武里王朝时,多次派遣使臣前往北京,虽然起初并未被认可,直到1777年,乾隆帝才正式承认郑信建立的王朝,册封郑信为暹罗王,泰国正式成了中国的藩属国。

所以,曼谷王朝的拉玛一世国王昭披耶却克里也必须向宗主国中国清朝进贡接受册封,为了不给宗主国清朝留下嫌疑,拉玛一世国王昭披耶却克里在向清朝请求敕封的文书中自称为郑信之子郑华,清朝就信以为真,并给予了册封,拉玛一世国王的地位正式合法化,此后历任泰国国王向中国进贡时都以中文名字自称,泰国国王的中文姓氏“郑”自此也就延续至今。


现如今,曼谷王朝的国王都是遵从吞武里大帝郑信的姓氏来起的中文名。曼谷王朝拉玛一世国王郑华、拉玛二世国王郑佛、拉玛三世国王郑福、拉玛四世国王郑明、拉玛五世国王郑隆、拉玛六世国王郑宝、拉玛七世国王郑光、拉玛八世国王郑禧、拉玛九世国王郑固、拉玛十世国王郑冕。

泰国现任国王拉玛十世


拉玛一世国王除了继承义父华人郑信的姓氏之外,他身上还有中国元素,拉玛一世国王的父亲是暹罗贵族,而母亲是一位华裔,所以拉玛一世国王身上也有中国血统,那么现在的拉玛十世国王包括诗琳通公主同样都有中国血统,这一层关系也是中泰一家亲的重要组成部分。


襄遇阿雨


这跟一个中国人有关,这个中国人叫郑信。原籍中国广东潮州府澄海县华富村,也就是今天的汕头人,也是潮州人。

他的父亲移民到泰国,他从小则被一个泰国的大臣收养。到了十八世纪中叶,也就是乾隆皇帝在大明湖畔碰见容嬷嬷时。泰国国力衰弱,旁边的缅甸趁机进攻,几乎把泰国给灭了。当时的郑信带着一支部队打游击,转战四地,最终打败了缅甸。现在这个郑信还是泰国的民族英雄,到处都有他的雕像。

这样,郑信就称王了,建立了泰国历史上的吞武里王朝。但是,这个王朝很短命,只存在了十三年。

为什么呢?

在赶走缅甸人,自己建国后,郑信有点走杨广的路子,四处征伐,进攻越南,进攻柬埔寨,虽然胜多败少,但毕竟劳民伤财,而泰国是个佛系国家。另外郑信在宗教问题上处理不当,他知道泰国百姓太信佛教了,对自己的世俗权力造成影响,所以他模仿中国搞了一个灭佛运动,但中国可以搞,但泰国全国信佛,从平民到百姓,你说要清理,人家肯定不乐意。

最终,他被自己的禁卫军推翻,带头的就是他的部将昭披耶却克里,也就是拉玛一世,也是现在泰国王室的开山祖师爷。

拉玛一世当上国王之后,就面临一个问题,怎么取得清朝的认可。

其实清朝对这种改朝换代是不欢迎,做熟不做生嘛。

当年郑信当国王时,曾经专门给乾隆送贡品,希望清朝能够敕封他为暹罗王,乾隆还很任性,当场把他的文书掷还,还回信大骂了一番。郑信没有放弃,专意修好跟清朝的关系,比如把缅甸俘虏送到北京,这算献俘,是很隆重的臣子礼。另外,还把从缅甸手中得到的中国士兵送回国。

慢慢的,清朝政府也认可他了。

而到了拉玛一世,又碰到老问题,郑信好坏是赶走外来侵略者为王的,拉玛一世就是一个弑君为王的,在清朝儒家文明 里是最痛恨的。所以要是实说,清政府肯定不认可。这拉玛一世也聪明,他想了一个办法,把自己弑君的事情瞒下来,而称自己是郑信的儿子,还取了一个新名字叫郑华。一是姓郑,二是名华,这乾隆看了特别高兴。本来他有一批建筑材料要送给郑信的,结果郑信死了,那给他儿子也一样,所以泰国就用这批材料建了曼谷新都。

这就是泰国王室有个郑姓的原因,其实泰国王室也有一部分华人血统,而领导人更几乎都有华人血统。


脑洞历史观


泰国国王并不姓“郑”,但是又不得不姓“郑”,这都是因为现今的曼谷王朝(又称却克里王朝)一世王王位是通过夺位而来。说到曼谷王朝就不得不提到在此之前仅存续十五年的短命王朝—吞武里王朝。

【这才是正统!!!】

吞武里王朝由华人后裔郑信(1734年4月17日--1782年4月7日)建立,又称郑昭(昭意为王),因其后来出任达府城主职位,故又称帕昭达信(达即达府,今泰国北方来兴府),披耶达(披耶是泰国贵族爵位第二等,相当于侯爵),乃华裔,祖籍广东澄海华富村。其父郑镛于清雍正年间迫于生计前往暹罗阿瑜陀耶城,发迹后取名为“燕子”的泰人女子为妻。1735年其父去世,被暹罗财务大臣披耶节基收养,并长大成人。郑信七岁即进入今葛沙瓦寺学院读书,在一所上座部佛教僧院接受教育。郑信从小在财政大臣家接受贵族子弟传统教育,懂得泰文、华文、越文。1747年,13岁时其义父披耶节基为之举行“剃顶礼”(男孩留一发髻于头顶,将发髻剃去后即表明成年。与中国古代“束发”意义类似),顶剃仪式完成后,就举行了落发为沙弥的比丘仪式,还俗后,年仅13岁的郑信进入宫廷,出任皇家侍卫,后封达府子爵。21岁时再度落发,拜高僧为师,出家为僧共计三夏。还俗后仍进入宫廷任职。

1766年,缅甸军队进犯暹罗,暹都阿瑜陀耶被围困了一年零二个月之后,于1767年4月失陷。阿瑜陀耶城沦陷并被缅军付之一炬,泰王也在逃亡途中饿死驾崩,一些未被缅军征服的城镇,皆拥兵自重,宣布独立,造成了割据的局面,国家被迫分裂为了六个部分。在1767年雨季制造军舰征召士兵入伍,经过几个月的休整,郑信拥有了客观的军队规模,宣布率军挥师北伐 ,由于清缅战争爆发,缅军主力悉数撤回国内与清军作战,为郑信军队北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11月攻下旧都门户吞武里城,然后沿河逆流而上直捣缅军驻兵重地--三菩提树营,驻扎的缅军自知不是对手,旋即投降。自此被缅军攻陷六月的旧都阿瑜陀耶城重回独立,郑信也在众部下的拥戴下成为暹罗国王,由于旧都被缅军烧毁,重建在当时难度颇高,故决定迁都吞武里城。

【夺位!!!】

1780年柬埔寨内乱,郑信遣大将昭披耶却克里率二十万大军前去讨伐,此时暹罗国内却爆发了近卫军叛乱,却克里收到消息马上与柬埔寨停战返回国内,1782年4月7日,却克里以暴乱罪的罪名将郑信处死结束了他传奇的一生。昭披耶却克里在群臣拥戴下登上王位,并迁都曼谷,宣告了曼谷王朝的成立和吞武里王朝的覆灭。

当时暹罗作为清朝藩属国,国王的变更都需要得到宗主国的批准和册封,因为却克里是夺位而非正统继承人,是年,昭披耶却克里向清朝入贡,进表自称为郑信之子郑华,清廷信之,封为暹罗国王。

所以泰国国王不得不姓“郑”。




Thai知一二


回头浪子

这事儿其实挺扯淡的,泰国绝不是历代国王都姓“郑”,起码1767年之前的国王绝对不姓郑,如果细究的话,又会发现1782年之后他们的国王也不应该姓郑。真正姓郑的国王只有一个,统治国家14年又99天而已。

话说清朝雍正年间,潮州府澄海县有个二流子叫郑达,这老兄整天浪荡不羁,混的饭都吃不上。乡亲们都看这货来气,给他起了个外号叫“歹子达”。后来实在活不下去的郑达随船去了暹罗大城的华富里厮混,不想一不小心转运了。

歹子达去了那边继续玩浪荡子那套,靠赌博为生,大约是华人智商碾压的缘故,这老兄居然渐渐发家了。手里有了钱,郑达的年纪也见长,就琢磨着做点正经营生,开始摆摊做生意。幡然悔悟的郑达大约也开始学习文化,把自己的名字改成郑镛。

所谓的“镛”是一种上古乐器,就是定节拍的大钟,常见于庙堂祭祀只用。歹子达改这个名字一方面是想显示自己有文化,另一方面未尝不是打算弄个官来当。他的愿望很快就实现了,当上了大城王朝的税务官。

割据一方

走上人生巅峰的郑镛又娶当地一个贵族的女儿,混了一个爵位传家。他的夫人名叫诺央,相传其实也是个华人,汉姓应该姓吴。公元1734年4月17日,诺央给郑镛生下一个大胖儿子,自觉人生圆满的前浪荡子给这个孩子起名郑昭。

年幼的郑昭聪明伶俐,很快赢得当朝宰相的喜爱,不仅将其收为义子,还赐名为“信”。在泰语里这个字的意思是“财宝”。年老的郑镛大约只能一边欣喜孩子有光明的未来,另一边鄙视宰相没文化,起名俗不可耐。

郑昭长大后被国王派到北方边境当副市长(副府尹),守卫常常被缅甸威胁的土地,后来他又被提拨成总督,正经成为一方大员。在暹缅战争中郑昭逐渐展露头角,又凭着几分运气在缅甸攻陷王城之前率500人冲出了包围,当上了颇有实权的军阀。

达信大帝

1767年4月7日,缅甸军队攻陷王都,暹罗国王被杀,这个东南半岛大国四分五裂,郑昭成为很有实力的一支。也是这一年郑昭很鸡贼的率先向清朝派出了使臣,声称暹罗已经绝嗣,自己是起兵复国报仇,现在被推举为国王,请求清朝赐他印鉴。

乾隆皇帝当然也没那么好糊弄,没给他一毛钱支援,但是同意了建立宗藩关系的请求,折腾到他差不多统一暹罗的时候才承认郑昭是国王。在往来文书里清朝没有称呼他暹罗名字达信,只叫他汉名郑昭,另外一种说法是“昭”在泰语里就是王的意思。

郑昭对暹罗初期的统治非常成功,不止对内加速统一,还有余力向外扩张领土,在泰国历史上留下了达信大帝的名号。跟很多明君一样,这货到了晚年开始糊涂,大约是有点神经病的意思,经常自称变成佛陀了。

骗封达人

经过一系列不得人心的乱政后,郑昭在一场宫廷政变中被部将扎克里处决了,扎克里顺理成章的把王冠戴在了自己的头上,可他还得面对一个要命的问题。天朝那帮人全是死心眼儿,郑昭改封都折腾了好几年,我这个篡位的不一定被怎么收拾呢!

要说扎克里也是个脑洞狂人,他琢磨暹罗山高皇帝远,清朝不可能知道具体发生了什么,于是这老兄悍然向清朝派出使者,自称是郑昭的儿子“郑华”,现在我老子死了,请封我当国王吧!

要说这招还真挺好使,清朝压根没想到还能这么玩儿,很快就把册封的诏书发下去了。从此以后历代泰王对清朝的文书中都使用郑姓汉名,虽然传到拉玛四世的时候暹罗与清朝断绝了朝贡关系,但这个习惯算是一直保存了下来。

总结起来吧,泰国国王里真正姓郑的其实只有郑昭一个人而已,他的王朝也只有一代国王。剩下的那群家伙只是为了骗封才冒用汉姓的,而且传了四代就断绝朝贡了,断供的时候居然还恶人先告状,声称是清朝擅改文书,冠汉名来侮辱他们,简直不知所谓。


历史吐槽机


泰国总共有700多年的历史,其历史上先后建立了素可泰王朝、大城王朝、吞武里王朝以及曼谷王朝。现如今的泰国国王便是曼谷王朝的国王。其实泰国并不是历任国王都姓郑,只有吞武里王朝以及曼谷王朝这两个王朝的国王才姓郑。那他们姓“郑”由于何典故呢?

泰国国王姓郑起源于吞武里王朝的国王郑信。

郑信的父亲郑镛,是广东潮汕人,后来到泰国经商,并娶了位泰国姑凉,生下了郑信,所以说,郑信的身上有一半的中国血缘。郑信小的时候就被一位泰国大臣收养为义子。长大后,在其义父的扶持下入宫担任御前侍卫,后又被升任为达城城主。亿卡塔王时期,由于缅军攻打泰国,郑信被令留守京师御敌。后终因不敌缅军,京师为缅军所攻破。幸而郑信在京师攻破前得以逃脱。

后在郑信的努力下,终于赶走缅军复国。公元1767年,郑信于吞武里被拥立为王,建立吞了武里王朝。公元1770年,郑信消灭其他割据势力统一泰国。后又多次派使臣前往北京,请求向清廷进贡,做清政府的藩属国。公元1777年,乾隆帝终于承认了吞武里王朝,并恩准郑信派使节朝贡。

公元1782年,郑信部将昭披耶却克里杀郑信自立为王,是为拉玛一世,建立了曼谷王朝。后拉玛一世取汉名郑华,以郑信之子的身份继续向清政府继续进贡。清廷并没有弄清事情真相,便轻易就信了他,并把他封为暹罗国王,让他继续管理泰国。自此历代的曼谷王朝国王便有了个郑姓的汉名。

读史使人明智,读史使人聪慧,我是混沌聊史,欢迎【关注】

混沌聊史


这些年泰国逐渐成为了国人出国游的首选目的地,很多人都被泰国的异域风情深深吸引,很多游客可能会注意到在泰国的公共场所,除了随处可见的佛教元素之外就是泰国国王的画像。

泰国是比较特殊的国家,在近现代史上,泰国是东南亚唯一没有沦为殖民地阿国家,虽然从拉玛七世起泰国也转变为君主立宪制国家,但是泰国国王却并非只是国家的象征,泰国王室可以说依然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现任泰国国王拉玛十世这两天册封皇后以及加冕的新闻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关于泰国王室也再度引起了关注。

拉玛十世名为玛哈·哇集拉隆功,他还有个中文名字叫做郑冕,他的父亲拉玛九世的中文名叫做郑固,拉玛八世的中文名叫郑禧,实际上泰国自从却克里王朝(曼谷王朝)的历任国王都有一个郑姓的中文名,这还得从泰国“吞武里大帝”郑信说起。

郑信泰名为达信,祖籍为广东潮州,父辈在雍正年间来到泰国谋生,郑信幼年因机缘巧合被贵族拍耶节收养为义子,得以接受最好的教育,并进入泰国政坛。

公元1767年统治泰国200余年的大城王朝被缅甸攻灭,突围而出的郑信率领余部开始了复国运动,郑信很有军事才能,据说东南亚地区骑兵部队以象兵为主,郑信首创骑马作战,机动性的优势发挥的淋漓尽致,仅用了七个月的时间,郑信率众击溃缅甸大军收复国土并定都吞武里。

郑信统治的这段时期被称为吞武里王朝,但是由于缺乏统治基础郑信的统治仅维持了很短的时间,1782年郑信被迫退位,此后惨遭杀害,昭披耶却克里自立为王并迁都曼谷,建立了曼谷王朝,也就是现在的泰国皇室。

郑信在位时曾派使者北上到当时的清朝请求册封,但是清政府认为郑信是篡位而拒绝册封,直到1777年,在郑信的不懈努力下清政府才承认了郑信的吞武里王朝,并允许使者进京朝贡。拉玛一世推翻郑信后上书清廷自称郑信的儿子郑华,要求清政府册封,避免了清政府的问责,从拉玛一世后历任泰国国王都有一个郑姓的中文名。

除了这个原因之外,我在泰国还听说过另一个版本的故事,相传郑信退位时已经和继任者达成协议,自己的儿子被保全下来,并和新王室通婚,这样曼谷王朝的继任者就有了郑信的血脉,所以泰王才会另取郑姓的中文名。


一点点历史


泰国郑这个姓氏和中国有着一定的渊源,我们要知道中国姓氏百家争鸣,56个民族,姓氏也各有各的特色。

但是郑氏主要还分布在汉族,当然随着移民迁徙,和各种各样的文化交流,我国定居海外的华人也不在少数。

说起周边邻国,其实和我国的姓氏还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尤其是韩国和朝鲜最为明显,不仅有姓李的,还有姓金的。就拿日本和泰国来说,也有着与中国很多相似的姓氏,不得不承认华夏5000年文明,影响力之大,范围之广,令人称奇!

说起中国与泰国的关系,在历史上两国就交好,泰国也甘愿臣服于中国。

毕竟在当时靠上中国这棵大树,也还是有极大的优势与利益关系的,泰国以前叫做“暹罗”。从18世纪开始,泰国国王的封号从拉玛一世到拉玛十世,都沿用着共同的官方汉化名称“郑某某”现任国王就名叫郑冕。


关于泰国人的祖先,确实和中国人有很大的渊源。

当时位于广东潮州的商人,经常会偷渡南洋经商,这样的行为在当时已经违反了法律,而且从事的都是擦边违法业务。

后来他生了一个儿子叫郑信,父亲在谋取了巨额的利润之后,随着政策的进一步加大力度,他们要想在国内生存下去就需要面临着法律的严惩,所以他不得不以泰国作为据点。

直到后来他的动作引起了泰国国王的注意,以他当时在泰国的商界影响力,就准许他们进入泰国上流社会,郑信也得以被泰国朝廷重臣收为义子,最终开启了他们的异国政治道路。

郑信在泰国的仕途相对顺利,有了他父亲的支持,再加上此前在泰国朝廷联络的关系,本身个人的资历才干也并不差,没有经过多长时间,就从禁军内官成功晋升为地方城主。

他本来还想着将来好好辅佐国王,但是缅甸突然对泰国发起进攻,国王在敌军的强烈进攻之下率先身死。

当时还作为城主的郑信,自然不肯放过这个建功立业的机会,他沉着冷静的作风让缅甸军队无计可施。

就在膨胀的缅甸军队进攻清朝边境的时候,毕竟郑信也算是中国人,他也顺利的和清军搭上了联络关系,自然也使得缅甸军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打击。

他的这一举动,成功让泰国转危为安,当然他也作为泰国的大英雄,建立了自己的王朝,命名吞“武里王朝”。

当时的郑信,虽然成功的当上了缅泰国国王,但是对于清政府他还是要给一个交代的,为此他数次向清政府表示他是中国人,也就意味着他愿意接受清政府的管辖。

他仅仅作为国王只是代为管理泰国,既然对当时的清政府有利无害,当即就册封他当上暹罗国王,这次算是名正言顺,相当于变相取得了清政府的支持,也进一步为他扫清国内障碍提供了有利条件。

当时作为泰国的国王,他还是本着为泰国利益着想的,看见泰国那小到可怜的领土,就开始进行大肆的对外扩张。

几年时间,就让周边邻国的大部分领土沦为他的管辖领土,领土确实扩张了,但是连年战争就意味着劳民伤财,这也招致了当时国内人民的普遍不满。

对于他的这种行为很不理解,频频爆发的叛乱和起义,也让郑信不得不仓促撤军,面对接二连三的失败,他也被他的手下昭披耶却克里趁乱杀死。

但是昭披耶却克里他知道他建立的“曼谷王朝”,必定不会遭到清政府的庇佑,也就编造了他是郑信义子的谎言。

谎称郑信是死于战乱之中,顺利骗取了清政府的信任,最终也被册封,在他上台之后,就对国内进行调养生息、恢复民生,但是当时被他编造的郑姓汉名却没有被遗忘,这个姓氏也最终继承下来。


大国布衣


当今世界,众多的君主立宪制国家中,泰国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存在。

在人们的印象中,但凡君主立宪制国家的国王,往往都只是国家的象征性元首,不会掌握实权。而泰国的国王不仅掌握着行政大权,甚至还是国家武装部的统帅。一旦对治理国家的政府有所不满,是有实力推翻政府进行重建的。

除此之外,泰国的历任国王,虽然被称为“拉玛X世”。但实际上,“拉玛”却并不是他们的姓氏。泰国国王不仅有自己的泰文名,而且还有一个以“郑”为姓氏的中文名。

(郑信)

说起来,这个“郑”姓其实并不是国王的真正姓氏,但为什么他们却要以“郑”姓为自己的姓氏呢?

在泰国历史上,其实曾经是出现过一位姓“郑”的征服者,他的名字叫做郑信。

作为泰国吞武里王朝的建立者,郑信称为“吞武里大帝”,被誉为“泰皇五大帝之首”,在泰国历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

不过,这样一位英雄,却有着一半中国血统。他的父亲郑镛,是中国广东潮州府澄海县人。在雍正年间跟随商队来到了泰国,并与当地女子结婚,生下了郑信。

说起来,郑信的一生注定不会平凡。他在幼年时期,就被当时阿瑜陀耶王朝的大臣拍耶节悉收为义子。从平民百姓,一跃成为背景不凡的“官二代”。

长大之后,在义父的安排下,郑信先是来到皇宫,成为了一名御前侍卫。之后又离开内廷,担任了王朝的巡抚官、达城城主等职务。到亿卡塔王即位之后,郑信已经成为了王朝中一位颇具实力的封疆大吏。

公元1766年,缅甸乘着当时的阿瑜陀耶王朝内部混乱,民生困苦之际,率领大军一路杀到了王城之外。尽管当时正在王城内的郑信,曾多次领兵抵抗外敌,但由于四面被围,王朝军队孤立无援,军队士气早已跌到谷底。

(阿瑜陀耶王朝的人们)

眼看国家即将覆灭,无奈之下,郑信只得率领500将士拼死杀出了重围。之后一路向东,占领了罗勇城,暂时休养生息。

由于自小受到王朝的恩惠,郑信此刻最大的愿望,就是赶走侵略者,并光复国土。不过,由于阿瑜陀耶王朝腐败,在缅甸大军包围王城之后,王朝内的诸多城镇,纷纷揭竿而起。一时间群雄割据,局势非常混乱。郑信想要复国,无疑有很高的难度。

在郑信看来,想要复国只能走两步战略。一是扩大基地,招兵买马;二是南面称王,逐步北上。

事实证明,郑信的战略确实非常正确,当他用破釜沉舟之法激励士兵占领尖城后,便将尖城作为复国基地。由此,他开始了北上对抗缅甸军队的战斗。

结果还不到一年的时间,郑信就将缅甸军队打得大败而归,重新收复了王城。

由于王城遭到了严重的损害,郑信在经过慎重思考后,最终决定将国度迁到吞武里城,建立了吞武里王朝。

(吞武里王朝开国塑像)

不过,郑信只是赶跑了缅甸人,当时群雄割据的情况,却没有改变,并且吞武里王朝的主权地位也并不被承认。于是,郑信决定派出使者,请求清朝的正式册封。与此同时,他继续率领军队南征北战,力求完成国家的统一。

在多年的征战中,郑信先后占领了柬埔寨、老挝等地,使得吞武里王朝的国土面积不断增大,成了一个大国。

不过,由于他终年征战,百姓的生活水平并没有好转,因此农民起义频频爆发。

终于,1782年,郑信在政变中被迫退位。而在退位后不久,他就被自立为王的昭披耶却克里杀害。

昭披耶却克里将国都迁到了曼谷,建立了延续至今的曼谷王朝。

值得一提的是,昭披耶却克里是发动政变干掉了郑信,在中华文化中属于谋逆行为,因此,他可不敢说自己“弑君”。他在上表清朝的文书中,谎称自己是郑信的儿子,名叫郑华。并且此后他的所有子孙继位,都会使用汉名进行上表。久而久之,郑姓就成为了泰国皇室的汉名姓氏。

(参考资料:《泰国通史》《曼谷王朝简史》)


张生全精彩历史


现在,泰国的曼谷王王朝的国王都是纯正的泰国人,并非是汉族后裔,为何他们都有一个中文名,姓“郑”呢?这其中有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曲折历史,权力就是一场游戏,令世人为之着迷。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其中的秘密。

在历史上,泰国原名暹罗,有着700多年的历史和文化。在公元1238年,泰国人建立了素可泰王朝,开始形成较为统一的国家。先后经历了素可泰王朝、大城王朝、吞武里王朝和曼谷王朝。目前,泰国是君主立宪制的国家,尚处于曼谷王朝。现任曼谷王朝的国王是泰王拉玛十世,本名玛哈·哇集拉隆功,中文名郑冕。



曼谷王朝的历任国王,都有一个中文名,姓“郑”。这些国王们都是纯正的泰国人,并非哈汉族后裔,之所以都姓“郑”,这跟一个叫郑信的汉族后裔。郑信,又称吞武里大帝、达信大帝,是我国广东潮州人后裔,他的父亲郑镛是我国广东潮州府澄海县华富村人(今汕头市澄海区广益街道)。他的父亲郑镛在清朝的时候,去泰国经商,成为泰国贵族,并且迎娶了当地人,生下了郑信。

后来,郑信成为泰国大城王朝大臣的义子,并且走上仕途,成为手握重兵的大将。后来,缅甸占领泰国,大城王朝灭亡。此时,郑信力挽狂澜,用了半年时间就将缅甸人赶出了泰国,被拥立为国王,建立了吞武里王朝,并且得到宗主国清王朝的认可。郑信在位15年,1782年,泰国发生宫廷政变,郑信被迫退位,郑信手下昭披耶却克里加冕为王,建立曼谷王朝,他就是拉玛一世。

在这个拉玛一世登基第二天,郑信就被他趁机用檀香木将打死,时年48岁。再后来,他向清朝入贡,为了得到清王朝的承认,他自称是郑信的儿子郑华。对此,当时的乾隆皇帝还真信了,就册封这个乱臣贼子郑华为暹罗国王。




于是,从此之后,泰国国王除了自己的泰国名字之外,还有一个汉文名字,以“郑”为姓,并且将这个传统一直延续至今。权力有着令人着迷的魔力,在权力的斗争中,骨肉相残,弑父杀兄都是家常便饭。像泰国国王为了王位,改一个汉族名字,自称为郑信之子,认个父亲,骗骗无知的乾隆皇帝,就是一场权力的游戏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