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天性》▏为什么要考试

从小到大,我们经历了无数次大大小小的考试,周考、月考、期末考、高考,走出校园,专业性强的工作,也要一直考个不停。

考试在大部分人心里,被当成了通关的关卡,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能不能迈进好的学校,能不能顺利毕业,能不能获得证书,都通过考试来判定。于是我们对考试既期待又恐惧。

我们对考试的这种心理,导致了“考试无用”“应试教育失败”的观念盛行。

考试真的没有用吗?考试只会让我们的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对能力提升没有帮助吗?

《认知天性》的作者说:“考试真的背锅了。”

实际上,我们大部分人排斥考试的心理只是因为我们在追求一种轻松的学习方式,考试会让我们的学习加大难度,并且带着强烈的目的——通过考试,考取高分,获得证书。自然就让学习变成了应付考试。

然而,如果我们把考试当成促进学习的工具,也许就会得到另一个结论:考试让我们真正获得了知识。

《认知天性》▏为什么要考试

01、学习越轻松,效果越不好

有一项关于“测验效应”的实验研究是这样的,要求大学生们学习一部分新内容,学习完一遍之后,让其中一组马上进行回忆检测,相当于一次小考试。而另一组则重新再学习一遍刚才的内容。

两天后,再对他们进行测验。结果显示:学习完一遍之后马上进行测验的一组的成绩,要超出没有进行测验而是重新学习一遍的那组同学15%,两组的成绩分别是69%和54%。

一周之后,再次测验,只学习但不测验的那组同学忘掉了52%的内容,而重复检测组的同学只忘掉了10%。

这个实验的结果表明了什么呢?——不进行测验,我们学习的收获是甚微的。重复测验会让我们对知识掌握得更为牢固。

测验效应是真实存在的,测验让大脑对知识进行检索,检索时付出的认知努力越大,记忆效果就越好。

学习过后马上进行测验相比于重复学习一遍,后者肯定是要轻松很多的。因为检索知识的过程会让我们的大脑感觉更为吃力,所以就本能地排斥测验。

那有能让我们既能简单轻松地学习,又能掌握知识的方法吗?

答案是:并没有。

无论是知识还是技能,没有一个是能轻松获得的。就像《刻意练习》一书里说的:舒适区的学习只会让我们呆在原地,不会有所长进。


《认知天性》▏为什么要考试

02 自我检测:给知识链打上记忆结

《认知天性》里将我们所学习的知识,比喻为串在绳子上的蔓越莓:小男孩用绳子把蔓越莓一粒一粒串起来,挂到树上后去发现蔓越莓从绳子另一端不停地往下掉。

这就像我们将各个知识点像蔓越莓一样连成一串,如果不给绳子打上结,“记忆蔓越莓”就会不停往下掉落。

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提出的“遗忘曲线”,就说明了“记忆蔓越莓”从绳子上脱落的速度有多快。我们在刚记完一个知识点的时候,记忆量为100%,20分钟后记忆量下降为58.2%,一小时后下降为44.2%,一天以后下降为记忆量下降为33.7%,2天后仅剩25%。

遗忘曲线的教训很明确:提高我们学习有效性的办法,不是在于学习了多少新知,而是在于如何中断遗忘。也就是给知识链打上记忆结。

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自我检测。在自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后提问的方式进行自我检测。在读完一篇文章后,合上书本,问问自己刚才阅读的内容主题是什么,论点是什么,论据又是什么。

可以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将内容简单整理出来。通过输出这个形式,加强大脑对知识点的检索。这个过程相比重复学习吃力,但有效。

只有牢固地给知识链打上结,我们才能在学习这件事情上少做无用功。


《认知天性》▏为什么要考试

03 合理的考试规则,让学生成为主动学习者

这里给大家讲一个华盛顿大学教授安德鲁.索贝尔,通过调整考试频率和次数来改善学生出勤率和学习效果的研究实验。

安德鲁教授发现学期开始的时候,学生出勤率都很高,但是在学期过半的时候,就会有30%左右的学生缺勤。

为提高出勤率,安德鲁教授把原本一次期中和一次期末的考试改成了一学期9次的突击小测验,用小测验成绩决定学分,而且事前不做通知。

然而这个改动的结果,并没有促进学生的出勤率,反而让很多学生改选了别的课程。显然这种突击小测验让学生们畏惧,为避免学分因为这门课受损失,自然就选择退出。

安德鲁的计划失败,但他并没有放弃,继续改进策略。这一次,他宣布:学期内会有9次小测验,而且明确给出具体时间,同时取消期中和期末考试。

这一次,出勤率有所提升。“在没有小测验的时候,学生可能不来,但到小测验的时候,他们终归要现身的。”

这样的方式持续5年之后,安德鲁对新模式的效果深信不疑。学生们在课堂上讨论得热火朝天,作业的质量也和之前有了天壤之别。普通班级的学生作业,也能和他之间见过的优等班级的学生作业不相上下。

安德鲁教授感叹道:“这套考试方案取得的效果,让我觉得自己成为了自己心目中的好老师!要是早几年这样做,我就能教会更多学生更多知识了。”

用9次让学生有准备的小测验取代2次大考,就能让学生的学习效果取得如此大的改观。可见,考试不应该被视为一种考验,而只是学习过程中的一环,一个步骤,一个重要的步骤。

《认知天性》▏为什么要考试

04 反思,将知识变成条件反射

在学习新知识或新技能的时候,为了更好地掌握并能熟练应用,我们不仅要进行记忆结的检测,还要进行反思。

反思会涉及多种认知活动,这些活动可以带来更好的学习效果:从记忆中检索知识或是早期的训练内容,把这些和新知体验联系起来,形成一套新的体系。

著名的神经外科医生埃伯索尔德说:通过反思自己的手术经历,可以获得一种必不可少的新知。他在一台手术结束后,回到家就会思考当时发生了什么以及我能采取什么措施。这不仅能温习从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还增加的自己的感悟。

只有将课堂知识和操作实践结合起来,不断进行反思和领悟,才能确保新知识在需要的时候能及时派上用场。

在情况紧急、没有时间进行思考的时候,之前通过不断反思所形成的的知识体系才能让你条件反射地做出正确举动。

在丹尼尔.卡尼曼的《思考,快与慢》一书中,将人类的思考分为了两个系统:负责快思考的系统一和负责慢思考的系统二。

其中系统一的快思考是无意识的思考行为,依赖直觉,占据主导位置。系统二的慢思考是有意识的思考行为,但是它具有慢和懒惰的特征。

我们的大部分知识储备都存放在系统二里面,但我们在遇到紧急情况的时候,是没有时间去调动系统二的慢思考的。

就像医生处理需要急救的病人和飞行员处理紧急情况一样,这个时候需要调动大量的知识储备,但是情况是不允许你去系统二里面慢慢搜寻处理方法的。

这就要求专业技术人员必须将系统二里面的知识储备通过不断结合新知和实践进行反思和操作预演等,将系统二里面的知识转化为系统一里面的无意识的条件反射,才能在紧急情况下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行动。

将知识变成条件反射,可以说是我们学习的终极目标。通过一遍遍的测验,进行知识检索,巩固对新知记忆,再一遍遍的练习和反思,将所学的知识变成应对紧急情况的超高能力,是每一个专业领域的成功人士所必须经历的过程。


《认知天性》▏为什么要考试

05、总结

埃斯库罗斯在《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中说:“万千智慧始于记忆。”

而我想说,万千记忆,源于考试。考试不应该是别人用于检测我们有没有掌握知识的工具,而更应该是我们自己用于学习、增强记忆的一种工具。

我们平时在自学知识和技能的时候,就算没人来对我们进行考试的情况下,我们也应该自己对自己进行测验。如果你不想把学习用来打发时间的话,就需要用测验的方式,来给所学的知识打上一个记忆的结。

普通的学习者厌恶考试,把考试当渡劫,而优秀的学习者会通过考试来促进学习,把考试当成有效的学习工具。顶尖的学习者,通过考试和反思将知识转化为能条件发射的专业技能。

你是哪一种学习者呢?


我是阿休,聚焦职场,专注个人成长。关注我,一起进步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