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將軍山的,定海神針

 在將軍山醫院臨時指揮部,有一間並不起眼的辦公室,門外標牌寫著“科教處、駐點專家組”。

“我們與病房裡醫生唯一的不同,或許就是他們隨時‘摸得到’病人,而我們大多數時間是在這間辦公室裡為病人研判病情,提出決策意見。除此之外,和所有一線醫生一樣,病人們的病情信息、身體指標我們早都爛熟於心。”貴州省將軍山醫院駐點專家組組長、貴州省人民醫院全科醫學科主任、醫學博士周厚榮說。

貴州將軍山的,定海神針


  在這裡,來自貴州省人民醫院、貴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遵義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的5名駐點專家已駐守了近一個月。

這間小小的辦公室,彙集了將軍山醫院所有在院新冠肺炎患者信息,如何分型、如何研判、如何優化、如何診療,駐點專家們像“定海神針”一般,用最專業的醫學經驗為救援工作“問診把脈”,將病房內外所有人的努力緊緊繫在一起。

貴州將軍山的,定海神針


在將軍山醫院臨時指揮部,駐點專家組的辦公室並不起眼

  “口舌”之用,集眾智做最優

“救治任何一個病人,一定是集所有醫務人員的辛勤努力才能獲得成效。特別需要強調的是我們前線的醫務人員,他們的無私付出是最最寶貴的。”作為駐點專家組的組長,周厚榮與記者說起自身工作時,幾乎都是以“他者”為重。

在他看來,專家組是“口舌”,是廣集思路、傳遞信息的“中樞”。

貴州將軍山的,定海神針


將軍山醫院所有在院患者信息,駐點專家們早已一手掌握

  有多少病人、分哪些類型、檢驗指標如何、診療方案是否最優、會診會商重點在哪、醫院建設有無紕漏……每天早上8點左右,周厚榮與專家組同事們雷打不動地集中在辦公室,通過醫院信息系統將在院患者信息進行梳理,作為組長,他還會進行一場將軍山醫院內部會商。而每天下午3點,則是駐點專家組全體成員與省級專家組進行遠程會診,研判分析全省重型、危重型患者情況,提出建議。

“每個工作階段的內容都是不同的,現在,我們每天先把核酸檢驗呈陽性的病人篩選出來,看治療方案是不是最優,需不需要調整;第二再把沒有發燒的病人、住院超過3天以上的病人進行篩查,看身體的各項檢測指標情況是否有改善;第三是對已經達到出院標準的病人再進行一次篩查,看是否已按標準完全達到條件;最後還要把特殊病人,比如高齡患者、有合併症的患者、低齡患者的情況拿出來再看一遍,把控整體病情。此外,早期識別出由輕型、普通型向重型轉換的患者,及時處治。”

貴州將軍山的,定海神針


在專家組辦公室,一臺大屏顯示器十分顯眼。而這,正是整個專家組把控全院收治病人情況的“眼睛”。

患者病史、體溫單、護理記錄、檢驗結果、影像資料等等,所有醫療信息全部歸納在該醫院信息系統中,“我們在這能看到前方一線醫生能知曉的所有醫療信息,如果有需要,我們會下到一線專訪病人,或跟病房裡的病人進行視頻連線,實時溝通。” 

實時觀測在院病人的情況,形成文字報告,同時將信息優化,給出更為合理的治療方案。在周厚榮看來,這是一個全方位、全過程的救助體系,環環相扣,層層把關,專家組只是“集眾思,廣忠益”的一環。

“一線醫護人員把寶貴的醫療信息傳遞到這裡,我們才能夠集中所有專家的力量給出合理的診療方案。所以,應該說我們最主要的作用是廣集思路、傳遞信息。”

“頭腦”風暴,看術業有專攻

“在承擔專家組工作同時,我們也承擔著臨床科研工作,為以後突發傳染性疾病總結經驗,提供更好的方案。”周厚榮在與記者交談中,無意間提到了這麼一句話。

展開駐點專家組名單,5名駐點專家分別來自貴州省三家三甲醫院,包括重症、呼吸、傳染、影像、檢驗等科室。

貴州將軍山的,定海神針


貴州省將軍山醫院駐點專家組組長、貴州省人民醫院

全科醫學科主任、醫學博士周厚榮

“我1987年就參加工作了,一直都在檢驗科,主要從事微生物專業。來到將軍山抗擊疫情,不僅關注病毒,也會從我們微生物角度提出一些建議。”來自遵義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檢驗科的主任技師陳澤慧謙虛地說,自己來到這裡,更多是向其他科室的老師學習。

“在病區裡的醫生非常辛苦,需要消耗很大的精力,我們在這裡就能夠起到一個‘補充’作用,針對每位患者的信息可以更仔細地分析。”陳澤慧舉了一個例子,如果有患者長期使用抗菌藥物,站在微生物角度就會考慮是不是有真菌感染的情況,會請醫生再去查一些標本進行驗證,用藥上也會提出更謹慎的建議。

貴州將軍山的,定海神針


  “一線的醫生們在用藥、治療上如果有地方拿不準,我們通過共同商議,群策群力去找最好的解決方案,對患者救治來說是很有幫助的。”陳澤慧說。

“雖然是一些瑣碎的工作,但非常有必要。”駐點專家組醫生、遵義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呼吸科主任醫師黃波說,專家組成員均來自不同醫院不同科室,從各自專業的角度為救治患者提出建議,再通過省級專家討論後形成決定,是十分科學合理的治療途徑。

周厚榮介紹:“病人的診斷雖然都是同一個方面,但是診療不能千篇一律地都套用一種方案。我們會根據病人的年齡、是否有基礎疾病、病情的嚴重程度及不同藥物之間的毒副作用來進行個性化方案的設置。”

沒有周末、沒有午休,從早上8點到晚上8、9點,甚至更晚,駐點專家們坦言,每天工作12小時已是常態。

“因為每個病人情況不同,資料一定要詳細再詳細地看,如果有調整的地方、有指標的變化,我們都得隨時守在這裡,不能鬆懈。”周厚榮坦言,駐點專家組每個人都有優秀的專業背景,來到這裡都是攢足了勁,“疫情就是最大的命令,我們這個團隊非常團結,舍小家、顧大家,為抗擊疫情獻出自己的努力,沒有任何怨言。”

“耳目”把關,護航生命健康

“我的工作其實不足為外人道。”如果說重症、呼吸、傳染等科室與新冠肺炎疫情聯繫最為緊密,在影像科從業二十年的曾憲春低調地說,自己更像一道“關卡”,在看不見的地方默默地作支撐。

“新型冠狀肺炎在分型上需要對影像進行研判,所以在將軍山醫院不管是入院還是出院的病人,所有片子我全都過了一遍。”曾憲春來自貴州省人民醫院影像科,作為駐點專家的一員,他基本在一張張影像上見證了將軍山數十名患者接受治療、逐步好轉、最終康復的全過程。

貴州將軍山的,定海神針


每天下午三點,駐點專家組與省級專家組進行遠程會診

曾憲春回憶說,有一天曾接收了121份片子報告,“病人入院的時候我們要做一個影像評估,由於新冠肺炎前幾天的變化非常快,所以病人入院第三天我們要做一個複查。同時,有一部分病人有消化道的情況,所以又增加了腹部的檢查。”

相較於平時的工作,在將軍山醫院閱片的強度非常大。“我們作為定點收治醫院,病人都是已確診的患者,幾乎所有都做過兩次以上檢查,所以在看病人其中一份片子的同時,也需要把老片調出來,工作量其實是雙倍的。”

貴州將軍山的,定海神針


在每天大量的閱片工作中,曾憲春列舉了一系列瑣碎細節:需要排查重名的患者看片子是否屬於同一人;影像的批號會不會有誤差;臨床醫生需要的信息必須及時調出來進行比對……

“我們是最後把關的人,所以一定要細心把患者所有的隱患排除。”曾憲春笑著說,工作“沒什麼好說的”,整個救治團隊都充滿著正能量,自己只是其中一份小小的光。

跟曾憲春一樣,來自貴州省骨科醫院院辦的楊卓同樣形容自己是一名“幕後工作者”。

貴州將軍山的,定海神針


每日負責病人信息情況錄入、個案調查、出院回訪等,楊卓是駐點專家們的小助手,她也一路見證著團隊的付出與收穫。

“這是一個慢慢磨合,再融合的過程,來到這裡老師們都是各自領域的專家,術業有專攻,但同時他們也在不斷地交流、學習,最終凝練出最佳解決方案,為救助患者傾注了百分之百的努力。雖然,病人不一定知道他們,但是他們早已把患者的情況爛熟於心。我想,這就是專業的含義所在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